..续本文上一页很多的问题。所以愿我早得智慧眼,就会速知一切法了。
在佛说里面,非常地重视智慧。通常说什么是智慧呢?就是要明白有因,就有果。有善因,有善果;有恶因,则有恶果。你能够相信这件事,这就是智慧。你知道世间的因果,知道出世间的因果。世间法都是无常的,荣华富贵虽然是人之所欲,但是这个东西靠不住,靠不住就令人苦恼。这就是无智慧,若知道是无常的,你知道无常,这就是智慧;知道是无我,这也是智慧。说无常、无我,说一切法空,在佛法来说,这就是智慧。但是智慧究竟圆满了,唯有佛,唯有佛才是大智慧。我希望得到大智慧,不可能一下子就得大智慧,他就是要由语言文字的佛法开始,逐渐地增长,逐渐地进
步,慢慢地就得大智慧,是这样子。
有的文上写,如果没有语言文字的佛法,则凡圣永隔,凡夫和圣人,中间就是隔碍住了。凡夫,你若用功,就可以成为圣人,就可以通到圣人的境界,如果没有语言文字的佛法,这个凡夫就障碍住了,你没有办法成为圣人了,有的地方有这个话的。所以从语言文字的佛法开始,去学习智慧,逐渐地、逐渐地就得大智慧了。
我们自己因为还在凡夫的时期,对于佛法学习得少,我希望开智慧,但是我怎么办法我都不知道?我念:南无大悲观世音,愿我早得智慧眼。你常祈求,观世音菩萨慢慢地、慢慢地会有个安排,会给你个安排,慢慢地、慢慢地就会有进步。
「南无大悲观世音,愿我速度一切众」。前面是说自己要速知一切法,早得智慧眼。这刚才说过,愿我得到大智慧境界。其次这个地方:早得大悲心。这个大悲心是什么呢?就是希望我「速度一切众」。因为一切众生在那里痛苦,有很多很多的苦恼困扰着一切众生。那么我能够很迅速、很快的,我能有这种能力,有「早得善方便」的能力,我能度化一切众生。
度是度化,就是转化的意思。转化,实在的情形,最初的转化,就是转恶为善。众生自己不知道什么是善,什么是恶,但是因为有贪瞋痴的关系,就多做恶,而少做善。所以要度化一切众生,应转恶为善。转恶为善,虽然他为善,其实还是迷迷糊糊的,所以应该转迷启悟。转恶为善,转迷启悟。还要叫他明白,虽然人天的境界也不错,但是还是有问题,所以应该发慈悲心,发无上菩提心,要得涅槃。那么你若这样,就是转迷启悟。转迷启悟,就是你开悟了。
这是两个阶段,一个是转恶为善,或者说改过迁善;然后转迷启悟;然后修行,就是转凡成圣了。这是三转,也就是三种转化的境界。佛菩萨度化众生,也不是一定要这样的次第。但通常地说,是这样的次第:转恶为善,然后转迷启悟,然后转凡成圣。圣,也不是一下子就圆满,也是有很长的阶段,所以圣人也有因,也有果,就是转因向果,这是第四转了。
度化众生,佛菩萨有的时候是按照这个次第,有的时候佛菩萨也不按照这个次第,他也可能一下子就叫你转迷启悟。
不是非要开始的时候,转恶为善。这是从凡夫到佛的境界,中间有这么多的转。
我们跪在观世音菩萨前面,「愿我速度一切众」,这是大悲心的一个愿。「南无大悲观世音,愿我早得善方便」。度化众生,说是转恶为善,转迷启悟,转凡为圣。转因向果,我们姑且不说,不是那么容易啊!就是你很亲爱的人,他不信佛,你叫他信佛,不容易,他不听你的。度化众生不是容易,你要有度化众生的善方便,要有善巧的方便。
方便,施为可则,叫方。就是你度化众生的时候,你采取的行动,你有所作为,你采取的这些办法,都是合乎法则,不是乱来的,是有道理的,所以叫做方,方叫做法则。善逗机宜,曰便。你采取这个行动是合理,很合道理,但是不契机。善者,能也;或者是善巧。逗,是契合的意思,能契合众生的根机,与他很合适的。这句话的意思,就是真实能使令他得到佛法的利益,真是发生作用了,他真实在佛法里面能投入了。你要有这样的善方便,你才能够去度众生的。说是我没有这个方便,我度众生,就是随我的意思,我愿意讲什么,就讲什么,那样不能契机。契不契机不一定。所以我们凡夫说度众生,明白一点说,就是说大话了,凡夫那里能度众生呢!
所以一定是菩萨才可以,所以「愿我早得善方便」。我要能得到善方便,才去度众生的。凡夫不行。这四个愿,合起来说也就是两个愿,一个是愿得大智慧,一个是愿得大悲心。先发这四个愿,而后底下才有戒定慧的修行,然后能得到涅槃果,得到法性身,得到无为舍。
「南无大悲观世音,愿我速乘般若船。南无大悲观世音,愿我早得越苦海。南无大悲观世音,愿我速得戒定道。南无大悲观世音,愿我早登涅槃山。南无大悲观世音,愿我速会无为舍。南无大悲观世音,愿我早同法性身」。前面的四愿上一次讲过了,这底下的六愿,第一是:「愿我速乘般若船」。上一次说这十愿大意的时候,「速乘般若船」,和「速得戒定道」,这是戒定慧。这个戒定慧是属于行,属于修行的事情。
前面的四愿是属于愿,其余的「越苦海」、「涅槃山」那四愿,是属于果。愿、行、果。
「愿我速乘般若船」,跪在观世音菩萨的前面,诚恳地称念「南无大悲观世音」,请求观世音菩萨慈悲,帮助我,愿我速乘般若船,我希望我能很快的、很迅速的能够坐般若的船,能够超越苦恼的大海。
所有的佛教徒,出家的佛教徒,在家的佛教徒,初开始来到佛法里边来,当然是对于佛法有多少信心。可是真实地能迈步向前走,是很不容易的,就是第一步能迈出去,很不容易。第一步能迈出去是指什么说的呢?就是般若船,再明白一点说,就是得无生法忍。得无生法忍这一步,很不容易成就的,所以这些初发心的佛教徒,应该是有共同的愿望。所有的佛教徒,大家都愿意迈这一步。迈这一步,这里面怎么回事情呢?就是我们没有迈这一步的时候,想要迈这一步,就感觉到:好像佛法讲的很容易,很有道理。我们深深地生起了欢喜心,但是总感觉到,在我们的思想上,在行为上,不能与佛法相应。我对于佛法有欢喜心,但是佛法在我的思想上,总是不能够融合,就是我讲,我是能讲,但要你叫我那样做,就不容易做得来。
譬如说是,大家可能会读《金刚经》,《金刚经》说是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。「云何应住」,「云何降伏其心」。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这句话也不是太难懂,但是你叫我那样做,就感觉到好像搞不好。
就是没得无生法忍之前,有两种:内凡与外凡。得无生法忍之后就是圣人,在圣位之前,就是凡夫。凡夫分两种,一个是外凡,一个是内凡。这两种人,虽然都是凡夫,但是有内外之别。
对于学习佛法,感觉到总是,不是那么顺,这就是外凡位的境界。这个外凡,你叫我磕头可以,你叫我照本读经也可以,或者是唱个炉香赞,我也能唱。但是要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,就有点困难,这就不行,这是外凡位的境界。外凡的境界,就是我们通说:心外求法就是外道,这样讲。当然也有道理,可是我们若读《中观论》,读《大智度论》,他很少这样讲法,那么你说《中观论》和《大智度论》、《大品般若经》这不是佛法吗?你能这样讲吗?所以这句话,只是可以说我们佛法的一部份。
这个外字怎么讲呢?外,就是心不能和理融合。譬如说是我空、法空、诸法实相这个道理,这种道理可以讲,你嘴巴里讲,好像也可以讲,但是叫我们实际上,我们的思想,我们的内心,同它融合起来,就不行。这个心有里外,我们这个心,各式各样的活动很多很多的,妄想纷飞,都是与理不相应,所以叫做心有里外。这样的用功叫做外凡。我们就是磕头,这样可以。我们心里观想释迦牟尼佛、观世音菩萨在这里,这种诚心可能发出来。但是若用诸法实相的尺去量,我们还是心有里外,这就是叫做外凡。
这个外凡的人,就是不能够与理相应,你想与理相应很难。难,当然是要佛法的标准的修行的步骤来说,我们要尊重圣言量。「圣言」,就是佛的语言,佛说的话,佛说的法语。佛说的法语,叫做圣言。或者我们再放宽一点,就是菩萨说的话,或者大阿罗汉说的话,我们也可以把它包含在圣言里面。这是个「量」,这个量就是标准。譬如有一个尺,或者是秤。你这一包米,放在磅上一称,喔,这有一百磅。用它那个量(ㄌㄧㄤˋ),你量(ㄌㄧㄤˊ)出来。你这块布有多少尺,他用尺一量,喔,这是二十尺。
就是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,以圣言为量。不是因为这个话是我师父说的,就是对的。这句话不对,你应该以佛菩萨为量。以佛菩萨为量,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我们外凡这种学习佛法的人,应多读佛菩萨的经论,要多闻熏习。多闻,就是读。闻,说是我听你讲,那也是闻,但是也包括读,阅读,你要阅读佛菩萨的法语,佛菩萨的圣言,就是由印度翻译过来的经论。中国历代大德的法语也是好,那么要多读,
多闻熏习,多闻熏习,我们就慢慢的、慢慢的对于佛法的理解,渐渐的、渐渐的就深刻了,逐渐地也会正确。初开始的时候,当然有的时候会偏了,但是你不断地读,不断地读,逐渐地你对佛法的认识,就会好一点,理解就会精确一点,不是那么浮泛。
只是你的理解渐渐的好一点,但是做不到,做不到,这时候当然就会有这种情形,我几时能够得无生法忍?自然的就会有这个愿望。「愿我速乘般若船」,这句话换白话来说,就是我希望我很快的能得无生法忍,就是这么一句话。在得无生法忍之前,我们就是应多闻熏习。多闻熏习就是闻思修。这个闻思修,不论《大智度论》也好,《瑜伽师地论》也好,《解深密经》也好,《华严经》、《大般若经》、《涅槃经》这些经论,都是一致地这样讲:闻思修。就是你要多闻熏习,内心里面要思惟,然后你要修一心不乱,学习一心不乱。一心不乱,这句话也不是难懂,但是也可以另外一…
《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》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