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大悲闻世音」,不是说「闻」,是说「观」。这个闻和观有什么不同呢?其实我们人,说用耳闻,当然也对,可是从识的作用来说,我们能听声音,当然这个耳根是正常的,没有病。没有病,耳根发出来耳识,能听到声音,但是这个耳识一剎那间就灭了,他不能听声音。
但是他听到以后,第六意识由耳识同他转过来,第六意识才听到声音。
第六意识他不能够离开了耳识,不假藉耳识直接去听声音,不行,第六意识不能,要有耳识、耳根,同声音接触,然后这个第六意识才能听到声音。第六意识听到声音,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是心闻,心听到这个声音。但是心里面这个耳识,他同声音一接触,他不会分别,就是没有智慧,这个耳识没有智慧,没有分别的智慧。第六意识是有智慧的,所以观,第六意识一听到这个声音的时候,他就观察这个声音,喔,这个「戒定真香」唱得好,第六意识会分别,实在这是观。
现在观世音菩萨,当然是他的天耳通,世间上众生的苦恼,求观世音菩萨救护,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,发出来求救的声音,观世音菩萨天耳通,听闻到了。听到了,观世音菩萨他也是有第六意识,他就是大智慧,观察这个声音。观察这个声音,观世音菩萨当然就是救护他,所以叫观世音。说观世音,是观世音这个大悲心,他观察世间众生求救护的音声,而去救护一切众生。这就等于是赞叹观世音菩萨,有救护众生的这种慈悲的行动,所以先称念「南无大悲观世音」。你这样称念观世音菩萨,就是发出声音来了,向观世音菩萨有所陈述。
南无大悲观世音,「愿我速知一切法」。这一共是十条。我的意思是这样,「愿我速知一切法,愿我早得智能眼,愿我速度一切众,愿我早得善方便」。这四个愿,前两个愿,就是愿得大智慧的意思。「速知一切法」,是大智慧的所知;「早得智慧」,就是能知。这两个合起来,就是愿得大智慧。「愿我速度一切众,愿我早得善方便」,这就是愿我成就大悲心的意思。
我们凡夫,我们有烦恼。平平常常的,有我执,有我、我所执着的凡夫,要发出来行动的话,是怎么样发出来这种行为呢?就是思。能发出来这个行动,最初这个动机,就是私,按佛法的话来,就是我。这件事对我有利益,我就采取这样的行动;或者对我所爱的人有利益,对我的父亲,我的母亲,我的姐姐,我的妹妹,我的哥哥,我的弟弟,我的好朋友。对于我有利益,对我的国家,对于我的民族有利益,我就做这种事情,一定是要有我。
圣人,由佛法的道理来说,佛法说无我,这样子,你采取行动这个动机没有了。没有动机,怎么能够发出来行为呢?就是大悲心,要有大悲心,才能做这种事情,若没有大悲心,他就不动。
昨天有居士他说出一个道理,他说是:一个人的心空了,观一切法空,心里面没有分别了,他就会有慈悲心吗?这句话不决定,这个道理不决定。因为什么呢?譬如说有定性的阿罗汉,阿罗汉如果是听《阿含经》,得阿罗汉果,或者是听《般若经》,得阿罗汉果,这就不一样了。譬如说听《阿含经》,佛说四念处,你修行成功得阿罗汉果,他主要是破除我、我所执,就是破除我执,得到了我空。他也不会去执着一切法,但是对于一切法空,就和听《般若经》观一切法空会有一点距离。
若是听《般若经》,得阿罗汉果的时候,我空、法空。他那个时候照见五蕴皆空,无我、无我所,他这个定性阿罗汉,他就不发大悲心。你若从《阿含经》上看,得阿罗汉以后,你在阿罗汉的这些传记上看,有的阿罗汉果也很积极地去度众生;有的阿罗汉就是乞食,然后就入定,那么就听佛说法也有可能,但是他不去度众生的,不去弘扬佛法的。
有位薄拘罗,或是那一位阿罗汉,连一句佛法也不讲。阿育王去拜见阿罗汉的塔,说是你这个阿罗汉一句佛法也不讲,我只供养你一个钱,供养阿难尊者就供养很多很多。就供养一个钱在薄拘罗那里,这个钱就飞出去了,这个钱我不受。
从《阿含经》上看,从《瑜伽师地论》上看,有的阿罗汉,他入无余涅槃以后,就是休息了,永久不再和众生的世界有关系。他也是「照见五蕴皆空」了,「无智亦无得」,离一切分别相了,但是他没有大悲心,他不去度众生,弘扬佛法。
可见他怎么样才能发出来行动呢?要有大悲心才行。所以唯有菩萨发了无上菩提心,观一切法空,无众生可度,但是还来度化一切众生的,他就是有大悲心。
所以一个人,发出来行动,有两个动机:一个为我。这件事于我有利益,我才做这件事,不然我不做;第二个动机就是要有大悲心,我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才做这件事,不是为我,是为利益一切众生的。
现在这个地方:愿我速度一切众,愿我早得善方便.‥,这里的意思就是要有大悲心。有大悲心,只是我们学习佛法的人,这个比丘、比丘尼,优婆塞、优婆夷和童
男、童女,这几种人。我就拿我个人来说,我的大悲心不是那么强,可也不能说一点也没有,但是不是很强,不是很强,那怎么办呢?「南无大悲观世音,愿我速度一切众」,就是愿观世音菩萨慈悲,教我这个大悲心增长,我能够为一切众生服务。大悲心逐渐,逐渐地栽培,才有大悲心的。
所以前面这四个愿,前两个愿就是愿得大智慧,其次的两个愿,是愿得大悲心,这是愿。这个大智慧、大悲心圆满了,就是佛,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就是无上菩提。所以前四个愿,等于就是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我先说这个大意。以下「愿我速乘般若船,愿我早得越苦海,愿我速得戒定道」。这个「愿我速乘般若船,愿我速得戒定道」,这是戒定慧,这个戒定慧就是行。
前四个愿是属于愿,戒定慧属于行。愿我早得越苦海,愿我早登涅槃山,愿我速会无为舍,愿我早同法性身,这是果。愿、行、果。这十个愿就是这三个字:愿、行、果。最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愿,然后去学习戒定慧。学就是修行,我们佛教里面的用词,有的时候说「学」,有的时候说「修」。说修,就是你正在用功修行;但是有的时候也说学,学就是修行,有这个意思的。
有了愿,又有了行,然后就得果了。得果,这底下说:登涅槃山、无为舍、法性身,这是果。越苦海应该也是说果。下面的,我们暂时不讲,先说这个大意。这十个愿,就是愿、行、果,就是这三个意思。我们拜大悲忏的时候,这个文也明白了,因为这就是念大悲咒的一个方法。你先要发这样慈悲心的愿。
「愿我速知一切法」,先念「南无大悲观世音,愿我速知一切法」。这个意思就是我这个人没有智慧,我不知道一切法是怎么回事,希望菩萨能够帮助我,我能够开智慧,我能知道一切法是怎么回事。知道一切法怎么回事,主要的就是要知道什么是善法?什么是恶法。我做这种事情,是有功德的;我做这种事情,是有罪过的。是道德?是不道德?我们做人,佛法的意思,就是一开始应该有这样的智慧。这也就叫做是非,什么叫做是?什么叫做非?是,就是我应该去做;非,就是我不应该去做。什么是道德?什么是不道德?什么事情是劳而无功,徒劳无益,你做这个事情没有用。
譬如说不吃饭,不吃饭,在《南海寄归传》上说,说出家人有病,最初先饿三天,饿了三天不吃饭,这个病也许就可能会好了,要是没有好,你要去看医生。不可以超过七天不吃饭,你若超过七天不吃饭,因为我们这个身体,一切众生都要以饮食来维持生命,说不吃饭,不吃饭,这个身体就是要死掉了。说是有的人他说他没有吃饭,他还能生存,这句话有问题。或者说是我没有吃白米饭,我吃面条了,这当然是说笑话了,那不算数。
或说我打饿七,有的人身体健康,或者三七二十一天不吃饭,他也能生存,但是对身体有伤害,这就是无益苦行,没什么益处。有些事做,啊,我有功德,其实也没有什么功德,也可能没有罪过。但是这样,你就是把时间空过了。所以知道这件事是有功德,或是有罪过,也知道这件事做了,没有功德,也没有罪过,那么就白费时间了。
也应该要知道什么是世间法,什么是出世间法?什么是凡夫?什么是圣人?什么是阿罗汉、辟支佛?什么是菩萨?什么是佛?什么是六波罗蜜?什么是三十七道品?那么这一切法一切法,你要通达。通达什么是惑业苦?什么是六道生死?这一切法要明白。什么叫做我?什么叫做无我?什么叫做世俗谛?什么叫做第一义谛?什么叫做苦集灭道、十二因缘?这一切法要通达世间法,及通达一切的出世间法。
譬如说是我学习佛法多少年了,忽然间我对于《金刚经》有兴趣,我就把《金刚经》努力认真地学习它一遍。这也就包括在速知一切法里边了。或者说我愿意把《大智度论》学一学,或者我愿意把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维摩诘经》等佛法里面重要的经论,我不能完全学,其中我最少要把重要的经论学一部。甚深的第一义谛,我还没有到那个程度,但是语言文字的佛法也是很重要,我要学一学,尝尝味道,染指知味。这也是包括在「愿我速知一切法」。
在社会上生存,当然就是学习一点生存的技能,然后在社会上做事,然后就是这样老病死,人的一生就是这样,其它事情你若不学,则完全不知道。但是你若学习佛法,就像在屋子里面开着窗,啊,外面还有这样的世界!那时候就不同了,看法就不一样了。所以是「南无大悲观世音,愿我速知一切法」。
「南无大悲观世音,愿我早得智慧眼」。愿我速知一切法,因为我不知道,我只知道在世间上五欲的境界生活。说我听闻了佛法,但是不知道这是不对的,那么就是我没有智慧,所以「愿我早得智慧眼」。智慧眼,用眼作譬喻,人若没有眼睛,是什么的境界呢?有了眼睛,你看得清清楚楚,走路的时候也很安全。有很多很多的事情,你眼睛看清楚了,你再采取行动比较好,没有眼睛是不得了。人若没有智慧,有很多…
《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》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