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大悲聞世音」,不是說「聞」,是說「觀」。這個聞和觀有什麼不同呢?其實我們人,說用耳聞,當然也對,可是從識的作用來說,我們能聽聲音,當然這個耳根是正常的,沒有病。沒有病,耳根發出來耳識,能聽到聲音,但是這個耳識一剎那間就滅了,他不能聽聲音。

  但是他聽到以後,第六意識由耳識同他轉過來,第六意識才聽到聲音。

  第六意識他不能夠離開了耳識,不假藉耳識直接去聽聲音,不行,第六意識不能,要有耳識、耳根,同聲音接觸,然後這個第六意識才能聽到聲音。第六意識聽到聲音,當然我們也可以說是心聞,心聽到這個聲音。但是心裏面這個耳識,他同聲音一接觸,他不會分別,就是沒有智慧,這個耳識沒有智慧,沒有分別的智慧。第六意識是有智慧的,所以觀,第六意識一聽到這個聲音的時候,他就觀察這個聲音,喔,這個「戒定真香」唱得好,第六意識會分別,實在這是觀。

  現在觀世音菩薩,當然是他的天耳通,世間上衆生的苦惱,求觀世音菩薩救護,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,發出來求救的聲音,觀世音菩薩天耳通,聽聞到了。聽到了,觀世音菩薩他也是有第六意識,他就是大智慧,觀察這個聲音。觀察這個聲音,觀世音菩薩當然就是救護他,所以叫觀世音。說觀世音,是觀世音這個大悲心,他觀察世間衆生求救護的音聲,而去救護一切衆生。這就等于是贊歎觀世音菩薩,有救護衆生的這種慈悲的行動,所以先稱念「南無大悲觀世音」。你這樣稱念觀世音菩薩,就是發出聲音來了,向觀世音菩薩有所陳述。

  南無大悲觀世音,「願我速知一切法」。這一共是十條。我的意思是這樣,「願我速知一切法,願我早得智能眼,願我速度一切衆,願我早得善方便」。這四個願,前兩個願,就是願得大智慧的意思。「速知一切法」,是大智慧的所知;「早得智慧」,就是能知。這兩個合起來,就是願得大智慧。「願我速度一切衆,願我早得善方便」,這就是願我成就大悲心的意思。

  我們凡夫,我們有煩惱。平平常常的,有我執,有我、我所執著的凡夫,要發出來行動的話,是怎麼樣發出來這種行爲呢?就是思。能發出來這個行動,最初這個動機,就是私,按佛法的話來,就是我。這件事對我有利益,我就采取這樣的行動;或者對我所愛的人有利益,對我的父親,我的母親,我的姐姐,我的妹妹,我的哥哥,我的弟弟,我的好朋友。對于我有利益,對我的國家,對于我的民族有利益,我就做這種事情,一定是要有我。

  聖人,由佛法的道理來說,佛法說無我,這樣子,你采取行動這個動機沒有了。沒有動機,怎麼能夠發出來行爲呢?就是大悲心,要有大悲心,才能做這種事情,若沒有大悲心,他就不動。

  昨天有居士他說出一個道理,他說是:一個人的心空了,觀一切法空,心裏面沒有分別了,他就會有慈悲心嗎?這句話不決定,這個道理不決定。因爲什麼呢?譬如說有定性的阿羅漢,阿羅漢如果是聽《阿含經》,得阿羅漢果,或者是聽《般若經》,得阿羅漢果,這就不一樣了。譬如說聽《阿含經》,佛說四念處,你修行成功得阿羅漢果,他主要是破除我、我所執,就是破除我執,得到了我空。他也不會去執著一切法,但是對于一切法空,就和聽《般若經》觀一切法空會有一點距離。

  若是聽《般若經》,得阿羅漢果的時候,我空、法空。他那個時候照見五蘊皆空,無我、無我所,他這個定性阿羅漢,他就不發大悲心。你若從《阿含經》上看,得阿羅漢以後,你在阿羅漢的這些傳記上看,有的阿羅漢果也很積極地去度衆生;有的阿羅漢就是乞食,然後就入定,那麼就聽佛說法也有可能,但是他不去度衆生的,不去弘揚佛法的。

  有位薄拘羅,或是那一位阿羅漢,連一句佛法也不講。阿育王去拜見阿羅漢的塔,說是你這個阿羅漢一句佛法也不講,我只供養你一個錢,供養阿難尊者就供養很多很多。就供養一個錢在薄拘羅那裏,這個錢就飛出去了,這個錢我不受。

  從《阿含經》上看,從《瑜伽師地論》上看,有的阿羅漢,他入無余涅槃以後,就是休息了,永久不再和衆生的世界有關系。他也是「照見五蘊皆空」了,「無智亦無得」,離一切分別相了,但是他沒有大悲心,他不去度衆生,弘揚佛法。

  可見他怎麼樣才能發出來行動呢?要有大悲心才行。所以唯有菩薩發了無上菩提心,觀一切法空,無衆生可度,但是還來度化一切衆生的,他就是有大悲心。

  所以一個人,發出來行動,有兩個動機:一個爲我。這件事于我有利益,我才做這件事,不然我不做;第二個動機就是要有大悲心,我爲了利益一切衆生才做這件事,不是爲我,是爲利益一切衆生的。

  現在這個地方:願我速度一切衆,願我早得善方便.‥,這裏的意思就是要有大悲心。有大悲心,只是我們學習佛法的人,這個比丘、比丘尼,優婆塞、優婆夷和童

  男、童女,這幾種人。我就拿我個人來說,我的大悲心不是那麼強,可也不能說一點也沒有,但是不是很強,不是很強,那怎麼辦呢?「南無大悲觀世音,願我速度一切衆」,就是願觀世音菩薩慈悲,教我這個大悲心增長,我能夠爲一切衆生服務。大悲心逐漸,逐漸地栽培,才有大悲心的。

  所以前面這四個願,前兩個願就是願得大智慧,其次的兩個願,是願得大悲心,這是願。這個大智慧、大悲心圓滿了,就是佛,就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就是無上菩提。所以前四個願,等于就是說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我先說這個大意。以下「願我速乘般若船,願我早得越苦海,願我速得戒定道」。這個「願我速乘般若船,願我速得戒定道」,這是戒定慧,這個戒定慧就是行。

  前四個願是屬于願,戒定慧屬于行。願我早得越苦海,願我早登涅槃山,願我速會無爲舍,願我早同法性身,這是果。願、行、果。這十個願就是這叁個字:願、行、果。最初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願,然後去學習戒定慧。學就是修行,我們佛教裏面的用詞,有的時候說「學」,有的時候說「修」。說修,就是你正在用功修行;但是有的時候也說學,學就是修行,有這個意思的。

  有了願,又有了行,然後就得果了。得果,這底下說:登涅槃山、無爲舍、法性身,這是果。越苦海應該也是說果。下面的,我們暫時不講,先說這個大意。這十個願,就是願、行、果,就是這叁個意思。我們拜大悲忏的時候,這個文也明白了,因爲這就是念大悲咒的一個方法。你先要發這樣慈悲心的願。

  「願我速知一切法」,先念「南無大悲觀世音,願我速知一切法」。這個意思就是我這個人沒有智慧,我不知道一切法是怎麼回事,希望菩薩能夠幫助我,我能夠開智慧,我能知道一切法是怎麼回事。知道一切法怎麼回事,主要的就是要知道什麼是善法?什麼是惡法。我做這種事情,是有功德的;我做這種事情,是有罪過的。是道德?是不道德?我們做人,佛法的意思,就是一開始應該有這樣的智慧。這也就叫做是非,什麼叫做是?什麼叫做非?是,就是我應該去做;非,就是我不應該去做。什麼是道德?什麼是不道德?什麼事情是勞而無功,徒勞無益,你做這個事情沒有用。

  譬如說不吃飯,不吃飯,在《南海寄歸傳》上說,說出家人有病,最初先餓叁天,餓了叁天不吃飯,這個病也許就可能會好了,要是沒有好,你要去看醫生。不可以超過七天不吃飯,你若超過七天不吃飯,因爲我們這個身體,一切衆生都要以飲食來維持生命,說不吃飯,不吃飯,這個身體就是要死掉了。說是有的人他說他沒有吃飯,他還能生存,這句話有問題。或者說是我沒有吃白米飯,我吃面條了,這當然是說笑話了,那不算數。

  或說我打餓七,有的人身體健康,或者叁七二十一天不吃飯,他也能生存,但是對身體有傷害,這就是無益苦行,沒什麼益處。有些事做,啊,我有功德,其實也沒有什麼功德,也可能沒有罪過。但是這樣,你就是把時間空過了。所以知道這件事是有功德,或是有罪過,也知道這件事做了,沒有功德,也沒有罪過,那麼就白費時間了。

  也應該要知道什麼是世間法,什麼是出世間法?什麼是凡夫?什麼是聖人?什麼是阿羅漢、辟支佛?什麼是菩薩?什麼是佛?什麼是六波羅蜜?什麼是叁十七道品?那麼這一切法一切法,你要通達。通達什麼是惑業苦?什麼是六道生死?這一切法要明白。什麼叫做我?什麼叫做無我?什麼叫做世俗谛?什麼叫做第一義谛?什麼叫做苦集滅道、十二因緣?這一切法要通達世間法,及通達一切的出世間法。

  譬如說是我學習佛法多少年了,忽然間我對于《金剛經》有興趣,我就把《金剛經》努力認真地學習它一遍。這也就包括在速知一切法裏邊了。或者說我願意把《大智度論》學一學,或者我願意把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維摩诘經》等佛法裏面重要的經論,我不能完全學,其中我最少要把重要的經論學一部。甚深的第一義谛,我還沒有到那個程度,但是語言文字的佛法也是很重要,我要學一學,嘗嘗味道,染指知味。這也是包括在「願我速知一切法」。

  在社會上生存,當然就是學習一點生存的技能,然後在社會上做事,然後就是這樣老病死,人的一生就是這樣,其它事情你若不學,則完全不知道。但是你若學習佛法,就像在屋子裏面開著窗,啊,外面還有這樣的世界!那時候就不同了,看法就不一樣了。所以是「南無大悲觀世音,願我速知一切法」。

  「南無大悲觀世音,願我早得智慧眼」。願我速知一切法,因爲我不知道,我只知道在世間上五欲的境界生活。說我聽聞了佛法,但是不知道這是不對的,那麼就是我沒有智慧,所以「願我早得智慧眼」。智慧眼,用眼作譬喻,人若沒有眼睛,是什麼的境界呢?有了眼睛,你看得清清楚楚,走路的時候也很安全。有很多很多的事情,你眼睛看清楚了,你再采取行動比較好,沒有眼睛是不得了。人若沒有智慧,有很多…

《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