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▪P1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很多的問題。所以願我早得智慧眼,就會速知一切法了。

  在佛說裏面,非常地重視智慧。通常說什麼是智慧呢?就是要明白有因,就有果。有善因,有善果;有惡因,則有惡果。你能夠相信這件事,這就是智慧。你知道世間的因果,知道出世間的因果。世間法都是無常的,榮華富貴雖然是人之所欲,但是這個東西靠不住,靠不住就令人苦惱。這就是無智慧,若知道是無常的,你知道無常,這就是智慧;知道是無我,這也是智慧。說無常、無我,說一切法空,在佛法來說,這就是智慧。但是智慧究竟圓滿了,唯有佛,唯有佛才是大智慧。我希望得到大智慧,不可能一下子就得大智慧,他就是要由語言文字的佛法開始,逐漸地增長,逐漸地進

  步,慢慢地就得大智慧,是這樣子。

  有的文上寫,如果沒有語言文字的佛法,則凡聖永隔,凡夫和聖人,中間就是隔礙住了。凡夫,你若用功,就可以成爲聖人,就可以通到聖人的境界,如果沒有語言文字的佛法,這個凡夫就障礙住了,你沒有辦法成爲聖人了,有的地方有這個話的。所以從語言文字的佛法開始,去學習智慧,逐漸地、逐漸地就得大智慧了。

  我們自己因爲還在凡夫的時期,對于佛法學習得少,我希望開智慧,但是我怎麼辦法我都不知道?我念:南無大悲觀世音,願我早得智慧眼。你常祈求,觀世音菩薩慢慢地、慢慢地會有個安排,會給你個安排,慢慢地、慢慢地就會有進步。

  「南無大悲觀世音,願我速度一切衆」。前面是說自己要速知一切法,早得智慧眼。這剛才說過,願我得到大智慧境界。其次這個地方:早得大悲心。這個大悲心是什麼呢?就是希望我「速度一切衆」。因爲一切衆生在那裏痛苦,有很多很多的苦惱困擾著一切衆生。那麼我能夠很迅速、很快的,我能有這種能力,有「早得善方便」的能力,我能度化一切衆生。

  度是度化,就是轉化的意思。轉化,實在的情形,最初的轉化,就是轉惡爲善。衆生自己不知道什麼是善,什麼是惡,但是因爲有貪瞋癡的關系,就多做惡,而少做善。所以要度化一切衆生,應轉惡爲善。轉惡爲善,雖然他爲善,其實還是迷迷糊糊的,所以應該轉迷啓悟。轉惡爲善,轉迷啓悟。還要叫他明白,雖然人天的境界也不錯,但是還是有問題,所以應該發慈悲心,發無上菩提心,要得涅槃。那麼你若這樣,就是轉迷啓悟。轉迷啓悟,就是你開悟了。

  這是兩個階段,一個是轉惡爲善,或者說改過遷善;然後轉迷啓悟;然後修行,就是轉凡成聖了。這是叁轉,也就是叁種轉化的境界。佛菩薩度化衆生,也不是一定要這樣的次第。但通常地說,是這樣的次第:轉惡爲善,然後轉迷啓悟,然後轉凡成聖。聖,也不是一下子就圓滿,也是有很長的階段,所以聖人也有因,也有果,就是轉因向果,這是第四轉了。

  度化衆生,佛菩薩有的時候是按照這個次第,有的時候佛菩薩也不按照這個次第,他也可能一下子就叫你轉迷啓悟。

  不是非要開始的時候,轉惡爲善。這是從凡夫到佛的境界,中間有這麼多的轉。

  我們跪在觀世音菩薩前面,「願我速度一切衆」,這是大悲心的一個願。「南無大悲觀世音,願我早得善方便」。度化衆生,說是轉惡爲善,轉迷啓悟,轉凡爲聖。轉因向果,我們姑且不說,不是那麼容易啊!就是你很親愛的人,他不信佛,你叫他信佛,不容易,他不聽你的。度化衆生不是容易,你要有度化衆生的善方便,要有善巧的方便。

  方便,施爲可則,叫方。就是你度化衆生的時候,你采取的行動,你有所作爲,你采取的這些辦法,都是合乎法則,不是亂來的,是有道理的,所以叫做方,方叫做法則。善逗機宜,曰便。你采取這個行動是合理,很合道理,但是不契機。善者,能也;或者是善巧。逗,是契合的意思,能契合衆生的根機,與他很合適的。這句話的意思,就是真實能使令他得到佛法的利益,真是發生作用了,他真實在佛法裏面能投入了。你要有這樣的善方便,你才能夠去度衆生的。說是我沒有這個方便,我度衆生,就是隨我的意思,我願意講什麼,就講什麼,那樣不能契機。契不契機不一定。所以我們凡夫說度衆生,明白一點說,就是說大話了,凡夫那裏能度衆生呢!

  所以一定是菩薩才可以,所以「願我早得善方便」。我要能得到善方便,才去度衆生的。凡夫不行。這四個願,合起來說也就是兩個願,一個是願得大智慧,一個是願得大悲心。先發這四個願,而後底下才有戒定慧的修行,然後能得到涅槃果,得到法性身,得到無爲舍。

  「南無大悲觀世音,願我速乘般若船。南無大悲觀世音,願我早得越苦海。南無大悲觀世音,願我速得戒定道。南無大悲觀世音,願我早登涅槃山。南無大悲觀世音,願我速會無爲舍。南無大悲觀世音,願我早同法性身」。前面的四願上一次講過了,這底下的六願,第一是:「願我速乘般若船」。上一次說這十願大意的時候,「速乘般若船」,和「速得戒定道」,這是戒定慧。這個戒定慧是屬于行,屬于修行的事情。

  前面的四願是屬于願,其余的「越苦海」、「涅槃山」那四願,是屬于果。願、行、果。

  「願我速乘般若船」,跪在觀世音菩薩的前面,誠懇地稱念「南無大悲觀世音」,請求觀世音菩薩慈悲,幫助我,願我速乘般若船,我希望我能很快的、很迅速的能夠坐般若的船,能夠超越苦惱的大海。

  所有的佛教徒,出家的佛教徒,在家的佛教徒,初開始來到佛法裏邊來,當然是對于佛法有多少信心。可是真實地能邁步向前走,是很不容易的,就是第一步能邁出去,很不容易。第一步能邁出去是指什麼說的呢?就是般若船,再明白一點說,就是得無生法忍。得無生法忍這一步,很不容易成就的,所以這些初發心的佛教徒,應該是有共同的願望。所有的佛教徒,大家都願意邁這一步。邁這一步,這裏面怎麼回事情呢?就是我們沒有邁這一步的時候,想要邁這一步,就感覺到:好像佛法講的很容易,很有道理。我們深深地生起了歡喜心,但是總感覺到,在我們的思想上,在行爲上,不能與佛法相應。我對于佛法有歡喜心,但是佛法在我的思想上,總是不能夠融合,就是我講,我是能講,但要你叫我那樣做,就不容易做得來。

  譬如說是,大家可能會讀《金剛經》,《金剛經》說是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。「雲何應住」,「雲何降伏其心」。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這句話也不是太難懂,但是你叫我那樣做,就感覺到好像搞不好。

  就是沒得無生法忍之前,有兩種:內凡與外凡。得無生法忍之後就是聖人,在聖位之前,就是凡夫。凡夫分兩種,一個是外凡,一個是內凡。這兩種人,雖然都是凡夫,但是有內外之別。

  對于學習佛法,感覺到總是,不是那麼順,這就是外凡位的境界。這個外凡,你叫我磕頭可以,你叫我照本讀經也可以,或者是唱個爐香贊,我也能唱。但是要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,就有點困難,這就不行,這是外凡位的境界。外凡的境界,就是我們通說:心外求法就是外道,這樣講。當然也有道理,可是我們若讀《中觀論》,讀《大智度論》,他很少這樣講法,那麼你說《中觀論》和《大智度論》、《大品般若經》這不是佛法嗎?你能這樣講嗎?所以這句話,只是可以說我們佛法的一部份。

  這個外字怎麼講呢?外,就是心不能和理融合。譬如說是我空、法空、諸法實相這個道理,這種道理可以講,你嘴巴裏講,好像也可以講,但是叫我們實際上,我們的思想,我們的內心,同它融合起來,就不行。這個心有裏外,我們這個心,各式各樣的活動很多很多的,妄想紛飛,都是與理不相應,所以叫做心有裏外。這樣的用功叫做外凡。我們就是磕頭,這樣可以。我們心裏觀想釋迦牟尼佛、觀世音菩薩在這裏,這種誠心可能發出來。但是若用諸法實相的尺去量,我們還是心有裏外,這就是叫做外凡。

  這個外凡的人,就是不能夠與理相應,你想與理相應很難。難,當然是要佛法的標准的修行的步驟來說,我們要尊重聖言量。「聖言」,就是佛的語言,佛說的話,佛說的法語。佛說的法語,叫做聖言。或者我們再放寬一點,就是菩薩說的話,或者大阿羅漢說的話,我們也可以把它包含在聖言裏面。這是個「量」,這個量就是標准。譬如有一個尺,或者是秤。你這一包米,放在磅上一稱,喔,這有一百磅。用它那個量(ㄌㄧㄤˋ),你量(ㄌㄧㄤˊ)出來。你這塊布有多少尺,他用尺一量,喔,這是二十尺。

  就是我們佛教徒學習佛法,以聖言爲量。不是因爲這個話是我師父說的,就是對的。這句話不對,你應該以佛菩薩爲量。以佛菩薩爲量,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我們外凡這種學習佛法的人,應多讀佛菩薩的經論,要多聞熏習。多聞,就是讀。聞,說是我聽你講,那也是聞,但是也包括讀,閱讀,你要閱讀佛菩薩的法語,佛菩薩的聖言,就是由印度翻譯過來的經論。中國曆代大德的法語也是好,那麼要多讀,

  多聞熏習,多聞熏習,我們就慢慢的、慢慢的對于佛法的理解,漸漸的、漸漸的就深刻了,逐漸地也會正確。初開始的時候,當然有的時候會偏了,但是你不斷地讀,不斷地讀,逐漸地你對佛法的認識,就會好一點,理解就會精確一點,不是那麼浮泛。

  只是你的理解漸漸的好一點,但是做不到,做不到,這時候當然就會有這種情形,我幾時能夠得無生法忍?自然的就會有這個願望。「願我速乘般若船」,這句話換白話來說,就是我希望我很快的能得無生法忍,就是這麼一句話。在得無生法忍之前,我們就是應多聞熏習。多聞熏習就是聞思修。這個聞思修,不論《大智度論》也好,《瑜伽師地論》也好,《解深密經》也好,《華嚴經》、《大般若經》、《涅槃經》這些經論,都是一致地這樣講:聞思修。就是你要多聞熏習,內心裏面要思惟,然後你要修一心不亂,學習一心不亂。一心不亂,這句話也不是難懂,但是也可以另外一…

《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