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▪P1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個解釋,就是你在這裏靜坐也好,你在經行也好,你內心裏面,你常能知道你自己的內心,明明了了的。你知道你的內心,一直地明明了了的。你幾時不知道自己內心明明了了的時候,你就是亂了。

  這種話,假設常有靜坐經驗的人,這句話應該容易明白。譬如說是我現在心裏面的境界是這樣,佛菩薩的大智慧光明,知道你現在心裏明明了了,喔,又打妄想了,喔,又沒有忘想了,心裏又明明了了,又有正念了。這樣子,有時候亂,有時候不亂。佛菩薩知道你的情形。現在不說佛菩薩,你自己知道你自己,內心是有正念,是沒有正念。你自己常是注意自己的心,明明了了。喔,胡塗了;有時候不胡塗了。自己常知道自己。

  你在知的時候,那就叫做一心不亂,這就叫做修,聞思修,這就叫做修。你不斷地長時期努力這樣修,你就得禅定了,你的定就成功了。由欲界定,到未到地定,到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。這個四個禅是最好。欲界定是難得而易失,你想得到它,很不容易,但是忽然間你夜間起來,一靜坐,喔,欲界定出來了,但是很容易失掉。你出門買東西,和人說幾句話,再回來靜坐,這個欲界定沒有了。或者是欲界定還有,但是你出定以後,與人通個電話,你再靜坐,就沒有了。或者是你罵人幾句,你心一動,這個欲界定沒有了。或者是贊歎你一句,你再靜坐的時候,你欲界定沒有了。或者你忽然間頭疼、肚子疼,病了幾天,你的欲界定沒有了。難得而易失,這就是修行的確是不容易,你費了很大的辛苦,有一點成就,喔,忽然間一點事,就失掉了,就沒有了。

  所以欲界定是很令人不舒服,但是進一步到未到地定,好一點,不是那麼容易失掉,但是還不堅固,要到初禅就好了,到初禅就堅固了,不是容易破壞的,還是可以破壞,但是不容易。說破壞,說是容易破壞,或者是難破壞,但是我們也不必失望,你已經成就過,又失掉了,你再努力,它還會再回來的。

  這是說修。你得到一心不亂了,得到禅定的時候,再繼續地思惟佛法的真義,那麼有一天太陽出來了,太陽出來了,就是乘般若船了。

  般若,在《大智度論》上的用語,他用的詞句,就是你沒得無生法忍之前,叫做觀,或者叫做空,叫做思惟。等到得無生法忍以後,他就不用這個,用「般若」了。這個般若表示什麼呢?就是聖人清淨的智慧,就是已經斷煩惱了,但是煩惱還沒有完全除掉。可是這個時候,你心裏面是光明的,有了光明的智慧了,就是金剛般若。

  我們讀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那是語言文字的金剛般若,現在得無生法忍,不是語言文字,是你內心裏面的光明成就了。成就了,這個時候用般若船,你的正念一提起來,這個般若就現前了,無論什麼境界,在你心裏面對你沒有影響,那時候修行就容易了,就是容易,不是太困難了。所以是「願我速乘般若船」,希望我趕快的,我不要這樣苦惱,不要做個苦惱人。

  到了光明的、無漏的、清淨的智慧現前了,這時候我們中國禅宗的大禅師會說出來一種很妙的話,叫做「無事人」。這個無事人,我們現在講,他也不去士農工商,什麼事也不做,他就在那裏入定;或者在深山裏面,或者在一個大寺院裏面的禅堂裏,做個無事人。這樣講,我不同意。無事人是什麼?就是在一切事上,他心裏面無事。因爲這個般若波羅蜜的光明一現前,所有的黑暗都沒有了,有事就是沒有事。

  乘般若船,得無生法忍以後的,這個正念一現前,就叫做無事人。「願我速乘般若船」,般若船的這個船的意思,是要繼續向前進的,你的事情還沒有完全成功,你繼續坐這個船要向前進,還有很多的煩惱還會出現。

  初得無生法忍的人,他這個般若智慧並不是晝夜六時常現前的,他也要睡覺,也要吃飯,和我們一般人表面上一樣,也是老病死的。他有這個身體,他也會有很多事。就是人與人彼此之間的事,他自己身上很多很多也有事。有事的時候,他這個般若有時候也不現前,但是想要現前就能現前。所以他很多的功德沒有成就。

  我們呢,假設我們學習了一部《法華經》,或者我能背下來,我也能講,感覺我成就了很多功德。其實,得無生法忍的那個人,他會感覺到很多很多的功德都沒成就,他會有這個感覺。我們若學一部經論,或者有多少成就,喔,已經很多了。但是若得無生法忍的人,他的心情,他不像那個人那麼快樂,他就感覺到很多很多的功德還沒有成就。

  因爲什麼呢?因爲初得無生法忍這個人,他可能一入定,和很多更高的聖人會接觸,會接觸,他就會感覺到自己的渺小。另外他還有很多的神通道力都沒有成就。說是來了一個人,向他請法,他只是看這個人,他沒有天眼通,沒有天耳通,他也沒有他心通,也沒有神足通,也沒有宿命通,他也是憑自己的智慧說法,當然比凡夫不同,可是究竟他還有很多的地方不知道。那麼他就會感覺到:哎呀!我太慚愧了,我不能

  向他說法的。所以他要繼續精進地修行。他很願意到佛世界去親近佛,要向佛學習。

  所以「願我速乘般若船」,這個船有向前進的意思,不是停在那裏,我已經成功了,不是,他沒有這種想法。所以「願我速乘般若船」,是這樣意思。但是「願我速乘般若船」這句話,就表示他還沒有乘般若船,就是在聞思修階段的時候。聞思修也是智慧,但是這是在凡夫初開始用功的時候,願我速乘般若船。

  我爲什麼要速乘般若船呢?「南無大悲觀世音,願我早得越苦海」,原來是這麼回事,就是感覺到人生太苦了,所以我要趕快地超越、解脫,解脫這個苦海。這個海是譬喻,譬喻這個苦惱太多了,廣大無邊。苦海表示苦惱很多,我們一般說:生老病死苦很多。晝夜六時,如果不對勁,睡覺睡不好,也是苦;吃飯的時候,味口不對勁,也是苦。很多很多的問題,身體不對勁,也是苦;六道輪回也是苦。但是如果把它縮小的話,把這苦海縮小,簡單地說一句這個苦海是什麼呢?就是執著,就是我們這一念執著心,就是苦海。

  如果我們沒有執著心,所有的苦都不苦了。不過是得了阿羅漢果的人,他是不執著了,但是初得阿羅漢的人,這個身體當然還是凡夫有漏的身體。這樣的阿羅漢,他也是有老病死。所以用六識來說明他的分際的話,前五識和前五塵接觸的時候,當然也有苦受,也有樂受。我們說這個苦,他也有苦受。譬如說他若在猛火裏面燒一下子,他也是感覺苦;或者用刀, 殺害他,前一剎那他也是苦。但是到第六識的時候,他這個正念一現前,這個苦的境界沒有了。

  所以這句話,在《阿含經》上說:「身苦心不苦」。阿羅漢能做到這個境界。身苦心不苦怎麼講呢?就是前五識的接觸,如果接觸苦惱的境界是苦的,到第六識就不苦了。第六識不苦,就是他這個正念般若的智慧,他有禅定是更好了,就到無爲舍裏面去了。下面說:「願我速會無爲舍」,他的心到了無爲舍去了。這些雜亂的生住異滅苦惱的境界,與他不相幹了,所以他不苦。如果第六識沒有那樣的般若智慧的時候,那就不行。那就是我們凡夫,苦惱的境界來苦惱你,你沒有辦法躲避,你這個心就被苦惱的境界困住了,你不能作主,你躲避不了。

  所以「願我早得越苦海」,這就是要無著的境界才可以。若是解脫了,阿羅漢棄舍了這個身體,他到了無漏的佛世界去,那當然沒有苦了。到了阿彌陀佛國去,「無有衆苦,但受諸樂」,也是好。我們在娑婆世界的人,那就不同,不是那麼地安樂。所以現在觀世音菩薩,勸我們先發願,「願我速乘般若船,願我早得越苦海」。能無著,無著就能越苦海。什麼是無著,就是般若。沒有成就般若的智慧,他就是要執著的,不能不著。這等于是告訴我們學習佛法的步驟,你要由聞思修得無生法忍,得無生法忍就是乘般若船了。

  「南無大悲觀世音,願我速得戒定道」。這個戒定,剛才說聞思修的時候,已經說了定,但是他沒有說戒。戒和聞思修是同時的,但是用語言文字去講說的時候,他就有先後了。有先後,而這個地方先說般若,先說般若,就包含聞思修。如果要分別這個次第來說呢,就是學習佛法的人,我們出家人也是在內的。這個正知、正見很重要,正知、正見屬于智慧。說我能持戒,這很重要,但是智慧也特別重要,就是要有正知正見,你先要學習正知、正見。

  所以那個是「願我速乘般若船」。能乘般若船的,就是聞思修,由聞思修前進到般若船。不但是正知正見,你還要有戒,就是叁皈、五戒、八戒、沙彌戒、沙彌尼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菩薩戒這些戒法。

  「戒」簡單說,實在就是所有于人有損的事情,都不要做;其實也是對自己有傷害的事情,也不應該做。前面說:「願我速知一切法」,速知一切法,就知道什麼是善,什麼是惡。這個惡法不可以做,這就是戒了。

  要能夠受戒,守戒,也要修定,就是剛才說了,你能修習正念,使令自己念念分明,明明白白的。假設你能夠修數息觀,數息觀正好是這麼一個境界,念念分明,他沒有去胡思亂想,胡思亂想就自己不知道自己了。你常常知道:知息出、知息入,知息長、知息短。你這個正知常能保持得住,就是念念分明,從這裏就可以得定。有定的時候,這個定在佛法裏面來說,和外道又不同。

  外道的意思,認爲有幾種事情。一個是貪著定的快樂,這是一件事;第二認爲定就是涅槃了,譬如說得到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就認爲是得涅槃了。或者得空無邊處定、識無邊處定、無所有處定、非想非非處定,就認爲是得涅槃了,這就是邪知邪見。而佛法所謂修定,是什麼意思呢?因爲定,佛法是重視它的堪能性。這個定如果修成功了,它有很強大的力量。定若成就了...,說是定,有的時候也說心。戒增上學、心增上學、慧增上學,這叁增上學。叁增上學,這個定,不說定,而說心。定是什麼?就是心,就是心有殊勝的能力。

  你成就了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…

《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