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四禅的時候,你心的力量非常大。心的力量大,有什麼好處呢?就是你能容易成就般若,這個般若能成就;你也可以成就種種的神通,那麼行菩薩道的時候,你的能力強。沒有神通,行菩薩道的時候,很多的事情做不到,你度化衆生的時候,你的條件不夠。所以「願我速得戒定道」。這個戒、定和般若是同時的,同時之中,但是般若是成就正念的一個條件,所以先說般若。可是只是般若也不行,一定也要有戒、有定,所以這個地方也說戒定。有了戒,又有了定,又有了般若的時候,你才能越苦海。
越苦海,那個「船」,其實就是「道」,這條道路可以向前進,這就是願我速得戒定道的船,就可以越苦海了。沒有苦海了,就得大解脫,得大安樂了。我們應該這樣發願,觀世音菩薩教我們這樣子發願。這也等于是學習佛法的一個過程,你一定是要經過這裏,由這裏漸漸地進步,才能到無上菩提那裏去。
「南無大悲觀世音,願我速會無爲舍。南無大悲觀世音,爲我早同法性身」。這段文一共是十願,前四個願是發無上菩提心,中間的戒定慧是屬于修行,願、行。剛才念的這叁願,加上前面的「願我早得越苦海」,這是屬于果。願、行、果。
願我早得越苦海,苦海能夠解脫了,能出離苦海。當然這是所有衆生的願望,這是一個很迫切的問題。由于修行戒定慧,有了成就以後,就能夠越苦海。昨天這一個意思講過了,這底下說到涅槃山、無爲舍、法性身,也就是越苦海的時候,你爲什麼能夠越苦海呢?就是登了涅槃山,會無爲舍,同法性身了,你才能夠越苦海。
在我們初開始,有誠意學習佛法的時候,我們只是知道人生是苦,什麼是涅槃?什麼是無爲舍?什麼是法性?在我們的意識裏邊,還不能意會到那裏是怎麼回事。名字是能知道,涅槃、無爲、法性這樣的名字,當然從書本上也能讀到,也可能會聽人講解,但是那裏面真實的情況,在我們的意識上,是還沒能接觸。這個越苦海,是我們的要求,這是比較明顯的。現在這裏說到願、行、果,就不是這樣了,就是你已經到達了那個地方,到達涅槃山、無爲舍、法性身了。所以是果,這個果是有成就了。
我們拜大悲忏的時候,有這樣的文,我們跪在那裏:「南無大悲觀世音,願我早登涅槃山」,這是在觀世音菩薩的前面發願。「願我早」,不要太晚,早一點能夠登上涅槃山。涅槃是印度話,翻到中國話是翻作圓寂。圓寂是玄奘法師翻譯,把這個「涅槃」翻作圓寂兩個字。圓寂兩個字怎麼解釋呢?古德解釋說:「德無不備,曰圓」。所有的功德都具足了,叫做圓;「累無不滅,曰寂」。這個「累」就是累贅,系縛你、苦惱你這一些的事情都息滅了,都沒有了。前面說是越苦海,這個苦的境界沒有了。
苦的原因就是煩惱,沒有煩惱的時候,就沒有苦了。所以這個「累無不滅」,也就等于說:所有的煩惱都息滅了,那麼叫做寂。可是我們在這裏面應該說,有一個問題,就是這個業,惑、業、苦叁件事。惑是迷惑,就是我們的煩惱。我們對于事情的真相,迷惑不明白,那麼我自己虛妄分別,所以有了煩惱,這叫做惑。業,是由我們的虛妄分別,發出來的行動。動身發語,你內心裏面思想,也是業;你發出來種種的語言或行動,也都是業。這些業,有了業以後,就會有果報,有果報,叫做苦,有果報就是苦。
現在這個佛教徒修學佛法,有了成就的時候,就是得涅槃,得涅槃的時候,累無不滅,應該說是惑業苦,這叁種都清除了。可是在事實上,他並不是同時的這叁種都清除了,這叁種的息滅不是同時的。譬如阿羅漢,他息滅了很多的煩惱,但是他這個身體,他這個生命體,就是果報,這個生命還在,還沒有滅。他也有很多的業,不要說阿羅漢果,就說初果。這個修行人初入聖道的時候,叫初果須陀洹。初入聖道的時候,他滅除了一部份的煩惱。他也有很多很多的罪業,很多的罪業。
這個罪業又分多少種。譬如在人間,會受到很多的苦惱,這是一種業;又有一種的罪業,不是在人間,要到地獄、餓鬼、畜生去受果報,這叫做叁惡道的罪業。
這個初果須陀洹的人,也是有的(叁惡道的罪業),也是有,但是他因爲經過長時期的修行,成就了無我的智慧,無常、無我的智慧,這個智慧成就了,叁惡道的業力就不活動。叁惡道的業力,不能使令這個初果聖人,到叁惡道去受苦,這就不能活動。這個業力不活動,但是這個業力還是有。人間的果報,就是這個身體,這個身體,他還有些罪業,應該在人間受苦,在人間受苦還是有的,還是有苦的。
譬如說頻婆娑羅王,就是阿阇世王的父親──頻婆娑羅王,頻婆娑羅王是得初果了,得了初果,他是聖人了,但是他在最後的時候,阿阇世是個太子,他同大臣聯絡好了,就作了王,就把他父親關在牢獄裏。關在牢獄裏,這時候頻婆娑羅王就念佛。我們念佛,是念佛的名號,也是對,但是其中有個想念的意思。我想念我的父親,想念我的母親,想念。當然口可能會念名字,但是心裏面想念。
頻婆娑羅王這時候關在牢獄裏面,原來是國王,忽然間關在牢獄裏面,也無可奈何!這時候,他就念佛。佛就派目犍連尊者來,給他受八關齋戒,同時目犍連尊者把佛的話轉告他。我們明白一點,就是要求佛來幫助他。說:「佛所能幫助你的,已經完全做好了,你剩余的還有一些不如意的苦惱,你要忍耐」。佛把這句話,叫目犍連尊者轉告他。這也就是說初果聖人,當然也不是完全這樣子,就是初果聖人滅了煩惱,但是在人間的苦,有人的苦不能滅,還是要受的,但是叁惡道的業力是可以滅了,不會到叁惡道去了。所以聖人,這個惑業苦,得涅槃的時候,應該說惑、業、苦都應該滅了,但不是同時的。有的也是不用去受,但是有的還是要受的。
當然這時候,初果聖人他也見到涅槃的道理了,但是還沒有圓滿,要繼續修行,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阿羅漢。阿羅漢的智慧也好,他的道力當然是高過初果,可是也不能夠把人世間所有的苦惱都清除,也不能。盡管道力很高了,但是人間的苦,有的時候有的情形還是要受一點。這個事情就是不能一概而論。
我們說是轉輪聖王,轉輪聖王,換一句話就是大國王,就是他能統治全世界的,不是說一個小國王。這是可以稱之爲大福德人了,他從生至死,都是如意自在的,沒有任何人能苦惱他,沒有這回事。但是這個轉輪聖王是個凡夫,並不是聖人。所以我們不能夠用這個人這一生,有的時候,運氣好;有的時候,運氣壞。不能用這個來衡量這個人的道力是高是低,不能這樣子。這也是福報的問題,也是福德的問題;也是宿世的業力。
(筆錄者按:此處錄音帶缺錄了一小段)這句話怎麼講呢?譬如說是你享福,說享福,我們會說這個人走運發財了,他的近況很滿意,但是這裏面有待緣的意思,待緣,所以要等待因緣。等待因緣,這句話怎麼講呢?就是最初你作福的時候,不是你一個人的力量,是有多少人,大家的智慧去造這個福。你做人的時候這樣子,你去得果報的時候,也要大家在一起,這個福報才能來的,你單獨去享福,不可以,這個福報不來,要帶那個福才可以。
我看見報紙上,大概是在七七事變之前,在中國有個南天王,姓陳。他有個太太,他有時候不滿意這個太太的行爲,就把太太退回去,一退回去,他就倒黴;然後把這個太太請回來,立刻又走運。他盡管不高興她,但非要在一起才行,在一起才能走運,不在一起不行,所以只好在一起。
這在佛法的意思,就是待緣。最初你造福的時候,或者是兩個人,或者是叁個人,或者多數人,共同的智慧做這個功德。那麼你在享福的時候,也要在一起。造罪也是,也要待緣。
說你宿世,前多少生,你造了罪,造了罪,現在你遇見叁寶,修行有成就了,但是宿世那個罪,現在來了,這個緣也來了,雖然你是聖人,但是這個時候,你也還是要受一點,這就是緣的問題。所以若說轉輪聖王,或者不是說轉輪聖王,他父親也是國王,他兒子也是國王,那麼當然他這一生不會太壞。所以得涅槃了,惑業苦完全清除了,但是還是有次第的。原則上說,就是惑業苦都寂滅了,完全清除了,你這時候就是越苦海了。
前面說是「願我速乘般若船、願我速得戒定道」。這個戒定慧,在我們修學佛法的人,也可能有次第,也可能這個人沒有次第。他在持戒的時候,他就學習般若波羅蜜,他也是修定;也有的人受了戒,也歡喜靜坐,不歡喜般若波羅蜜,不學;有的人受了戒,受了叁皈五戒,也不修定,也不學習般若波羅蜜。我不高興去讀經,也不聽經。聽經這句話,應該說就是自己也不看經。那麼就是只有一個戒,如果沒有定,也沒有慧,這個戒也不會堅固,你也很難得到正見。所以佛教徒的身份,也可能過多少日子,我不信佛了,也可能是這樣。因爲你對佛法的認識不夠,隨時就可能會變。
所以在因地的時候,學習佛法的情況,也是各式各樣的。如果他的因緣好,他戒定慧都能具足,而後能夠登上涅槃山了,從初果須陀洹開始,大乘佛法說是初得無生法忍開始,那麼就像《金剛經》說的: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這就是登涅槃山了。當然由初果到阿羅漢,由初得無生法忍,一直到佛,這個涅槃山,你才能夠「德無不備,曰圓;累無不滅,曰寂」,這才是圓滿。那個時候,那是一個大安樂的境界。不像在人間的聖人,人間的聖人,有的時候表面上還有些不如意。這個是「願我早登涅槃山」,這句話也就是前面「越苦海」的意思。
「南無大悲觀世音,願我速會無爲舍」。「無爲」這句話是對「有爲」說的。無爲這個詞,不只是佛教有,其它的孔孟之道、老莊哲學,也有這種話。但是佛法用這個詞的意思很簡單,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。也可以用兩個意思解釋,一個解釋,是凡是因緣生法,是凡是因緣條件組成的事情,他都是有生,有滅,有變…
《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