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▪P1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化的,就叫做有爲;沒有這樣的生滅變化,就叫做無爲。這是佛法的意思,這個也很簡單。

  第二個解釋,這個有爲怎麼講呢?就是煩惱所爲。有爲就是煩惱所做的事情,叫做有爲。無爲就是不是煩惱做的事情。說涅槃,假設說不生不滅的理性,這一定是清淨的無分別智才能夠達到的境界,不是煩惱能爲的,不是煩惱能接觸的,所以叫做無爲,也有這樣解釋的。

  這個地方,無爲這個話,其實也就是涅槃,也就是《心經》所說:「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」這個諸法空性,它就叫做無爲。無爲這個地方放個「舍」字,什麼意思呢?這個舍,就是房舍。這個地方用個舍字,等于是個譬喻,譬喻我們居住的房舍。我們在房舍裏邊住,我們感覺到很安穩,這裏沒有毒蛇,沒有惡獸。尤其是現在先進的國家,進步的國家,冷的時候,房子裏不太冷,空氣可以調節;特別熱的時候,這個房子裏也不太熱,那兒有調節的設備,使令你不受大寒大熱的苦惱,使令你很安樂自在地在這裏面住,這是「舍」的意思。

  現在這個地方用這個「舍」,來譬喻,來形容無爲的事情。就是無爲這個地方,是個安樂的住處,我們住在這裏就是最好的,是最安穩,最自在的地方,表示這個意思。本來我們人,譬如說我們是住最好的房子,我們在裏邊住,我們爲什麼要到無爲那裏去住呢?我們現在住這個地方不是很好嗎?這個地方不太好。

  普通說這個識,有一個詞,叫做四識住。四識住就是色、受、想、行是識所依止的地方。我們這個第六意識,這個意識在什麼地方住呢?就在色、受、想、行上住。色就是我們這個身體,識在我們的身體裏面住。受、想、行也是識所居住的地方。我們這個識在這個地方住,我們自己感覺怎麼樣?我們這個身體,若是隨時有病的時候,這個識就感覺到苦惱。不管你是牙疼、頭庝、肚子疼,各式各樣的病痛,這個識就感覺到苦惱。感覺到苦惱,這也就是受想行。

  可見我們這個識,在這樣的地方居住,不快樂,這不是一個好的居住的地方,不是安全的地方。說我們現代的建築師、工程師能造出很好很好的房子,這也靠不住,這房子也不太好,因爲很容易破壞。地、水、火、風都能把這個房子破壞,地震能破壞它,水也能破壞它,火也能把這個房子破壞,風也能把這個房子破壞。說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,這個世界也不是好地方。我們到天上去,天上也不好。所以所有的這些有爲的境界,都是不安全的,唯有無爲這個地方,是不可破壞的,是最安全的了。

  這一段文是觀世音說的,在其它的經論也有這個話。佛菩薩告訴我們,最安全的地方就是無爲,就是諸法實相那個地方。那個地方是個最好的房子,我們可以到那個地方去住,所以叫做無爲舍。那個地方,其實也就是涅槃。

  到了天上去,天上雖然不老不病,但是要死亡,就是又破壞了,死能把這些事情破壞了。所以到了無爲的地方住,就沒有這個問題,永久地安樂自在了。所以就是「願我速會無爲舍」,希望我能迅速地契合無爲舍,我到那個地方去住,就是這麼個意思。

  「南無大悲觀世音,願我早同法性身」。涅槃,是用叁個譬喻,表示這個涅槃是很高的。初果聖人還沒圓滿,要繼續修行;初得無生法忍的聖人,他也沒圓滿,要繼續修行到佛的境界才圓滿,這不是一下子就能成功的。這個無爲舍,用舍來表示無爲是安穩處。現在說法性,用身作譬喻。用身作譬喻,說是我們人間的人,這個四大,這個生理的組織:地、水、火、風,由業力假藉父母的液體。

  我們自己前生造的業力,用父母的液體,把他組成了眼耳鼻舌身意。出胎以後,也還要依賴空氣、營養,繼續地支持他,這個生命逐漸逐漸地成熟了,就成爲一個大人,這是這樣的身體。這個身體當然爲老病死破壞了,可能也有多少如意的事情,但是如意的事情很少,苦惱的事情很多,這個不如意事,特別多。可見人間的好事不是太多。這是人間的這個生命體,這個身體不對勁;天上的身體也不行,剛才說了,他也要死亡的。那麼什麼樣的生命體才是最堅固的呢?就是法性,就是一切法的畢竟空性。它是不可破壞的,永久沒有老病死了。你若成就了法性身,就是永久也不會老,也不會病,也不會死亡的。

  我以前講過,我們從頭說。譬如說有的人靜坐的功夫稍好一點,他能夠出神。出神是什麼意思呢?我是出家晚,在東北出了家,很快的跑去香港。到了香港以後,就聽年紀大的老和尚說。這個人和我還算是師兄弟吧!他說在東北的時候,有些老和尚,老和尚有幾種情形,就是夜間,東北的長春以北,是很冷的,長春以南,像沈陽、郢口天氣稍爲好一點。年紀大了,那麼這些老人在夜間要出來小便。東北那個地方,是個農村,是個落後的社會,不像這個地方,房子裏面還有車,有衛生間。所以那些老和尚,他們要到外邊去洗,夜間也要到外邊去小解。但是這些老和尚就是有點功夫,他就是坐下來,一出神。換一句話說,就是出來一個小孩,這小孩到外面去小解,能有這種事情,這是一樣。另外一樣事情,說是老和尚什麼時候有事情,到另外一個地方去,走到中途,喔,還有一件事情沒有辦,那麼他不回去,他就坐在那裏,他坐在那裏,就出來一個小孩,這個小孩回去了。回去了,就把這個事情辦好了。這就是出

  神,有這個事情。

  這個境界,當然是要有功夫,沒有功夫,這個事情做不來。不過有個解釋,這種出神,有陰陽的不同。有陰陽的不同怎麼講呢?就是他出了這個小孩,別人不能看見。好像沒現出形像,那叫做陰;能現出形像,別人能看見的,叫做陽。有這種事情。頭幾年在柏克萊住的陳健民上師,我從他的文章,從別人的介紹上看,他有這個能力。當然這個事情,這也要有點修行才可以,這是一種。

  其次,《楞伽經》說到意生身的事情。說是十地菩薩,十地菩薩有意生身,那就是聖人了。聖人當然一定要有禅定,他就要比剛才說的,那個力量,那個作用是更大了,那麼叫做意生身。剛才說出小人,實在就是意生身。我們說俗話,叫出小人,實在用佛法的意義來形容他,這樣的稱呼好一點──意生身,就是他心裏面要有禅定,在禅定裏邊,他心裏面一作意,一想就出來了。

  不過我們剛才說的這種境界,我在香港的時候,那位老法師告訴我這件事,我猜這還是凡夫境界,還不是聖人。剛才像《楞伽經》裏面說的十地菩薩,那是聖人的境界了。聖人的境界,那麼他叫做意生身。這個意生身也隨著他的道力,逐漸地進步,逐漸地進步,那麼到八地菩薩以上,那就不可思議了,那個境界是不可思議的。當然就是他已經完全把叁界內的煩惱,全部的清除了,那是清淨、無漏的境界,那就是可以稱之爲法性身了。因爲他見到法性理了,與法性統一了。

  我們說是用語言文字去形容,說這個法性是這樣子,我們聽見這種話,看見這樣的文句,我們心裏面想、思惟,當然我們初學佛法,只有這樣開始,但是真實的境界不是這樣。真實的境界是沒有能、所的分別,不是有個能分別、所分別的境界,不是這樣子。那麼與法性統一了的境界,那個時候現出那種不可思議的意生身,那叫做法性身。

  這樣說法性身,可以分成兩種說法。一種就是這位菩薩,他從開始得無生法忍,就是開始入了聖道以後,他由大悲心的推動,他常能去弘揚佛法,去普度衆生的。那麼他有這樣的行爲,也就是所謂功德了。這個功德逐漸地增多,那麼由這樣的清淨功德招感的一種果報,所謂意生身,就是這個果報。這樣的果報,還是有形相的,當然不是凡夫能見到的,不是凡夫這個肉眼能見到;也不是阿羅漢的天眼能見到的。大菩薩的境界,連阿羅漢的天眼都不能見到。那要是棄舍了這個生死的身體,生到佛世界去的阿羅漢,回小向大了,他也有法性身了,那樣的人才能見到那個境界的。

  那麼這樣說,那樣的法性身,有形相的,有種種不可思議作用的。我們通常說是無量壽,那個法性身就是無量壽了。壽命是永久的了,不會再死亡的了,沒有這個問題了。這是一種法性身。其次就是離一切相,不可思議的,就是法性理。你和這個法性理統一了以後,那個如如智、如如境統一了,那個離一切相的境界,那個是法性身。這樣講,就是兩種法性身。

  這個離一切相的法性身,就是說叁身:法身、報身、應身。離一切相的那個,就可以稱之爲法身;有形相的那個法性身,就是報身。這兩種身,都是不可破壞的。

  說是「願我早同法性身」,這就是因爲我們在凡夫的時代,感覺到我們現在這個老病死的身體,我們不滿意,所以願意成就一個最滿意的法性身,這是這個意思。前面說最迫切的問題,我願意離苦海,早得越苦海。那麼願我早登涅槃山,涅槃山就是安樂的地方。願我速會無爲舍,無爲舍就是沒有這些老病死了,沒有這些有爲的苦惱境界。願我早同法性身,法性身就是永久常住不可破壞了。其實這是一回事,但是譬喻不同,名字不同,可以表示不同的意思,但是又是一回事。這是告訴我們,要念大悲咒的時候,前面說:「比丘、比丘尼;優婆塞、優婆夷;童男、童女,欲誦持者,于諸衆生」,要「起慈悲心」。

  起慈悲心,這個慈悲心,是怎麼樣叫慈悲心呢?就是發這十個願,這是一個最清淨、圓滿的大悲心,不是我們一般的慈悲心。我們一般的慈悲心,不是廣大圓滿。

  由前四願的發無上菩提心,中間的願:乘般若船、戒定道是願,越苦海、涅槃山、無爲舍、法性身是所得的果。發了這樣的願,再念大悲咒,是這樣意思。你若發了這樣的願了的話,你就不是普通一般的人了。在佛菩薩的慧眼來看,這個人就是未來佛了,這個人將來一定要成佛的。你若發了這樣的大願,你是將來的佛了,那麼你要念大悲咒的時候,你的功德是很大的。

  譬如說是我們拜大悲忏,我們(筆錄者按:此處錄音帶有缺錄)...就是不同了…

《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