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》讲记▪P1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四禅的时候,你心的力量非常大。心的力量大,有什么好处呢?就是你能容易成就般若,这个般若能成就;你也可以成就种种的神通,那么行菩萨道的时候,你的能力强。没有神通,行菩萨道的时候,很多的事情做不到,你度化众生的时候,你的条件不够。所以「愿我速得戒定道」。这个戒、定和般若是同时的,同时之中,但是般若是成就正念的一个条件,所以先说般若。可是只是般若也不行,一定也要有戒、有定,所以这个地方也说戒定。有了戒,又有了定,又有了般若的时候,你才能越苦海。

  越苦海,那个「船」,其实就是「道」,这条道路可以向前进,这就是愿我速得戒定道的船,就可以越苦海了。没有苦海了,就得大解脱,得大安乐了。我们应该这样发愿,观世音菩萨教我们这样子发愿。这也等于是学习佛法的一个过程,你一定是要经过这里,由这里渐渐地进步,才能到无上菩提那里去。

  「南无大悲观世音,愿我速会无为舍。南无大悲观世音,为我早同法性身」。这段文一共是十愿,前四个愿是发无上菩提心,中间的戒定慧是属于修行,愿、行。刚才念的这三愿,加上前面的「愿我早得越苦海」,这是属于果。愿、行、果。

  愿我早得越苦海,苦海能够解脱了,能出离苦海。当然这是所有众生的愿望,这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。由于修行戒定慧,有了成就以后,就能够越苦海。昨天这一个意思讲过了,这底下说到涅槃山、无为舍、法性身,也就是越苦海的时候,你为什么能够越苦海呢?就是登了涅槃山,会无为舍,同法性身了,你才能够越苦海。

  在我们初开始,有诚意学习佛法的时候,我们只是知道人生是苦,什么是涅槃?什么是无为舍?什么是法性?在我们的意识里边,还不能意会到那里是怎么回事。名字是能知道,涅槃、无为、法性这样的名字,当然从书本上也能读到,也可能会听人讲解,但是那里面真实的情况,在我们的意识上,是还没能接触。这个越苦海,是我们的要求,这是比较明显的。现在这里说到愿、行、果,就不是这样了,就是你已经到达了那个地方,到达涅槃山、无为舍、法性身了。所以是果,这个果是有成就了。

  我们拜大悲忏的时候,有这样的文,我们跪在那里:「南无大悲观世音,愿我早登涅槃山」,这是在观世音菩萨的前面发愿。「愿我早」,不要太晚,早一点能够登上涅槃山。涅槃是印度话,翻到中国话是翻作圆寂。圆寂是玄奘法师翻译,把这个「涅槃」翻作圆寂两个字。圆寂两个字怎么解释呢?古德解释说:「德无不备,曰圆」。所有的功德都具足了,叫做圆;「累无不灭,曰寂」。这个「累」就是累赘,系缚你、苦恼你这一些的事情都息灭了,都没有了。前面说是越苦海,这个苦的境界没有了。

  苦的原因就是烦恼,没有烦恼的时候,就没有苦了。所以这个「累无不灭」,也就等于说:所有的烦恼都息灭了,那么叫做寂。可是我们在这里面应该说,有一个问题,就是这个业,惑、业、苦三件事。惑是迷惑,就是我们的烦恼。我们对于事情的真相,迷惑不明白,那么我自己虚妄分别,所以有了烦恼,这叫做惑。业,是由我们的虚妄分别,发出来的行动。动身发语,你内心里面思想,也是业;你发出来种种的语言或行动,也都是业。这些业,有了业以后,就会有果报,有果报,叫做苦,有果报就是苦。

  现在这个佛教徒修学佛法,有了成就的时候,就是得涅槃,得涅槃的时候,累无不灭,应该说是惑业苦,这三种都清除了。可是在事实上,他并不是同时的这三种都清除了,这三种的息灭不是同时的。譬如阿罗汉,他息灭了很多的烦恼,但是他这个身体,他这个生命体,就是果报,这个生命还在,还没有灭。他也有很多的业,不要说阿罗汉果,就说初果。这个修行人初入圣道的时候,叫初果须陀洹。初入圣道的时候,他灭除了一部份的烦恼。他也有很多很多的罪业,很多的罪业。

  这个罪业又分多少种。譬如在人间,会受到很多的苦恼,这是一种业;又有一种的罪业,不是在人间,要到地狱、饿鬼、畜生去受果报,这叫做三恶道的罪业。

  这个初果须陀洹的人,也是有的(三恶道的罪业),也是有,但是他因为经过长时期的修行,成就了无我的智慧,无常、无我的智慧,这个智慧成就了,三恶道的业力就不活动。三恶道的业力,不能使令这个初果圣人,到三恶道去受苦,这就不能活动。这个业力不活动,但是这个业力还是有。人间的果报,就是这个身体,这个身体,他还有些罪业,应该在人间受苦,在人间受苦还是有的,还是有苦的。

  譬如说频婆娑罗王,就是阿阇世王的父亲──频婆娑罗王,频婆娑罗王是得初果了,得了初果,他是圣人了,但是他在最后的时候,阿阇世是个太子,他同大臣联络好了,就作了王,就把他父亲关在牢狱里。关在牢狱里,这时候频婆娑罗王就念佛。我们念佛,是念佛的名号,也是对,但是其中有个想念的意思。我想念我的父亲,想念我的母亲,想念。当然口可能会念名字,但是心里面想念。

  频婆娑罗王这时候关在牢狱里面,原来是国王,忽然间关在牢狱里面,也无可奈何!这时候,他就念佛。佛就派目犍连尊者来,给他受八关斋戒,同时目犍连尊者把佛的话转告他。我们明白一点,就是要求佛来帮助他。说:「佛所能帮助你的,已经完全做好了,你剩余的还有一些不如意的苦恼,你要忍耐」。佛把这句话,叫目犍连尊者转告他。这也就是说初果圣人,当然也不是完全这样子,就是初果圣人灭了烦恼,但是在人间的苦,有人的苦不能灭,还是要受的,但是三恶道的业力是可以灭了,不会到三恶道去了。所以圣人,这个惑业苦,得涅槃的时候,应该说惑、业、苦都应该灭了,但不是同时的。有的也是不用去受,但是有的还是要受的。

  当然这时候,初果圣人他也见到涅槃的道理了,但是还没有圆满,要继续修行,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阿罗汉。阿罗汉的智慧也好,他的道力当然是高过初果,可是也不能够把人世间所有的苦恼都清除,也不能。尽管道力很高了,但是人间的苦,有的时候有的情形还是要受一点。这个事情就是不能一概而论。

  我们说是转轮圣王,转轮圣王,换一句话就是大国王,就是他能统治全世界的,不是说一个小国王。这是可以称之为大福德人了,他从生至死,都是如意自在的,没有任何人能苦恼他,没有这回事。但是这个转轮圣王是个凡夫,并不是圣人。所以我们不能够用这个人这一生,有的时候,运气好;有的时候,运气坏。不能用这个来衡量这个人的道力是高是低,不能这样子。这也是福报的问题,也是福德的问题;也是宿世的业力。

  (笔录者按:此处录音带缺录了一小段)这句话怎么讲呢?譬如说是你享福,说享福,我们会说这个人走运发财了,他的近况很满意,但是这里面有待缘的意思,待缘,所以要等待因缘。等待因缘,这句话怎么讲呢?就是最初你作福的时候,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,是有多少人,大家的智慧去造这个福。你做人的时候这样子,你去得果报的时候,也要大家在一起,这个福报才能来的,你单独去享福,不可以,这个福报不来,要带那个福才可以。

  我看见报纸上,大概是在七七事变之前,在中国有个南天王,姓陈。他有个太太,他有时候不满意这个太太的行为,就把太太退回去,一退回去,他就倒霉;然后把这个太太请回来,立刻又走运。他尽管不高兴她,但非要在一起才行,在一起才能走运,不在一起不行,所以只好在一起。

  这在佛法的意思,就是待缘。最初你造福的时候,或者是两个人,或者是三个人,或者多数人,共同的智慧做这个功德。那么你在享福的时候,也要在一起。造罪也是,也要待缘。

  说你宿世,前多少生,你造了罪,造了罪,现在你遇见三宝,修行有成就了,但是宿世那个罪,现在来了,这个缘也来了,虽然你是圣人,但是这个时候,你也还是要受一点,这就是缘的问题。所以若说转轮圣王,或者不是说转轮圣王,他父亲也是国王,他儿子也是国王,那么当然他这一生不会太坏。所以得涅槃了,惑业苦完全清除了,但是还是有次第的。原则上说,就是惑业苦都寂灭了,完全清除了,你这时候就是越苦海了。

  前面说是「愿我速乘般若船、愿我速得戒定道」。这个戒定慧,在我们修学佛法的人,也可能有次第,也可能这个人没有次第。他在持戒的时候,他就学习般若波罗蜜,他也是修定;也有的人受了戒,也欢喜静坐,不欢喜般若波罗蜜,不学;有的人受了戒,受了三皈五戒,也不修定,也不学习般若波罗蜜。我不高兴去读经,也不听经。听经这句话,应该说就是自己也不看经。那么就是只有一个戒,如果没有定,也没有慧,这个戒也不会坚固,你也很难得到正见。所以佛教徒的身份,也可能过多少日子,我不信佛了,也可能是这样。因为你对佛法的认识不够,随时就可能会变。

  所以在因地的时候,学习佛法的情况,也是各式各样的。如果他的因缘好,他戒定慧都能具足,而后能够登上涅槃山了,从初果须陀洹开始,大乘佛法说是初得无生法忍开始,那么就像《金刚经》说的:「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,这就是登涅槃山了。当然由初果到阿罗汉,由初得无生法忍,一直到佛,这个涅槃山,你才能够「德无不备,曰圆;累无不灭,曰寂」,这才是圆满。那个时候,那是一个大安乐的境界。不像在人间的圣人,人间的圣人,有的时候表面上还有些不如意。这个是「愿我早登涅槃山」,这句话也就是前面「越苦海」的意思。

  「南无大悲观世音,愿我速会无为舍」。「无为」这句话是对「有为」说的。无为这个词,不只是佛教有,其它的孔孟之道、老庄哲学,也有这种话。但是佛法用这个词的意思很简单,就是不生不灭的意思。也可以用两个意思解释,一个解释,是凡是因缘生法,是凡是因缘条件组成的事情,他都是有生,有灭,有变…

《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》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