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

  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

  玅境長老宣講

  壹、釋經題

  昨天是辛未年九月十九觀世音菩薩聖誕,今天是九月廿日,我們開講這部經,在觀世音菩薩聖誕的第二天,藉觀世音菩薩的光明,我們學習大悲心陀羅尼這個法門,希望能夠有所成就。這部經流通本也不多見,講經的機會,也不聽說有講這部經的。以前在香港,定西老法師有講過一次。

  剛才念的是這一部經的題目,第一是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》。在本經上說到千手千眼的因緣,經裏面有解釋怎麼叫做千手千眼。通常我們拜大悲忏,我們常會念到千手千眼,但是它的含義怎麼樣解釋,多數還不大明白,在此經裏邊有解釋。另外也有人作不同的解釋,怎麼樣解釋呢?它的大意,是表示觀世音菩薩,度化一切衆生的廣大作用,並不是觀世音菩薩真有千手千眼。

  這也說明一件事,說是觀世音菩薩久遠以來,廣度衆生。衆生裏邊,受到觀世音菩薩的教化,而有成就的人,是很多很多的。這些成就的人,分布到十方世界去度化衆生,弘揚佛法,這就是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的意義,有人這樣解釋。這樣解釋也很好,經裏邊的解釋,當然也是表示觀世音菩薩種種的善巧方便,廣度衆生的作用,也是這樣的意思。但是在經文裏邊是說:觀世音菩薩真實有千手千眼。

  在觀世音菩薩的自受用境界來說,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,應該說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,至于觀世音菩薩的法身,或者說報身,不需要說有千手千眼的。在經文裏面有解釋,我們在這裏不多說。

  觀世音菩薩,我們讀《妙法蓮華經.觀世音菩薩普門品》,在那上面有解釋觀世音菩薩得名爲觀世音菩薩的原因。是說「若有無量百千萬億衆生,受諸苦惱,聞是觀世音菩薩,一心稱名,觀世音菩薩,實時觀其音聲,皆得解脫」,所以名爲觀世音菩薩。這就是按照觀世音菩薩的慈悲,廣度衆生這一方面解釋他得名爲觀世音菩薩的原因。

  觀世音菩薩最初也是普通的凡夫,由凡夫成爲聖人,他是經過一番修行的。按照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,說觀世音菩薩是耳根圓通,「入流亡所,反聞聞自性」,由此得名爲觀世音。這就是由自己修行的法門,得名爲觀世音。這樣合起來說,就是由自己修行的法門,或者是大慈大悲廣度衆生,兩方面得名爲觀世音菩薩的。

  《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,這個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,是觀世音菩薩所具足的功德。觀世音菩薩有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,由這樣的大悲心,說出來的陀羅尼。或者說是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,是陀羅尼所具足的功德,這樣說,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所演說的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呪,這樣解釋也可以。就是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,屬于觀世音菩薩的功德,或者說屬于陀羅尼的功德。

  廣大圓滿,這是觀世音菩薩有廣大圓滿的功德;有無礙的大悲心,悲心是無障礙的。這個意思應該是容易懂,譬如說我們對一個人有一點同情心,但是這個人忽然間對我們憤怒,有所傷害,我們這個悲心就沒有了,這個悲心就是有障礙。遇見障礙的時候,這個慈悲心沒有了,這就是有障礙。觀世音菩薩的悲心是無障礙的,冤親平等,他的慈悲心,一直地是能慈悲的,不受任何事物所障礙。

  大悲心,這個悲心明白一點說是什麼心呢?就是以拔苦與樂爲相貌。看見衆生的苦惱,想要救護他,希望他沒有苦惱,希望他得到安樂,你能有這樣的同情心,就叫做悲心,哀憫心。

  大悲心,這個「大」字怎麼講呢?就是我們一般說的悲心。他的生活困難,我們能夠解除他的生活困難。他有病痛了,我們造一間醫院,給他解除痛苦。如果我們的悲心止于此的話,那不是大悲心。大悲心的意思是說,我們用種種的善巧方便,救護衆生,解除他種種的痛苦,但是目的是希望這個衆生,將來能得無上菩提的聖道;或者說是「皆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」。希望他得到出世間清淨無漏的功德,你若有這樣的心情,才是大悲心。

  說是我只是看到這個人生活困難,他沒有錢讀書,我造個學校;他有病,我造個醫院,你的悲心止于此,你是小的悲心。因爲這個事情靠不住的,你病治好了,他過幾天又有病了。說是你教他讀書,也是不錯,但他將來到社會上做事,也可能是個壞蛋,人生的問題還是不能解決的。所以這個悲心,雖然說是做善事,而這個善事也有不善在裏邊。若是你有了佛法的認識,教化一切衆生,也可以用世間的財富,解除他現前的困難,但是目的是爲得無上菩提的,那麼就可以稱爲大悲心了。

  我們讀《阿含經》也好,你讀《般若經》、《方等經》、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涅槃經》,這些大乘經論,你去讀一讀,佛怎麼樣教化衆生?佛主要是用智慧教化衆生的,教你增長智慧,可以根本的解決一切問題。佛當然也贊歎布施波羅蜜,你這有錢的人,你應該布施,救護貧苦的衆生,但是佛主要是教你開大智慧,把人生的問題看穿了它,看破了它,你得大解脫,目的是在這裏。因爲這樣,問題才解決,不然的話,你的問題還沒解決。沒有解決,你的慈悲心就是不究竟,怎麼能算是大悲心呢?

  一、生緣悲從深淺上說,是分成叁種悲心。叁種悲心,就是生緣悲、法緣悲、無緣悲。生緣悲,就是佛教徒,我們因爲學習佛法,多少的,或者是很深刻地明白了佛法的真義,然後自動的,不是誰強迫的,是由自己的內心裏面自動的發出來慈悲心。感覺到衆生,在這個世界上,不管是貧、富,其實都是苦惱的;在生老病死裏面流轉,在人間、天上,或者是到叁惡道去,無始劫來就是這樣流轉,這是一個很苦惱的事情。應該學習佛法,得到覺悟,應該去得涅槃。但是怎麼樣辦法呢?菩薩就是用六波羅蜜的辦法,救護一切衆生。這就叫做生緣悲。生緣悲是初發無上菩提心的人,一開始有這樣的悲心。

  二、法緣悲

  再進一步就是法緣悲。法緣悲就是這個菩薩,他自己學習佛法,他自己有了進步,他感覺到衆生,只是色受想行識組成的一個生命,裏面沒有個常恒住、不變異的我。沒有我,只是色受想行識,眼耳鼻舌身意組合起來成爲一個假名的衆生。這樣的色受想行識的生命裏面,這樣的眼耳鼻舌身意裏面,是個敗壞法,決定是要老病死的,要壞的。這個眼耳鼻舌身意,這個色聲香味觸法,色受想行識一現出來,就是苦惱,就是這樣流轉生死,但是裏面沒有常恒住、不變異的我。

  這樣子發大悲心,去廣度衆生。但是也承認有個假名我,有假名的衆生,但是看上去這一切衆生,都是如鏡中像似的,如夢中境。作夢的的時候,裏邊的境界,有而不實,雖然有,但是不真實的。在鏡子裏面那個影像,是有,但是不真實。菩薩發了無上菩提心,觀察一切衆生也都是不真實的,裏面沒有真實性的東西,但是對于苦惱的境界,也發大悲心去救護他,這就叫做法緣悲。

  叁、無緣悲

  無緣悲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菩薩他自己得了無生法忍了,初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一直進步,進步到佛的境界。他觀察一切衆生如鏡中像,如夢中境,如水中月,有而不實,都是畢竟空寂的,無有少法可得。但是也能發出大悲心,教化一切衆生。他承認還是有一個假名我,有個假名的衆生,這就叫做無緣悲。

  沒有一切衆生可度,無衆生可度,無有少法可得,但是佛也能度化衆生。若是阿羅漢沒有這個悲心的時候,他就入涅槃了,無衆生可度,入涅槃,不發悲心了,他就沒有這個無緣悲。阿羅漢有法緣悲,如果他沒有入涅槃的時候,他也能度化衆生,他也能夠去弘揚佛法,也能夠度衆生,但是他是法緣悲,他不承認一切衆生有真實性。

  這是凡位的菩薩,因爲他這個我見還沒有破,所以他的悲心是生緣悲,就是還有衆生可度,這個取著心還是有的,這是生緣悲。但是觀世音菩薩,那是無緣悲,他是廣度一切衆生,而又無衆生可度;無衆生可度,他還是能夠度衆生的。他那無分別心裏面,能發出來度化一切衆生的作用,那就是無緣悲。這種悲心是無障礙的,衆生怎麼難度,他的大悲心不停止,你障礙不住他的,所以叫做無礙大悲心,說出來的陀羅尼經、呪。

  陀羅尼翻作中國話叫做總持。這個總持,我們說淺白一點,就是記憶力好,記憶力很強,他能夠過目不忘,就是有強而有力量的念力。念佛的「念」,念力,念的力量。這個念,在佛法裏面,說個白話,就是記憶力,就是能憶念、能念,經過的事情,他這個念的力量不忘,明明白白地能想起來是什麼,是什麼。

  一、聞持陀羅尼

  這個念,在佛法裏面說,一共有四種陀羅尼。總持就是有四種陀羅尼。第一種就是聞持陀羅尼,聞持就是你聽聞的佛法,你完全能夠記憶得住,有這種殊勝的念力。聞持就是法持,就是法陀羅尼,就是法持陀羅尼。譬如說是《華嚴經》,八十卷的《華嚴經》,你能把它「如是我聞······」完全能背下來了,或者就是只念一遍,就能把《華嚴經》背下來也好,我念了十年把《華嚴經》背下來也好,你背下來了,那就叫做聞持陀羅尼,或者叫做法持陀羅尼,就可以這麼講了。說我八十卷《華嚴經》我不能背,《金剛經》短一點,我把《金剛經》背下來,那也是叫聞持陀羅尼,不過你這個陀羅尼就是這麼大。這是聞持陀羅尼。

  二、義持陀羅尼

  義持陀羅尼,就是法裏邊所表達的、所诠顯的義理。裏面說的是什麼道理,怎麼回事、怎麼回事,你也能完全明白,那就叫做義陀羅尼。法是能诠顯的,義是所诠顯的,所顯示的義,也能夠通達無礙,能夠記憶得住,不忘,這就叫做義陀羅尼。

  叁、忍陀羅尼

  第叁個是忍陀羅尼。聞持陀羅尼,或者義陀羅尼,這都是在聞思修的階段,我們初學佛法就是聞思修的階段。那麼你不斷地修行,你現在得無生法忍了,得無生法忍,這個忍字怎麼講呢?就是安住不動的意思。安住不動什麼意思呢?就是得無生法忍的人,他心裏面接觸到什麼境界的時候,就是一般凡夫的苦…

《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