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我就不容易去解答;或者是稍爲難一點,稍爲有多少曲折的時候,我就不能說了。比較簡單的,我可以解釋,比較是隱微的事情,我就不大會說。
那麼我希望我有辯才,怎麼辦呢?現在有這個辦法,誦持大悲咒,就能得無量辯才。可見佛菩薩這個大成就的人,對于初學佛法的人,知道他有什麼困難,知道他有什麼希求,給你一個方法,你按照這個去做,你就能滿願。但是你若不肯努力,那是不行的。所以若不得無量叁昧辯才者,我誓不成正覺。
「誦持大悲神咒者,于現在生中一切所求,若不果遂者,不得爲大悲心陀羅尼也」。這一句是總說,前面是各別的說。于現在生中,于現在的生命存在的這個時期之內。一切所求,有的人並不是求不墮叁惡道,他也不只是求生諸佛國,也不單是求無量叁昧辯才,他還有其它的希求。其它的希求,這裏不一樣一樣的提出來,所以就總說:一切所求。
若不果遂者,若不滿你的願的話,不得爲大悲心陀羅尼也,那就不是大悲咒了。這個意思,其它一切所求,你若肯誦持大悲咒,也能滿你所願。不過這底下還有兩個條件,就是「惟除不善,除不至誠」,這是兩個條件。惟除不善,不善就是惡事。下文有「齋戒」兩個字。下邊說是誦大悲呪的人,要齋戒。這樣說,齋戒的意思,就是你的行爲要好,你要誦持大悲呪,你的行爲要好,這個齋戒是表示這個意思。
那麼這個地方說不善,是否和那個意思同不同呢?我的意思就是說,如果和那個齋戒的意思相同了,那也就是重複了。我解釋這個惟除不善,是指前面,你念大悲咒的目的,是避免墮叁惡道;你念大悲呪,希望往生佛國;你念大悲呪,希望得無量叁昧,得無量辯才,你或者還有種種、種種的希求。這個惟除不善,就是唯獨是不可以希求惡事,是指這個意思。有些不合理的事情,你念大悲咒,不能滿你所願。
說是某人和我有怨恨,我要念大悲呪呪他死,這就不可以。所以惟除不善,你有不好的願望,我不能滿你願的。我這樣解釋,說是你還有其它種種對人不利的願望,叫做不善,我想這麼解釋。如果說是念大悲呪的人,他的行爲很好,那個意思在下文說了。
這個《大悲心陀羅尼經》沒有批注,所以我也沒有什麼參考書,我就這麼解釋,你們也可以再思惟。或者有其它我不知道的參考書,也有可能。這是第一個條件:你不能夠有對人不利的希望。有殺害人的意願,這是不可以的,那就不靈了。除不至誠,第二個條件,你不至誠也不可以。你念大悲咒的時候,你心裏面不至誠,就是不是特別誠懇,那也是不會有靈驗的。用這兩個條件。
若諸女人厭賤女身,欲成男子身,誦持大悲陀羅尼章句,若不轉女身成男子身者,我誓不成正覺。生少疑心者,必不果遂也。
前面說:一切所求,若不果遂,那是總說的,這底下說出來一樣一樣的事情。「若不轉女身成男子身者,我誓不成正覺」,這個地方沒有說時間。「若諸女人厭賤」這個「女身」,希望能夠轉成男子身。這個希望轉成男子身,沒有說時間,說我希望今生就轉成男子身,或者我希望來生轉成男子身,這個地方沒有這樣分別。「誦持大悲陀羅尼章句」,若不轉女身成男子身者,我誓不成正覺。「生少疑心者,必不果遂也」。你對大悲咒的靈驗,你有小小一點疑惑心,那也不能滿你願的,你不能疑惑的。
若諸衆生,侵損常住飲食財物,千佛出世,不通忏悔,縱忏亦不除滅,今誦大悲神咒即得除滅。
這又說罪過的事情。「若諸衆生,侵損常住飲食財物」,「常住」這兩個字,我去查出家人的戒律,在盜戒這個地方。對于這個常住,道宣律師、靈芝律師就是大概地這麼解釋一下。我們上供的時候,「南無常住十方佛」、「十方法」、「十方僧」這樣子念。但是這個地方的常住,我看道宣律師、靈芝律師的說法,和那個意思有點不一樣。他是說什麼呢?是說寺院的財産,財産的所有權,這樣的財産,這個所有權是固定了,不可以移轉,那叫做常住。是這個意思。這不是私人所有的東西,不是私人的所有物,是這個意思。
這樣的常住,現在的僧團,出家人的寺院裏邊,要隨順國家的法律,那麼就是你組織這個團體,由這個團體來管理這個財産。若隨順國家的法律,是這樣意思;但是在律上,範圍是大了一點。就是這一個寺院的財産,並不就是你這個團體裏邊的人管的,是十方僧的,十方僧都有權管理這個財産。這是律上的意思。十方僧,有的地方說是四方僧,東西南北四方,四方僧。
侵損常住飲食財物,你侵損了飲食財物,你非份地侵損了常住的飲食財物。就是大衆共同的受用,你吃兩碗飯也可以,你吃叁碗飯也可以,反正吃飽就好了。那是這個常住的飲食財物,你各別,特別地受用。或者你特別拿出來,自己隨便支配,那就不行,那就是不合法。這樣的罪過,就是犯了盜戒。
「千佛出世,不通忏悔」,不要說一位佛,就是千佛出世,你向佛忏悔,都忏悔不來的。「縱忏亦不除滅」,這個罪也不除滅的!「今誦大悲神咒,即得除滅」,這個罪就滅了。這個地方應該怎麼解釋呢?我們向佛忏悔,這個罪不滅,若念大悲咒,就可以除滅。我想解釋這個意思。比丘戒,就是小乘佛法,小乘佛法犯了根本戒,你不能忏悔的,是不通忏悔,不容許你忏悔把罪滅了,沒有這回事!那麼正好就是這個意思:千佛出世不通忏悔。
可是大乘佛法是可以忏悔的,你念大悲神咒,就能除滅;你能夠讀誦《大般若經》,觀一切法自性空,也能滅罪,這在《維摩诘經》上也有說,在《大般若經》上也有說。不過《大智度論》的解釋,說是能轉重爲輕,完全把罪都滅了,不可能!這個地方說:你誦大悲咒,即得除滅。
若侵損食用常住飲食財物,要對十方師忏謝,然始除滅。今誦大悲陀羅尼時,十方師即來爲作證明,一切罪障,悉皆消滅。
「若侵損常住飲食財物」,如果一個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一時的貪心,非份地侵損食用常住的飲食財物,「要對十方師忏謝」,要對十方的出家人,對比丘僧忏謝。要對十方師忏謝,「然始除滅」。按比丘戒的道理,就是沒有達到犯根本戒的時候,這時候是可以忏悔的。前面說:千佛出世,不通忏悔。就是犯了盜戒的根本,達到那個標准了。佛在世的時候,當時佛製戒的時候,佛這樣問:「現在國家的法律,你盜人家的財物,盜多少是犯死罪」?當時的法律是盜五個金錢,盜五個金錢的時候,犯死罪。因此佛就製訂,說這個比丘,或者是比丘尼,如果你盜了五個金錢,你盜取侵損常住飲食財物,若值五個金錢的時候,你就是犯根本戒了。
下邊這段文:若侵損常住飲食財物,要對十方師忏謝,然始除滅。這是說不足五個金錢,不足五個金錢,你是可以忏悔的,你忏悔,這個罪是可以滅的。
「今誦大悲陀羅尼時,十方師即來爲作證,明一切罪障,悉皆消滅」。你沒有向十方僧忏悔,但是你念大悲咒,念到一個程度的時候,十方師就來作證,對你說,一切罪障悉皆消滅了。
一切十惡五逆,謗人謗法,破齋破戒,破塔壞寺,偷僧祇物,汙淨梵行,如是等一切惡業重罪,悉皆滅盡。惟除一事,于咒生疑者,乃至小罪輕業,亦不得滅,何況重罪。雖不即滅重罪,猶能遠作菩提之因。
「一切十惡五逆」,這底下又總說,人的十種惡法,身叁:殺、盜、淫;口四: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绮語;意叁:貪、瞋、癡。五逆:殺父、殺母、殺阿羅漢,出佛身血,破和合僧、破轉*輪,這都是逆罪。「謗人謗法」,人家沒有犯這種罪,你就說那個人有這種罪,那麼就是謗人。謗法就是謗毀佛法。
「破齋破戒」,破齋,過什不食叫做齋。過午,你又吃東西,違犯律的規定,叫破齋。或者你受了五戒,或者是八關齋戒,或者是沙彌戒、沙彌尼戒,比丘戒、比丘尼戒,或者菩薩戒,這裏面有輕戒,有重戒。
「破塔壞寺」,供養佛舍利的,你把它破壞了;或者是一個寺院,大衆僧在那裏修行的地方,你把這個寺院破壞了;或者你「偷僧祇物」,偷大衆僧的財物;或者「汙淨梵行」,譬如說是你受了八關齋戒,你破他的戒,那麼就是汙淨梵行。「如是等一切惡業重罪,悉皆滅盡」,若誦持大悲咒,使令這個罪滅了。
「惟除一事」,什麼事呢?「于呪生疑者,乃至小罪輕業,亦不得滅,何況重罪」。「雖不即滅重罪,猶能遠作菩提之因」。你誦了大悲咒,雖然沒把重罪滅掉,但是能遠遠地爲你作無上菩提的因緣,使令你終究有一天能發菩提心,可以成佛。
前面的文,從「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」,前面說:于諸衆生起慈悲心,先當從我發如是願。這是誦持大悲陀羅尼咒的人,須要起慈悲心,發這十六個願,這等于是念大悲陀羅尼咒的方法。之後的這一大段文,是觀世音菩薩,加持大悲陀羅尼咒的力量,使令誦持的人,能得到利益。這說出觀世音菩薩加持的力量。
複白佛言:「世尊,若諸人天,誦持大悲心咒者,得十五種善生,不受十五種惡死也。其惡死者,一者、不令其饑餓困苦死,二者、不爲枷禁、杖楚死,叁者、不爲怨家雠對死,四者、不爲軍陣相殺死,五者、不爲虎、狼、惡獸殘害死,六者、不爲毒蛇、蚖蠍所中死,七者、不爲水火焚漂死,八者、不爲毒藥所中死,九者、不爲蠱毒害死,十者、不爲狂亂失念死,十一者、不爲山樹崖岸墜落死,十二者、不爲惡人厭魅死,十叁者、不爲邪神、惡鬼得便死,十四者、不爲惡病纏身死,十五者、不爲非分自害死。誦持大悲神咒者,不被如是十五種惡死也。
以下是說,誦持大悲咒的人,能得到的利益。以下是念咒能得利益,原因就是因爲觀世音菩薩的加持力。若是沒有佛菩薩的加持力,你念陀羅尼咒,是不會有靈驗的。
「複白佛言」,觀世音菩薩又對佛禀白說:「世尊,若諸人天」,假設一切的人,一切的天。可見念大悲咒,不但是人間的人,天上的人,也可以念大悲咒。人到無求品自高,你若有所…
《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