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報紙注銷來以後,印光法師看見了,就拿這個向人講,就講這個道理。印光老法師是大智慧人,就說,說是我們人吃肉,吃肉,你殺這個豬,殺羊、殺牛的時候,牠也是不高興,牠也是憤怒的,憤怒的,是不是牠這個肉裏面就是有毒了呢?應該是有毒,道理是這樣講法,比類可發明的。所以這樣子,我們應該吃素了,你要是吃牠,就是有毒了。印光法師文鈔上,有這麼一段,推知不吃肉。這樣子不吃肉,是爲了保護自己的安全,所以不要吃肉,這並不是慈悲心。
現在是彌勒菩薩,他最初來到佛教裏邊一發心,他就是不吃肉,不是爲了保護自己的安全,是慈悲心。說是我們同是一個有情,你殺害牠,是不合道理的,不平等,牠很痛苦的,不應該這樣子的。因爲慈悲心,不吃肉,所以名之爲慈氏菩薩。彌勒菩薩最初發心是這樣子的。
彌勒菩薩,我們大家應該很熟悉了。說是佛在世的時候,彌勒菩薩有叁十二相,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,他生在一個婆羅門家,因爲相貌特別出衆,國王有一點擔心,怕他將來會造反,我這個王位可能保不住了,所以就想要抓住他,要殺他,他家裏人就把他送到別的國家去,到他舅父那裏讀書。他這個舅父是特別有學問的人,知道有佛出現世間,應該去親近佛,就派他十六位學生,彌勒菩薩在內,來見釋迦牟尼佛。他這個舅父是老師,就提出幾個問題,叫他這幾個學生去問,如果答得上來,這就是佛。這十六個人去見佛的時候,就是還沒有見,可是離佛不太遠了,心裏面默念,佛就把這個問題解答了,這十六個人認爲這就是佛。十六個人裏面,因爲決定是佛了,就回去幾個人通知他的老師,但是這幾個人在半路,被老虎吃掉了。彌勒菩薩他沒有回去,他就隨佛出家了。
在《阿含經》上說他「不修禅定,不斷煩惱」──這個彌勒比丘。但是佛爲他授記,他在佛入滅度之前,這個彌勒菩薩先入滅,就生到兜率天。欲界六天,最低一層是四王天,然後忉利天、夜摩天、兜率天,兜率天上面還有一個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。他是在兜率天。兜率內院的年月,按人間來計算,人間四百年,他是一晝夜,他的一晝夜,人間就是四百年了。這樣子,叁十天一個月,十二個月爲一年,他那裏是四千歳,兜率天的人的壽命,就是四千歲。四千歳,這個人死了,那麼彌勒菩薩在那裏四千年,在那裏就入滅了,就來到人間。到了人間的時候,我們這個世界,就不是現在這樣的世界,那個時候,是人壽八萬歲,那個時候,這個世界的人,人壽八萬歳。這個世界上的人,都是講仁義道德,是七寶莊嚴的世界,特別和平的世界。那時候的人,沒有像現在人那麼多的病痛,好像連頭痛都沒有,人特別的健康、長壽、快樂。
彌勒菩薩在那個時候成佛了,成佛的時候,先是有叁次大集會的說法,大集會說法,都是在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裏邊,受過叁歸五戒的人,就在釋迦牟尼佛的正法、像法、末法時代,受過叁歸五戒的人,都在彌勒菩薩叁會說法裏面,得阿羅漢,得解脫。這個叁會以後,那時候叫彌勒佛,他度化的衆生,是他自己久遠以來,教化的弟子。最初的叁會說法,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,叁會說法以後,是與彌勒菩薩久遠以來結過緣的弟子。不是說彌勒菩薩就是叁會說法,以後還有很多會說法的。
普賢菩薩,文殊師利菩薩。普賢菩薩在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裏邊,和文殊菩薩是非常重要的大菩薩。觀世音菩薩,雖然和我們娑婆世界的人,因緣很深厚,但是他是外來的菩薩,他是從阿彌陀佛國來的,他不是這個世界的人。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裏面,主要的大菩薩,就是普賢菩薩和文殊師利菩薩。「普」怎麼講呢?德周法界爲普,智順調善爲賢。這個解釋也很多,我們就說這麼一個。
文殊師利菩薩,翻到中國話,翻作妙吉祥。梵語文殊師利,也有地方說曼殊師利,翻作中國話,叫妙吉祥。妙吉祥是新翻譯,古翻譯,翻作妙德,這個德和吉祥的意義也可以相通的。怎麼叫妙吉祥呢?說是文殊師利菩薩,他是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,他的道力、神通、慈悲、辯才都是不可思議的,所以叫做吉祥。
文殊師利菩薩,也在《法華經》上說,過去七佛都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學生。過去七佛:毘婆屍佛、屍棄佛、毘葉羅佛、拘留孫佛、拘那含牟尼佛、迦葉佛、釋迦牟尼佛,這七佛都是文殊師利菩薩的學生。釋迦牟尼佛原來是他的學生。文殊師利菩薩過去成過佛,現在在北方世界成佛,叫做歡喜藏摩尼寶積佛,過去成佛叫龍種上尊王佛,將來還要成佛,叫普見如來。已經成佛了的人,現在又作菩薩,來到娑婆世界,作釋迦牟尼佛的弟子。釋迦牟尼佛以前是他的學生,今釋迦牟尼佛成佛了,他又來作他的弟子。所以這個聖人的境界,是無我的智慧,他沒有高慢心。
說我們人的境界,你是我的學生,我怎麼能聽你的,有這種種的分別。佛菩薩的境界不是,觀世音菩薩以前也成過佛,釋迦牟尼佛也給觀世音菩薩成佛的時候,作他的弟子的。現在釋迦牟尼在這裏成佛,觀世音菩薩又自稱弟子。佛菩薩的境界就是這樣子。
所以文殊師利菩薩,在佛法裏邊是不可思議的人,像《華嚴經》,也是文殊師利菩薩和普賢菩薩,你一讀,你就知道他的地位很高。你讀《法華經》也是的,一開始那個序品,就是文殊師利菩薩,彌勒菩薩有所疑問,就問文殊菩薩,文殊菩薩就解答他的疑問。後來到最後一品,又是普賢菩薩來了。所以這兩位大菩薩,在釋迦牟尼佛的佛法裏面是很重要的兩位法師。
「如是等菩薩摩诃薩,皆是灌頂大法王子」。剛才列的名字,這麼多的菩薩,是十五位菩薩,後邊還有個日光菩薩、月光菩薩的。如是等菩薩摩诃薩,皆是灌頂大法王子。灌頂是個譬喻,世間上的國王,他要做國王的時候,他是用四大海水,放在瓶子裏面,這個瓶子用種種的璎珞莊嚴,然後就灌在他的頂上。這就是就位的典禮的時候,有這麼一個節目,表示他作王了。現在說這個菩薩,也是到了成佛的前一個階,就是等覺菩薩,到了這個時候,所以他是大法王子,就是佛的弟子,到了要成佛的階級了,所以叫做灌頂大法王子。
法王這句話,就是于一切法得大自在,叫做法王。我們平常人,我們的心老是不自在,我們平常人,沒有得定的人,我們對這個欲的境界,心老是不自在。若是得了定,得了色界定以上,對欲界的境界就好一點。但是,還是凡夫,終究是不究竟。得到大阿羅漢的境界,對于叁界以內的事情,他的心就自在,但是那法身菩薩,那無量勝妙莊嚴的境界,阿羅漢也有些不自在。因爲他就是煩惱還沒能夠究竟的清淨,所以還有點不自在,唯獨到了佛的境界,于一切法得大自在了。所以「大法王」,就是佛。
「子」就是弟子。就是前面列的這麼多的菩薩,都是佛的弟子。佛的弟子裏面,有尚未灌頂的,就是還有不是等覺菩薩的,他們已經到了等覺的地位了,他們都是接近成佛的地位了,就是他的地位很高的意思。
又與無量無數大聲聞僧,皆行阿羅漢十地,摩诃迦葉而爲上首。又與無量梵摩羅天,善咤梵摩而爲上首。又與無量欲界諸天子俱,瞿婆伽天子而爲上首。又與無量護世四王俱,提頭賴咤而爲上首。又與無量天、龍、夜叉、幹闼婆、阿修羅、迦樓羅、緊那羅、摩侯羅伽、人、非人等俱,天德大龍王而爲上首。又與無量欲界諸天女俱,童目天女而爲上首。
現在的文是說,佛說這一部經的當時,聽經的聽衆,列出來聽衆都是誰。前面一開始列出來就是這些大菩薩,後來就列出來這些大阿羅漢,以下就是列出來凡夫衆。前面菩薩和阿羅漢,都是聖人。凡夫裏邊,先列出來梵天的人。(筆錄者按:不知是錄音帶缺錄,或者是師父漏講了「又與無量無數大聲聞僧,皆行阿羅漢十地,摩诃迦葉而爲上首」)。
「又于無量梵摩羅天」。我們通常說梵天,說色界天,初禅天就說是梵天。梵天是簡略的說,要是說其全名,他這句話的音,梵天說出來應該說是梵摩羅天,我們漢人歡喜簡單,就說梵天。又于無量,很多的梵天,在這裏聽法。前面的文,一開始的時候,「如是我聞,一時釋迦牟尼佛,在補陀落迦山」,這是在南閻浮提的南部,印度的南海岸,在這個地方說這部經的。梵天是天上的人。我們人間的人,有父母、妻子、兒女,有很多很多的家族,欲界天也是,他有夫妻、父子、兒女的關系。梵天是沒有欲了,他都是單的,都是一個一個的。一個一個,這個天有無量,這麼多的梵天,可見,可能不單是娑婆世界的梵天,他方世界,很多地方的梵天也來了。
我們讀《法華經》就會知道這件事。又與無量梵摩羅天,「善咤梵摩而爲上首」。這麼多的梵天裏面,誰是最在前面的呢?他的名字叫善咤梵摩,這個梵摩,也就是前面的梵摩羅天。他是最上首的。
《法華經》的〈化城譬品〉,〈化城譬品〉是說到十方的梵天,乘著宮殿,從他方世界飛到娑婆世界來,乘著宮殿從虛空飛來。古時代的人,讀到這樣的文,不知道怎麼樣想法,現代的科學家讀這個文的話,現代的人,這個科學家能發明出來飛船,其實梵天就是乘著他的宮殿飛來,能飛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。欲界天的人也是一樣,也是能這樣子。說人世間的人,能乘著飛機跑,地面上能乘著車跑;天上的人,當然比人間的人福德大,他也有這種交通工具的。
「又與無量欲界諸天子俱」,說完了梵天來聽法,于是就說到欲界天。梵天的人都是有禅定,沒有欲,他們的神通當然是很大。其次就是欲界天,欲界天都是有欲的。這些天和天的兒子,天的子,當然他們因爲有夫妻的關系,所以他也有子,但是他們都是化生,不是胎生。天上的女人不懷孕。也是無量,數目很多。這麼多的欲界的天子裏邊,「瞿婆伽天子而爲上首」,最上首天子的名字,叫瞿婆伽。瞿婆伽怎麼翻譯中國話,不知道。
「又與無量護世四天王俱」。「欲界諸天子俱」,欲界大概的說法有六種天:四天王天、忉利天、夜…
《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