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音菩薩。我們中國,靠近甯波、上海,在海裏面有個普陀山,也用這兩個字:補陀,把落迦這兩個音省掉了,叫補陀山,其實也就是取這個經上的名字,叫補陀山。說觀世音菩薩在那裏,當然這也是真實不虛。我們在那兒誠懇地學習這個法門,誠則靈,也就能見到觀世音菩薩。說是文殊菩薩在五臺山,普賢菩薩在峨嵋山,這是真實不虛。
我一九八九年到峨嵋山去,看峨嵋山的記載,說是天臺智者大師去過那個地方,我以前不知道這件事,他那個文件上說智者大師去過。這個也有道理,智者大師是讀《法華經》開悟的,而《法華經》是以普賢菩薩爲幫助的,所以智者大師到峨嵋山去也有道理,但是在智者大師的傳上看不見這個記載。
這個文上,是說觀世音菩薩是在印度的南海岸,有一個山叫補陀落迦山,這個山裏邊有「觀世音」菩薩的「宮殿」。這個宮殿是「寶莊嚴道場中」,它是無量的寶所莊嚴的道場。釋迦牟尼佛就在觀世音菩薩寶莊嚴的道場裏邊,「坐寶師子座」,坐這個座,這個座也是寶所成的座。
說師子座,這個「師子」表示無所畏懼的意思,並不是以獅子爲座,不是那個意思,也不是說畫個獅子的形相,是表示無畏懼的意思。「其座純以無量雜摩尼寶,而用莊嚴」,那個寶師子座,純是用無量雜摩尼寶作成的。坐的座是摩尼寶,用作莊嚴寶石的座,但是在空中,有「百寶」所成的「幢幡」。這個幢是圓形的。到中國大陸,你看大的寺院,那個大殿裏面,有一個圓形的莊嚴具,叫幢。幡是扁的,扁的叫幡。還有百寶所成的幢幡。「周匝懸列」,就是在周圍懸挂,懸挂在那裏,陳列在那裏。在這個宮殿裏面有種種莊嚴的。
爾時如來于彼座上,將欲演說總持陀羅尼故,與無央數菩薩摩诃薩俱。
「爾時如來」,就是那個時候。釋迦如來,「于彼座上」,就是在那個座上安坐下來。爲什麼要坐在那裏呢?「將欲演說總持陀羅尼故」,將要演說這個大悲心陀羅尼的關系,所以到那兒去。「與無央數菩薩摩诃薩俱」,這時候並不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,是與無央數,無央就是無窮無盡的,很多的菩薩摩诃薩同時在那裏,聽釋迦牟尼佛演說這個大悲心陀羅尼。
其名曰:總持王菩薩,寶王菩薩,藥王菩薩,藥上菩薩,觀世音菩薩,大勢至菩薩,華嚴菩薩,大莊嚴菩薩,寶藏菩薩,德藏菩薩,金剛藏菩薩,虛空藏菩薩,彌勒菩薩,普賢菩薩,文殊師利菩薩,如是等菩薩摩诃薩,皆是灌頂大法王子。
這個無央數菩薩都是誰呢?「其名曰:總持王菩薩、寶王菩薩、藥王菩薩、藥上菩薩、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、華嚴菩薩、大莊嚴菩薩、寶藏菩薩、德藏菩薩、金剛藏菩薩、虛空藏菩薩、彌勒菩薩、普賢菩薩、文殊師利菩薩」,這是在大悲忏上的菩薩。
總持王菩薩,總持就是陀羅尼。陀羅尼王菩薩,這個王就是自在的意思。就是他這個菩薩誦這個陀羅尼,得大自在了,就是得大解脫了,因此就是立這個名,用這個作他的名稱,叫總持王菩薩。
寶王菩薩,這個寶,我們按一般地解釋,就是這個菩薩,他有很多很多的珍寶,他有大自在的力量,或者這樣說。如果說這個寶是法寶,是無量無邊的佛法,他學習無量無邊的佛法,他得大自在了,所以稱之爲王,這樣講也可以。
藥王菩薩,藥上菩薩。這個藥王菩薩在《法華經》裏邊的地位也很高的。在這裏也有提到他,他當時也在這個法會裏。這個藥王菩薩和藥上菩薩的名字怎麼來的呢?我們讀這個《觀藥王藥上菩薩經》(筆錄者按:藏經上之經名爲《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》,大正藏第二十冊六六○頁),在藏經上有這麼一部經,叫《觀藥王藥上菩薩經》。在這一部經上,說到他得名字的因緣。
他在無量劫前叫做星宿光長者,是個在家人。星宿光長者、電光明長者這麼兩個兄弟。這兩兄弟,當時他是相信佛法的,他用藥供養大衆僧,是雪山上的勝藥,是很勝妙的藥,供養大衆僧。大衆僧吃了他這個藥,除掉了兩種病,一個就是四大增損的病,地水火風生理上的不調和的病,除掉了;第二種病就是除掉了瞋恚的病,就是煩惱病,瞋恚心沒有了,吃了這個藥以後,不發脾氣了,不管什麼時候,心裏面很調柔,除掉了這兩種病。
吃了他的藥,除掉了身體的病,和心理上的病以後,就發了無上菩提心,將來一定能得無上菩提,能在叁界裏面作法王,就是成佛了。因爲這樣的關系,大衆僧說是這個星宿光長者給我們這麼好的藥,我們得到這麼大的好處,我們給他取一個名字,叫做藥王菩薩,這個名字是這麼來的。星宿光長者是哥哥,電光明長者是弟弟。弟弟看哥哥用藥供養大衆僧,他也用藥供養大衆僧,同時也布施給其它的一切人。這樣子,大衆僧吃了他的藥,「得上氣力」。這個星宿光、電光明長者,他布施給大衆僧的藥,大衆僧吃了這個藥以後,得上氣力,身體氣力很壯。
「得上妙樂」,氣力壯了以後,身體就很快樂。聽聞佛法的時候,又得到上妙的法樂。所以大衆僧就爲他取個名字叫藥上菩薩,他這個名字是這麼來的,所以叫藥上菩薩、藥王菩薩。在《法華經》裏邊,〈妙音菩薩品〉,妙音菩薩就是藥王菩薩,這位菩薩的身份很高的。
觀世音菩薩,觀世音菩薩也在。釋迦牟尼佛到他的道場去,當然觀世音菩薩在,他不應該不在的。
大勢至菩薩,這個大勢至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同學,都是阿彌陀佛的學生。這個時候,大勢至菩薩也在。大勢至菩薩,我們讀《觀無量壽佛經》,說是他的智慧的光明,「普照一切」衆生,「令離叁途,得無上力」,使令一切衆生遠離叁惡道。遠離叁惡道是果,不做惡當然不到叁惡道。得無上力,就是得無上菩提。所以名之爲大勢至,他有這樣的力量。
華嚴菩薩,大莊嚴菩薩。華嚴菩薩怎麼講呢?。這個「華」就是種種美麗的花,是很莊嚴的,是很美妙的。從佛法上來說,就是這個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,他能夠修行六波羅蜜的華。六波羅蜜就是華,六波羅蜜在果上,能莊嚴無上菩提的功德,能得到這個功德。用因華莊嚴果德,所以叫華嚴。
大莊嚴菩薩,其實也就是華嚴菩薩,說「大」是什麼呢?就是你得無生法忍以後,用般若波羅蜜修行六度萬行,去莊嚴無上菩提,這是大。如果初發菩提心,還是凡夫的時候,說是行六波羅蜜,但是你這個取著心還在,他就不是大,就是很局限,你這個心一執著,這個功德就受到局限,他就不大了。
寶藏菩薩。寶藏菩薩,就是這個菩薩,他的藏裏面有很多的寶,那麼就叫做寶藏菩薩。如果說這個寶是無量無邊的佛法,說是他得到了布施波羅蜜的功德,戒波羅蜜、忍波羅蜜、精進波羅蜜、禅波羅蜜、般若波羅蜜,或者叁十七道品,無量無邊的法門功德,叫寶。你得到這些寶,這是法寶。這些寶得到以後,而不失掉,那叫藏。得了又失掉了,那就不能說是藏了。譬如說我們念大悲咒,你若天天的念,你就愈念愈熟,愈念,這個功德愈多。有時候我有事情,我不念了,你過多少日不念,再念,你念不上來了,就不會念了,那就是失掉了,你得到了以後,又失掉了!說我把《金剛經》背下來,你過幾天你不背,你再背,你背不上來了。就是得了以後,又失掉了,那就是沒有藏。現在說是寶藏菩薩,是說這菩薩他修成了一樣功德以後,這個功德不失掉,叫寶藏菩薩。
德藏菩薩。寶藏菩薩這個寶是用譬喻來說的,德藏就是直接說他,不是用譬喻,直接在佛法上說,他成就的功德不失掉,意思是一樣的。這個「藏」也有積聚的意思,有個不失掉的意思。你這個東西,你放在倉庫裏邊,它不容易丟,如果你隨便一個地方,放在那裏,那就被人拿去了。所以這個藏,有個不失掉的意思。成就了一樣功德不失掉,在聖人,在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來說,應該比凡夫容易一點,但最好是法身菩薩以上,他成就的功德不失掉。初得無生法忍的菩薩,有的時候,也還不容易,不是那麼容易的。我們凡夫是最差勁了,勉強的成就了一樣功德,過一些時候就不行了,就懈怠了,一懈怠,功德就失掉了。
金剛藏菩薩。金剛是不可破壞的意思,他成就的功德是不可破壞的,這是法身菩薩以上的,才可以有這種功德。
虛空藏菩薩,以虛空爲藏,不可思議的大菩薩境界。就是他成就了功德,但是在他這個清淨心裏面,和沒有成就一樣。譬如說我們若成就了一樣功德,我們就容易說給人聽,啊,我怎麼怎麼的,我把《華嚴經》背下來了,我把《法華經》背下來了,向人說,就是心裏面有所得,有所執著。當然凡夫能有這個功德,雖然這樣說,但是也是很好了,也是不錯!但是大菩薩他成就了不可思議功德,在他們心中就好像沒有成就一樣,所以叫虛空藏菩薩,他心裏面無所著,他沒有這種分別。
彌勒菩薩,彌勒翻作中國話,翻作慈,慈悲的慈,所以稱作慈氏菩薩。慈氏菩薩最初發心的因緣,他發菩提心的時候,不吃肉,最初一相信了佛法,一發心的時候,就能不吃肉,就是因爲有慈悲心的關系。我們說不吃肉,是因爲有衛生的理由,因爲感覺這個肉,裏面有毒素,人吃了對身體健康,不見得好,所以這樣我們就不吃肉了。這是一個衛生的理由,其實也是因爲私心的理由。
我看印光老法師文鈔上有一件事,他說他看見報紙上,說是在外國,不知是什麼國家?這個女人,他的丈夫脾氣很大,不講道理,隨時發脾氣就是打他的太太,他打
太太,他的小孩就哭,小孩一哭,她馬上把小孩一抱過來,給他奶吃,就是這樣辦法,給他吃奶,他就不哭了,她就這樣子。結果這個兒就死掉了,以後又有小孩了,還是這樣子,又死掉了。死掉了,心裏面也不是太明白是怎麼回事。可是說是忽然間有什麼覺悟,她就在她丈夫打她的時候,她憤怒的時候,她把這個奶擠出來,去請醫生化驗,一化驗,這個醫生說這個奶裏有毒。喔,她就講:我以前生了兩個孩子,都是吃這個奶死掉了,應該是毒死掉的。醫生說可能是這樣。
…
《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