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會得到大悲呪的靈驗,是這個意思。
但是在《大品般若經》,說到了一件事。就是得無生法忍的菩薩,譬如他作夢,夢的時候,這一個地方有了大火,有了大火的時候,這個菩薩在夢中說:「如果我得無生法忍的話,希望這個大火熄滅」。這個大火就熄滅了,他這麼一發出來這個誠實之言,大火就滅了,那麼這個菩薩就是得無生法忍了。
他醒覺了以後,當然這是個夢。醒覺之後,能看見一個地方起了大火。對于人的財産,損失很大的一種境界。這個得無生法忍的菩薩說:「我在夢中有這樣靈驗,我現在醒覺的時候,如果我真是得無生法忍,希望這個大火熄滅」,這個大火就熄滅了。這是聖人,不是凡夫的境界。和現在的文不一樣。當然念大悲咒的人,發這樣的願,也通于凡聖,像前面觀世音菩薩,他初得無生法忍的時候,他聽千光王靜住如來說大悲咒,他就超到第八地。這也通于聖人。
這是《大般若經》說這件事,可是同時又說出來不同的事情。就是菩薩未得無生法忍,他也發這樣的誓。說看見起火了,啊,我若得無生法忍,希望這個火熄滅,火也不熄滅。火會熄滅,是怎麼熄滅的呢?不是這個菩薩他自己有這個力量,而是魔王
從中動了手腳。魔王的力量使令這個火熄滅了,但是這個菩薩自己不知道,認爲這是我的力量,這個火熄滅了。于是使令這個菩薩起了增上慢,對于其它的菩薩就分別:我是得無生法忍了,你們都是生死凡夫。于是乎就會起很多的糾紛,會引起很多的煩惱。
這個事情,在《大品般若經》上,佛就說:「菩薩要善于知道是魔,非魔」,要知道這件事。現在這段文,當然是通于聖凡,可是應該是偏重于凡夫,只是發這個願,不是說你有這樣的實效。這只是說,你遇見苦惱的境界,你要發大悲心,應該是這樣子。
發是願已,至心稱念我之名字。亦應專念我本師阿彌陀如來,然後即當誦此陀羅尼神咒。一宿誦滿五遍,除滅身中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。
「發是願已,至心稱念我之名字」。前面是說發願,發願以後,還要至心稱念我的名字。這個至心,後邊的文,或者其它的經論上,說是有至誠的心。這個至誠心究竟是什麼心呢?就是真實的心,你心裏面沒有虛僞。以真實的心來稱念我之名字。這個「我」,就是觀世音菩薩自稱,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字。「亦應專念我本師阿彌陀如來」。專一其心,憶念我本師,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本師阿彌陀如來。
通常說這個本師,如果說是我們受戒,給我們受戒的這個人,是我們的本師;或者是我出家了,給我剃度的人,也算是我的本師。出家以後,授我沙彌戒的比丘,也可以稱他爲本師。授比丘戒,授菩薩戒的人,都可以稱他爲本師。
但是其中有一個,你因這一個人的開導,發無上菩提心了,這個人是你的本師;或者是你因爲他的開導,你得無生法忍了,那麼這個人是你的本師。現在這裏是說:亦應專念本師阿彌陀如來。若在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來說,釋迦牟尼佛是一切佛教徒的本師,因爲這個世界所有的佛法,都是由釋迦牟尼佛那裏來的。
現在觀世音菩薩,稱阿彌陀佛爲本師。「然後即當誦此陀羅尼神呪」。這個《大悲心陀羅尼經》的經文上,就是說:至心稱念我之名字,亦應專念我本師阿彌陀如來。我們拜大悲忏,到這個地方,就是念十聲,「觀世音菩薩」念十聲,「阿彌陀佛」念十聲。這就是大悲忏的編集者:四明尊者,他這樣規定。然後即當誦此陀羅尼神呪,就可以誦此陀羅尼神呪了。
「一宿誦滿五遍,除滅身中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」。一宿就是一夜之間,你能夠誦滿五遍,就能夠滅除去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的身體裏邊,百千萬億劫的生死重罪。百千萬億的生死重罪,從這個時間的數目上看,這個罪是很多了,還加上一個「重」字。念五遍大悲咒,能滅除去這麼多的罪過,可見大悲咒的威力有多大。可以這樣解釋這個意思。
觀世音菩薩複白佛言:「世尊,若諸人天誦持大悲章句者,臨命終時,十方諸佛皆來授手。欲生何等佛土,隨願皆得往生」。
前面念大悲呪的方法說完了,就是念大悲咒能夠除罪。以下是「若諸人」間,或者天上的人,「誦持大悲」的「章句」。這個章應該說是全部的大悲呪,句就是章裏邊的一句一句。「臨命終」的「時」候,「十方諸佛皆來授手」,就是十方諸佛都伸手來提拔你、來救護你的意思。「欲生何等佛土」,你願意往生那一個佛世界。「隨願皆得往生」,都可以往生的。
我們現在居住的,當然這是凡夫的世界。凡夫的世界,就是苦惱的世界。佛的世界是和平、安樂的世界。我們到和平安樂的世界,當然是好過不和平的世界,所以願生佛世界,也是對的。不過問題是什麼呢?就是我們還有很多的好朋友在這個世界,我們走了以後,同這些人分離了,分離了,有的人就不願意到佛世界去。
這個意思在大本的《阿彌陀經》上有提到,提到阿彌陀佛國世界的人,在那裏隨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、清淨大海衆菩薩修學佛法,那麼你修學有成就了,你隨時還可以到其它的世界,你也可以回到你原來的世界,所以並不是留在那裏。
所以這上面,臨命終的時候,十方諸佛都來授手,這是個非常殊勝的境界。我們凡夫難免有些錯誤的地方,命終的時候,若跑到叁惡道去,是很苦惱,若是因爲念大悲咒的功德殊勝,使令罪業潛伏在那裏不動,佛菩薩接引我們到佛世界,這是佛教徒最吉祥的事情,非佛教徒很難有這樣事情。因爲非佛教徒不相信佛法,他不肯念大悲咒,當然就不容易有這樣的事情。
複白佛言:「世尊,若諸衆生誦持大悲神咒,墮叁惡道者,我誓不成正覺;誦持大悲神咒者,若不生諸佛國者,我誓不成正覺;誦持大悲神咒者,若不得無量叁昧辯才者,我誓不成正覺;誦持大悲神咒者,于現在生中一切所求,若不果遂者,不得爲大悲心陀羅尼也。惟除不善,除不至誠。
底下這一段文,在大悲忏上有引。觀世音菩薩又對「佛」說:「若諸衆生」,他肯「誦持大悲咒」。「誦」就是把大悲呪背下來了;「持」就是不忘。你天天的念誦大悲呪,當然不忘。你要是誦下來以後,你不念,不念,就忘了。誦持表示天天的持誦。這個人若「墮叁惡道者,我誓不成正覺」。誓是決定的意思,我決定不成佛。
我以前曾經講過,這個咒的作用。意思就是大悲心陀羅尼這個章句,爲什麼我們念它,它會有這個作用呢?就是千光王靜住如來,或觀世音菩薩,由他那個清淨無爲,
離一切相的那個清淨心、大悲心,加持了這個咒,賜予這個咒有這樣的力量。
譬如說是一根針,醫生對這個針說:說是希望這個針,它能治好人的病痛。他就這麼祝願。這個祝願可能靈驗,也可能不靈驗。但是在《瑜伽師地論》裏面說,要是得了禅定的人,他要祝願,就會有靈驗;我們沒有得禅定的人,心裏面散亂的人,你想祝願就不一定靈。大福德人也多少有些力量,有禅定的人,他要祝願,就會有力量。
得了禅定,他又成就聖道了,得無生法忍了,或者是到了第八地菩薩這個法身菩薩;或者是成佛了的人。他那個圓滿、清淨、光明的大悲心,他能夠祝願這個章句,他有這樣的力量。他說:「誦持大悲神咒,墮叁惡道者,我誓不成正覺」。他就是賜予這個章句有這個力量。有這個力量了,他就是會有這樣的靈驗,你若這樣誦持,他就不墮叁惡道。
「誦持大悲神咒者,若不生諸佛國者,我誓不成正覺」。若不往生到諸佛的世界去,我決定不成佛。前面是遠離苦惱的世界,這個地方是到安樂的世界。「誦持大悲神咒者,若不得無量叁昧辯才者,我誓不成正覺」。有罪,造了罪的人,自己沒有辦法調轉業力,當然就隨業流轉。有觀世音菩薩的大悲神咒,能令你轉變,使令你不墮叁惡道。
我們願生佛世界,我們沒有神通,是個普通的凡夫,說是從這個世界到那個世界去,這是很不容易,這是很難的。但是念大悲咒,就能成就這件事。若用現在的情形來說,這等于是有飛機票,你若念大悲呪,等于是有一張飛機票,那麼你坐這個飛機就是到阿彌陀佛國。
這底下:若不得無量叁昧辯才者,我誓不成正覺。有的人歡喜靜坐,歡喜靜坐,但是坐下來的時候,用奢摩他的方法,讓這一念心,叫他一心不亂,很困難!很不容易!很不容易一心不亂,很不容易得禅定。你現在,一天如果念一百零八遍大悲咒,然後你靜坐,你試一試,他就好得多,他就容易一心不亂,你試一試。
現在學習科學的人,什麼事都要實驗,實驗一下,看這件事對不對;現在這個事情,也是可以實驗的。你一天念更多,更好。你念,普通地說,是一分鍾一遍,六十分鍾,如果你念熟了,能念六十多遍,不過你不要念太快,一分鍾一遍,已經很可以了。一小時,念六十遍,一天念五百遍,或者六百遍大悲咒,我看也就可以了。
或者是你發心拿出一點時間,連續地念十萬遍大悲咒。你一天如果是念五百遍,你看要用多少天,把十萬遍念好。你有所求,你求什麼事情,求什麼事情的時候,你就這樣做,你看看會怎樣。
現在說是得叁昧,你就這樣試驗一下,你看看靜坐會不會有進步。若不得無量叁昧,辯才。「叁昧」是定,叁昧也有的地方翻作叁摩地,翻中國話,翻作等持,這個我講過多少次了。「辯才」,是人內心的智慧,通達真理的時候,能善巧地表示這個真理的相貌,有這樣的能力。真理不是容易表示的,但是他有這樣的辯才,能把它很適當的表示出來。有什麼曲折,他也能夠如量的說明它,所以叫做辯才。
有的人雖然沒有念大悲咒,但是他也有多少辯才,他如果不同意你說的真理時,他會提出來相反的意見。那麼在佛法上有辯才的這位誦持大悲咒的人,能夠很合適地解釋他的疑難,那就叫做辯才,他有這種辯解的能力。
辯才也不是容易的。說是沒有人難問我,我可以隨我的意,這樣解釋,若有人難問的時候,…
《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