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所以叫做上地,在人之上,在凡夫以上的境界,叫上地。速超上地,就是從凡夫到聖人的境界,很快的能夠成就,叫速超上地。念大悲咒也能夠令你得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;使令你能夠成就十地菩薩的境界,那都屬于速超上地陀羅尼。
滅惡趣,破惡業障這件事,也是大悲咒一種特別的作用,但是這件事,雖然滅掉了惡趣,破惡業障,但是你還是在凡夫的世界,還是屬于凡夫,將來有可能還是做錯誤的事情。只要你心裏面有煩惱,還有可能會做惡業的。所以最究竟的辦法,最好的辦法是速超上地。就是到了聖人的境界,沒有煩惱了,從那麼以後,永久也不會再犯錯誤。那是最好的,是最理想的一個辦法。佛這樣子爲阿難尊者說明,這個咒有這麼多名字,「如是受持」,你應該這樣來受持大悲咒。這個呪是有這麼多的名稱,有這麼多的作用。
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,此菩薩摩诃薩,名字何等?善能宣說如是陀羅尼」。佛言:「此菩薩摩诃薩,名觀世音自在。亦名撚索,亦名千光眼」。
前面是問咒的名稱,也等于是贊歎咒的功德,也可以引發我們的歡喜心,精進心,願意受持讀誦大悲咒。以下是問演說廣大圓滿陀羅尼的人。所以「阿難白佛言:『世尊,此菩薩摩诃薩』,他的『名字』是什麼呢?怎麼稱呼呢」?「善能宣說如是陀羅尼」,這一位菩薩叫什麼名字?他這樣子,善者,就是能也。他能夠很巧妙地宣說這樣的陀羅尼,利益一切衆生。「佛言:『此菩薩摩诃薩,名觀世音自在。亦名撚索,亦名千光眼』」。佛這樣子回答,說這個菩薩的名號,叫做觀世音自在菩薩摩诃薩。
觀世音,就是觀察世間衆生求救的音聲,這就是說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心。本來說世間上的音聲,我們通常說,應該說是耳聞,聞世間上一切的音聲,但是這個地方說觀,這是什麼意思呢?說聞,當然就是耳識,耳根發出來耳識,能聽聞聲音,是這樣子。但是聽聞聲音這件事,這個耳識,在佛法裏面講,他聽見聲音的時候,時間非常短,一剎那間,這個耳識就停止了。他聽到聲音以後,一剎那間這個第六意識就起作用了,這個第六意識就認識這個聲音。第六意識他不能夠直接地去聽這個聲音。這個第六意識不能直接同前五塵發生關系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,這是五根。五根發出來五個識,去接觸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這五種境界。他一接觸了以後,第六意識就發生作用了,第六意識就能觀察色聲香味觸了。
譬如說是我們的耳識壞了,這個耳朵聾了,第六意識就沒有辦法去聽聲音。眼睛盲了,第六意識不能看見種種形相的。所以一定由前五識,去接觸前五塵,前五種境界。這一剎那間,第六識發生作用,這時候才知道,喔,這個聲音是怎麼回事,喔,這個形相是什麼樣子?種種的境界。
所以這個地方說是觀世音,就是觀世音的第六識,他能觀察世間求救的音聲,所以說觀。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第六識。也是說觀察這個音聲的種種的情況,那裏邊不但是識,不但是耳識,和第六識,而還有觀世音菩薩的大智慧境界,有大悲心的境界慈。所以用這個觀字來形容,觀世音。這個地方主要是說觀世音菩薩的大悲心,救苦救難,表示這樣的意思。聖人是以德彰名,聖人是由他的道德,由他的功德來立名。我們凡夫也願意立一個好的名稱,那只是自己的希望,希望那樣子,是不是有那樣的功德,那就是另一回事了。觀世音菩薩這個「觀世音」,表示他的大悲心殊勝,觀世音菩薩他那一念靈明的大悲心,同時,不是前後,他能觀察十方世界一切衆生求救的聲音,這個是不可思議境界。
自在,是觀世音菩薩大智慧境界。大智慧觀察世間、出世間一切境界,都是空無所有。對于觀世音菩薩的內心,一點也不能夠影響,所以觀世音菩薩的心情是很自在的。若是求救于我們的人多了,我們可能沒辦法去應付,心情可能不自在,想要救,也救不來。觀世音菩薩雖然無量無邊的衆生求救于他,但是在他的心情,好像沒有那麼一回事一樣,所以是大自在境界,不是凡夫境界。此菩薩名觀世音自在,這樣說,觀世音菩薩以大悲心,以大智慧爲名稱。
「亦名撚索」,撚索是什麼呢?打獵的人,用這種工具去捉禽獸,捉飛鳥,或者捉路上跑的獸。這個也名爲絹索,就是一種器具,能把禽獸捉住,捉住了,這個獸就沒有辦法跑,所以叫做撚索。撚,有抓住的意思。這表示什麼呢?《普門品》上有一句話:「聞名及見身,心念不空過」。聞名及見身,你聽到觀世音菩薩的名稱,以及見身,以及你能看見觀世音菩薩的身相,當然是真實的,你到普陀山梵音洞看到觀世音菩薩
了;或者是你作夢夢見了,或者是你誠心的感應,不是說睡覺,就是醒覺的時候,看見觀世菩薩了;或者就是看見觀世音菩薩的像。
心念,不只是聞名,不只是見身,你心裏面能夠觀想。這個念,我們通常的說法,我們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,這叫做念,其實經論上用這個念,雖然也包括念佛菩薩的名號在內,但是那個字主要的一個含義,不是這樣。是觀想的意思。觀想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靜坐,坐下來的時候,當然你站著也可以。你心裏在思惟、思想、觀察觀世音菩薩的相好光明,這叫做念觀世音菩薩。或者是你心裏面思惟、思想觀世音菩薩的道德,這也叫做念,叫心念。「聞名及見身,心念不空過」,這就是撚索的意思。你和觀世音菩薩建立了一種關系,不管是少少的,或者是很多的。或者是聞名,或者是見身,或者是心念,你就不會空過,就是有了功德。你由這麼一點點的功德,輾轉地就會引起很多很多的功德。所以亦名撚索。
「亦名千光眼」,千光眼,是說觀世音菩薩,他能夠從他的身體,或者從他的眉間,或者從身體的各部份,能放出無量無邊的光明,能照見法界一切衆生,所以叫做千光眼。這字的字義,後文也有解釋。
善男子,此觀世音菩薩,不可思議威神之力。已于過去無量劫中,已作佛竟,號正法明如來。大悲願力,爲欲發起一切菩薩,安樂成熟諸衆生故,現作菩薩。汝等大衆,諸菩薩摩诃薩,梵釋龍神,皆應恭敬,莫生輕慢。一切人天,常須供養,專稱名號。得無量福,滅無量罪。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國。
「善男子,此觀世音菩薩,不可思議威神之力」,這位觀世音菩薩,他具足成就了不可思議的威神之力。我們平凡的人,一天就在色聲香味觸法上虛妄分別,追逐名利,追逐五欲,追逐一切名利、權位,就是這樣生活,就是這種凡夫境界。超越了凡夫的境界,是聖人的世界。如果你不接觸宗教,不接觸佛教,當然不知道這回事。
最近這十幾年來,這是說我個人的經過,好像是從一九七八年,或七九年開始,報紙上說有兒童有些異能,他有些特別的能力。生來就這樣,不是修成的。這都是說一個人,他這個人,我們平常說讀過書的人,總是用眼睛來認識字:趙錢孫李,認識這個字。但是這個兒童他不用眼睛,他用手摸就知道這是什麼字。這就是超越了常情,多數的人不大容易解釋這個道理。後來我看見報紙上有個人解釋這個道理,那個人可能對生理學有一點特別的知識。他說就是這個兒童手上有視覺的作用。我們的視覺是在眼睛上,眼有視的功能,但是這個人,他的手上也有這個作用。有這個作用,這個人這麼解釋以後,我心裏這麼想:我們的眼睛視的作用,他並不是很強,他需要假藉光明的幫助,要有光明,把物體的形相顯示出來,這時候眼睛才能看到。如果是黑暗的,就把物相隱藏起來,顯示不出來的時候,這個眼睛不能看。那麼這個兒童,他這個手一摸,就知道你這兜裏頭有鈔票,或你的兜裏頭有香煙,就知道。那麼這個知道,他這個手能夠看見,是不是也有光明的幫助?後來我在書本上看見,說這個小孩,他這個手能看見,他不用眼睛看,而用手看的時候,他心裏面也是現出來一個明相,現出一條光明來,然後這個手才能認識。不過這是聽人說的,或是在書本上看見的。
我說這個話的意思,就是世間上超乎常情的事情,多得很!不過我們有時候知道,有時候不知道。現在佛法裏面說,佛菩薩有不可思議威神之力。說有不可思議威神之力,這件事在佛法裏面講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怎麼理解呢?就是佛教裏邊提倡靜坐的事情,就是六波羅裏邊的禅波羅蜜。這個不可思議威神之力,一開始,不管是在家的佛教徒,或者出家的佛教徒,你一開始的時候,成就了特別的能力。人的特別能力有兩種:一種是生來的,一種是由修習成就的。要經過一番特別地修行才能有種能力,你不修行就沒有。但是修行成就的這種威神之力,是勝過生來的能力。剛才說這個兒童,他生來就有這種能力,當然也是很好,但若是修行成就的力量是更大。
由修行成就的,是什麼呢?就是禅。你若成就了禅的力量,就有超越人以上的不可思議的力量。如果你沒有般若波羅蜜,你這種威神之力,是可破壞的,還不是特別好。有可能有什麼特別的事情就破壞,就沒有了。若是有般若波羅蜜的成就,那就不可破壞,那就是佛菩薩不可思議的威神,是可以成就。觀世音菩薩,因爲他是經過久遠,久遠的修行,所以他成就了不可思議威神之力。那就是佛法裏面所說的六種神通。
「已于過去無量劫中,已作佛竟」,觀世音菩薩已經在過去無量劫,就是不可思議那麼長遠的時間裏面,那麼久遠以前,他已經成佛了,就是他的功德已經圓滿了。成佛的名字叫什麼?「號正法明如來」。正法明如來,正法是什麼呢?正法就是第一義谛,第一義谛叫正法。明就是大智慧,你的大智慧,能明正法,這就叫做如來。
「大悲願力,爲欲發起一切菩薩,安樂成熟諸衆生故,現作菩薩」。菩薩是佛的弟子,是佛的學生;佛是老師,菩薩是佛的學生。觀世音菩薩已經成佛了,爲什麼又作菩薩呢?這是什麼原因呢?大悲願力,因爲他的大悲心的願,他有這種悲願的力量。怎麼叫做大悲願力呢?爲欲發起一切菩薩,…
《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