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壞的處所,我們于此應生歡喜、欣慕之意。
我們出家人,欣慕聖道、樂求涅槃,因爲聖道涅槃是超越一切世間,大光明、大自在的境界,「具」足種種殊「勝功德」——叁明、六通、八解脫、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十八不共法、無上菩提等,所以「樂欲證得」。
我們要很誠懇的建立這樣的意願,不要佛法學了幾年以後,心卻爲名聞利養所奪,而遺忘了修學聖道這件大事了,不應如是!
四、覺者:應自警覺,若人未能得證聖道,現行種種不淨思惟、惡不善業,恒爲惡趣苦所隨逐。
第四是「覺」:應該警覺自己。未證聖道之前,既未得無生法忍,也沒能得初果,止觀沒有力量,止不能止,觀不能觀,內心裏就有種種不清淨的思惟妄想,也可能有種種錯誤的行動,這樣就「恒爲惡趣苦所隨逐」。今生雖然是人,但是叁惡道的門是開著的,隨時都可能墮落!若是得初果,就不會到叁惡道去了。因爲初果臨命終時決定安住正念,偶然有一點煩惱,但是立刻能提起正念,降伏煩惱、恢複清淨。
我們沒有得聖道的人,若不常修習止觀,內心有貪、瞋、癡、高慢等煩惱現起,你不容易覺察自己有煩惱,更不用說把它清除出去。因爲止觀沒有力量,而煩惱的力量大,弱不敵強,那就有墮叁惡道之危險了。
所以要警覺自己:「我若沒得聖道,不能調伏煩惱,不能清淨自己的身口意,叁惡道苦將隨逐不舍。若能斷諸煩惱、得究竟涅槃,才是無怖畏處。」我們要時時的修止、修觀,有止、有觀才能斷煩惱。
有的人修止有一點相應,雖然未得輕安樂,但是身體感覺舒服,所以就願意修止而不願意修觀。但是,止成功了,也只能調伏煩惱,叫它不動而已;你還不能斷煩惱,也不能得涅槃,就不能到無怖畏處去了。若是你修止、也修觀,那就能斷煩惱,到第一義谛去,遠離一切怖畏、恐怖。
多數人有修止觀不相應的問題,但這是可以對治的。
第一、你可以多拜忏。譬如拜大悲忏,能夠消除很多障礙。
第二、如前所說,你若勤勞清掃環境,也能有所幫助。你爲大衆僧執服勞役,到廚房煮飯燒菜,當行堂爲大衆僧盛飯添菜,這些事情都有功德。因爲你把那菜、飯燒得好好的,大衆僧受用了營養,身體有了力量、也有了精神,用這個精神力量學習佛法、修止觀相應了,典座、行堂的人也有功德,當你自己修行時,就容易有成就。
譬如周利盤陀伽尊者,他的記憶力很不好,佛法學了前頭、忘了後頭,學了後頭、忘了前頭,學了很久如同沒有學一般。後來佛說:「大衆僧從外面進來,鞋上有泥巴,你給他擦鞋。」教他這麼做,消除了業障,然後佛再教他一個偈子,就開悟得阿羅漢了。
再者,你發心去照顧年老的比丘、比丘尼,也能消除自己的業障。不要厭惡老年人,說:「你不要來我們這兒住,成爲我們的負擔!」你現在雖然年輕力壯,但誰能不老﹖所以,要有慈悲心多做這些事情,能消除你修學聖道的障礙。或者同學之間有人病了,你去關心、照顧他,這對于自己的修行也有幫助。
我們出家人要互相照顧,不要不理睬病人,這是不對的。用功修行難免會有障礙,但是你多做功德,能消除障礙,修止觀就容易相應。你若少作一件事,就缺少一樣功德。除非你前生福德資糧栽培得充份,可以維持修學聖道所須,今生不栽培也不要緊。但是這種人不多,多數人都是有所不足的。
所以「應自警覺,若人未能得證聖道,現行種種不淨思惟、惡不善業,恒爲惡趣苦所隨逐。」要常常思惟這件事,生恐怖心,精進的修學聖道。若能斷諸煩惱,究竟涅槃,一切的怖畏都沒有了。
即使未得涅槃,初得無生法忍也可以,因爲那時正念有力量,和煩惱作戰能勝伏之,也就不會到恐怖的地方去了。
五、勤者:于清淨證得及雜染斷滅中,遮止懶惰懈怠;精勤修習奢摩他、毗缽舍那,令心明靜、不散亂、不顛倒,隨順、趣向、悟入第一義谛。
「勤」:就是精進的意思。因爲能警覺自己,恐怕到叁惡道去受苦,所以要精進的用功修行而不懈怠。
「清淨證得」者,謂努力成就清淨的戒定慧。
「雜染斷滅」者,則是能用止觀消滅內心種種貪瞋癡的染汙。這件事非得要勇猛精進,不「懶惰」、不「懈怠」才可能成功。
初開始靜坐時,最困難是在欲界定;欲界定九心住中,內住、等住、安住、近住、調順這幾個階段最困難。到了寂靜、最極寂靜、專注一趣、等持這四個階段時,較前好的多了,不會感覺太難了。超過這個境界,到了未到地定以後就更容易了。
未到地定的定力強、正念有力量,只要一攝心,未到地定就能現前,明靜而住,要修止就可以修止,要修觀就可以修觀。而且此時有輕安樂,堪能性很強,容易精進而不會懶惰、懈怠。
譬如我們在佛學院裏學習:初開始一定要靠老師來講解,不然自己怎麼讀也讀不來。但是你若能忍耐、繼續努力,達到一個程度以後,就不難了。彼時不需要老師,自己可以學;而不懂的地方少了,盡管有時也會有疑問,但容易解決,學習就比較輕松。
靜坐亦複如是;不管在家居士、或出家法師都是一樣,初開始難,但達到未到地定以後就容易了,煩惱容易調伏。
所以,應該「精勤修習奢摩他、毗缽舍那」,成就清淨的功德、除滅雜染的煩惱。你不要懈怠!早晨起來靜坐修止觀,用完早餐、吃完午飯乃至到晚間寢息之前,都是這樣用功,令心明靜而不散亂。
「奢摩他」漢譯是「止」;止現前的相貌,就是內心明而又靜,不惛沈也不散亂。「明」是沒有惛沈,「靜」是沒有散亂。
若內心掉舉、散亂,或者妄想種種如意、不如意的事情,有所動亂就是不寂靜。現在把這些動亂全部停息,內心寂靜,如蘇東坡的〈前赤壁賦〉所說:「微風徐來,水波不興。」若你常常用功,那麼你的妄想風就小了,心就寂靜不動。若是風強、浪大,那就不行了。
譬如沒有修止觀的人,若是身體健康、四大調和,夜間一覺到天亮;睡醒以後,心裏散亂的相貌還沒出現之前,也多少有一點明靜的境界。但是一到office做事,想東想西,心就亂了。若能常常靜坐,不只是早晨睡醒時有一點明靜,其它的時候,心裏也是明靜的。這是修止的功德。
「毗缽舍那」,漢譯爲「觀」;修觀有令你不顛倒的力量。何謂顛倒?不明白道理即是顛倒。若你能修無常觀、苦觀、不淨觀、無我觀,修畢竟空觀、唯識觀、法界觀,修一心叁觀,就能令心正念堅固而不顛倒,乃至能轉凡成聖。
有的人歡喜念阿彌陀佛,也好像念的很好,忽然間有一件事來刺激他,就不能念佛了。爲什麼呢﹖因爲心裏顛倒了,就不能念佛了。若我們常常修止觀的話,奢摩他令心明靜而不散亂,毗缽舍那令心正住而不顛倒,就能「隨順、趣向、悟入第一義谛」。
《解深密經‧分別瑜伽品》解釋:「隨順」就是聞所成慧。自己閱讀經論、或聽聞善知識的法語,明白何謂第一義谛,還能夠隨順文句去思惟觀察,那就是「隨順」之意。如果不懂何謂第一義谛,也不能思惟,那就無法「隨順」了。
「趣向」者,經過一個長時期的專精思惟後,在你心中有第一義谛的影像現前。譬如出現一件如意的事,心能由此向于第一義谛思惟觀察;出現不如意的事,也一樣由此向于第一義谛思惟觀察。這就是正憶念有力量,故名「趣向」。
若是對于佛法第一義谛的道理,沒有專精思惟的功夫時,如意或不如意的事情出現時,心也隨之而轉,貪心來了、瞋心來了,就忘記什麼是第一義谛,便不能趣向,這是聞慧的境界。若是能提起正憶念,不爲世間的虛妄境界所誘惑,這表示你的思慧有力量;無論何時,不失掉方向,能趣向第一義谛,然而未有奢摩他與之相應。
「悟入」是修慧,那就更銳利了。奢摩他成功以後,在禅定裏思惟觀察,就能悟入于第一義谛。此有相似契入與真實契入二種差別:真實契入即是聖人;相似契入雖仍在凡夫之位,但是距離聖位不遠了。
「悟入第一義谛」者,最低限度必須是未到地定,或是更進一步到色界的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在禅定中觀察第一義谛時,即能悟入。
即使未得聖道,但是若成就未到地定、或色界四禅時,想見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很容易,只要在禅定中作念觀想,菩薩就會現前。雖然是化身,但不像一般人所見,只是木雕、泥塑的像而已。若是學習《瑜伽師地論》有疑惑未決之處,那麼你隨時可以入定,到兜率內院請彌勒菩薩爲你決疑釋滯;或有什麼困難,向觀世音菩薩求助,觀世音菩薩能爲你排難解惑。
此時,有這樣的殊勝功德,而這些都從精進修習止觀而來。故《攝大乘論‧彼入因果分》說:「前及此法流,皆得見諸佛」即是此意。
綜上所述,初發心學習止觀的修行人,要注意這五法:聞、厭、願、覺、勤。如果我們能這樣努力地學習,初開始雖然有點辛苦,但是過了這個時期,就容易了。前面有大光明的境界等待著你,不會令你白辛苦的!
——二○○○年八月二十六日于新墨西哥州道斯城新北院
《學禅者應具五法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