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學禅者應具五法

  學禅者應具五法

  妙境長老

  略說發心學禅行者,應須注意五法:一、聞。二、厭。叁、願。四、覺。五、勤。

  一、聞者:願樂聞法,以自照心,引生正念,令心清淨。

  二、厭者:由多聞正法故,覺慧明淨,于世間盛事能見過患,不生願樂。

  叁、願者:欣慕聖道,涅槃爲最安隱,具勝功德,樂欲證得。

  四、覺者:應自警覺,若人未能得證聖道,現行種種不淨思惟、惡不善業,恒爲惡趣苦所隨逐。

  五、勤者:于清淨證得及雜染斷滅中,遮止懶惰懈怠;精勤修習奢摩他、毗缽舍那,令心明靜、不散亂、不顛倒,隨順趣向悟入第一義谛。

  

  一、聞者:願樂聞法,以自照心,引生正念,令心清淨。

  「願樂聞法」是對于學習佛法有歡喜心。爲什麼要學習佛法呢?「以自照心」:用佛法的正智觀察自己的心行。初開始學習佛法者,容易有偏差的過失——我學習佛法,不是爲自己,而是爲了將來能升大座,爲人講經說法的!確實的說,學習佛法的目的,應該是爲了自己成就智慧、證悟勝義,消除煩惱、心得清淨。

  我們棄舍了世間的享受,來到佛法裏出家,應該是想離開煩惱家,才到寺院住。在寺院中,大殿供著佛像、藏經樓有藏經、禅堂修學止觀、講堂聽聞佛法……,日日所見,都是願意學習佛法、想要轉凡成聖的同梵行者。這樣的人聚會一處,應該沒有煩惱!

  但是,有的時候若失掉正念,忘了本願不想轉凡成聖,依然放縱自己的老毛病、舊習慣,那麼還是有問題。所以,我們應該常常閱讀經論,思惟文中之義;一段時間以後,阖起本子,閉上眼睛再思惟:「這一段經文所說道理爲何?」然後依此檢查自己的心行。

  「以鏡爲鑒,可以正衣冠;以經爲鑒,可以正心念。」《金剛經》即是一面大圓滿的鏡子,自己那裏有缺點、那裏有進步,一照即知。若一時起了貪心、起了瞋心,要曉得這是不對的、有汙點了。如果六十分算是及格,我現在有幾分?就算平時沒有猛利的貪瞋現前,你不知道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、畢竟空寂的,就是個大錯誤!因爲我們所有貪瞋癡的煩惱,都從這裏引生出來。

  這時候怎樣辦呢?

  「引生正念,令心清淨」。「正」字當做「好」講,在此即是清淨義;清淨的智慧叫正念。我們應該建立清淨的智慧,以清淨智慧領導心行,心裏常常思惟: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名爲假名,亦名中道義。」能時時保持這樣的正念,貪瞋癡的煩惱就不容易活動,令自己的心在清淨的境界是清淨,在雜亂的境界也是清淨。

  《維摩诘所說經‧入不二法門品》雲:「妙意菩薩曰:眼色爲二;若知眼性,于色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是名寂滅。如是耳聲、鼻香、舌味、身觸、意法爲二;若知意性,于法不貪、不瞋、不癡,是名寂滅。安住其中,是爲入不二法門。」

  從文字上看,可能會覺得入不二法門太難了。其實不難!若依這個道理思惟,或許不能立刻悟入,但是可以隨順、趣向悟入。

  我們住在寺院裏,寺院是個清淨的世界,心應該是清淨的;但是有時人家來毀辱你,你心中忿恨不平,那就不清淨了。或者人家贊歎你:「你很用功修行啊!你持戒很清淨啊!你是我們的模範!」心若執著,也是不清淨。所以不管遇見什麼境界,贊歎也好、毀辱也罷,內心要能不執著——不住色生心,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達到這個程度才行。

  如果你能不斷學習佛法,常常以佛法來反照自心、保持正念,煩惱就不容易現起,心也就容易清淨。但是有時靜坐老是心亂,止修不來、觀也修不來。本來應該隨文觀義的,卻偏要想:「剛才那個人瞪我一眼!他是什麼意思呢?」

  心老是攀緣這些煩煩惱惱的事情,而不能有正念。

  怎麼辦呢?你去掃地!譬如大殿、禅堂,你常常清理,保持潔淨;院子不幹淨,你就去掃一掃!不要說:「你怎麼老是叫我做、不叫他做?」不要這樣!若常能如此,靜坐時,內心也容易清淨,想止就可以止,想觀就可以觀。

  這是什麼道理呢?靜坐時,心裏不能止、也不能觀,雜亂的妄想就如同院子裏的垃圾,破壞了環境的整潔。若能常常把外面的環境打掃幹淨了,相對地,靜坐時內心也容易清淨。

  所以在寺廟裏,要勤勞一點、不要懶惰。有不順心之事,不要向煩惱上會,向道上會:「這些境界都是來考驗我的,看我修行的程度怎樣!」他罵你一句,你怎樣反應?自己修行的程度如何,完全可以從這裏看出來。

  前面所說這些事情,完全從經論中來!我們若是出了家而不學習佛法,那能有智能嗎?佛陀的法語告訴你: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應該從這裏悟入。爲什麼棄舍聖言量,自己坐在那裏、閉上眼睛參「念佛是誰」呢?這樣好比釋迦牟尼佛沒有出世,你自己了不起,不需要佛陀的教導就有能力開悟。這事對不對?若不學習經論,能知道什麼?什麼也不懂!縱使有極高的世間專業知識,站在修學聖道的立場來說,是完全沒有用的!

  所以「聞者:願樂聞法,以自照心,引生正念,令心清淨。」由于你學習經論有了聞思的智慧,又能以智慧清淨自己的心,達到一個程度以後,那時才有能力弘揚佛法、爲人宣講。若初發心就以爲學習經論是爲別人講的,這不是十分正確的!

  

  二、厭者:由多聞正法故,覺慧明淨,于世間盛事能見過患,不生願樂。

  「厭」:就是不高興、厭離世間;這是修行人對于世間應有的正念。「厭」從何來?「多聞正法故」。雲何「多聞正法」﹖

  譬如:我到佛學院聽法師講《金剛經》,從「如是我聞」一直到「作禮而去」聽了一遍;要你再聽一次,你可能會說:「我已經聽過了!我不要再聽了!你最好講《解深密經》、《楞伽經》。」如果有人問:「你在佛學院讀書,佛學院都安排些什麼課?」你就會回答:「很多!很多!《法華經》、《金剛經》、《解深密經》、《大乘起信論》,還有《瑜伽師地論》,這些我都學過了。」這樣的態度是對的嗎?其實,這是很有問題的!即使你年紀輕,記憶力強,若不能深入思惟,還是不行的!應該一次又一次重複學習。

  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這樣的深義,不是你聽法師講過,能記憶下來就好了,而是內心要能隨順文義去深入思惟。你可以用筆將解釋記下來,讀一讀,然後閉上眼睛不斷的思惟,直到你心裏忍可:「是的!『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』是這樣子的!」達到這個程度後,和單純只是文字上的理解是不一樣的。

  若不如此,即使你的頭腦像錄音帶似的,能將很多佛法一字不漏的記住,雖然很難得,但還不算「多聞」。必須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思惟,至于通達第一義谛的程度,才叫「多聞」。

  「由多聞正法故,覺慧明淨」:若是我們能常常聽聞佛法,又肯努力多多思惟,我們的智慧就會逐漸增長,「明」而又「淨」。

  「明」是光明,即是智慧;「淨」是清淨,無有煩惱的染汙。若是有智慧,仍有貪瞋癡的染汙,則此智慧明而不淨,不能有遠見的!若是沒有貪瞋癡,沒有我、我所見,此時智慧明淨,「于世間盛事,能見過患」。

  世間上興盛的事情,是一般人所向往的,做皇帝好,做董事長也好。總之地位高、權力大,財富也多,就感覺這是可愛的。此可愛處,有慈悲心的人是能作功德的,否則也是能造罪的。

  「于世間盛事不見過患」的人,應是未修四念處者;不修四念處者,愛見煩惱也是不能調的。如是大權在握,豈能不隨順愛見而造罪乎?

  故「不生願樂」:沒有歡喜心,則能放下,專心修學聖道。如果你不多聞正法,覺慧也不明淨,也許還認爲:「我出家所爲何來﹖我在世間上也可以做一番大事業啊!」看到那個人修大廟、做住持,得到很多名聞利養,心裏作念:「你也不比我強多少,你能、我也能!我也可以修大廟、做住持,得到名聞利養。」這就是「于世間盛事,不能見過患。」

  我們用功修學聖道,非得要放下不可!你不放下,靜坐時止也不能相應,觀也不能相應。有的人雖然止相應、觀也相應,卻又動念:「我現在修得很好!我快得阿羅漢了、我快得無生法忍了,我現在可以做中國佛教會會長了。」反倒又生起名利心來,不是自作障道因緣嗎?

  《涅槃經》雲:大功德天(吉祥)是姊姊,黑闇(黑耳)是妹妹,姊妹常在一起、不相分離。世事亦複如是!不如意事隨逐如意事,易言之,如意的事會令你苦惱的。

  漢末諸葛亮自言:「臣本布衣,躬耕于南陽,苟全性命于亂世,不求聞達于諸侯。」(《前出師表》)其志蓋是安靜淡泊、耕讀生活一輩子就好了,不求榮華富貴。孔明才華之高一時無二,何以如此消極?豈非覺悟了姊妹不相分離的苦惱乎?唯以劉備「叁顧茅蘆之中,谘臣以當世之事,由斯感激,遂許以驅馳。」結果,「出師未捷身先死,常使英雄淚滿襟。」孔明雖明,還是未能逾越兩姊妹的糾纏也!

  人皆有理想!追求理想的快樂,好像跑狗場裏引誘狗賽跑的電兔子一樣,引導著賽犬向前追逐。理想中的快樂,讓我們活了一輩子,忍受了許多痛苦,仍希望它來;在我們不斷的追求和等候的時候,理想的快樂一直的未出現,而我們到死也不明白是上了當。我想孔明也在內!

  我們出家人以佛爲師,所以我們的聰明高于諸葛亮,「不許以驅馳」,徹底的放下世間求不得苦,全心全意樂求涅槃。

  

  叁、願者:欣慕聖道,涅槃爲最安隱,具勝功德,樂欲證得。

  「厭」是放下世間塵勞之事,而「願」,則是另有所求了。求什麼呢?「欣慕聖道」:對聖道生起願樂景仰之心。

  聖道是什麼?無漏的戒定慧是也!「涅槃爲最安隱」:此中無有煩惱及老病死故。聖道是因,涅槃是果;以歡喜修學聖道爲因,然後得安隱涅槃之果。涅槃就是第一義谛,一切佛、一切大菩薩、一切大阿羅漢,皆安住于此。這裏沒有煩惱衆苦擾亂,是一個最安隱、最安樂的地方,是永久和平、不可破…

《學禅者應具五法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