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舍那觀,忽然間無分別智現前,親證第一義谛,成就無生法忍,就是聖人了。
丁二、見道位與修道位
次從彼彼得證法果,次從彼後起解脫智。
見道位者,大乘即是得初歡喜地,小乘即是得須陀洹果;之後繼續用功修行,才能得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二地、叁地乃至十地,即是修道位。因爲就智慧而言,初入聖位者所得之正智,無論根本智或後得智都只是少分而已,仍有很多功德尚未成就,故必須繼續用功修行,才能逐漸深刻、廣大;最後福、慧都究竟圓滿了,即成就佛道。
譬如初果或初地聖人未得禅定,所以要繼續修禅定;得禅定後再繼續修行,才能得神通、陀羅尼,乃至無量無邊的叁昧等。《大智度論》中提到,佛對目犍連尊者說:舍利弗入的叁昧,你不知道名字,而佛所入的叁昧,舍利弗不知道名字。不止叁昧的境界無量無邊,一切功德都是無量無邊的,所以,要努力修行,成佛後才算究竟圓滿。
是人此智隨深入遠,能行此法。汝若自無此智,不應決定言非佛語。
「是人此智隨深入遠」:這個人得了解脫智及種種法果後,智慧漸漸地深了,功德亦逐漸廣大。「能行此法」:這時他不只信解大乘決定是佛說,自己也能依之修行,而且還能爲他人宣說、弘揚大乘佛法,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。
「汝若自無此智,不應決定言非佛語」:你若仍是個凡夫,既沒有正智,也未成就種種功德,就不應決定地說大乘非佛語。因爲你的智慧太微小了,哪裏知道這些事呢?應該謙讓地反省自己:「我現在只是個凡夫,就算小乘佛法的經律論,如《阿含經》、各部廣律,及諸多阿毘昙論等,還有很多沒讀過或不盡了解的,更何況對大乘佛法還是全然不知或只是一知半解的程度,怎麼可以聽人說『大乘非佛說』,便跟著人雲亦雲呢?」
丙八、遮怖畏大乘
已說能行此法智,次遮怖畏此法句。
前面說大乘中的真實修行者,能得大利益;以下「遮怖畏此法句」者,即是勸慰不要怖畏大乘法語。
偈曰:不解解不深,深非思度解,解深得解脫,諸怖不應爾。釋曰:不解者,若汝言:「如是深法非我所解。」如是起怖畏者,不應爾!
何謂「不解」?若你說:「大乘佛法那麼深奧,不是我所能了解的。」因爲這樣的理由而害怕,是不對的。一時的不能理解不是決定的,只要肯努力,就能漸漸深入經藏、智慧如海。
香港有位海仁老法師,小時候以放牛爲生,沒讀過什麼書,但有善根之故,所以出了家。他本是廣東中山人,出家後的生活比在家時好,但他並不滿足于這種物質境界,而到江浙一帶去參學,聽谛閑老法師講《楞嚴經》。
起初聽不懂,但他並沒有放棄。有人告訴他:「你到金山寺去坐禅,可能會好一點。」他就去坐了叁個月的禅,回來再聽《楞嚴經》就明白了。所以,世間事皆是不決定的,現在雖然不懂,若真心地想辦法解決,慢慢努力還是能懂。
解不深者,若汝言:「佛解亦不深。如其解深,何故說深?」如是起怖畏者,不應爾!
何謂「解不深」?假設你說:「佛的智慧所理解的佛法也不深。理由何在?假設他能夠理解這個深奧道理的話,怎麼會說深呢?既然說這句話,就表示他所理解的不深。」《大智度論》說到一件事:人只有五尺或七尺高,就感覺大海很深;但對阿修羅王而言,站在大海裏,頭頂還能高過須彌山,就不會認爲大海很深了。
其實,對佛而言一切法都不算深,他說深、說淺,是爲我們凡夫衆生說的。你若由此斷言佛解不深,那當然是錯的!因此而起怖畏心,更不合道理!
深非思度解者,若汝言:「何故此深非思量境界?」如是起怖畏者,不應爾!
此釋頌第二句「深非思度解」。佛法中第一義谛甚深,非凡夫分別心所能解,故雲「深」。若是你說:「爲什麼這個深不是分別心的境界呢?既非分別心境界,我沒有成就無分別智,當然沒辦法理解。」因此而怖畏大乘是不對的!因爲無分別智不是天生就有,乃修學而來;現在雖沒有,但不要失望,繼續用功修行也能成就,故不應生怖畏心。
解深得解脫者,若汝言:「何故獨解深義能得解脫,非思量人能得解脫?」如是起怖畏者不應爾。
釋頌第叁句「解深得解脫」。若是你說:「爲什麼要理解那個甚深義才能得解脫;而未得無分別智之人,以分別心去分別,不能得解脫?這樣不是太難了嗎?」是的!只是從文字上明白經論的道理,還沒有力量斷煩惱、得解脫;若能通達超越一切名義、離一切分別相的真實義,深入諸法實相時,才能斷惑得脫。如果你覺得這樣太難了,就害怕這件事,這是不對的!「彼既丈夫我亦爾,不應自輕而退屈!」聖道是修行得來的,很多人都成功了,你也可以!所以不應起怖畏。
丙九、以不信成立大乘
如是已遮怖畏此法句,次以不信成立大乘。
上來已遮止你不應怖畏大乘佛法,接著再舉出叁種不相信大乘的原因,證明大乘是佛說。
偈曰:由小信界伴,不解深大法,由汝不解故,成我無上乘。釋曰:小信者,狹劣信解故。
「小信」:相對于大乘佛法而言,小乘佛法的信解是很狹劣的,所以他無法相信甚深的大乘佛法。當然,這是約在凡位的人來說。成就初果須陀洹以上的聖人,已能見到第一義谛,對佛、法、僧、戒得不壞信,那是不可思議的境界,他一定能信解大乘佛法。
小界者,阿梨耶識中熏習小種子故。
「小界」:界者,即是種子義。修習過四念處,熏習了小乘佛法的善根種子在阿賴耶識中,故名「小界」。
小伴者,相似信界爲眷屬故。
「伴」:伴侶、朋友的意思。你的眷屬、師兄弟等這些與你相親近的人,大家都是同在小乘佛法裏栽培過的人,故雲「相似信界」。不脫小乘佛法的範圍,故雲「小伴」。
此叁若小,則不信別有大乘。
信、界、伴叁者若都完全屬于小乘的範圍,你就不會相信另外有大乘佛法了。我以前在新加坡遇見一位錫蘭比丘,我問他:「你相信大乘佛法不?」他說:「我從小出家,師長就告訴我只有這個是佛法,其它都不是!」所以,他對北傳大乘佛教沒有信心。
由此不信,則成我所立是無上法。
由這叁種人原因故不信,反過來就可以成立我們對大乘法的信心,相信它是無有能過其上的甚深微妙法。爲什麼?因爲我們栽培過大乘種子,師長是大乘學者,周圍的眷屬也都是大乘佛教徒,當然我們能相信這最高深的大乘佛法。
世間上的事,乃至出世間佛法的學習都一樣,若能沈靜地考慮後再下判斷,錯誤才會減少,尤其初學者--即使得了博士學位,未入聖道前皆算是初學,應該謙讓一點比較好。
乙叁、反遮免過叁
丙一、遮毀謗
已說成立大乘,次遮謗毀大乘。
以上已正面地成立了大乘。現在要反過來遮止、勸谏你,不要毀謗大乘、造種種過失。
偈曰:隨聞而得覺,未聞慎勿毀,無量余未聞,謗者成癡業。釋曰:汝隨少聞得有覺悟,不應隨聞複生謗毀。汝于未聞無信可爾。何以故?不積善故。未聞者多,慎勿謗毀。汝無簡別,若生謗毀,更增癡業,壞前聞故。
「汝隨少聞得有覺悟,不應隨聞複生謗毀」:即使你隨順著因緣,少少聽聞一點佛法、有了一點覺悟,這樣也還算是孤陋寡聞,不應隨順自己所聽聞的,去謗毀未曾聽聞的。有一句話說:「初生之犢不畏虎,長出角來反怕貓!」道理何在?你看那些很有學問的人,就是特別謙虛,因爲他認識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。而初學者因爲所學很少,對于孰對孰錯,若太早下判斷,就容易犯錯誤。
「汝于未聞無信可爾。何以故?不積善故。未聞者多,慎勿謗毀」:你沒有聽過、沒有學習過的事情實在太多了,知識有所缺,智能就不大,所以應該謹慎一點,不要隨便謗毀。當然,沒有聽過的事就叫你相信,也不合道理;但你聽聞後應該審慎地思惟觀察,之後再決定信或不信,這樣比較合乎道理。
「汝無簡別,若生謗毀,更增癡業,壞前聞故」:你只是少少地有一點聽聞,也沒有深入研究,根本不具簡別對錯的能力,就妄加謗毀。本來沒有學習就是有點愚癡了,再輕易地毀謗,更增加了愚癡的罪過,把以前聽聞得來的一點點智慧也破壞了,這樣不是損失太大了嗎?所以不要謗毀!
丙二、遮邪思
已遮謗毀,次遮邪思。
偈曰:如文取義時,師心退真慧,謗說及輕法,緣此大過生。釋曰:師心者,謂自見取,非智者邊求義故。退真慧者,如實真解未得退故。
爲什麼會毀謗?就是因爲見解不正確的關系。所以,接下來遮止你錯誤邪謬的思想。
只有聞慧的人,大都是如文取義。有思慧者好一點,而有修慧的人就更深妙。「師心者,謂自見取」:「取」當愛著講;愛著自己的見解,就是自見取--「我的見解最好,你的看法不對!」但依自己的心爲師,不肯參考他人的意見,即名「師心」。爲什麼會這樣?「非智者邊求義故」:這個人沒有親近過善知識,他在無智能者的身邊學習,所以會有這種情形。
「退真慧者,如實真解未得退故」:理解佛法真實義的智慧,叫作「真慧」,也就是「如實真解」。「未得退」者,如前所釋是本應成就,但因其它障緣而沒成就之意。本來有條件可以成就此真慧,但因師心自用故而不能成就,所以有此退真慧的過失。
謗說者,毀善說故。輕法者,嫉所聞故。緣此非福,次身受大苦報,是名大過起。
微妙的大乘佛法,即是「善說」;破壞這樣的善說就是「謗說」。一聽到大乘佛法,心裏就嫉恨苦惱,叫作「輕法」。因爲師心自用、沒能得到真實的智慧,所以聽到大乘佛法,心裏就不高興,進而毀謗或輕視大乘。
「緣此非福,次身受大苦報」:「緣」者,因也,即是依的意思。因爲師心退真慧故,就會引起謗說和輕法的這種「非福」業,下一個生命就會得到大苦惱的果報,也就是到叁惡道去了。生起這樣重大的過失,叫作「大過起」。
上述「如文取義」加上「師心」,即名「邪思」。由邪思故退真慧,由退真慧故謗法、輕法,所以生起大過失。這是勸我們不要邪思。
丙叁、遮惡意
已遮邪思,次遮惡意。
偈曰:惡意自性惡,不善不應起,況移于善處,應舍大過故。釋曰:惡意者,是憎嫉心。自性惡者,此心是自性罪,尚不可于過失法中起,何況于非過法中起。是故急應須舍大過患故。
「惡意」,指憎惡、嫉恨,就是不高興大乘佛法。憎嫉之心本身就有罪過,所以叫作「自性罪」。譬如清水沒有毒,若把毒藥放在水裏,就變成毒水了。清水中的毒和毒藥對比,毒藥是自性毒,水則是與毒藥和合後才成爲毒的,是外力所加而非本身有毒。心本身是非善非惡的無記性,但是它和惡心所在一起,就變成惡;和善心所在一起,就變成善。而憎嫉是自性惡,它和這一念心在一起活動時,就會使心也變成惡的了。
「尚不可于過失法中起,何況于非過法中起」:站在佛法的態度而言,這種憎嫉的心情,尚不可于有過失的惡法中生起,何況于沒有過失的善法中生起呢?
譬如,有惡人不講道理觸惱我、傷害我,這是過失法,我心裏都不應該起瞋恨,應該生慈悲心才對;更何況在沒有觸惱、也沒有過失之非過法的情況下,莫名的不高興,這不是不合道理嗎?
所以,尚不可于有過失的事中起憎嫉心,何況在沒有過失的大乘佛法裏呢?
「是故急應須舍大過患故」:這是勸那些貪著小乘叁藏的學者,應該趕快棄舍這種憎嫉心,因爲其中有大過患。
甲叁、總結
成宗品究竟。
《大乘莊嚴經論‧成宗品》講完了。此品完全成立大乘佛法是佛說,勸不相信的人不要謗毀,也不要有憎嫉的心情。
成立大乘是佛說的八個理由中,初二「不記」、「同行」應容易理解。第叁「不行」,說明大乘佛法高深廣大,非忖度人--凡夫、外道,乃至未入聖位的小乘佛教學者所能相信理解。因爲不信,故不能修行,更不能流通弘揚。若是須陀洹以上的聖者,就能對大乘佛法有信心。由此可知大乘佛法甚深微妙,實是佛說,不可否認!
第四「成就」、第五「體」也容易懂;若有人認爲此土之釋迦牟尼佛並未宣說大乘佛法,是他方世界佛所說,而佛佛道同,他方世界佛既然已說,釋尊當然也能說,故大乘還是佛說!
第六「非體」,則是成立「大乘是佛說」非常重要的理由。因爲如果沒有大乘佛法,就沒有人成佛,既無人成佛,誰來宣說小乘佛法呢?豈非連小乘佛法也沒有了!現在一般佛教界習慣稱小乘佛法(《阿含經》)是根本佛教,這個說法對不對?小乘是由大乘而來的,所以應該稱大乘佛法爲根本佛教才是!
第七「能治」,就是不管你承不承認「大乘是佛說」,修學大乘佛法能破煩惱、能得無上菩提,這是真實不虛之事。所以,能說這不是佛說的嗎?若非佛說,誰能有這樣的大智慧說這樣的法門呢?
第八「文異」,大乘佛法的文句,本來就和小乘佛法不一樣,所以,不能以大乘佛法的文句與《阿含經》不同,就否認大乘是佛說。
這八因頌乃彌勒菩薩的慈悲哀愍,知道人間的佛教有大小乘不和合的問題,故以此「不記亦同行,不行亦成就,體非體能治,文異八因成」八個充分的理由開示我們,讓我們一定要相信--大乘決定是佛說!
《《大乘莊嚴經論‧成宗品》講記--大乘是佛說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