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大乘庄严经论‧成宗品》讲记--大乘是佛说▪P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切众生之伟大事业。若以前没有栽培过大乘善根,因缘来时还是没有兴趣,乃至感到讨厌。

  

  《瑜伽师地论》说:菩萨种性是无始劫来「法尔所得」的,《成唯识论》亦说是「本性住种姓」。无须经过努力、自然而有的就是「法尔所得」,本性里本来存在、不因学习就有的,即名「本性住种姓」。但若非「法尔所得」,而是在遇见善知识后,于佛法中努力熏习,经由学习而有的,就叫作「习所成种姓」。《摄大乘论》唯举「习所成种性」,不谈「本性住种姓」,这是无著菩萨鼓励我们,不管以前怎么样,藉由今生的努力,就可以入菩萨位乃至成佛之意。「非种性,离菩萨性故」,可以说不具备上述两种种姓之意。

  

  二、「非法朋,离善知识故」。可作二释:其一、「非法朋」就是恶知识,曾受恶知识教导、学习「大乘非佛说」,所以再遇见大乘佛法时,很容易就相信「大乘非佛说」。其二、他因远离了善知识的教导,故没有学习大乘佛法的因缘。

  

  三、「少慧力,未解大乘法空故」。若虽有恶知识,但本身智能高,还是能相信大乘佛法。如果本身的智慧小,又不曾学习,当然更不能理解大乘一切法空的道理了。

  

  四、「少因力,先世不种诸波罗蜜自性善根故。由此因缘,于甚深妙法横生怖想」。「自性」者,别义。譬如布施的善根,持戒乃至智慧等各式各样别别体性的善根,即名「自性」。过去世不曾栽培六波罗蜜的自性善根,所以今生遇见大乘佛法,就感到害怕、心里不快乐。

  

  「由此想故,于大菩提福智二聚应得不得,是名为退」。唯识经论上说「退」有两种,一是「得退」,一是「未得退」。已经成就而后失掉,叫「得退」;本来有条件可以成就的,但因为其它障碍而没有成就,叫「未得退」。这里所说的,属于「未得退」。由于有恐怖想,所以对大乘佛法无上菩提福德聚、智慧聚等,应成就而未能成就,故名为「退」。这个过患是很重的。

  

  丙六、明不应怖畏因

  

  已说怖过及怖因,次说不应怖畏因。

  

  前两段文,「不应怖而怖,由怖被烧然」等,说明怖的过失,「非性非法朋」等,说明怖的因缘;以下则说明不应怖畏的原因。

  

  偈曰:无异即互无,有异即险处,无譬种种说,续说多门说。非有如文义,诸佛甚深体,聪慧正观人,应知不应怖。

  

  释曰:无异即互无者,若汝言:「声闻乘即是大乘,无异大乘体。」若如是者,即声闻、辟支佛乘复无有体。何以故?由得佛故。如是一切皆是佛乘,何因怖耶?

  

  这里共有两颂,先解释第一颂的第一句。「无异即互无」。如果你认为:「声闻乘佛法就是大乘佛法,离开声闻乘另外没有大乘佛法。」这样,小乘的声闻、缘觉等二乘,也应该没有体才是。理由是什么呢?

  

  「由得佛故」:诸成佛者皆因大悲心而不入无余涅槃,来往人间宣说佛法度化众生,因此才有了小乘佛法。所以,若说没有大乘佛法,应该就没有成佛之道,也无人可修行成佛而宣说小乘佛法,如此,小乘佛法也不可能出现了。

  

  「如是一切皆是佛乘,何因怖耶」:若认为小乘与大乘二者没有差别,那么大、小乘都可以说是佛乘了,有什么理由害怕大乘?

  

  有异即险处者,若汝许有异大乘体,此体即是一切智道,最为第一险处,由难度故。此应仰信,何因怖耶。

  

  释第二句「有异即险处」。假设你同意,于小乘佛法外另有大乘佛法的体性,即语言文字的大乘佛法;此语言文字的大乘佛法,即是通往「一切智道」,无上菩提的道路。

  

  「最为第一险处,由难度故」:求无上菩提的菩萨,为了广度众生,积集福慧资粮,必须长时期在三界里流转生死;这是最危险、最辛苦的地方。但菩萨虽然受了很多很多的苦,却难行能行、难忍能忍,这是非常不容易的。「此应仰信,何因怖耶」:对于菩萨这种伟大的精神,应该景仰、恭敬,并生起信心,为什么反倒害怕呢?

  

  无譬者,于一时中,无二大乘并出可以相比,何因怖一,不怖二耶?种种说者,今此大乘非独说空,亦说大福智聚,应解此意,何因独怖空耶?

  

  解释第三句的「无譬」与「种种说」。何谓「无譬」?「于一时中,无二大乘并出可以相比」:在同一个时间内,不会有两种不同的大乘佛法一起出现世间,可以互相比较。「何因怖一,不怖二耶」:为何害怕这个大乘,而不怖畏另一个大乘呢?

  

  因为若有两件事情互相比对时,才有好、坏,喜欢、厌恶,害怕、不害怕的分别心生起。现在无从对比,应该就不会有分别心才是,那又何必害怕呢?

  

  何谓「种种说」?「今此大乘非独说空,亦说大福智聚」:大乘并不单只说一切法空而已,也宣说、赞叹无上菩提心,栽培大福德、大智慧等种种自利利他之事,故名「种种说」。「应解此意,何因独怖空耶」:所以应该明白,佛在大乘佛法里也说了诸多利益众生之事,为什么只是对一切法空的道理生怖畏心呢?

  

  续说者,一切时中决定相续说空。汝非乍闻,何因怖耶?多门说者,彼彼经中,多门异说,显大要用,破诸分别,得无分别智。若异此说无大用者,如来但应言空,不说如法性实际等,既说有多门,何因独怖空耶?

  

  解释第四句的「续说」与「多门说」。何谓「续说」?「一切时中决定相续说空」:佛于一切时中皆决定相续的讲解空义,以前这么说,现在这么说,未来亦复如是宣说。「汝非乍闻,何因怖耶」:你并不是忽然间才听说此一切法空的道理,为什么生恐怖心呢?

  

  何谓「多门说」?「彼彼经中,多门异说,显大要用,破诸分别,得无分别智」:譬如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般若经》、《维摩诘经》等很多很多的大乘经典,皆从各种不同的立场、不同的角度解释、显示大乘佛法重要的作用,破坏众生种种虚妄分别,令众生得无分别智。

  

  佛说一切法毕竟空,有时在不同的地方立不同的名字。譬如说「如」,即无差别义。一切因缘所生法,皆有不同的相貌,但自性空的体性无有差别,故云「如」。譬如说「性」,即不变义;一切因缘所生法,在时间上剎那剎那生灭变化,但诸法空的体性,却是恒常不变的,故名「法性」。又如「实际」,是不虚妄的意思。一切的因缘所生法有欺诳性;世间人感觉荣华富贵很快乐而极力追求,但失败了是苦恼,成功了也还是苦恼,得不到原本以为的那个快乐,故云有欺诳性。而一切法的体性皆是毕竟空寂,是真实不虚的,无有欺诳,故名「实际」。

  

  「若异此说无大用者,如来但应言空,不说如法性实际等」:同是说诸法空,但依不同立场而立不同之名,这就显示出它有各式各样的作用,所以名「多门异说,显大要用」。若非如此,佛只要说一个「空」就好了,不必再说如、法性、实际等等。「既说有多门,何因独怖空耶」:既然佛陀说法依不同的立场即有多种异说,何故单独对「空」特别感到害怕呢?

  

  非有如文义者,大乘甚深不如文义,何因随文取义而怖空耶?

  

  这是解释第二颂的第一句「非有如文义」。「大乘甚深不如文义,何因随文取义而怖空耶」:大乘佛法的道理甚深,无法只从表面的文字上去分别,但为什么只是随文取义而害怕空呢?

  

  这是告诉小乘学者,大乘佛法虽说一切法空,并非断灭,故不必害怕。《中观论》说一切法空,同时不违一切法宛然而有;唯识说遍计执空,而依他起、圆成实则不能不有。所以,对大乘佛法若没有深入的认识,于「一切法空」随文取义,以为是断灭而生恐怖心,这是不对的!

  

  诸佛甚深体者,佛性甚深,卒难觉识,应求了别,何因怖耶?

  

  释第二句「诸佛甚深体者」。「佛性甚深,卒难觉识」:大乘佛性的道理是特别地深奥,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认识觉悟的。「应求了别,何因怖耶」:你应该耐心地寻求各种经论及善知识,深入地学习并了别其中道理。为什么不这么做,反而生起害怕呢?

  

  由如是等因缘故,聪慧正观人,于此大乘,不应怖畏。

  

  这是解释最后二句「聪慧正观人,应知不应怖」。由上述所说诸因缘可知,聪慧而有正观的人,于大乘佛法不应生怖畏心。「聪」约前五根,「慧」约意根;而「正观」则约闻思佛法后,进而能修止观而言。或说「聪慧」是解,「正观」是行,「聪慧正观人」即是指有行有解,对大乘佛法有能力通达的人,不应于此生怖畏心。

  

  丙七、明能行此法智二

  

  已说不应怖畏因,次说能行此法智。

  

  上面已经说明了不应怖畏大乘的原因,接下来说明能修行大乘佛法的智慧。

  

  丁一、加行位

  

  偈曰:随次闻思修,得法及得慧,此智行此法,未得勿非毁。释曰:若人最初依善知识能起正闻,次于正义能起正忆,次于真实境界得生正智。

  

  先说明加行位中,闻思修慧的修行次第。「若人最初依善知识,能起正闻,次于正义能起正忆」:若修行人初开始能依止善知识,随顺教导正确地学习佛法,这是闻慧。佛法中有文、有义,从文字上认识其义,从义上起正思惟--如理作意,则是思慧。

  

  我感觉汉文佛教的修行者,很多人缺少「正忆」的功夫,大都只是对佛法有多少听闻,或者也浅浅地思惟一些之后,就不再深入了,故缺少正思惟的智慧。若能长时期地正思惟,智慧增长了,逐渐就会有降伏烦恼的力量、令烦恼轻微,即使尚未到达断惑证真的程度,也是极其珍贵的。

  

  「次于真实境界得生正智」:我们初开始学习佛法,必须依文解义,不能离开文句而能明白其真实义,但这仍是分别心所行的境界,不是「真实境界」。「真实义」乃离言无分别的,离一切文义及一切相,才能照见第一义谛,这一定要有修慧才行。换言之,至少有未到地定(最好是初禅以上)的程度,在定中修毗钵…

《《大乘庄严经论‧成宗品》讲记--大乘是佛说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