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杂阿含经‧尊者难陀为五百比丘尼说法》讲记
略释经题
〈尊者难陀为五百比丘尼说法〉,出于《杂阿含经》﹙大正二.七三下﹚。
「杂」:南传佛教译为「相应」。在这一部经内有很多相应经,如蕴相应、处相应、界相应、缘起相应、谛相应,故名为相应。在五蕴、六处、十八界等缘起诸法上,观察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,能够远离烦恼,见第一义,与第一义相应,故名相应经,也称之为相应部。
《瑜伽师地论.摄事分》抉择契经宗要,其中对《杂阿含经》的部分经义作了批注,印顺老法师大智慧,慈悲地将它会合,即《杂阿含经论会编》(上册.三五九页),我们也可以参考。
为什么要学习这部经?有很多佛教徒不知如何修止观,而此经对于如何修无我观,说得很详细。修无我观这件事,大、小乘佛法是相通的。此经虽属小乘,但不违背大乘佛法的圣道。希望不知道怎么修止观的人,多多地学习这部经,把此经的无我观,尤其是最后三个譬喻,熟熟地读、熟熟地思惟,用在修止观上,应该可以得圣道!
正释经文
甲一、缘起分二
乙一、叙事证信七
丙一、佛亲为尼众说法
如是我闻: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
小乘经、大乘经开始时都一样,皆是「如是我闻」。「一时,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」:佛这时候在这里住。
尔时,有如是像类大声闻尼众,住舍卫国王园中。比丘尼众,其名曰:纯陀比丘尼,民陀比丘尼,摩罗婆比丘尼,波罗遮罗比丘尼,陀(阿)罗毘迦比丘尼,差摩比丘尼,难摩比丘尼,告难(吉离)舍瞿昙弥比丘尼,优钵罗色比丘尼,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,此等及余比丘尼,住王园 中。
「尔时」:那个时候。「有如是像类」:这些比丘尼众有如是相,皆是受了比丘尼戒,持戒清净,有大功德相者;或者说这些比丘尼都是大福德人,所以叫作「如是像类」。「大声闻尼众」:听闻佛的法音,由此随顺修学戒定慧的人,就叫作「声闻」。「尼」:中国话是女的意思;「众」:就是很多人,不只一个。这些尼众不在祇树给孤独园住,住在什么地方呢?「舍卫国王园中」:舍卫国的国王是波斯匿王,在他的园里面有比丘尼住的地方。
「比丘尼众,其名曰纯陀比丘尼,民陀比丘尼,摩罗婆比丘尼,波罗遮罗比丘尼,陀罗毘迦比丘尼」:「陀罗毘迦」的「陀」字,有的译本是「阿」字。又有「差摩比丘尼、难摩比丘尼、告难舍瞿昙弥比丘尼」:「告难」二字,对照印顺老法师《杂阿含经会编》所校来看,应是「吉离」才对。「优钵罗色比丘尼」:《贤愚经》中有提到这位比丘尼的事情。最后「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」,是佛的姨母,就是佛的母亲的妹妹,译为中国话叫作大爱道。
「此等及余比丘尼,住王园中」:前面列出来名字的这么多的比丘尼,还有其它没有列名的比丘尼等,都住在波斯匿王的园里。
尔时,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五百比丘尼,前后围遶,来诣佛所,稽首礼足,退坐一面。
这时,五百比丘尼或者在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之前、或者之后,来到佛陀所住的祇树给孤独园,顶礼佛足后,退下来坐在一旁。
尔时,世尊为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说法,示教照喜。种种说法,示教照喜已,发遣令还,言:「比丘尼!应时宜去。」
此时,世尊为大爱道及五百比丘尼「说法,示教照喜」。「示」:是开示,就是演说;藉诸言句显示佛法的胜义,名之为示。「教」:演说有文有义的佛法教导这些比丘尼,名之为教。「照」者,譬如光明能破黑暗,佛说的妙法就是光明,能破除我们内心的烦恼黑暗,所以名之为照。这样说,「示教」是说法,「照」就是佛说法的作用。听法的人,内心有法喜,所以叫作「喜」。
「种种说法,示教照喜已」:「说法」有各式各样的分别,那究竟是什么呢?「法」有教、理、行、果的不同。语言文字的佛法名「教」。世间、出世间因果的道理皆由缘起,其中所执之我不可得名「理」。能诠显的是教,所诠显的是理。「行」者,学习了教和理以后,还应该付诸修行,内心如理思惟、修习止观,如是名为「行」。行就是因;努力地修行之后,忍苦耐劳,止观相应,破除我执,得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了,所以叫作「果」。
这么多类别的佛法,已为他们宣说完了,所以叫「种种说法,示教照喜已」。「发遣令还言:比丘尼!应时宜去」:佛发言命令他们:「你们这个时候应该回去了,回到王园那个地方去。」
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,闻佛所说,欢喜随喜,作礼而去。
佛的姨母,也包括五百比丘尼在内,听佛宣说妙法,内心感到非常欢喜。「随」字可以解释为相续。听法时欢喜,听完后还继续地欢喜,所以叫作「随喜」。或者说,五百比丘尼里有人是听法的时候欢喜,也有人「我看你欢喜,我也欢喜」,即是「随喜」。「作礼而去」:闻佛说法后,向佛顶礼就离开了。
丙二、次第差比丘教授二
丁一、二因缘故差教授
尔时,世尊知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去已,告诸比丘:「我年已老迈,不复堪能为诸比丘尼说法。汝等诸比丘僧,今日诸宿德上座,当教授诸比 丘尼。」
这时,佛知道大爱道和五百比丘尼已经离开祇园,就对诸比丘说:「我年纪已经老迈了。」「迈」,也是年老的意思。佛三十岁成道(亦有说三十五岁成道),然后到鹿野苑各地说法时应该是壮年。现在说「老迈」,从文字上看就是壮年已经过去,进入老年的阶段。年纪大了以后,身体、气力不是那么强,就容易疲倦,所以「不复堪能为诸比丘尼说法」。
关于佛为什么在大众里宣布「我年已老迈,不复堪能为诸比丘尼说法」,《瑜伽师地论.摄事分》(大正三○.八二一中)说有两个因缘:
第一个因缘:「为令恃其少年,专行憍傲,住放逸者,自怖厌故。」年轻人骄慢心高,看见年老的人心里就想:「你们都应该退休了,该轮我的班了。」但是,又「住放逸」,不肯努力地修学戒定慧。现在佛对大众宣布「我年已老迈」,使令年轻人生恐怖心、厌离心:「哎呀!我不要骄傲啊!我不可放逸啊!我不能怕辛劳,要好好地用功修学圣道,才能担当重任!」
第二个理由:「为令于当来世,诸有苾刍其年衰老,无有势力,远离疑悔,劝请少年诸苾刍等,宣说正法。」比丘年纪大了,不能弘扬佛法了,怎么办呢?你心里不要犹豫,应该敦请年少的比丘、比丘尼负起弘扬正法的责任,说法度生。有这两个理由,故佛对大众如是宣说:「我年已老迈,不复堪能为诸比丘尼说法。」
「汝等诸比丘僧」:即佛招呼诸位比丘令其注意。当然,佛在世时,比丘众中有很多是大阿罗汉而非凡夫僧,和我们现在不同。「今日」:指当时说。「诸宿德上座」:「宿」指时间很久了;这些比丘证阿罗汉,成就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的圣德已经很久了,叫「宿德」。「上座」:大众僧中戒腊长、在前面坐的人。「当教授诸比丘尼」:应当发慈悲心教授这些比丘尼,令他们知道如何用功修行、如何由闻、思、修得无生法忍。
丁二、众僧受命次第往
时诸比丘受世尊教,次第教授比丘尼,次至难陀。
佛在大众里这样宣布以后,诸比丘就接受了佛的命令,排出次第去教授比丘尼,指导他们修学圣道。「次至难陀」:按照次第,到了佛的弟弟难陀,即孙陀罗难陀尊者。
丙三、难陀应至而不往
尔时,难陀次第应至而不欲教授。
这时,按照僧执事排的次第,应该轮到难陀比丘去为比丘尼说法,但是他心里不愿意去。
丙四、尼至佛边求教授
尔时,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五百比丘尼,前后围遶,诣世尊所,稽首礼足,乃至闻法欢喜随喜,作礼而去。
以现在的情形来推测这件事,比丘尼们应该知道已轮到难陀比丘为比丘尼教授,但难陀比丘不来,怎么办呢?这时「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五百比丘尼,前后围遶」,又到佛这里来,对佛「稽首礼足」,然后佛就为比丘尼说法。「乃至闻法欢喜随喜,作礼而去」: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五百比丘尼来至佛所,并没有多说话,只是听佛说法以后就走了。
丙五、佛问阿难知事由
尔时,世尊知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去已,问尊者阿难:「谁应次至教授诸比丘尼?」
这时,佛知道大爱道和五百比丘尼离开了祇园以后,「问尊者阿难」。佛不直接下命令,却还和我们凡夫做事一样,发言问阿难,那当然是明知故问了。「谁应次至教授诸比丘尼」:按照次第,应该轮到那一位比丘到王园去教授诸比丘尼呢?
尊者阿难白佛言:「世尊!诸上座次第教授比丘尼,次至难陀,而难陀不欲教授。」
「尊者」:是结集经者对阿难的尊称。阿难对佛说:世尊!大众僧里诸上座大比丘奉佛敕命,按照次第到王园教导比丘尼的,应该轮到难陀尊者,但他不愿意去教授。佛没有问的时候,阿难尊者也不说;佛问了,阿难尊者就这样如实地报告佛。
丙六、佛示转教授说法
尔时,世尊告难陀言:「汝当教授诸比丘尼,为诸比丘尼说法。所以者何?我自教授比丘尼,汝亦应尔;我为比丘尼说法,汝亦应尔。」
这时佛告诉难陀:你应该去教授比丘尼,为这些比丘尼宣说佛法。什么原因呢?「我自教授比丘尼,汝亦应尔;我为比丘尼说法,汝亦应尔」。
此中有二句:第一、佛慈悲地教授比丘尼,你是大阿罗汉,也应该这样做。第二、我为比丘尼宣说佛法,你奉大众僧的命令,也应该为比丘尼说法,不应违背大众僧的命令,应随顺去教授比丘尼,故云「汝亦应尔」。
丙七、难陀默然…
《《杂阿含经‧尊者难陀为五百比丘尼说法》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