依《十二门论》和《中观论》思想而言,一切法是因缘和合而成的,所生法离开了因缘就没有自己的体性,故名无自性空。本经云:「若有说言:无彼树根、茎、枝、叶,唯有其影,常恒住、不变易、安隐者,为等说不?」无自性的树影是毕竟空寂、无有少法可得,执着此影有自性是不对的;但无自性的树影是因缘所生法,不能否认它的存在。
譬如,观察监香法师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是因缘所生法,无自性可得;自性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既不可得,即是毕竟空寂。在毕竟空寂中,眼不可得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不可得,这和《心经》所说的道理一致。常常这样观察,人我执着没有了,就能断除烦恼,到达第一义谛。常能这样观察、思惟,即名为毘钵舍那,能得不可思议功德。
己四、大日经
今日汉传佛教中有显、有密,密宗流行得很兴盛,但学习经论教义的显教似乎不是那么兴盛。曾经与一位密宗的大德见面时,他告诉我,密宗只有两部经是佛说的,其中一部就是《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》(亦名《大日经》),其余都不是佛说。而显教的《金刚经》、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、《大般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维摩诘所说经》、《华严经》等,通通都是佛说的。但我们将之放在藏经楼上,不大欢喜学习,反而欢喜非佛说的,原因何在?
我在《大日经》中读到四句话:「于诸法本寂,常无自性中,安住如须弥,是名为见谛。」这就是般若波罗蜜!「于诸法本寂,常无自性中」:一切因缘生法都没有自性,此和刚才所引《十二门论》偈的意思一样。「安住如须弥,是名为见谛」:四面八方来的风吹须弥山,须弥山无有动摇。而我们若能常常这样观察、思惟,将能获得毕竟空的智慧,安住在一切法无自性的第一义谛真如中,像须弥山那样的安住不动,就是得圣道了。
综上所述,密宗《大日经》所说,和《大般若经》、《中观论》、《金刚经》说的道理是一样的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」、「于诸法本寂,常无自性中,安住如须弥,是名为见谛」,其义味有差别乎?并非显教义理胜过密教,也不是密宗义理胜过显教,两者是一样的!但为什么我们不欢喜学显,而愿意学密,此中应是另有原因。
引这段文的本意,是劝勉大家应该如是学习。「无彼树根、茎、枝、叶,唯有其影,常恒住、不变易、安隐者,为等说不?」常常读此譬喻,常如是思惟,你就能够「照见五蕴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。
戊三、合法二
己一、观无常无我
「诸姊妹!若缘外六入处无常,若言:『外六入处因缘生喜乐,常恒住、不变易、安隐』者,此为等说不?」
前面的譬喻指六内入处,此处则说外六入处无常。当然,此说法也是无自性义!
己二、证涅槃寂静
答言:「不也,尊者难陀!所以者何?我曾于此义如实观察:彼彼法缘,生彼彼法;彼彼法缘灭,彼彼生法亦复随灭、息没、寂静、清凉、真实。」
此义如前。
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:「善哉!善哉!姊妹!汝于此义当如实观察:彼彼法缘,生彼彼法;彼彼法缘灭,彼彼生法亦复随灭、息没、寂灭、清凉、真实。」
前面的「寂静」和此处的「寂灭」,意思一样。有烦恼的人,心是动乱的,若能灭除一切爱烦恼、见烦恼的动乱,契合无自性的诸法如,心即寂静,也就是寂灭。
丁三、善屠牛喻二
戊一、喻显
「诸姊妹!听我说譬,夫智者因譬得解。譬如善屠牛师、屠牛弟子,手执利刀,解剥其牛,乘间而剥,不伤内肉,不伤外皮,解其肢节、筋骨,然后还以皮覆其上。若有人言:『此牛皮、肉全而不离』,为等说不?」
这是第三个譬喻。「诸姊妹!听我说譬,夫智者因譬得解」:听我再说一个譬喻,有智慧的人因为这个譬喻,就会明白第一义谛。
「譬如善屠牛师、屠牛弟子,手执利刀,解剥其牛」:屠牛师、屠牛师的弟子,手里拿着锋利的刀子解剥这头牛。「乘间而剥,不伤内肉,不伤外皮」:他知道牛体中间有空隙,乘此空隙去解剥牛,所以不伤内肉,外皮也不会割得很碎。「解其肢节、筋骨,然后还以皮覆其上」:把外皮和肉乃至周身的肢节、筋骨都分开了,然后用皮盖覆在牛的肢节、筋骨上。「若有人言:『此牛皮、肉全而不离』,为等说不」:假设有人说此牛的皮肉等还是完整的、没有分离,这样说法对不对呢?
答言:「不也,尊者难陀!所以者何?彼善屠牛师、屠牛弟子,手执利刀,乘间而剥,不伤皮肉、肢节、筋骨,悉皆断截,还以皮覆上;皮、肉已离,非不离也。」
诸比丘尼回答说:不是的!虽然以皮覆盖其上,但牛的皮和肉已经分离了,肢节、筋骨也已经截断了,「非不离也」。
戊二、合法
「姊妹!我说所(斯)譬,今当说义:牛者,譬人身麤色,如箧毒蛇经广说。肉者,谓内六入处。外皮者,谓外六入处。屠牛者,谓学见迹。皮、肉中间筋骨者,谓贪喜俱。利刀者,谓利智慧。多闻圣弟子以智慧利刀,断截一切结、缚、使、烦恼、上烦恼、缠。」
「姊妹!我说所譬」:这个「所」字,应该是「斯」。「今当说义」:现在说它的涵义,也就是以喻合法的意思。
「牛者,譬人身麤色」:牛譬喻我们人麤显的色法。「如箧毒蛇经广说」:箧是盒子或箱子,箱子里有四条毒蛇,譬喻人身内的地、水、火、风,犹如四条毒蛇。「肉」,譬喻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内六入处。「外皮」,譬喻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等外六入处。
「屠牛者,谓学见迹」:屠牛师、屠牛弟子是譬喻学习佛法、修学圣道已经得初果须陀洹、见第一义谛之人。「迹」是痕迹,就是人所行走的道路。水泥铺的路,在上面走看不见痕迹;若是泥泞路,有人走过就会现出足迹,循着足迹就知道这个人到什么地方了。这是譬喻修无我观、见第一义谛,是一切圣者走过来的道路,表示我们现在修无我观是可信赖的事情。
「皮、肉中间筋骨者」:皮和肉、肉和筋骨都是连在一起的。这譬喻什么呢?「谓贪喜俱」:贪者,爱也。我们的爱着心遍一切处,就是执着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一切时、一切处都有爱着心。
「利刀者,谓利智慧」:屠牛师、屠牛弟子手执的利刀,譬喻锐利的智慧。何谓锐利的智慧?即我空的智慧,亦包括法空智慧在内。「多闻圣弟子以智慧利刀」:学习经论、学习第一义谛名为多闻。这些都是佛的弟子,故名圣弟子。「以智慧利刀」:无我智慧即是刀。此智慧一定要学习经律论才能现起,由此智慧常常思惟观察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这一切法无常、无我,加上奢摩他的辅助,是名修无我观。能长时期修无我观,这个智慧就会越来越锐利,而能究竟断除烦恼。
「断截一切结、缚、使、烦恼、上烦恼、缠」:「结」者,合义;烦恼现起时,就和苦恼合在一起,所以叫作「结」。烦恼活动时,就把我们的身心绑得死死的,甚难解开,故名为「缚」。「使」是烦恼对你下命令,你要听烦恼的使唤,这表示烦恼的力量很大,故名为「使」。结、缚、使皆是形容烦恼的相貌。
何谓「上烦恼」?譬如鱼潜藏水底,有时也游到水面上来;烦恼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,活动时就叫作「上烦恼」,即是烦恼的现行。「缠」,在这里乃与「上烦恼」相对而言,指烦恼未活动、仍隐藏于心的状态,即是烦恼种子。如果我们静坐只欢喜修奢摩他,而不愿意修毗钵舍那,遇到境界时可能不感觉有什么烦恼:「喔!我修禅定很成功,我已经断烦恼了!」若这样想就错了!因为这只是暂时将「上烦恼」停下来,但烦恼的种子还在。若不修毗钵舍那,不可能断烦恼!
乙三、劝勉当如是学
「是故诸姊妹!当如是学:于所可乐法,心不应着,断除贪故;所可瞋法,不应生瞋,断除瞋故;所可痴法,不应生痴,断除痴故。于五受阴当观生灭;于六触入处当观集灭;于四念处当善系心,住七觉分。修七觉分已,于其欲漏,心不缘着,心得解脱;于其有漏,心不缘着,心得解脱;于无明漏,心不缘着,心得解脱。诸姊妹!当如是学!」
若修无我观、使用这智能刀时,能断除内心的一切烦恼。「是故诸姊妹!当如是学」:应该这样学习。「于所可乐法,心不应着」:对于可爱着的境界,心不要执着。因为那个可乐的事情是因缘所生法、是无常、是自性空的。「断除贪故」:常常的修无我观,贪着心就不现了。「所可瞋法,不应生瞋」:所可憎恨的事情,观察它也是毕竟空、没有自性的,不应对它不高兴。若常常修止观,就会有这种作用:可贪的地方不起贪,可瞋的地方不生瞋。若不修止观,遇着可爱、可贪着的境界,贪心非出来不可;于可憎恶、可恨的地方,瞋心也一定要发动,自己作不得主。「所可痴法,不应生痴」:若不学习经论,不知道一切因缘所生法是虚妄、是毕竟空寂的,是名愚痴。现在学习了,不应该继续地执着为真实,应该知道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。如是修习止观,愚痴心就不生,而有大光明的智慧,故云「断除痴故」。
「于五受阴」:「受」是取着的意思。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因「受」而有,因为有执着心,所以就会有五蕴;有了五蕴,还继续会有执着心。受是因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是果,有因就有果,有果也还会有因,故名「五受阴」。
「当观生灭」:无始劫来,由于没能修四念处、没能修无我观,使令我们的五受阴常常地出现,结束了一个五蕴,又出来一个--原来在天上,忽然间又到人间得到人的身体;若放纵贪瞋痴,就可能出现三恶道的五蕴。所以,应该观察…
《《杂阿含经‧尊者难陀为五百比丘尼说法》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