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雜阿含經‧尊者難陀爲五百比丘尼說法》講記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依《十二門論》和《中觀論》思想而言,一切法是因緣和合而成的,所生法離開了因緣就沒有自己的體性,故名無自性空。本經雲:「若有說言:無彼樹根、莖、枝、葉,唯有其影,常恒住、不變易、安隱者,爲等說不?」無自性的樹影是畢竟空寂、無有少法可得,執著此影有自性是不對的;但無自性的樹影是因緣所生法,不能否認它的存在。

  

  譬如,觀察監香法師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是因緣所生法,無自性可得;自性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既不可得,即是畢竟空寂。在畢竟空寂中,眼不可得,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不可得,這和《心經》所說的道理一致。常常這樣觀察,人我執著沒有了,就能斷除煩惱,到達第一義谛。常能這樣觀察、思惟,即名爲毘缽舍那,能得不可思議功德。

  

  己四、大日經

  

  今日漢傳佛教中有顯、有密,密宗流行得很興盛,但學習經論教義的顯教似乎不是那麼興盛。曾經與一位密宗的大德見面時,他告訴我,密宗只有兩部經是佛說的,其中一部就是《大毘盧遮那成佛神變加持經》(亦名《大日經》),其余都不是佛說。而顯教的《金剛經》、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、《大般若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維摩诘所說經》、《華嚴經》等,通通都是佛說的。但我們將之放在藏經樓上,不大歡喜學習,反而歡喜非佛說的,原因何在?

  

  我在《大日經》中讀到四句話:「于諸法本寂,常無自性中,安住如須彌,是名爲見谛。」這就是般若波羅蜜!「于諸法本寂,常無自性中」:一切因緣生法都沒有自性,此和剛才所引《十二門論》偈的意思一樣。「安住如須彌,是名爲見谛」:四面八方來的風吹須彌山,須彌山無有動搖。而我們若能常常這樣觀察、思惟,將能獲得畢竟空的智慧,安住在一切法無自性的第一義谛真如中,像須彌山那樣的安住不動,就是得聖道了。

  

  綜上所述,密宗《大日經》所說,和《大般若經》、《中觀論》、《金剛經》說的道理是一樣的。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、「于諸法本寂,常無自性中,安住如須彌,是名爲見谛」,其義味有差別乎?並非顯教義理勝過密教,也不是密宗義理勝過顯教,兩者是一樣的!但爲什麼我們不歡喜學顯,而願意學密,此中應是另有原因。

  

  引這段文的本意,是勸勉大家應該如是學習。「無彼樹根、莖、枝、葉,唯有其影,常恒住、不變易、安隱者,爲等說不?」常常讀此譬喻,常如是思惟,你就能夠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。

  

  戊叁、合法二

  己一、觀無常無我

  

  「諸姊妹!若緣外六入處無常,若言:『外六入處因緣生喜樂,常恒住、不變易、安隱』者,此爲等說不?」

  

  前面的譬喻指六內入處,此處則說外六入處無常。當然,此說法也是無自性義!

  

  己二、證涅槃寂靜

  

  答言:「不也,尊者難陀!所以者何?我曾于此義如實觀察:彼彼法緣,生彼彼法;彼彼法緣滅,彼彼生法亦複隨滅、息沒、寂靜、清涼、真實。」

  

  此義如前。

  

  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:「善哉!善哉!姊妹!汝于此義當如實觀察:彼彼法緣,生彼彼法;彼彼法緣滅,彼彼生法亦複隨滅、息沒、寂滅、清涼、真實。」

  

  前面的「寂靜」和此處的「寂滅」,意思一樣。有煩惱的人,心是動亂的,若能滅除一切愛煩惱、見煩惱的動亂,契合無自性的諸法如,心即寂靜,也就是寂滅。

  

  丁叁、善屠牛喻二

  戊一、喻顯

  

  「諸姊妹!聽我說譬,夫智者因譬得解。譬如善屠牛師、屠牛弟子,手執利刀,解剝其牛,乘間而剝,不傷內肉,不傷外皮,解其肢節、筋骨,然後還以皮覆其上。若有人言:『此牛皮、肉全而不離』,爲等說不?」

  

  這是第叁個譬喻。「諸姊妹!聽我說譬,夫智者因譬得解」:聽我再說一個譬喻,有智慧的人因爲這個譬喻,就會明白第一義谛。

  

  「譬如善屠牛師、屠牛弟子,手執利刀,解剝其牛」:屠牛師、屠牛師的弟子,手裏拿著鋒利的刀子解剝這頭牛。「乘間而剝,不傷內肉,不傷外皮」:他知道牛體中間有空隙,乘此空隙去解剝牛,所以不傷內肉,外皮也不會割得很碎。「解其肢節、筋骨,然後還以皮覆其上」:把外皮和肉乃至周身的肢節、筋骨都分開了,然後用皮蓋覆在牛的肢節、筋骨上。「若有人言:『此牛皮、肉全而不離』,爲等說不」:假設有人說此牛的皮肉等還是完整的、沒有分離,這樣說法對不對呢?

  

  答言:「不也,尊者難陀!所以者何?彼善屠牛師、屠牛弟子,手執利刀,乘間而剝,不傷皮肉、肢節、筋骨,悉皆斷截,還以皮覆上;皮、肉已離,非不離也。」

  

  諸比丘尼回答說:不是的!雖然以皮覆蓋其上,但牛的皮和肉已經分離了,肢節、筋骨也已經截斷了,「非不離也」。

  

  戊二、合法

  

  「姊妹!我說所(斯)譬,今當說義:牛者,譬人身麤色,如箧毒蛇經廣說。肉者,謂內六入處。外皮者,謂外六入處。屠牛者,謂學見迹。皮、肉中間筋骨者,謂貪喜俱。利刀者,謂利智慧。多聞聖弟子以智慧利刀,斷截一切結、縛、使、煩惱、上煩惱、纏。」

  

  「姊妹!我說所譬」:這個「所」字,應該是「斯」。「今當說義」:現在說它的涵義,也就是以喻合法的意思。

  

  「牛者,譬人身麤色」:牛譬喻我們人麤顯的色法。「如箧毒蛇經廣說」:箧是盒子或箱子,箱子裏有四條毒蛇,譬喻人身內的地、水、火、風,猶如四條毒蛇。「肉」,譬喻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內六入處。「外皮」,譬喻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等外六入處。

  

  「屠牛者,謂學見迹」:屠牛師、屠牛弟子是譬喻學習佛法、修學聖道已經得初果須陀洹、見第一義谛之人。「迹」是痕迹,就是人所行走的道路。水泥鋪的路,在上面走看不見痕迹;若是泥濘路,有人走過就會現出足迹,循著足迹就知道這個人到什麼地方了。這是譬喻修無我觀、見第一義谛,是一切聖者走過來的道路,表示我們現在修無我觀是可信賴的事情。

  

  「皮、肉中間筋骨者」:皮和肉、肉和筋骨都是連在一起的。這譬喻什麼呢?「謂貪喜俱」:貪者,愛也。我們的愛著心遍一切處,就是執著。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一切時、一切處都有愛著心。

  

  「利刀者,謂利智慧」:屠牛師、屠牛弟子手執的利刀,譬喻銳利的智慧。何謂銳利的智慧?即我空的智慧,亦包括法空智慧在內。「多聞聖弟子以智慧利刀」:學習經論、學習第一義谛名爲多聞。這些都是佛的弟子,故名聖弟子。「以智慧利刀」:無我智慧即是刀。此智慧一定要學習經律論才能現起,由此智慧常常思惟觀察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這一切法無常、無我,加上奢摩他的輔助,是名修無我觀。能長時期修無我觀,這個智慧就會越來越銳利,而能究竟斷除煩惱。

  

  「斷截一切結、縛、使、煩惱、上煩惱、纏」:「結」者,合義;煩惱現起時,就和苦惱合在一起,所以叫作「結」。煩惱活動時,就把我們的身心綁得死死的,甚難解開,故名爲「縛」。「使」是煩惱對你下命令,你要聽煩惱的使喚,這表示煩惱的力量很大,故名爲「使」。結、縛、使皆是形容煩惱的相貌。

  

  何謂「上煩惱」?譬如魚潛藏水底,有時也遊到水面上來;煩惱潛藏在我們內心深處,活動時就叫作「上煩惱」,即是煩惱的現行。「纏」,在這裏乃與「上煩惱」相對而言,指煩惱未活動、仍隱藏于心的狀態,即是煩惱種子。如果我們靜坐只歡喜修奢摩他,而不願意修毗缽舍那,遇到境界時可能不感覺有什麼煩惱:「喔!我修禅定很成功,我已經斷煩惱了!」若這樣想就錯了!因爲這只是暫時將「上煩惱」停下來,但煩惱的種子還在。若不修毗缽舍那,不可能斷煩惱!

  

  乙叁、勸勉當如是學

  

  「是故諸姊妹!當如是學:于所可樂法,心不應著,斷除貪故;所可瞋法,不應生瞋,斷除瞋故;所可癡法,不應生癡,斷除癡故。于五受陰當觀生滅;于六觸入處當觀集滅;于四念處當善系心,住七覺分。修七覺分已,于其欲漏,心不緣著,心得解脫;于其有漏,心不緣著,心得解脫;于無明漏,心不緣著,心得解脫。諸姊妹!當如是學!」

  

  若修無我觀、使用這智能刀時,能斷除內心的一切煩惱。「是故諸姊妹!當如是學」:應該這樣學習。「于所可樂法,心不應著」:對于可愛著的境界,心不要執著。因爲那個可樂的事情是因緣所生法、是無常、是自性空的。「斷除貪故」:常常的修無我觀,貪著心就不現了。「所可瞋法,不應生瞋」:所可憎恨的事情,觀察它也是畢竟空、沒有自性的,不應對它不高興。若常常修止觀,就會有這種作用:可貪的地方不起貪,可瞋的地方不生瞋。若不修止觀,遇著可愛、可貪著的境界,貪心非出來不可;于可憎惡、可恨的地方,瞋心也一定要發動,自己作不得主。「所可癡法,不應生癡」:若不學習經論,不知道一切因緣所生法是虛妄、是畢竟空寂的,是名愚癡。現在學習了,不應該繼續地執著爲真實,應該知道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。如是修習止觀,愚癡心就不生,而有大光明的智慧,故雲「斷除癡故」。

  

  「于五受陰」:「受」是取著的意思。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因「受」而有,因爲有執著心,所以就會有五蘊;有了五蘊,還繼續會有執著心。受是因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是果,有因就有果,有果也還會有因,故名「五受陰」。

  

  「當觀生滅」:無始劫來,由于沒能修四念處、沒能修無我觀,使令我們的五受陰常常地出現,結束了一個五蘊,又出來一個--原來在天上,忽然間又到人間得到人的身體;若放縱貪瞋癡,就可能出現叁惡道的五蘊。所以,應該觀察…

《《雜阿含經‧尊者難陀爲五百比丘尼說法》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增上生與決定勝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