增上生與決定勝
妙境法師
前言
今天的中國佛教,無論是美國、加拿大、香港、新加坡,或是臺灣,佛教徒的人數比十年前增加很多,可見有善根的人還是不少!雖然現在是末法時代,但有善根的人多,是有得聖道的希望。但善根是過去的栽培,我們現在應該如何學習佛法呢?這個問題,不但是初來到佛教的人要知道,就是已經出了家、受了大戒的出家人,也要注意才對!我想就「增上生與決定勝」這個主題,表示我個人的想法,提供各位作參考。以下分成五個章節來談。
正文
甲一、學依根性別
【頌】:有情無量入佛法,根性有異學亦別,
增上生與決定勝,如是二途一切攝。
「有情無量入佛法」:衆生是無量無邊的--胎、卵、濕、化,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,各式各樣的衆生非常多,但此處特別指已經相信佛法、入了佛教的人,叫作「有情無量」。「入」,就是相信的意思。如果對佛法沒有信仰,即使他能爲人講經,也不算入佛法。尤其是現代知識高、經曆多的人,要他對某種思想建立信心,並不容易。一定要經過長時期的思惟觀察,肯定是真實不虛、有意義的,才願意相信。若有一點疑問,就不可能有信心。
「根性有異學亦別」:「根」,指的是過去世的栽培。在此生之前的生命中,曾在佛法中熏習過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等善法”,或南傳、或北傳,或顯、或密,或深、或淺,各式各樣的情形,而今生有繼續栽培的堪能,故名爲根。「性」者,心也;就是現在的心情歡喜靜坐、歡喜持咒,或歡喜做種種功德等,這就叫作性。因爲過去生的熏習與栽培不同,這一生表現出來的思想、學習佛法的樂欲等,也就有各種差異,故雲「根性有異學亦別」。
「增上生與決定勝」:衆生根性差別雖多,大約可歸納爲二。
一、「增上生」,非是指地上菩薩利益衆生,現種種殊勝身相而言,是指凡夫肯栽培順福分善,將來堪能感得天上或人中可愛的果報,是名增上生。既沒有成佛的意願,也不想作大菩薩、阿羅漢,就是希望身體健康無病、財富多、壽命長、智慧高、能力強,希望將來有特別好的父母眷屬……,爲此目的而行布施、持戒,或者也能修定求生天上,叫他修學聖道,沒有興趣!希望現在好,將來還要更好,這就叫作增上生。
二、「決定勝」:決定勝利、永不失敗,就叫作決定勝。例如:漢高祖劉邦與楚霸王項羽作戰,劉邦敗多勝少、楚霸王勝多敗少,但這都不算數;後來,項羽烏江自刎、劉邦稱帝,最後勝利的才是勝利。這樣,勝利以後永久不再失敗,就叫作決定勝。學習聖道的人,聲聞種姓者于初果須陀洹以上,大乘菩薩證得無生法忍,從彼時以後,乃至成佛,決定不再退轉,故名「決定勝」。
增上生雖然亦有如意的地方,但是靠不住!即使滿了願,得到更好的來生,乃至當了皇帝,但是「天子一怒,流血千裏」,權力大時,一胡塗就可能做惡事,再下一生,就到叁惡道去了。如果生到天上去,天上的人不老、不病,欲樂境界非人間可比,但終究還是要死。
若功德特別大,死後也可能繼續生在天上,但是,終究有一天福報享盡,從天上來到人間,也還可能做錯事。又或許過去生的惡業成熟,直接從天上下墮叁惡道,受極大苦。所以,只有修學聖道、入決定勝才是有保障的,永遠沒有危險。
「如是二途一切攝」:無量無邊的佛教徒裏,總括可分爲歡喜增上生及歡喜決定勝這二類。但是,可能有從增上生轉變成決定勝的情形;也可能本來要修學聖道的,但又退到「增上生」。這二類佛教徒,因爲意願不同,學習佛法的內容也就有差別。
甲二、增上世間道叁
乙一、布施
【頌】:一切衆生皆求樂,若無資具樂非有;
佛知衆具從施出,故佛先說布施論。
布施、持戒、修定等叁,是歡喜增上生這一類根性衆生,學習佛法的次第。第一個方法是布施。爲何要布施?「一切衆生皆求樂」:不論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,一切衆生都是希望安樂而不願意受苦。
「若無資具樂非有」:但是,安樂不是自然而有,要依賴適合的資具而有。什麼資具呢?要有充足的飲食、衣服、臥具、醫藥,令我們的生命能延續。冷氣、暖氣等,現代化的種種設備,讓我們的生活舒適、便利,心情愉快。所以,要靠種種如意的資具,才會出現快樂,若沒有這麼多的資緣,就無樂可言。
這些資具從何而來?「佛知衆具從施出,故佛先說布施論」:佛的大智慧爲滿足衆生求樂的願望,告訴你一個好方法,就是布施,布施能令你得到滿意的資具。
各式各樣的資具中,最重要的是我們的生命體。拿眼睛來說,若注意觀察,會發現每個人的眼睛不同:有的有神、有威,有的就平平常常的,好像沒睡醒的樣子。眼睛特別有神,就是他以前做過特別的功德,或者幫助別人增長智慧,或者發心在佛前點燈,所得的果報就是眼睛特別好。又,有的人身體健康從不生病,但有的人則病痛不斷,常常要看醫生。什麼原因?佛法告訴我們,若有慈悲心愛護一切衆生,乃至微小生命亦不傷害,將來的身體就會健康。如果隨時起瞋心,以語言、行動傷害人,將來即多諸病痛。若時常說話像刀似的,讓人聽了心裏難受,那麼,將來你的心情也不會快樂。
布施,不只是財物的布施,還有法施及無畏施。能講佛法增長他人的智慧,隨時隨喜別人的功德,不嫉妒障礙,適時說一句令人歡喜的好話,不隨便發脾氣、擺臉色令他人畏懼恐怖,這都是布施。
若我們勸人受五戒而他不接受,這表示他可能有這種想法:「我要殺就殺,要盜就盜,要說謊話就說謊話……,我不要受約束!」你與這樣的人做朋友,恐怕時時要提防謹慎。如果一個人真心誠懇的受持五戒,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說謊,你與他交往,能安心一點。若對外圍的人皆能作到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,作無畏施,將來到任何地方,周圍的人對你亦複如是。所以,若我們今生受持五戒圓滿,能生到天上去,而天上的人都非常的忠厚和平,不像人間的人多半靠不住。能多布施,無論是財施、法施、或無畏施,將來就會有很多如意的資具,得到增上生的快樂而減少苦惱。
乙二、持戒
【頌】:己所不欲勿施人,博愛衆生不行非,
善有善應不虛妄,故應受持清淨戒。
此頌說持戒。有的事情我們不可以做,爲什麼呢?「己所不欲勿施人,博愛衆生不行非」:你所不歡喜的,也不要加于別人身上。人與人的關系,應該彼此尊重、愛護,不應互相傷害。當然,心平氣和時,誰也不會想傷害別人;但有利害沖突時,貪心、憤怒等各式各樣的因緣現前時,還是不應該這麼做。「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」是孔夫子說的,但佛也有同樣的意思。別人傷害我,我痛苦;我傷害別人,別人也會痛苦。做傷害別人的事情,將來必有後患。小至一只螞蟻、一只狗、一條牛,你若傷害牠,牠雖然不會說話,但心中明白,將來有因緣時,牠就要報複的。所以,不要因一時的憤怒,而做出錯誤的事情,應該愛護一切人,乃至一切衆生。
「善有善應不虛妄」:不做傷害人的事,應該做好事;現在做好事,將來就會有好的果報,這是真實不虛的。《左傳》中有一個故事:晉國大夫魏顆之父魏武子有一名小妾。一次,魏武子生病了,即對他的兒子說:「必嫁是!」意思是我死了以後,就讓她改嫁。後來病情加重,又對魏顆說:「必以爲殉!」就是我死後讓她殉葬之意。魏武子死後,魏顆認爲他父親先前病不重時,所說的話有理智,後來病重了,說話不合道理,所以沒有令這個小後母陪葬,而讓她改嫁。
後來,魏顆和秦將杜回作戰而不敵,節節敗退。一日夜間打瞌睡,夢見一位老人對他說:「青草坡!青草坡!」醒來後,對他的弟弟說:「我夢見一位老人對我說:『青草坡!青草坡!』是什麼意思呢?」其弟說:「青草坡是城外的一個地方,我們打仗時,不妨往那個地方跑!」之後,又出城與杜回作戰幾回合,敗往青草坡時,看見一位老人把青草結成一束束環扣,杜回的軍隊追來時,就被那些環扣困住,魏顆因而生擒杜回,打了勝仗。魏顆領軍回城慶祝,于夜間入睡時,又夢見那位老人。老人說:「我就是那個小妾的父親,你沒有把她殉葬,而讓她改嫁,所以我來替她報恩!」
在這個故事中看出二件事:第一、人死後生命並沒有中斷。這個故事發生在春秋時代,那時佛教尚未傳入中國,所以不能說這是佛教僞造的故事。第二、有的人作惡多端,現在卻享受榮華富貴;有的人做了很多好事,現在卻好像沒有善報。所以,有人就質疑善惡因果的真實性。但佛法說「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」,是約叁世因果說的。今生所受或福、或罪的果報,是過去生栽培的;而今生爲善、爲惡,將來必定會有報應,因爲將來還會有生命來承擔以前種下的果報。
《論語》中,子路問死。孔子曰:「未知生,焉知死?」這個回答等于沒有答。孔子不說死後之事,等于是斷滅論。儒家曆史學者錢穆曾說過:「中國的孔孟之道,只說到現在世,不說過去、也不說未來。」《易經》說:「積善之家,必有余慶;積不善之家,必有余殃。」此「余」字何解?就是父母做了很多好事,由兒女來承受功德果報,所以是「余」。這雖然也有鼓勵人行善的作用,但是在佛教的理論上說,這並不正確!所謂「自作自受」,沒有做善就不得善報,沒有做惡也不會得惡果。這是自己做事自己負責的意思。
有時,父親有某種病,兒子也有這種病,有人說這是遺傳,而佛法說這是「共業」,並非遺傳!這是過去世中,父親與兒子共同做過某種有過失的事,所以今生同得這樣的果報!其實父子或夫妻,都是有共業,若無共業,就不能成爲父子,也不能做夫妻了。大家一起做功德,就共同受樂;共同做惡,也就共受苦果。
我曾在報紙上看過一篇文章,提到「南天王」的逸事。南天王就是陳濟棠,北洋政府時代在廣…
《增上生與決定勝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