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州作官,官運很好,不斷升遷。他有一個小太太,犯了一些事情令他不高興,就將她驅逐了。驅逐以後,陳濟棠的官運就一直往下降,很多事不如意。有人告訴他:「你得趕緊把你的小太太請回來才可以!」陳繼棠把他的小太太找回來以後,又繼續升官了。這就是共業!他們以前共同做過功德,現在要共同享受富貴,她若不在,富貴就不能來。這就是「善有善應不虛妄」的道理。
「故應受持清淨戒」:如上所述,持戒清淨、不做錯誤的事情,將來就不會有不如意的果報,能滿足求增上生的願望。所以,除了布施以外,還要持戒。如果我們常殺生,不但要到叁惡道受苦,生到人間,還會有多病、短命等余報。若偷盜,則得貧窮報,就算因爲以前的功德得到富貴的果報,但如果曾偷盜過,這個富貴非常容易失掉。所以,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這些惡事都不能做!
乙叁、修定
【頌】:有情雖爲欲所苦,願離貪欲者甚少;
若能發心修靜慮,得叁昧樂欲苦滅。
增上生有二種:一、在欲界人天內,享受五欲等種種如意境界。二、得禅定上升色界、無色界天,這種人是離欲的。「有情雖爲欲所苦,願離貪欲者甚少」:一切有情都有欲,也爲欲所苦惱,但願意離欲的人卻很少。「若能發心修靜慮,得叁昧樂欲苦滅」:少數人不願意有欲,願意放棄欲樂而專心修定。掌握到正確的方法後,努力修習,成功了就能斷除欲界的種種苦惱,得到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或無色界四空定,有非常殊勝的輕安樂,非欲界人天境界可比。
欲界天上的人不老、不病,衣食自然而有,不必去工作,整天享受殊勝的欲樂,但是壽命盡時,還有死亡的問題。人間的壽命如蜉蝣短暫,身體多諸病痛,年老時苦惱問題更多;又生活不易,要付出很多的勞力時間,才能得到衣食,很是辛苦。
成就禅定的人,多數樂住深山,不願與凡人共處。深山之中生活條件雖然不好,但是他只須少許飲食、衣物即可活命。禅定使他的身體四大調和、堪能性強,雖不能全無病痛,但能減少。雖在深山獨住,但因有叁昧樂故,身心都是愉悅的。世間的名利、權位對他而言不值一顧,他的內心非常充實,厭惡世間之事,除非有大悲心,不然不會有意願再到人間,壽命盡了就生到色、無色界天。色界天人有清淨微妙的叁昧樂,遠非欲樂所能比擬,他們的身體微妙而有光明,不老、不病,壽命又特別長。而無色界天人沒有色身之累,唯一念靈明之心安住在寂靜禅定中,壽命較色界天人更長,非非想天的壽命有八萬大劫。
學習布施、持戒、禅定叁個方法,能滿足求增上生的願望,得到欲界人天的可愛果報,乃至色、無色界天的殊勝境界。但是這些衆生尚未超越世間無常變異的範圍,在佛法中這還是不圓滿的!
甲叁、決定出世間
乙一、總說聞思修
【頌】:若不發心修聖道,生死衆苦無能出,
聖道甚深複甚深,從聞思修爲次第。
「若不發心修聖道,生死衆苦無能出」:不希求世間欲樂,也不希求世間叁昧樂,唯願得涅槃樂。這種人即使在佛教徒中,也是少數!如果我們不深入學習佛法,不能明達世間是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的,能于世間發起厭離心嗎?能建立修學聖道的意願嗎?叁界生死流轉中,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……,這種種的苦,有解脫的可能嗎?
「聖道甚深複甚深,從聞思修爲次第」:所謂「先有法住智,後有涅槃智」,修學聖道不能離開緣起法的觀察,而緣起義甚深,不是那麼容易理解的。因此,佛爲我們指示了一條明明白白的道路--聞、思、修,遵循著這個軌則,就能契入第一義谛。「聞」,就是聽聞佛法。聽人講解、開示,或自己閱讀經論,都可以說是聞。但若以《解深密經》的解釋,「聞慧」的境界是很高的,不是學了幾部經論、多少有些明白佛法就可以了,必須到通達佛法的程度,方可名爲「聞慧具足」。
「思」,就是思惟。聽聞佛法以後,還要閑居靜處、專精思惟,這也不是簡單的事情。末法時代,學習佛法的人,多數停留在聞慧階段,未能進一步專精思惟,故不具足思慧,對于佛法的認識多數是膚淺的。在佛陀所教導的次第中,聞慧是基礎,但一定還要有思慧才行。譬如「諸行無常,諸法無我,涅槃寂靜」,文字上的說明似乎不難,但若不經過內心一次又一次的專精思惟,即不能深入其義。若能先從文字上明白這個道理,然後在寂靜而無喧鬧的地方專精思惟,就能超越文字的理解,獲得更高的智慧,就是「思所成慧」。
九一八事變日本侵略中國,在東北成立滿州國。那時有一個人大家都稱之爲王善人,他沒有讀過書,在鄉村裏爲人打工。他的特別之處,就是他若聽說某人有特別的優點,他就爲此人無條件打工,然後注意觀察這個人一天之內如何說話、如何行動,任何有道理的話,王善人就不斷思惟,有人和他說話,他也聽而不聞(就是他的心專注一境,達到耳識不動的程度)。
後來,他開了智慧。若是村裏那家兄弟不和、或婆媳不和,他前去說一段話,就能把很多的糾紛解決了。後來,村裏的有錢人爲他成立一個「道德會」,請他在那裏講道,我的叔叔、大嫂都曾到那裏聽他講道。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人,爲什麼能有這樣高的智慧呢?原因就是他肯專精思惟!
現代大學重視所謂的讀書方法,而「從聞思修爲次第」,是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的讀書方法。釋尊的方法,不如大學的讀書方法嗎?從上面的故事看出來,王善人能有那樣高的智慧,講幾句話就把問題解決了,如果是一位大學教授,有沒有這個本事呢?從這裏看出來,思惟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。
「修」:是得到禅定後,在定中修四念處,有了禅定爲依止,思惟觀察強而有力,就能轉凡成聖、見第一義。聞與修中間有思,聞、思、修都要具足,如果不聞不思而只有修,那不是佛法,但有聞有思而不修,也很難得聖道。所以,由聞而思而修,才是最圓滿學習佛法的次第。
《增上生與決定勝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