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增上生与决定胜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州作官,官运很好,不断升迁。他有一个小太太,犯了一些事情令他不高兴,就将她驱逐了。驱逐以后,陈济棠的官运就一直往下降,很多事不如意。有人告诉他:「你得赶紧把你的小太太请回来才可以!」陈继棠把他的小太太找回来以后,又继续升官了。这就是共业!他们以前共同做过功德,现在要共同享受富贵,她若不在,富贵就不能来。这就是「善有善应不虚妄」的道理。

  「故应受持清净戒」:如上所述,持戒清净、不做错误的事情,将来就不会有不如意的果报,能满足求增上生的愿望。所以,除了布施以外,还要持戒。如果我们常杀生,不但要到三恶道受苦,生到人间,还会有多病、短命等余报。若偷盗,则得贫穷报,就算因为以前的功德得到富贵的果报,但如果曾偷盗过,这个富贵非常容易失掉。所以,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妄语这些恶事都不能做!

  

  

  乙三、修定

  【颂】:有情虽为欲所苦,愿离贪欲者甚少;

  若能发心修静虑,得三昧乐欲苦灭。

  增上生有二种:一、在欲界人天内,享受五欲等种种如意境界。二、得禅定上升色界、无色界天,这种人是离欲的。「有情虽为欲所苦,愿离贪欲者甚少」:一切有情都有欲,也为欲所苦恼,但愿意离欲的人却很少。「若能发心修静虑,得三昧乐欲苦灭」:少数人不愿意有欲,愿意放弃欲乐而专心修定。掌握到正确的方法后,努力修习,成功了就能断除欲界的种种苦恼,得到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或无色界四空定,有非常殊胜的轻安乐,非欲界人天境界可比。

  欲界天上的人不老、不病,衣食自然而有,不必去工作,整天享受殊胜的欲乐,但是寿命尽时,还有死亡的问题。人间的寿命如蜉蝣短暂,身体多诸病痛,年老时苦恼问题更多;又生活不易,要付出很多的劳力时间,才能得到衣食,很是辛苦。

  成就禅定的人,多数乐住深山,不愿与凡人共处。深山之中生活条件虽然不好,但是他只须少许饮食、衣物即可活命。禅定使他的身体四大调和、堪能性强,虽不能全无病痛,但能减少。虽在深山独住,但因有三昧乐故,身心都是愉悦的。世间的名利、权位对他而言不值一顾,他的内心非常充实,厌恶世间之事,除非有大悲心,不然不会有意愿再到人间,寿命尽了就生到色、无色界天。色界天人有清净微妙的三昧乐,远非欲乐所能比拟,他们的身体微妙而有光明,不老、不病,寿命又特别长。而无色界天人没有色身之累,唯一念灵明之心安住在寂静禅定中,寿命较色界天人更长,非非想天的寿命有八万大劫。

  学习布施、持戒、禅定三个方法,能满足求增上生的愿望,得到欲界人天的可爱果报,乃至色、无色界天的殊胜境界。但是这些众生尚未超越世间无常变异的范围,在佛法中这还是不圆满的!

  

  

  甲三、决定出世间

  乙一、总说闻思修

  【颂】:若不发心修圣道,生死众苦无能出,

  圣道甚深复甚深,从闻思修为次第。

  「若不发心修圣道,生死众苦无能出」:不希求世间欲乐,也不希求世间三昧乐,唯愿得涅槃乐。这种人即使在佛教徒中,也是少数!如果我们不深入学习佛法,不能明达世间是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的,能于世间发起厌离心吗?能建立修学圣道的意愿吗?三界生死流转中,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……,这种种的苦,有解脱的可能吗?

  「圣道甚深复甚深,从闻思修为次第」:所谓「先有法住智,后有涅槃智」,修学圣道不能离开缘起法的观察,而缘起义甚深,不是那么容易理解的。因此,佛为我们指示了一条明明白白的道路--闻、思、修,遵循着这个轨则,就能契入第一义谛。「闻」,就是听闻佛法。听人讲解、开示,或自己阅读经论,都可以说是闻。但若以《解深密经》的解释,「闻慧」的境界是很高的,不是学了几部经论、多少有些明白佛法就可以了,必须到通达佛法的程度,方可名为「闻慧具足」。

  「思」,就是思惟。听闻佛法以后,还要闲居静处、专精思惟,这也不是简单的事情。末法时代,学习佛法的人,多数停留在闻慧阶段,未能进一步专精思惟,故不具足思慧,对于佛法的认识多数是肤浅的。在佛陀所教导的次第中,闻慧是基础,但一定还要有思慧才行。譬如「诸行无常,诸法无我,涅槃寂静」,文字上的说明似乎不难,但若不经过内心一次又一次的专精思惟,即不能深入其义。若能先从文字上明白这个道理,然后在寂静而无喧闹的地方专精思惟,就能超越文字的理解,获得更高的智慧,就是「思所成慧」。

  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中国,在东北成立满州国。那时有一个人大家都称之为王善人,他没有读过书,在乡村里为人打工。他的特别之处,就是他若听说某人有特别的优点,他就为此人无条件打工,然后注意观察这个人一天之内如何说话、如何行动,任何有道理的话,王善人就不断思惟,有人和他说话,他也听而不闻(就是他的心专注一境,达到耳识不动的程度)。

  后来,他开了智慧。若是村里那家兄弟不和、或婆媳不和,他前去说一段话,就能把很多的纠纷解决了。后来,村里的有钱人为他成立一个「道德会」,请他在那里讲道,我的叔叔、大嫂都曾到那里听他讲道。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人,为什么能有这样高的智慧呢?原因就是他肯专精思惟!

  现代大学重视所谓的读书方法,而「从闻思修为次第」,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的读书方法。释尊的方法,不如大学的读书方法吗?从上面的故事看出来,王善人能有那样高的智慧,讲几句话就把问题解决了,如果是一位大学教授,有没有这个本事呢?从这里看出来,思惟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。

  「修」:是得到禅定后,在定中修四念处,有了禅定为依止,思惟观察强而有力,就能转凡成圣、见第一义。闻与修中间有思,闻、思、修都要具足,如果不闻不思而只有修,那不是佛法,但有闻有思而不修,也很难得圣道。所以,由闻而思而修,才是最圆满学习佛法的次第。

  

  

《增上生与决定胜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修习圣道的功德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