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修习圣道的功德

  修习圣道的功德

  妙境法师

  甲一、引颂略说

  佛在世时,有四位年纪很大的人来出家。出了家以后,四个人在一间寮房里住,时常散散乱乱地说闲话,谈到得意处就哈哈大笑。佛陀天耳遥闻,就前来说了四句偈:

  常在燃烧中,何喜何可笑?幽暗之所蔽,何不求光明!

  呵斥他们后,就离开了。

  「常在燃烧中,何喜何可笑」:我们凡夫在日常生活中,如在猛火里燃烧那样苦恼,如何不急求离苦得乐,还在喜笑?有甚么事情值得喜笑呢?

  「幽暗之所蔽,何不求光明」:如何离苦得乐,追求光明?如人生活在黑暗中,为幽暗所蒙蔽,不晓得一失足就会堕大苦坑中,思惟之,真是身毛皆竖。何谓「幽暗」?即是愚痴也。何谓「光明」?般若智慧也!譬如有了太阳的光明,能看见这是平坦的道路、那是危险的歧途,我们可以选择安全的道路往前走,心情安乐自在。

  谁能觉悟世间生死流转的众苦,出世圣道的安乐?唯有般若堪能通达如是胜义,解脱如是大苦,成就如是功德,故云「何不求光明」!

  

  

  甲二、详释其义三

  乙一、为何修习圣道三

  丙一、应知人生苦二

  为什么要修学圣道?简单地说,就是为了离苦得乐。有的人福报好一点,生活自在、衣食无缺,一切都感觉满意,好像不须要离苦得乐。但是佛以智慧观察,一切世间上的事情无非是苦,就算有种种令你满意的境界,也都是无常的,随时会变化,一转眼就不满意了,到头来还是苦。

  「苦」,经论常说三苦、八苦或无量苦,《阿毘达磨杂集论》说有世俗谛苦、胜义谛苦的分别。什么是世俗谛苦?一般人不须要学习佛法也能够觉知是苦,这包括三苦中的苦苦和坏苦,或八苦中的前七苦。另外五取蕴苦或行苦的境界微细,一般凡夫不能觉知,唯有圣人才能认识,故名「胜义谛苦」。

  丁一、世俗谛苦

  病苦:我们都知道,社会上的医生很忙,因为病人特别多。病人多,就表示我们的健康靠不住,随时会失掉,就算医生把病治好了,转眼间又有病了。我们在病苦里生活,如同在猛火的燃烧中一样!

  老苦:谁喜欢老呢?但是,没有人能不老!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机能衰退、眼睛花了、耳朵听不清楚了,种种行动都不那么轻便时,就是老苦到来了!

  死苦:生离,还有可能聚会;死别,不但与亲爱的人不能相聚,同时与辛苦经营的财富、权位亦分离了,心里苦不苦?

  爱别离苦:失掉种种亲爱的境界,那也是很苦的。

  怨憎会苦:和有怨恨的人在一起而不能分离,为苦不苦?

  匮乏苦:《瑜伽师地论》中还说到「匮乏苦」,即是求不得苦。匮乏,就是有所不足;有所不足就会努力去追求,但求到了仍然感觉不足。这有所求及有所不足都是苦。

  生苦:此是众苦之本。如果不生,也就没有老、病、死、怨憎会、爱别离这么多的苦。以上是八苦中的前七苦。

  苦苦:当不如意的境界最初出现时,我们就感觉到苦;而苦继续下去不中断,我们也就继续地感觉苦。所以,两个苦字连续起来,名之为苦苦。

  坏苦:如意的事不可能永久存在,但它不坏时,感觉是乐而不觉是苦,等到忽然间这个境界被破坏,痛苦就来了。凡夫总是努力追求自己所欢喜的五欲境界,认为是快乐的。但是,佛以大智慧观察告诉我们,其实那只是在追求坏苦!以上是三苦中的前二苦。

  应再进一步去认识,苦究竟从何而来?佛问比丘:「树林里的树叶被人偷走了,你心里有什么感觉?」比丘说:「没有什么感觉。」佛又问:「你所穿的衣服、吃饭用的钵被人偷走了,你心里有什么感觉?」比丘答:「我依赖它生存,被偷走了,我心里不舒服。」佛就问:「为什么树叶被偷,你心里没什么感觉;而你的衣钵被人偷走了,心里就感到不舒服呢?」比丘不知道怎么回答。于是佛说:「因为你对那棵树、那些树叶没有爱,所以别人把它偷走了,你无动于衷。但你赖以生存的衣钵被偷走了,你心里痛苦,是因为你对它有爱的缘故。」

  佛陀的话非常真实!观察我们现实生活中的苦,的确是如此。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有病了,我心里感觉痛;若是无关系的人病了,乃至死了,我心里没有特别深刻的感受,这就看出来苦的因由是爱。但是世间上的人不能不爱,这就非苦不可了!

  如果不学习佛法,苦来时虽然也想离苦,有时可能办得到,但大多数的时候是不能,只有承受这个苦,无可奈何!

  丁二、胜义谛苦

  行苦:「行」是向前进的意思。从时间上说,心剎那剎那地向前进,终究要遭遇到苦--不是苦苦就是坏苦,所以行是苦。这是第一个解释。

  第二个解释:行苦比苦苦、坏苦更深细。不论坏苦或苦苦,它的体性都储藏在行苦里面,一旦遇到因缘就会发动出来。就像汽车有了毛病,虽然还能在路上跑动,但是毛病一旦发动出来,就不可收拾!

  我们这一念心中储藏了很多苦恼的因,还没遇到触发的助缘时,我们不知道里面有问题,一旦因缘具足,发作起来就苦恼了。不但人间的人如此,天人亦复如是。欲界天人不老也不病,但有死亡的问题;而色界、无色界天人有禅定的三昧乐,神通比欲界天人广大,寿命也特别长,但这个果报终究还是有结束的一天。佛在世时,有许多外道认为得到色界、无色界定就是得涅槃了,但是佛说那还是行苦的境界,不是不生不灭的寂静涅槃。

  

  

  丙二、寻求真安乐

  一般人如果对生活感觉到满意,就不可能发心修学圣道,必须对离苦得乐有认识,才会愿意远离一切苦恼。

  《佛本行集经》记载:佛十九岁结婚,二十九岁出家,享受了十年的欲乐。他发心出家时,老病死都还没有到来,同时他的父亲用很多殊胜的欲乐境界来系缚他;但他在这个时候就已经体认到人生是苦,纵使做了国王也不能解决苦的问题。于是,他就在这个特别富贵而没有苦恼的生活中,放弃了将要得到的尊贵王位及种种胜妙五欲的享受,为了追求真理、解脱一切苦而出家为沙门。

  我们平常人可以说都是很钝的,苦恼来了还不希求解脱,或者想解脱也不知道出离的方法。但是现在想要修学圣道,就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--人生是苦!追求荣华富贵的时候很苦,得到了之后更苦;因为得到了还想继续求发展,同时还得费心保护它令不失坏,如果失掉了就痛苦得不得了。而越有成就的人苦恼越多、疑惑心也越大。有钱的人出门要有保镖随身保护;大画家用手画画,就要为手买保险……。所以,佛陀说「常在燃烧中」是真实不虚的!所有的人都是在苦恼中生活,却常是身在苦中而不知苦。

  若是静坐有一点相应,纵然尚未成就圣道,或者也还没得到轻安乐,但是多少已经能从自己的身心上,体验到修行带来的自在安乐。不静坐的人不太明白什么是身麤重。如果静坐一个钟头能有半小时明静而住,没有杂乱的妄想,身体就会感到轻松自在。下了座,走路时腿子很轻,身体也不感觉重。一旦懈怠不静坐就不对劲了,身体又会恢复到原先麤重的感觉。这就是苦!

  若能静下心来认真思惟观察这些问题,就会同意佛陀的话--世间是苦!我们应该去寻求没有生老病死苦的安乐境界,得到常、乐、我、净的涅槃。「我」就是自在--永久的安乐、永久的自在、永久的清净。小乘佛教是指初果以上到阿罗汉的圣人,大乘佛教则是从初欢喜地乃至八地以上的菩萨。当然,到佛的境界是最圆满的了。

  丙三、超凡入圣德二

  丁一、得大自在

  圣人是大自在的境界,凡夫是不自由的。一般人多认为大权在握的人很自由,可是他有许多问题摆不平,也有许多敌人在窥伺他,找机会叫他垮台。这是苦恼,不是自由!

  佛教讲因果。在造作因的时候,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,有选择的自由;但是得果报时,无论多苦都没有选择的余地,就是非受不可!前文说苦是由爱来的,你若不爱就没有苦。凡夫因为有爱,所以都是不自由的;圣人爱见烦恼皆断,故是大自在的境界。当学习佛法有点进步时,渐渐地人情就淡了,有些不信佛的人因而厌恶佛教,认为佛教不合人情。事实上佛教也讲人情,但是不用情、不用爱,而是慈悲。慈悲也是爱,但又有差别。慈悲是清净的,是广大无边的爱。我爱我的父亲,也爱你的父亲,乃至一切众生我都爱,平等无差别,这就是慈悲。广大而深刻的慈悲,有深意在里面!

  譬如儿女要出家,你反对。你感觉出家有什么好呢?在社会上的学校读书,然后做事、组织家庭,这是很快乐的、是正常的。然而,这样的生活真实是好吗?说起来就是老病死、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苦;不论成功或失败,都是苦恼境界!你爱你的儿女,却要他们去受这种苦,这个爱对不对?

  如果出家修学圣道,就能够解脱一切苦恼,到大光明、大自在的清净世界去,一切时、一切处心情都是自在安乐的,不会在人天及三恶道受苦。但若是发了无上菩提心,有大悲心,还会回到人间来度化众生。他累劫的父母、兄弟、姊妹,好朋友都在人间,所以他要回来救护他们。而他内心没有执着,在尘不染尘,苦恼不能威胁他,心里时时是清净自在的。

  在出家剃度的仪式上有四句话:「善哉大丈夫,能了世无常,舍俗趣泥洹,希有难思议!」「善哉大丈夫」:这是赞叹发心出家的人,不论是男是女,能放下世间五欲的享受而出家,就是大丈夫。「能了世无常」:所以要出家,是因为觉悟世间上的一切是无常的,就算有能力拿到荣华富贵,同时也是拿到很多苦,并且总有一天会失掉,又增加了很多苦,所以愿意放下。放下之后要做什么呢?「舍俗趣泥洹」:将尘劳的事情通通弃舍,想要到最极安隐、众苦永寂的涅槃那里去。「希有难思议」:这件事情是特别希有的!世界上的众生这么多,有几个人愿意出家呢?其功德是不可思议的。

  佛赞叹出家的前途是光明的、是决定能成功的,不会白辛苦。虽然现在还是凡夫,但只要肯不断努力,所栽培的善根终会发生作用,就成功了!

  丁二…

《修习圣道的功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