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、无有执着
凡圣的关键在于执不执着。什么是不执着?心与无我慧相应,叫作不执着。凡夫在一切如梦的境界上,不知道是虚妄的,执着是真实的、有我的,所以就有痛苦。释迦牟尼佛在《金刚经》中自述过去生行菩萨道为忍辱仙人时的事迹:「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,我于尔时,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。何以故?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,应生瞋恨!」为什么忍辱仙人能不动瞋心?因为不执着有我,凡圣的差别就在这里。
我们的生命体是生理、心理的组合。有神经组织周遍全身,就是我们的心普遍到全身都有感觉。得了圣道的圣人也一样有心识,亦周遍全身皆有感觉,但因为修无我观、法空观成功了,同时还有初禅以上的定力,帮助他的无我智慧发生作用,正念提起时照见五蕴皆空,不执着这个臭皮囊,就不苦了。
我们修学圣道希望离苦得乐,就必须学习不执着。「不执着」不是一句口头禅,必须经过长时期修习止观,成就定慧,才能达到这个境界。凡夫有烦恼、业障、有种种的苦恼,完全是惑业苦的境界;圣人则安住在无漏戒定慧的大解脱境界。这凡圣的不同,其中的一个要点就在于执不执着,也就是在现前的这一念心中,于一转念间就有了差别!
可知,凡夫除了惑业苦,另外什么也没有,是很苦恼的境界;而圣人则有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有三明六通,三昧辩才等无量无边的殊胜功德,是非常值得欣乐的。如《维摩诘所说经‧方便品》所说:「此可厌患,当乐佛身。」
乙二、如何修习圣道三
如何修习圣道?佛菩萨说得非常合乎人情,我们能办得到!不必说得太高太广,就从我们现前这一念具足贪瞋痴的虚妄分别心,开始向前进!
丙一、发菩提心
首先,要殷重恳切地建立修学圣道的意愿,就是「发菩提心」。菩提心有声闻菩提心、缘觉菩提心、佛菩提心三种不同;这里指的是发佛菩提心。必须先从内心至诚地发起希望成就佛菩提的愿,然后才能修六波罗蜜,回向无上菩提。
《显扬圣教论》有发菩提心的仪轨。行者要在一位善知识面前,向他顶礼、长跪,然后说:「长老忆念!我如是名,从今日始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,为欲饶益诸有情故。从今以往,凡我所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正勤、静虑及慧,一切皆为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。我今与诸菩萨摩诃萨和合出家,愿尊证知,我是菩萨。」说三遍,然后再顶礼一拜。
云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?「心」者,愿也;就是在现前这一念心里诚恳地发出得无上菩提的愿。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,但以智慧为最第一。所以,简单说,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希望成就佛的智慧。从此以后,不管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静虑以及智慧,都是为了要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。
做同样的善事,动机不同就有霄壤之别。以布施为例:冬天看见乞丐受饥寒之苦,我布施他衣食,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这就是菩萨行。若发动一点慈悲心救护贫苦,是为了将来能生天享福,这就只是人天善法而已。
所以,动机非常重要,若想修学圣道,就要发无上菩提心。究竟地说,如果真实信仰佛法,恳切地归依三宝,在归依时就是发无上菩提心了。因此,「归依」的意义是很深的。现今归依三宝的人很多,但真实发无上菩提心的有几人?
丙二、具前方便五
修学圣道要有准备阶段,叫作「前方便」。天台宗说修学圣道之前要修二十五方便,《瑜伽师地论》则归结为五种:
丁一、持戒清净
此中要义是什么呢?就是相信因果--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。深信做了恶事将来会有后患,就不敢做恶。当你相信善恶有果报,对于做恶事有了恐怖心时,就可以受戒、持戒了。
持戒,主要是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淫(在家居士是不邪淫)、不妄语等。受了戒,能不放逸、持戒清净,并且做种种利益人的事,静坐就容易得定,也容易开智慧,对于修学圣道有大帮助。如果你放逸或伤害他人,则障碍圣道的修学。
修学圣道,前方便一定要做好。有人嫌麻烦,不愿意受戒,这就会妨碍静坐。什么道理?依世间一般生活情形来说,你以前的行为记录会影响你的现在和未来。例如:有人买了很多房子出租,有房客来住,业主要调查新房客的品性和在别的地方住的情况,如果纪录不良就不接受。修学圣道也是如此,过去的思想、行为会影响现在的修学,所以一定要持戒清净。
丁二、修根律仪
什么叫作「根」?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,于识取境有增上力,故名为根。修习正念,防护六根,远离一切恶不善法,令心清净,故名根律仪。
丁三、悎寤瑜伽
悎寤瑜伽就是适当的睡眠。在印度,关于时间有两种划分方法。一、将一天分成昼三时、夜三时。这六时用二十四小时计算,一时是四个钟头。夜三时中间的这一时--中夜,就是晚上十点到二点,是合法的睡眠时间。二、依《瑜伽师地论》的说法,是白天四时、夜间四时,共八时,每一时是三个钟头。初夜、后夜二时不要睡眠,中间的二时有六个钟头(晚间九点到凌晨三点)可以休息,其余则尽量争取时间精勤用功,不要睡太多,多睡会使令头脑迟钝。
世亲菩萨的《遗教经论》上说,由于三个原因须要睡眠:一是放逸。二是习惯,每天在同一个时间睡觉,到时候不睡不行。三是饮食,吃饭后,血液集中在胃部消化食物,头部的血液减少就会想睡觉。修行人也须要吃饭,所以由饮食而来的合理睡眠时间,是四到六个钟头,其它由习惯和放逸而来的睡眠,则必须用方法来对治。
得到四禅八定的人可以不睡眠,但还是要常常入定,否则只要一吃饭就会有睡意。若是没得定的阿罗汉,照样非睡不可。而《瑜伽师地论》中还有个开缘,就是你特别用功修行有点疲倦的时候,可以小小打个盹儿,叫作「解劳睡」。
丁四、饮食知量
修学圣道的人饮食应知量,不要吃太多、也不要太少。吃多了不容易消化,而且病从口入,食品中有微毒,累积多了排泄不出去,就容易生病。因此取量适中,容易消化,不会昏沈,精神也会好。
丁五、正知而住
这就是八正道中的正业。「正业」是指这个修行人从早晨起来到晚间休息,不管在什么地方--佛殿、藏经楼、或者到城市里去,行住坐卧、饮食、睡眠等,不论做什么事,一切时、一切处都正念分明、内心清净。
丙三、得无生忍三
丁一、闻所成慧
佛说此世界上的人,修学圣道的次第是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。为何要听闻佛法?佛大慈悲、大智能,用种种语言文字来表达所证悟的真理,我们也就从文字上去学习这个真理。
学习有两条道路:一是依止善知识,一是自己阅读经论。初开始听善知识讲解比较容易;久了,程度进步,就可以自己独立学习。依循语言文字而得智能,通达第一义,即闻所成慧。
丁二、思所成慧
经过听闻、学习,明白什么是佛法第一义谛后,就要闲居静处、专精思惟。孔夫子也主张「慎思之!明辨之!」「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。」世学尚且如此,更何况佛法的修习?佛陀开示我们,听闻佛法之后要专精思惟,同时还要阅读经论,阅读经论之后再专精思惟。这样不断地增长,就超越了闻所成慧,对佛法第一义谛有更深入的理解,即思所成慧。
丁三、修所成慧二
第三个阶段修所成慧,就是静坐修止观。修奢摩他成功后,在禅定里思惟观察所理解的第一义谛,就能证悟第一义谛了。
戊一、修止
学习坐禅,动机要端正。在佛陀慈悲的开示中,静坐是为了得圣道,不是为了身体健康。病痛,多数是因为内心有烦恼而引起,如果每天静坐,保持内心清净,自然也会减少病痛。
学习止是为了得禅定,但是一提到禅定,可能会有二种误解:一、误认禅定就是圣道。二、愿意有神通,因此而产生很多问题。得到禅定以后,必须在禅定里修神通才会有神通,如果不修,多数是没有神通的。有些人前生有一点特别的功德,带来的果报就有一点异能。一般人容易误会这是神通,实在不是。这种异能有时候灵,有时候不准,不是决定的。就算是大阿罗汉,其神通多数是准,但少数也有失灵的时候,更何况不是阿罗汉?当然,佛教徒有神通,弘扬佛法会有很多方便。但是神通不能真正解决问题,因此佛说:「幽暗之所蔽,何不求光明!」光明就是智慧,也就是般若波罗蜜。有般若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,所以智慧非常重要。但是智慧也要依靠禅定,所以佛教徒应该修禅定,同时也要学习般若波罗蜜。
天台智者大师说的《释禅波罗蜜》讲到如何修止,依他所提示的方法去学习,容易成功。《瑜伽师地论》则说得更详细。我主张这两本书都要读,对于修奢摩他有很大的帮助。
修奢摩他成功了,叫作「止成就」,但也有深浅的不同。未到地定是浅,色界四禅到无色界四空定是深,这都须有前述的「前方便」作基础才容易成就。年纪越轻越易成功,若年纪大,心力体力都衰退了,静坐就坐不来,但如果身体健康还有希望。另外,修行还未成功的人,对于修行的环境也要有所拣择。禅修的处所必须寂静,空气新鲜、光线好等等。
初学静坐,最难调伏的就是妄想。对治的方法可以修数息、随息而达于止。依六妙门的次第说,数息与随息略有程度上的不同;初开始先借着数入出息来对治杂乱的妄想,当寂静的力量有点进步时,就可以修随息,否则还是容易有妄想。另外,在修止尚未成功前,也可以藉修观来对治妄想。
戊二、修观三
己一、观不净除障
譬如坐一个钟头,先修数息十五分钟,让心寂静住,之后就可以修观了。首先,男女欲的问题是修学圣道的障碍,若不先排除这个障碍,圣道修不来!《瑜伽师地论》详细说明凡夫辛苦劬劳追求欲,因此引生灾难、病痛。颇多的顾虑,根本不能修学圣道。
生在欲界就有欲的烦…
《修习圣道的功德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