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名念佛与念佛三昧
前言
我出家以来所住的寺院,没有不结念佛七的。听老法师开示念佛法门的殊胜功德,也的确受到了感动,信愿念佛,求生净土。但因学习圣教,未能无间断地精进念佛,颇以为歉!近三十年来,也时有主持佛七,为人开示念佛法门。今年四月初,在一处念佛七中,讲《佛说阿弥陀经》时,谈及持名念佛一心不乱,是否即是念佛三昧的问题,当时直述内心所思而已,今再参考经论,草成此篇,分为四节。
正文
甲一、明持名念佛一心不乱三
乙一、引经文
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《佛说阿弥陀经》说:
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闻说阿弥陀佛,执持名号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三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、若七日,一心不乱,其人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与诸圣众,现在其前,是人终时,心不颠倒,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。(大正一二.三四七中)
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》说:
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,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、极乐世界功德庄严,闻已思惟,若一日夜,或二、或三、或四、或五、或六、或七,系念不乱,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,无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、菩萨众俱,前后围绕,来住其前,慈悲加佑,令心不乱。即舍命已,随佛众会,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。(大正一二.三五○上)
乙二、引余释
文中「一心不乱」之义,天台智者大师《阿弥陀经义记》说:
若能七日一心不乱,其人命终,阿弥陀佛以宿愿力,化佛迎接,心不颠倒,即得往生。何以故?临终一念,用心恳切,即当得去也。(大正三七.三○七上)
慈恩寺窥基法师《阿弥陀经疏》:
执持名号,诵念无忘也;若一日等者,行所经时也;一心不乱者,专注无散也。(大正三七.三二五下)
乙三、结一心不乱非念佛三昧
上引二大德所释一心不乱之义,似皆意指未到达三昧的程度。奘译本,临命终时还须大圣慈悲加佑,令心不乱,始得往生;而什译亦隐含此意。若是解为执持名号至于爱见烦恼均已净尽名为不乱,自应无论何时正念分明、心不颠倒,不须如来慈悲加佑,才合道理。
《大毗婆沙论》云:
一切预流,萨迦耶见已断已遍知……,若有身见已断已遍知,具五功德……,五者,临命终时,心神明了。(大正二七.六五二下)
须陀洹果只断见惑,尚且临命终时心神明了,何况爱见二惑均已净尽之人住最胜舍?故知临命终时还须佛陀慈悲加佑,令心不乱,则平时执持名号的一心不乱,只是专注不散而已,应不出于欲界定、未至定之间,尚未能达到色界初静虑。
何以得知?观吾人之内心所以颠倒者,为有欲的缘故。初静虑以上已离欲恶不善法,则平时或临命终时,何有颠倒之事?若解为已入圣境,未免太过了!故有诚意念佛之人,念到似乎不须作意,其心自然念佛名号、一心不乱,应唯是欲界定,或未至定的境界。
甲二、正明念佛三昧之行法二
乙一、以五阴等为所缘二
丙一、引经释二
丁一、标问
隋‧达磨笈多译之《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‧正观品》:
尔时,不空见菩萨摩诃萨白佛言:世尊!若诸菩萨摩诃萨欲得成就诸佛所说菩萨念佛三昧者,彼菩萨摩诃萨应当亲近修习何法,能得成就思惟三昧耶?(大正一三‧八五六下)
(以下未作注之经文为同一出处)
此是不空见菩萨请问念佛三昧的修行方法。
丁二、佛答二
戊一、决定信愿
尔时世尊告不空见菩萨摩诃萨言:不空见!若诸菩萨摩诃萨欲得成就诸佛所说念佛三昧,欲得常睹一切诸佛、承事供养彼诸世尊,欲得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当住正念,远离邪心。
第二节佛答之中,先标行者所愿,共四句。初句总愿成就念佛三昧。次三句别愿:一愿常遇善友,二承事供养福圆满,三得大菩提慧圆满。
「当住正念,远离邪心」,此是立愿之后,建立信心。刘宋《菩萨念佛三昧经》译为:
应当安住决定之心,又应永舍不决定心。(大正一三‧八一五下)
又刘宋译本中说:
时明相佛告微密比丘:菩萨有二法得此三昧……。何谓二法?菩萨应当信于如来所说经典,此大方等诸佛行处;菩萨具足此二法者,得此三昧,当疾成佛。(大正一三‧八二○中)
在达磨笈多译本《大方等大集经菩萨念佛三昧分‧神通品》中亦说:
汝应当知,有二种法菩萨摩诃萨具足修习,即便得此菩萨念佛三昧,能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何等为二?一者,信诸如来不生违逆;二者,信佛所说不敢谤毁。作如斯念:「是为诸佛广大境界不可思议。」(大正一三‧八六三上)
与上来所引三文对而读之,可知:信佛、信法决定无疑,永舍不决定心,名「住正念」;于佛不生违逆,于法不敢谤毁,名「远离邪心」。
戊二、发起正修
〈正观品〉中续言:
断除我见,思惟无我。当观是身如水聚沫;当观是色如芭蕉虚;当观是受如水上泡;当观是想如热时焰;当观是行如空中云;当观是识如镜中像。
「断除我见,思惟无我」:此下由决定信愿,发起念佛三昧正修,谓修无我观。此二句是标。
「当观是身如水聚沫」;正释无我观。我执有二:一、即蕴是我,二、离蕴是我。常恒住不变易、有主宰作用的实体,是所执我的体相。今观如水聚沫的五阴身,无牢无实,无有坚固的常恒住不变易法,故无有我。此破即蕴是我。
《杂阿含经》二六一云:
时尊者阿难告诸比丘:「尊者富留那弥多罗尼子年少初出家时,常说深法,作如是言:『阿难!生法计是我,非不生;阿难!云何于生法计是我,非不生?色生,生是我,非不生;受想行识生,生是我,非不生。譬如士夫手执明镜,及净水镜,自见面生,生故见,非不生。是故,阿难!色生,生故计是我,非不生;如是受想行识生,生故计是我,非不生。』」(大正二‧六六上)
此文所诠之义,谓计我论者皆是「即阴计我」,若阴不生,无色受想行识处,即不于中计我,亦即是破彼「离阴计我」之义。应如是修习五阴无我观。〈正观品〉中续言:
菩萨若欲入是三昧,当应深生怖畏之想,当念远离讥嫌免他诃责,当念除去无惭无愧,成就惭愧。当应成就奢摩他、毗钵舍那。当应远离断常二边。常念一心精勤勇猛,除去懈怠。发广大心。常念观察三解脱门,常念先生三种正智,常念断灭三不善根。常念成就诸三昧聚。常念成就一切众生,常念等为众生说法。当观四念处,所谓身念处、受念处、心念处、法念处。
「菩萨若欲入是三昧,当应深生怖畏之想,当念远离讥嫌免他诃责,当念除去无惭无愧,成就惭愧」:此劝修念佛三昧之人,应当尊重波罗提木叉,严持戒法,以为修无我观之基础。
「当应成就奢摩他、毗钵舍那」:奢摩他是止,毗钵舍那是观。前文已说五阴无我观,而未说止,故今具足说之。为什么要修止?若不修止,观则无力成就念佛三昧。止是观的依止,于观有大助力,故不可不修止!
「当应远离断常二边」:因种种妄想执着落于二边。而边鄙而不中正的倒见,名为边见,此中举出断常二边见。今以《胜鬘经》二番释之:
见诸行无常,是断见,非正见;见涅槃常,是常见,非正见,妄想见故,作如是见。于身诸根分别思惟,现法见坏,于有相续不见,起于断见,妄想见故。于心相续愚暗不解,不知剎那间意识境界,起于常见,妄想见故。(大正一二.二二二上)
一、「见诸行无常,是断见,非正见」:行是有生灭法,如五阴。凡夫见有生灭,见生者必归于无常灭,不了五阴无常相似相续,于是生起断见,以为终归无常则不免一死,什么都没有了。
二、「见涅槃常,是常见,非正见,妄想见故,作如是见」:凡夫外道厌生死而求涅槃;因为凡夫不能真知涅槃,仅是比对世间无常,而推想离世间无常的涅槃是常住的,这样的常见还是不正见。凡夫于诸行无常起断见,于涅槃起常见,由于妄想的取着,而作如是的执见。
「于身诸根分别思惟,现法见坏,于有相续不见,起于断见,妄想见故」:于有情身分的前五根:能见的眼、能闻的耳,乃至到能触的身--分别思惟,于现法中见它坏了。现法即现在,现在生中的诸根一旦坏了,不能再起作用。或部分坏了,或完全坏了,如人的死亡。这类凡夫专在物质所集成的诸根着想,于是见诸根坏了,就以为有情不再存在。他对于三有相续的事理不能明见,所以执为什么都没有了,起于断见;由于不契真义,但凭妄想的执见而如此。
「于心相续愚暗不解,不知剎那间意识境界,起于常见,妄想见故」:有一类凡夫于心相续的真义愚暗不解,心虽是相续的,但以愚痴暗昧而不能如实了解,不知剎那间生灭的意识境界,所以起常见。唯心论者执有精神的常住,他们以为眼等诸根坏了,心是真实常住而不断的,不知道心 --意识是剎那剎那生灭的相续,如火焰、如流水,是前后相续不断的,但并不是常住。于心相续所起的常见,也是由于妄想见而生起的。故欲修念佛三昧的行者,当远离如是断常二边之妄见。
「常念一心精勤勇猛,除去懈怠」:应如是修行念佛三昧。
「发广大心」:此意有二。一、无上菩提是佛陀的广大境界,今劝行者建立希求成就之大愿。二、所有一切流转生死苦海中的有情,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…
《持名念佛与念佛三昧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