持名念佛與念佛叁昧
前言
我出家以來所住的寺院,沒有不結念佛七的。聽老法師開示念佛法門的殊勝功德,也的確受到了感動,信願念佛,求生淨土。但因學習聖教,未能無間斷地精進念佛,頗以爲歉!近叁十年來,也時有主持佛七,爲人開示念佛法門。今年四月初,在一處念佛七中,講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時,談及持名念佛一心不亂,是否即是念佛叁昧的問題,當時直述內心所思而已,今再參考經論,草成此篇,分爲四節。
正文
甲一、明持名念佛一心不亂叁
乙一、引經文
姚秦叁藏法師鸠摩羅什譯《佛說阿彌陀經》說:
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叁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、若七日,一心不亂,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衆,現在其前,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(大正一二.叁四七中)
大唐叁藏法師玄奘譯《稱贊淨土佛攝受經》說:
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,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、極樂世界功德莊嚴,聞已思惟,若一日夜,或二、或叁、或四、或五、或六、或七,系念不亂,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,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、菩薩衆俱,前後圍繞,來住其前,慈悲加佑,令心不亂。即舍命已,隨佛衆會,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。(大正一二.叁五○上)
乙二、引余釋
文中「一心不亂」之義,天臺智者大師《阿彌陀經義記》說:
若能七日一心不亂,其人命終,阿彌陀佛以宿願力,化佛迎接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。何以故?臨終一念,用心懇切,即當得去也。(大正叁七.叁○七上)
慈恩寺窺基法師《阿彌陀經疏》:
執持名號,誦念無忘也;若一日等者,行所經時也;一心不亂者,專注無散也。(大正叁七.叁二五下)
乙叁、結一心不亂非念佛叁昧
上引二大德所釋一心不亂之義,似皆意指未到達叁昧的程度。奘譯本,臨命終時還須大聖慈悲加佑,令心不亂,始得往生;而什譯亦隱含此意。若是解爲執持名號至于愛見煩惱均已淨盡名爲不亂,自應無論何時正念分明、心不顛倒,不須如來慈悲加佑,才合道理。
《大毗婆沙論》雲:
一切預流,薩迦耶見已斷已遍知……,若有身見已斷已遍知,具五功德……,五者,臨命終時,心神明了。(大正二七.六五二下)
須陀洹果只斷見惑,尚且臨命終時心神明了,何況愛見二惑均已淨盡之人住最勝舍?故知臨命終時還須佛陀慈悲加佑,令心不亂,則平時執持名號的一心不亂,只是專注不散而已,應不出于欲界定、未至定之間,尚未能達到色界初靜慮。
何以得知?觀吾人之內心所以顛倒者,爲有欲的緣故。初靜慮以上已離欲惡不善法,則平時或臨命終時,何有顛倒之事?若解爲已入聖境,未免太過了!故有誠意念佛之人,念到似乎不須作意,其心自然念佛名號、一心不亂,應唯是欲界定,或未至定的境界。
甲二、正明念佛叁昧之行法二
乙一、以五陰等爲所緣二
丙一、引經釋二
丁一、標問
隋‧達磨笈多譯之《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叁昧分‧正觀品》:
爾時,不空見菩薩摩诃薩白佛言:世尊!若諸菩薩摩诃薩欲得成就諸佛所說菩薩念佛叁昧者,彼菩薩摩诃薩應當親近修習何法,能得成就思惟叁昧耶?(大正一叁‧八五六下)
(以下未作注之經文爲同一出處)
此是不空見菩薩請問念佛叁昧的修行方法。
丁二、佛答二
戊一、決定信願
爾時世尊告不空見菩薩摩诃薩言:不空見!若諸菩薩摩诃薩欲得成就諸佛所說念佛叁昧,欲得常睹一切諸佛、承事供養彼諸世尊,欲得疾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,當住正念,遠離邪心。
第二節佛答之中,先標行者所願,共四句。初句總願成就念佛叁昧。次叁句別願:一願常遇善友,二承事供養福圓滿,叁得大菩提慧圓滿。
「當住正念,遠離邪心」,此是立願之後,建立信心。劉宋《菩薩念佛叁昧經》譯爲:
應當安住決定之心,又應永舍不決定心。(大正一叁‧八一五下)
又劉宋譯本中說:
時明相佛告微密比丘:菩薩有二法得此叁昧……。何謂二法?菩薩應當信于如來所說經典,此大方等諸佛行處;菩薩具足此二法者,得此叁昧,當疾成佛。(大正一叁‧八二○中)
在達磨笈多譯本《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叁昧分‧神通品》中亦說:
汝應當知,有二種法菩薩摩诃薩具足修習,即便得此菩薩念佛叁昧,能速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何等爲二?一者,信諸如來不生違逆;二者,信佛所說不敢謗毀。作如斯念:「是爲諸佛廣大境界不可思議。」(大正一叁‧八六叁上)
與上來所引叁文對而讀之,可知:信佛、信法決定無疑,永舍不決定心,名「住正念」;于佛不生違逆,于法不敢謗毀,名「遠離邪心」。
戊二、發起正修
〈正觀品〉中續言:
斷除我見,思惟無我。當觀是身如水聚沫;當觀是色如芭蕉虛;當觀是受如水上泡;當觀是想如熱時焰;當觀是行如空中雲;當觀是識如鏡中像。
「斷除我見,思惟無我」:此下由決定信願,發起念佛叁昧正修,謂修無我觀。此二句是標。
「當觀是身如水聚沫」;正釋無我觀。我執有二:一、即蘊是我,二、離蘊是我。常恒住不變易、有主宰作用的實體,是所執我的體相。今觀如水聚沫的五陰身,無牢無實,無有堅固的常恒住不變易法,故無有我。此破即蘊是我。
《雜阿含經》二六一雲:
時尊者阿難告諸比丘:「尊者富留那彌多羅尼子年少初出家時,常說深法,作如是言:『阿難!生法計是我,非不生;阿難!雲何于生法計是我,非不生?色生,生是我,非不生;受想行識生,生是我,非不生。譬如士夫手執明鏡,及淨水鏡,自見面生,生故見,非不生。是故,阿難!色生,生故計是我,非不生;如是受想行識生,生故計是我,非不生。』」(大正二‧六六上)
此文所诠之義,謂計我論者皆是「即陰計我」,若陰不生,無色受想行識處,即不于中計我,亦即是破彼「離陰計我」之義。應如是修習五陰無我觀。〈正觀品〉中續言:
菩薩若欲入是叁昧,當應深生怖畏之想,當念遠離譏嫌免他诃責,當念除去無慚無愧,成就慚愧。當應成就奢摩他、毗缽舍那。當應遠離斷常二邊。常念一心精勤勇猛,除去懈怠。發廣大心。常念觀察叁解脫門,常念先生叁種正智,常念斷滅叁不善根。常念成就諸叁昧聚。常念成就一切衆生,常念等爲衆生說法。當觀四念處,所謂身念處、受念處、心念處、法念處。
「菩薩若欲入是叁昧,當應深生怖畏之想,當念遠離譏嫌免他诃責,當念除去無慚無愧,成就慚愧」:此勸修念佛叁昧之人,應當尊重波羅提木叉,嚴持戒法,以爲修無我觀之基礎。
「當應成就奢摩他、毗缽舍那」:奢摩他是止,毗缽舍那是觀。前文已說五陰無我觀,而未說止,故今具足說之。爲什麼要修止?若不修止,觀則無力成就念佛叁昧。止是觀的依止,于觀有大助力,故不可不修止!
「當應遠離斷常二邊」:因種種妄想執著落于二邊。而邊鄙而不中正的倒見,名爲邊見,此中舉出斷常二邊見。今以《勝鬘經》二番釋之:
見諸行無常,是斷見,非正見;見涅槃常,是常見,非正見,妄想見故,作如是見。于身諸根分別思惟,現法見壞,于有相續不見,起于斷見,妄想見故。于心相續愚暗不解,不知剎那間意識境界,起于常見,妄想見故。(大正一二.二二二上)
一、「見諸行無常,是斷見,非正見」:行是有生滅法,如五陰。凡夫見有生滅,見生者必歸于無常滅,不了五陰無常相似相續,于是生起斷見,以爲終歸無常則不免一死,什麼都沒有了。
二、「見涅槃常,是常見,非正見,妄想見故,作如是見」:凡夫外道厭生死而求涅槃;因爲凡夫不能真知涅槃,僅是比對世間無常,而推想離世間無常的涅槃是常住的,這樣的常見還是不正見。凡夫于諸行無常起斷見,于涅槃起常見,由于妄想的取著,而作如是的執見。
「于身諸根分別思惟,現法見壞,于有相續不見,起于斷見,妄想見故」:于有情身分的前五根:能見的眼、能聞的耳,乃至到能觸的身--分別思惟,于現法中見它壞了。現法即現在,現在生中的諸根一旦壞了,不能再起作用。或部分壞了,或完全壞了,如人的死亡。這類凡夫專在物質所集成的諸根著想,于是見諸根壞了,就以爲有情不再存在。他對于叁有相續的事理不能明見,所以執爲什麼都沒有了,起于斷見;由于不契真義,但憑妄想的執見而如此。
「于心相續愚暗不解,不知剎那間意識境界,起于常見,妄想見故」:有一類凡夫于心相續的真義愚暗不解,心雖是相續的,但以愚癡暗昧而不能如實了解,不知剎那間生滅的意識境界,所以起常見。唯心論者執有精神的常住,他們以爲眼等諸根壞了,心是真實常住而不斷的,不知道心 --意識是剎那剎那生滅的相續,如火焰、如流水,是前後相續不斷的,但並不是常住。于心相續所起的常見,也是由于妄想見而生起的。故欲修念佛叁昧的行者,當遠離如是斷常二邊之妄見。
「常念一心精勤勇猛,除去懈怠」:應如是修行念佛叁昧。
「發廣大心」:此意有二。一、無上菩提是佛陀的廣大境界,今勸行者建立希求成就之大願。二、所有一切流轉生死苦海中的有情,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…
《持名念佛與念佛叁昧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