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午齋開示集

  法雲法雨--午齋開示集

  妙境長老

  之一

  靜坐修止觀

  從《阿含經》看出來,佛在世時的比丘,平時除了托缽乞食,或是聽佛說法以外,一日之中就是宴坐、經行,修習止觀,內心恒時如理作意、願求聖道。常常靜坐修止觀,能改善自己的思想、調伏內心的煩惱,使令自己的貪心、忿怒、愚癡逐漸消滅。如果不靜坐修止觀,縱使出家一千年,貪瞋癡不變動,還是老樣子,就失去出家的意義了。所以,我對于中國古德安排上早晚課的這種規定,不完全同意,我主張多靜坐!

  靜坐,不只是修奢摩他的止,還要修毗缽舍那的觀!久遠以來強大的散亂煩惱習氣,我們初學者奢摩他沒有力量,花了很多力氣還是不能調伏;結果因爲不能調伏而放棄,坐在那裏不是打妄想、就是打瞌睡,乃至不願意靜坐了,這是不對的!如果修止不相應,可以用以下方法對治:第一、念大悲咒叁遍乃至二十一遍,或者把《金剛經》在心中默念一遍,然後再修止。第二、一開始盤腿坐,可以先修幾分鍾的止,時間不要長,然後就修毗缽舍那觀。

  一、無常觀:思惟自己的生命體分兩部份,一是生理,一是心理,從這兩部份修無常觀。

  二、無我觀:當然先要學習無我觀的內容;《瑜伽師地論》中,關于修無我觀的數據非常豐富,你可以選擇其中一種修習。

  叁、不淨觀:無常觀和無我觀,是直截悟入第一義谛的方法!但是我們無始劫來的貪欲習氣很重,未成聖道之前誰也不必恥笑誰,都還是有問題的,這就要修不淨觀來對治。我們在《瑜伽師地論》中學過不淨觀,把那一段文背下來,靜坐時,先修叁分鍾的奢摩他,然後就背不淨觀的文。反複多背幾遍,然後思惟不淨觀文中的義。思惟幾遍都可以,然後再修奢摩他;這樣奢摩他可能會好一點,妄想會減少一點。

  四、苦觀:除了無常觀、無我觀、不淨觀,也可以修苦觀。這等于诃斥自己的習氣!自己的習氣爲佛陀的正法(四念住)所诃斥後,力量稍微被折伏了多少。在一坐之中,若能修叁分鍾,或者頂多五分鍾的觀,它就有多少力量;之後再修奢摩他時,就能安住一段時間,或者五分鍾,或者能安住一刻鍾。之後把修觀的文重複背誦思惟、思惟背誦,然後再修奢摩他。這樣,妄想就被折伏了,就容易寂靜住。妄想折伏而能寂靜住,奢摩他就容易有進步。

  常常修不淨觀、苦觀、無常觀、無我觀,你的智能會增長。怎麼知道呢?就在日常生活中看出。不管遇見什麼事、什麼人,在什麼情形下,說了什麼樣的話,你的毗缽舍那觀(正念)能現前。我們的貪瞋癡就是因爲久遠以來熟了,遇見什麼境界自然地就這樣活動;而正念不容易現前,就是因爲不熟。但你現在能常常修觀,早晨到大殿靜坐修毗缽舍那觀,中午也修,晚間繼續修。久而久之純熟了,不靜坐時它也容易現前。若有人來贊歎:「你這個人有道心很用功修行!」立刻你的無常觀、無我觀現前,能以如理作意觀察,不會生歡喜心。這樣的反應,就不是一般的凡夫境界了。如果人家毀辱、輕視:「你修行是裝模作樣,那裏有道心呢?」你還是用四念住來對治,有正憶念、有清淨心現前,瞋心就不動。種種的毀辱、贊歎,反倒是修四念住的增上緣,這樣不是很好嗎?

  如果你不修(或不常修)四念住的毗缽舍那,而奢摩他也沒修好,別人贊歎你、毀辱你,還是原來的老習氣在作用著,隨時歡喜、隨時忿怒,甚至過了好一段時間還念念不忘。那麼雖然出了家,在佛學院住多少年了,完全沒有改變自己的思想。失掉了正念,隨著別人的舌頭轉,別人教你哭你就哭,教你笑你就笑。你能知道這是錯誤的嗎?能有慚愧心嗎?若是時時修止觀,奢摩他、毗缽舍那有進步了,偶然失掉正念,很快會知道不對,發慚愧心:「我怎麼可以隨著他人的舌頭轉呢?」輕視我,我不介意;贊歎我,我心亦不動。那麼,這就是有一點進步了。

  我們出家人要有理智!出家是個理智的行動,不是感情上的行爲。你離開了父母、兄弟姊妹等親愛的人,是違反世間情感的事。但是爲什麼要離開?因爲要求聖道!這就是理智壓倒了感情的行動。可是出了家以後,不加強理智、不加強般若智慧,一點也不能進步,這不是太不合道理了嗎?那又何必出家呢?所以,自己要反省自己,是不是貪欲心很強?或是常常發脾氣,有一點事就忿怒?有缺點時,一定用智慧來消除。

  這是關于靜坐的事。

  求生彌陀淨土

  我們上晚殿主要是念佛(念阿彌陀佛)。這樣安排的目的,就是爲了求生阿彌陀佛的淨土。念《阿彌陀經》時要誠懇,出聲誦念比不出聲好,因爲心比較容易專注。不論是誦經或是持咒,往往熟了就不攝心,一面念一面打妄想,那有什麼用呢?所以要自己作意攝心,念誦之時,也把心安住于此。佛學院的同學都是讀書人,《阿彌陀經》的文不難懂。一邊念一邊隨義觀想,思惟阿彌陀佛國依正莊嚴的殊勝,阿彌陀佛國是一片和平的氣象,不似這個世界的動亂,生歡喜心、求生淨土。然後念「一心歸命」(慈雲淨土文)、「叁歸依」。

  這雖是短短的儀軌,但卻是一個完整的淨土法門。念《阿彌陀經》時,等于已經到阿彌陀佛國走了一遍。而遶佛時的持念彌陀名號,即是練習一心不亂。念「一心歸命」文時,就是回向願生阿彌陀佛國。然後「叁歸依」,歸依叁寶。天天這樣栽培一點淨土資糧,時間久了,積少成多就有力量。若有一天離開佛學院了,自己仍可以繼續學習淨土法門,繼續地栽培信願行,加上靜坐修止觀的力量,臨命終時,決定可以往生阿彌陀佛國,無有疑問!

  往生阿彌陀佛國太好了!阿彌陀佛、觀世音菩薩做你的老師,爲你說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: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。」就算不能立刻得無生法忍,但也接近了!因爲你在娑婆世界時也是學習《金剛經》,常常隨順修我空觀、法空觀。曾經熏習栽培過,所以到阿彌陀佛國,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爲你說《金剛般若》,很容易得無生法忍。如果你現在不願意參加晚課、念《阿彌陀經》,沒有熏習,求生淨土的力量微弱,將來能否往生就不一定了。

  所以,要學習佛法、多靜坐修學止觀,但也念《阿彌陀經》、持阿彌陀佛名號,不斷地慢慢栽培。今生就算止觀修行未能到達善根成熟的程度,但還有一個最後的淨土法門,保證我們到阿彌陀佛國去,這樣不是很好嗎?若非如此,將來你到那裏去?再來此世界嗎?如果止觀修得好,再來也還可以;如果止觀沒修好,再來這個世界時是什麼樣子?我看多數是苦惱境界!如何得知?「大衆僧的事我若比別人多做,就吃虧了!」有這樣的想法,不願意爲大衆僧服務,你的福報不會很大。就算前生有福報,這也是無常法,逐漸的享受就減少了!若有這樣的心理,就看出來教義的學習有限,智能栽培得不夠。福報既不多,智慧也不高,再來這個世間,就注定你是個苦惱人。

  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的法門,和藏文佛教不同!藏文佛教還願意再來這個世界。若是前生有幾十年的用功,第二生再來時,有福報也有智能,能繼續學習佛法、栽培善根,的確也是不錯。但是,求生阿彌陀佛國更殊勝!生在依正莊嚴的彼土,諸上善人聚會一處,沒有種種障道因緣,一定是精進不放逸的修學聖道。成就無生法忍後再來這個世界弘揚佛法、利益衆生,那是完全不同境界!所以我認爲,提倡這個法門是非常有意義的。

  拜大悲忏

  我們每星期安排一次大悲忏共修。爲什麼要拜大悲忏?如果目的是爲攝化在家信徒,我也隨喜。但是我們這裏拜大悲忏,是爲自己拜的!我感覺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業障很重的,常常要看醫生,而且有時會有嚴重的病。爲什麼會這樣?說是早晨衣服穿少了而著涼咳嗽,這還屬平常;若是生大病,則可能是自己過去生造的罪業,現在以冷熱等爲增上緣而引發出來了。這時候想靜坐不可能,既不能學習教義、也不能念佛,只有告假出去看醫生,能不能治好也不一定。就算沒那麼嚴重,但心不安故,一樣會影響到靜坐及教義的學習。這個業障一定要靠忏悔來破除!

  若說:「我現在沒有病,靜坐、念佛、上課都沒有問題。我沒什麼業障!」這話就說錯了!一切法是「無常」的,今天雖然很好,但終究有一天可能會倒黴的。怎麼辦呢?要至誠懇切地拜大悲忏!若不這樣的用功,就沒有辦法消除過去的業障。而念大悲咒能破除業障令人開智慧,對于學習教義修學止觀有幫助,對身體健康也有幫助。若說:「等我有病了才去拜忏!」病一旦來了還能拜忏嗎?頭疼、腰疼、腿疼,磕個頭都有困難!所以,應該在身體健康、沒有病痛的時候用功,此時拜佛能專心,維那師父一唱「一切恭敬!」你一心地觀想,功德才能成就。

  無形中消除了罪業,靜坐修止、修觀也減少了障礙。這是一個很強大、很微妙的增上緣,所以要拜大悲忏。這樣,你在我們這個小小的佛學院,將能很順利的畢業。有些人才華很高,但是業障一來,非得告假離開,不能繼續在這裏學習了!這是很遺憾的事情。

  我們佛學院安排靜坐、念佛的課程,也安排拜大悲忏,希望各位同學盡可能參加。如果說不出來什麼理由,就是不高興去,你要用智慧來化解,思惟它的功德,慢慢地就會發歡喜心。不是別人強迫你去做這些事!自己思想上的障礙,應該由自己想辦法慢慢化解,問題當可解決。如果不想化解,一直放縱自己種種沒有智慧的想法,很難有進步。將來終究有一天後悔了,就來不及了!

  

  之二

  各位同學!我們從加州搬到這裏,中間有很多的事情,大家辛苦了!在我的想法,加州的北院很好,但現在的新南院更好。各位同學的心情怎麼樣呢?

  陋室銘

  剛才吃飯時,我想起小時曾經讀過劉禹錫的〈陋室銘〉:

  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;水不在深,有龍則靈。斯是陋室,唯吾德馨。苔痕上階綠,草色入簾青,談笑有鴻儒,往來無白丁,可以調素琴,閱金經。無絲竹之亂耳,無案牍…

《午齋開示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