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、《法華經》、《華嚴經》等大乘經典而修四念處。無論何者,都應先將經中的文義娴熟通達,然後于靜坐時作正憶念,如理思惟觀察。這就是非常可貴的方法。
起初,這樣的方法或者不容易做到;若是辦理的過程不是那麼順利,我們可以至心地拜忏,消除宿世的障道因緣,幫助手續順暢些。如果我們能精勤修學止觀,不斷向前進,恒常不忘失正念,內心逐漸能「不受一切法」;久而久之,功夫深了,就可以從世俗谛遷移到第一義谛那裏去了。最後,由自己批准--移民成功!
之九
不明正法,愚生死長
爲什麼我們無始劫來不斷地流轉生死?原因就是「無明」!「無明」,簡單說就是無知;不知無我、不知一切法畢竟空,就叫作「無明」。因爲無明,我們發動身口意造作種種業--福、非福、不動業;有了業力,就不能沒有生死的果報。這就是「無明緣行、行緣識……、愛緣取、取緣有、有緣生、生緣老死憂悲苦惱,乃至純大苦蘊聚。」
佛在世時,有一天大衆集合聽佛說法,忽然來了只獅子,臥在旁邊聽法。這時,佛對獅子說四句話:「疲倦者道長,不眠者夜長,不明達正法,愚者輪回長。」(《南傳法句經》)獅子是誰呢?原來在毗婆屍佛時,他是一個非常有學問的學者,教過的學生中很多是社會上有成就的人;他聽說毗婆屍佛出現世間宣揚真理,感到好奇,就到毗婆屍佛那裏去聽法。
但此時就出現一個問題!什麼問題呢?因爲此人年紀大,有學問、有道德,也有地位,不管在那裏都受到尊重贊歎,可是到毗婆屍佛這裏聽法時,卻沒有人理睬他,他心裏不舒服,就想:「你們這些人沒有知識、不懂禮貌,對我都不知道恭敬!」瞋心一動,對大衆僧罵了一句:「禿驢!」罵完了,還是憤恨不平,故毗婆屍佛說的法,他半句沒聽進去,一點好處也沒得到就離開了。由于一時無明火的發動,造了辱罵大衆僧的罪過,命終後就墮入畜生道--從毗婆屍佛一直到釋迦牟尼佛,九十一劫一直地做獅子。所以,佛對他說:「不明達正法,愚者輪回長!」這個故事在《大智度論》(大正二五.叁○七中)中有提到。
這就是「我」!當然,沒學問也沒地位的人,不論到什麼地方去、人家理睬不理睬,心裏應該不大在意;而一個人若習慣處處受到恭敬贊歎,忽然間人家不恭敬他,心裏不習慣就忿怒了。爲何會這樣?因爲有「我」的執著!所以,修無我觀是非常重要的!如果通達了「無我」的道理,別人恭敬、贊歎也好,輕視、毀辱也罷,內心完全不爲所動,無愛也無憎。這樣,逐漸地「無明滅則行滅、行滅則識滅……,愛滅則取滅、取滅則有滅、有滅則生滅……」,就到涅槃那裏去了!
趣入聖道不爲難
當然,從生死到涅槃,中間須要經過聖道的修習。什麼是聖道?就是叁十七道品;換言之,就是戒定慧,亦即止觀!有人說:「太難了,我辦不到!」實在來說,修學聖道這件事並不難!
一天清晨,佛拿著缽,到一戶貧苦人家去乞食。乞食時,佛隱藏原來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、放大光明的身相,化現成很平常的比丘模樣。這戶人家的一對夫婦都不信佛。此時丈夫不在家,而妻子看到比丘來乞食,就驅趕他:「你不要站在這裏!趕快走開!」比丘說:「我是個出家人,也不要求很多東西,只是一餐飯而已,你布施一點也好!」女人答言:「不要!你趕快走開!你在這兒等到死,也不會給你飯吃的!」
忽然間,這個比丘變成死人,身體種種臭穢肮髒的境界一下子都出現了。女人一見生大恐怖,揚聲大叫:「不得了!」但忽然間,這個比丘和這個境界又都不見了。她心裏還是很害怕,驚慌失措地就跑去找她的丈夫。她丈夫說:「發生什麼事嗎?」她如此如此一說,丈夫就火大了,回家拿了刀、弓箭等,急急地追著那個比丘去了。
追到一個地方,看見比丘坐在一個琉璃城裏。他心想:「哎呀!這個比丘有琉璃保護著,我打不到他,怎麼辦呢?」于是就大喊:「開門!開門!」比丘說:「你把弓箭、刀都丟掉了,我就開門!」他一想:「也可以!沒有刀箭,我用拳頭打也一樣。」就把刀箭丟了。但見比丘還是沒開門,就說:「你怎麼還沒開門呢?」比丘又說:「我的意思是要你把心裏的刀箭丟掉,不只是手裏的刀箭。」他一聽,心想:「哎唷!這個比丘有神通,知道我心裏想什麼。這可不是平常人啊!」心裏一畏懼,就跪下來說:「您是真人!我們對您沒有禮貌,請神人原諒!我去找我太太來向你賠罪!」
于是兩夫婦就跪在琉璃城外,向比丘磕頭忏悔,比丘即爲他們宣說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的道理,二人當下便得須陀洹果。此時,佛即現出原來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、放大光明的殊妙境界,兩夫婦見佛相好,生大歡喜,向佛大力磕頭禮拜,聲響不絕。這個故事見于《法句譬喻經》(大正四.五七八中)。
我們看佛世時那些人,好像很容易便成就聖道了;當然,這是有善根的關系,而佛也是觀察到這兩夫婦善根已經成熟,故特意用此方便度化。現在我們如何能成就聖道呢?首先,必須學習經論,掌握聖道次第後,再修止觀,深入地觀察我不可得、一切法亦不可得。如此,得初果(或無生法忍)應該不是很難的事情!
我曾經說過:就像造桌子似的,把零件一個個都先做好,最後拼裝起來就成功了。得聖果即類似如此!先從經論裏通達我不可得、一切法不可得的道理,這點搞通之後,其它的因緣就不是難事了。
如修奢摩他,對一般人來說起初可能難了些,但若能對世間上的事情放下一點,再有諸法空的智慧來調伏,奢摩他也應該容易成就,然後于奢摩他中再修毗缽舍那觀,成功了就是聖人了!
破除修行的障礙
盧山慧遠大師于其所寫的〈禅經序〉裏說了一句話:「禅無智無以深其寂,智無禅無以窮其照。」修行一定要有止(禅),但也要有觀(智)才行。有些人靜坐就只歡喜修奢摩他寂靜住,不歡喜修觀思惟法義。這樣有什麼問題呢?修行人若只修奢摩他而不修毗缽舍那,一旦心裏有點相應,就會有高慢心:「你們都不如我!」但事實上,就算得了四禅八定,還是生死凡夫啊!
有位仙人住在山裏,旁邊常伴著一只狐狸聽他讀書、說法;經過很長一段時間,忽然有一天,狐狸對仙人說:「我可以做獸中之王了!」(這話的意思,就是牠開悟了!)說完後,就離開了仙人到別的地方去,遇見一只有病的狐狸(他不先找健康的),威脅牠說:「你若不聽我的話,我就殺你!」病狐狸心裏害怕,就聽牠的話,隨著牠走。後來,又遇見了幾只有病的狐狸,都這樣如法泡製;病狐狸沒有抵抗能力,受到恐嚇,只好低聲下氣地服從。這樣,這個狐狸就有了多少隨從者。之後,即使遇見了健康的狐狸,牠也這樣恐嚇;健康的狐狸本來很強壯,不必怕牠,但對方人多勢衆,只得畏懼叁分。這樣,牠就有了一大幫的隨從者,是狐狸中的王了。
作了狐狸王後,牠又開始降服大象。大象體型大,本來不怕狐狸,但狐狸數目太多了,牠也有點恐懼,只好聽從狐狸王。此後,狐狸王就騎在大象身上,降伏了更多的大象,再接著降伏其它野獸,最後降伏老虎、獅子,終于作了獸中之王。
和人一樣,成功後就沖昏了腦袋!牠作了獸中之王後,忽然間打了個主意:「我是獸中之王,不應以同獸的狐狸作伴侶,應該娶人間國王的公主做太太!」所以就率領著衆獸,把一個大城巿包圍起來。國王派遣使者去談判,狐狸王對使者說:「我要娶國王的女兒!若不照辦,我就要破壞你們的國家。」國王聽了心裏很不舒服,召集臣下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。有大臣說:「牠們有老虎、獅子,還有大象等很多的野獸,勢力很可怕,王何必愛惜一個女子而大動幹戈呢?牠要就給牠嘛!」但另外又有人說:「從沒聽過將人間國王的女兒,獻給禽獸作伴侶的事情。我們不能就這樣投降,應該和牠們鬥一鬥。」
這位大臣提出一個辦法,就是作戰那一天,先讓城裏所有的人以棉花塞住耳朵,再派使臣向狐狸王說:「作戰時我們先開戰,然後你再讓獅子吼。」狐狸口頭同意了,但心裏想:「他們提出先戰後吼的條件,一定是害怕獅子的吼叫聲。那麼,我要下令讓獅子先吼叫。」到了開戰時,獅子就先吼;這一吼就不得了了,狐狸王自己嚇得心髒破碎,當場從大象背上掉下來死了。狐狸王一死,所有野獸四處散走,國王即戰勝了這一仗。這個故事出于《五分律》(大正二二.一八下),《法苑珠林》(大正五叁.六九一上)裏亦收錄。
從這個故事看出,做什麼事成功時不要高慢,高慢心一生,就一定會失敗,中國曆史上也有很多這樣的例子!人一有了些許優點或成就,就容易仗勢而生高慢,但「我慢山高,法水不入」,修行人若有了高慢心,就障礙你不能得聖道。
修奢摩他而不修毗缽舍那的人,或許也能覺悟自己有高慢心,但是無法破除!若修奢摩他的止,同時也修毗缽舍那的觀,就能反省並察覺到自己的問題,也能進一步用我空觀、法空觀來破除高慢心。此時,你容易有進步,不會自己作障礙,就能得聖道!
萬裏無寸草處去
《維摩诘所說經》雲:「不斷淫怒癡,亦不與俱!」這是大菩薩的境界,不是平常人!若是凡夫菩薩,雖然發了無上菩提心,還是要先全心注意斷除淫、怒、癡、慢等種種愛見煩惱這件事,逮得無生法忍後,有了聖道的大智慧光明,那時才可以說到達「不斷淫怒癡,亦不與俱」的程度。但怎麼斷淫怒癡呢?
唐朝有一位洞山禅師,是禅宗很有名的一位大德。一年,結夏安居圓滿,洞山禅師對大衆說:「秋初夏末,兄弟或東或西,直須向萬裏無寸草處去!」叁月安居結束了,大家就要離開這裏,到別處去參學,或者東邊去、西邊去,無論到何處,你不要到有草的地方去!過了一會兒,洞山禅師又說:「只如萬裏無寸草處,作麼生去?」萬裏無寸草處怎麼去呢?提出來這麼一個問題。當時,大衆上下並皆默然,無人能答。
後來,其中一位禅者到石霜禅師那裏。石霜禅師問:「和尚有何言句示徒?」洞山禅師都是怎麼對大衆開示的?這位禅者就如是如是地說了。石霜禅師又問:「有人下語否?」有沒有人回答這一句話呢?說:「沒有人!」石霜禅師就說:「何不道出門便是草!」出了這個門外就是草!這個禅者後來又回到洞山禅師這裏,就轉述石霜禅師的回答。洞山禅師聽後就贊歎說:「大唐國內能有幾人?」大唐國裏,能有幾個石霜禅師呢?這等于贊歎石霜禅師的回答是對的!但當我們讀這段記載時,能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嗎?
這句話可以引《維摩诘所說經‧觀衆生品》中的「畢竟空寂舍」來解釋。維摩诘居士在什麼地方住?在畢竟空寂那裏住!畢竟空寂就是他的房子,故雲「畢竟空舍」。我想洞山禅師是讀過《維摩诘經》的,「萬裏無寸草處去」應該就是從這一句話來!「畢竟空寂舍」是廣大無邊的,但這個房子裏沒有草!「沒有草」是什麼意思?「草」就是虛妄分別!若常常在畢竟空寂這裏學習止觀,就能滅除我們內心的虛妄分別。虛妄分別滅除後就沒有草了,也就是證悟了畢竟空寂--諸法如的意思。所以,東去、西去、南去、北去……,不管到什麼地方參學,總而言之,應該學習向第一義谛那裏去!若老是停留在虛妄分別的境界,就是空過光陰了。
何處是「萬裏無寸草處」呢?即是第一義谛,亦即諸法如或涅槃。這個地方怎麼去?洞山禅師沒有講,而石霜禅師的回答是:「出門便是草!」若離開了第一義谛,就是落入虛妄分別。而心裏一虛妄分別,煩惱就現起,並不是發大瞋心、大貪心才叫作煩惱。心念一起,才動眉毛就犯了祖師規矩;不與第一義谛相應,就是煩惱境界、就是生死流轉。我認爲古代的禅師是閱讀經論、如理作意的。石霜禅師應該也是學習經論且修止觀的,所以他能回答這句話。
《金剛經》雲:「不住色生心,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」凡夫總是在一切法上虛妄分別,所以是「住一切法生心」。現在學習佛法,常常思惟「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識亦複如是……」,舉心動念與法相合,行住坐臥、語默動靜,一切時、一切處觀一切法皆是如,就是趣向第一義谛!有人罵你、毀辱你,向道上會,觀「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;贊歎你、恭敬你,也觀「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。能這樣,就是萬裏無寸草處去而沒有出門。安住在那裏修止觀,不生煩惱就是沒有草,亦即是「無所住而生其心」之意。
在沒得無生法忍之前,能念念在道作如是觀,久了就得無生法忍。明白點說,我們佛教徒應該做這件事--一定要修我空觀、修法空觀;常常這樣修習,才能漸漸由凡而聖,斷淫怒癡等愛見煩惱之草,到「萬裏無寸草處去」!
《午齋開示集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