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内凡位,然后破除见烦恼、爱烦恼,得无生法忍;逐渐再由初地、二地乃至十地,最后圆满成佛。绝对不能违反经论所说的法门次第,也就是不能违反三三昧的道理。
古代的禅师,如六祖参五祖时,弘忍禅师为他讲《金刚经》,四祖道信主张念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,达摩禅师主张学习《楞伽经》以之印心;这完全依据经论来修学圣道,没有离开经论去看话头。明白一点说,看话头这件事是禅宗衰微时,佛教徒不能学习经论故,才提出这么个方法。
我以前表示过「看话头不如修止观好」的意思,现在我进一步地说,就算看话头开悟了,还是要修我空观、法空观。所以,我们不要拐这个弯去参话头,应该直接学习经论,修四念处,修我空、法空观,用这个方法趣入圣道。假设能真心用功,奢摩他也能相应,你现在就有得无生法忍的希望!
之七
南泉山普愿禅师(748-834)郑州新郑(今之河南郑县)王氏人,生于唐玄宗天宝七年。肃宗至德二年(757),年十岁,跪请于父母,乞出家获允。投密县大隈山大慧禅师受业。苦节笃励,胼胝皲瘃,不敢为身主,其师异之。代宗大历十二年三十岁(777),诣嵩山会善寺暠律师受具戒,习相部旧章,究毘尼篇聚之学。后游讲肆,上楞伽山顶,入华严海会,抉择《中论》、《百论》、《十二门论》等观之关钥;领玄机于疏论之外。后扣大寂之门,顿忘筌蹄。
德宗贞元十一年(795)拄锡池阳南泉山烟谷,刊木以构禅宇,足不下南泉三十年矣。文宗太和初年(827)受请下山,学徒凑集,言满诸方。太和八年(834)十月二十一日示疾,十二月二十五日,东方明,告门人曰:「星翳灯幻亦久矣,勿谓吾有来去也。」言讫而谢!春秋八十七,僧腊五十八。
这是普愿禅师的略传。十岁出家作沙弥,三十岁才受具足戒,其中间的二十年只是行苦行吗?受戒之后学戒,学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、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又学三论:《中论》、《百论》、《十二门论》。《楞伽经》中有唯识义,《华严经》、《清凉疏钞》亦兼以唯识义释之。「领玄机于疏论之外」,谓其不滞于名言,而能深悟离名言的第一义谛。此句的赞叹虽妙,然而未言及从那一位大德学习,略嫌不足!
后又到名称普闻的马祖道一(大寂禅师)处参学,「顿忘筌蹄」仍然是离名言之义。从三十岁开始参访,学习经教十余年,贞元十一年入池阳南泉山(今安徽贵池县)居阿兰若三十年,息诸缘务,专心禅观,极为殊胜!
太和初年,才开始为人说禅,其时这位禅师已是八十岁的老翁了。至太和八年谢世,中间只有八年弘扬禅法。这位禅师修禅之前有十八年的义学基础,然后转入禅的自证,此即与「不学而禅」不可同日而语也!
兹录其法语三则如下:
一、在山下作务,僧问:「南泉路向甚么处去?」师拈起镰子曰:「我这茆镰子三十钱买得!」曰:「不问茆镰子,南泉路向甚么处去?」师曰:「我使得正快!」
二、「师归丈室,将何指南?」师曰:「昨夜三更失却牛,天明起来失却火。」
三、僧辞曰:「学人到诸方,有人问:『和尚近日作么生?』未审如何祇对?」师曰:「但向他道:近日解相扑!」曰:「作么生?」师曰:「一拍双泯!」
第一则:此僧问路的本意,应是去南泉山亲近普愿禅师,学习云何证悟第一义谛法门(即是四圣谛中的道谛--涅槃路),但不知去南泉山的路在何处,所以请问向甚么处去。
今普愿禅师直接按其本意而教授曰:学习中观无相般若,是为趣证胜义之路也。「茆」即是草,「镰」为斩草之刀,「子」是口头语;镰能割草,譬喻无相中观,如法修之,可以断惑证真。「三十钱买得」谓学习中观非难事也。禅师的回答,虽然是直接痛快,但是那位法师没有听懂,反而认为禅师误会了他的问意,所以加以简别说:「不问茆镰子,南泉路向甚么处去?」禅师不变原意说:我学习无相中观已三十多年了,觉得很好用!
第二则:「丈室」,是寺内领导人住处名称。在此室中住,即表示此人是一寺的住持,故云归丈室。既任住持,有责任领导大众修学圣道,然而诸方施设法门,各有不同,不知仁者以何为禅的宗要教导大众共同修学,故云「将何指南?」普愿禅师回答:一、观心了不可得;二、能观之智亦不可得,皆是性空寂灭相也。如是,以无相中观为指南。
「牛」譬喻心,牛是喜欢犯人苗稼的,吾人的心牛,常是放逸于五欲中。今习禅之人,以无相的中观,觅心了不可得,无住为住,住于毕竟空寂舍,无有所缘境可以放逸。所以《遗教经》说:「汝等当好制心。」不但是白日,夜间亦如是观心,故云「昨夜三更失却牛」。这位禅师同于天台智者大师,选心为所缘境,也可能他读过《摩诃止观》。
「火」譬喻中观之智,心为所观,智为能观。观心性空、寂灭、无相,复观能观之智火,亦如所观之心,寂灭无生。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说:「般若波罗蜜,即非般若波罗蜜。」《三十唯识颂》:「若时于所缘,智都无所得。」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:「云何攀缘如禅?谓妄想二无我妄想,如实处不生妄想。」上述三文,皆是一义,是名「天明起来失却火」。
第三则:「解相扑」,即以无相智扑灭内心于境有得的执着。「一拍双泯」,即是能所皆寂灭,契入无分别、无戏论的第一义谛。
这位禅师的禅修随顺圣教、以圣教为依止,不是轻忽圣教,愚而好自用的!
之八
前言
按世间的常态说,若居住的大环境不理想,有种种的问题,我们可能会想办法办理移民,从这个地方搬到另一个理想一点的住处。结果可能令你满意,也可能不满意;但是真正的问题,并没有解决。
第一次移民--由天上到人间
追溯人类移民的历史,可谓源远流长。依佛法讲,人的生老病死、世界的成住坏空,虽然是一个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业力轮转,但就世界的初成而言,人类的出现,是由天上移居而来的。
《瑜伽师地论》中说到,有情所作能感成坏业,而坏业缘起时,有情所依止的器世间也会散坏;所以坏劫出现时,就有三种灾坏器世间。先从无间狱起大火烧坏世间,乃至到初禅天;次起水灾坏第二禅天;后于第三禅天有大风起,风干消尽一切。从此,器世间即俱没已。又经过二十中劫的空劫之后,复由一切有情的业力增上力,感得器世间成。最初在虚空中第三禅天,器世间成;其余第二禅天、初禅天、欲界天,乃至四大部洲相续成就已。
此时世间成已,即开始有人居住。其中有二种情形:一种是极净光天的有情死了,随业流转,生到人间来;另一种是,极净光天的有情还没死,但因为他们有禅定,也有神通,就飞到此世界来看看,感觉这地方好,因为这是有情的福力所感得的,所以地面平正,不需种植自然就生长出丰美的地味。这些由天上来的有情,自吃了此地的美食之后,身体变麤重了,从此不能飞,故回不到天上。
第一次的「移民」,从天上移居到这个世间,过的是安乐的生活,因为有情的贪瞋痴都还没动,所以成就的世界,是一个清净的福地,大家彼此平等无诤的生活着,没有地狱、饿鬼、畜生这些事。后来,逐渐地人越来越多,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,满足越来越多的欲望,人就起了恶心,接着又有了种种邪行出现。彼此之间也有了是非纠纷,为了管理调解,于是就有了国王、政府的组织,也有了法律。
但恶念不断的增上,杀、盗、淫、妄等种种恶行就无法止息;这样,天灾人祸不断,苦恼越来越多,三恶道的恶报,也就因此创造出来了。如是,乐土变成浊世,这地方再也不适合安居了。所以,我们应该发动第二次「移民」!
第二次移民--由凡转圣
第二次的移民,也有二类情形。第一类可以称之为「优先移民」,原动力主要是释迦牟尼佛的大慈悲,来到人间宣扬佛法;有些人因为听闻或者阅读经论,相信了佛陀所说的法语,依循至教量修学圣道。一旦成功了,就从世俗谛迁移到第一义谛那里住,也能超出无边苦恼的三界火宅,安居于究竟安隐的涅槃城中。
另一类的移民可谓「中间移民」,就是念阿弥陀佛,求生阿弥陀佛国;这是佛开示的方便法门。佛认为此土危险、不宜安居,赶快念佛移居到极乐净土,先拿到彼土的永久居留权再说。但是到了那里以后,还要再加一道手续,就是听闻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宣说般若波罗蜜、修学四念处,才能从世俗谛移居到第一义谛。为什么要多这一道手续呢?智者大师的法语中说到:往生阿弥陀佛国的人未必都是圣人,可能凡夫居多。只要是凡夫,就会有烦恼,有烦恼,则问题还不能根本地解决。所以,到了阿弥陀佛国还要修学四念处,才能通达第一义谛,通达第一义谛,才能究竟离苦得乐。
目犍连尊者遗偈云:「我今何用脓血身,荷负众苦无休息;今已除尽蚖蛇毒,安隐当趣涅槃城。涅槃城中绝诸患,缘生众苦悉皆无,佛及圣众在中居,轮转愚夫不能入。」诸佛、菩萨、阿罗汉等一切圣人,都是住在第一义谛,是离一切相的;而世俗谛这里有各式各样的烦恼盗贼,是一切灾患及众苦的根源。所以我们应该主动地自愿申请移民。
怎样办理移民手续?
洞山禅师说:「东去、西去,万里无寸草处去!」至于怎么去,并没有说。而释迦牟尼佛的大慈悲,告诉我们「不受一切法」,这就是办理移民手续的方法。这方法怎么用呢?就是当这一念心和虚妄的境界接触时,有人骂你、毁辱你,或者赞叹你,这时候你一定要用般若的智慧「不受一切法」,来转变这一切虚妄的境界。如果不这么做,立刻就生愤怒或者欢喜等等分别,那就表示你还没开始办理移民。
当然,不要忘了修止观是主要程序。在修奢摩他时,要数数地忆念所缘境而不忘失,令心相续明静而住。修毗钵舍那时,可以依南传的方式修四念处;或者按北传的方式,依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、《维摩诘所说经》…
《午斋开示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