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內凡位,然後破除見煩惱、愛煩惱,得無生法忍;逐漸再由初地、二地乃至十地,最後圓滿成佛。絕對不能違反經論所說的法門次第,也就是不能違反叁叁昧的道理。
古代的禅師,如六祖參五祖時,弘忍禅師爲他講《金剛經》,四祖道信主張念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,達摩禅師主張學習《楞伽經》以之印心;這完全依據經論來修學聖道,沒有離開經論去看話頭。明白一點說,看話頭這件事是禅宗衰微時,佛教徒不能學習經論故,才提出這麼個方法。
我以前表示過「看話頭不如修止觀好」的意思,現在我進一步地說,就算看話頭開悟了,還是要修我空觀、法空觀。所以,我們不要拐這個彎去參話頭,應該直接學習經論,修四念處,修我空、法空觀,用這個方法趣入聖道。假設能真心用功,奢摩他也能相應,你現在就有得無生法忍的希望!
之七
南泉山普願禅師(748-834)鄭州新鄭(今之河南鄭縣)王氏人,生于唐玄宗天寶七年。肅宗至德二年(757),年十歲,跪請于父母,乞出家獲允。投密縣大隈山大慧禅師受業。苦節笃勵,胼胝皲瘃,不敢爲身主,其師異之。代宗大曆十二年叁十歲(777),詣嵩山會善寺暠律師受具戒,習相部舊章,究毘尼篇聚之學。後遊講肆,上楞伽山頂,入華嚴海會,抉擇《中論》、《百論》、《十二門論》等觀之關鑰;領玄機于疏論之外。後扣大寂之門,頓忘筌蹄。
德宗貞元十一年(795)拄錫池陽南泉山煙谷,刊木以構禅宇,足不下南泉叁十年矣。文宗太和初年(827)受請下山,學徒湊集,言滿諸方。太和八年(834)十月二十一日示疾,十二月二十五日,東方明,告門人曰:「星翳燈幻亦久矣,勿謂吾有來去也。」言訖而謝!春秋八十七,僧臘五十八。
這是普願禅師的略傳。十歲出家作沙彌,叁十歲才受具足戒,其中間的二十年只是行苦行嗎?受戒之後學戒,學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》、《大方廣佛華嚴經》,又學叁論:《中論》、《百論》、《十二門論》。《楞伽經》中有唯識義,《華嚴經》、《清涼疏鈔》亦兼以唯識義釋之。「領玄機于疏論之外」,謂其不滯于名言,而能深悟離名言的第一義谛。此句的贊歎雖妙,然而未言及從那一位大德學習,略嫌不足!
後又到名稱普聞的馬祖道一(大寂禅師)處參學,「頓忘筌蹄」仍然是離名言之義。從叁十歲開始參訪,學習經教十余年,貞元十一年入池陽南泉山(今安徽貴池縣)居阿蘭若叁十年,息諸緣務,專心禅觀,極爲殊勝!
太和初年,才開始爲人說禅,其時這位禅師已是八十歲的老翁了。至太和八年謝世,中間只有八年弘揚禅法。這位禅師修禅之前有十八年的義學基礎,然後轉入禅的自證,此即與「不學而禅」不可同日而語也!
茲錄其法語叁則如下:
一、在山下作務,僧問:「南泉路向甚麼處去?」師拈起鐮子曰:「我這茆鐮子叁十錢買得!」曰:「不問茆鐮子,南泉路向甚麼處去?」師曰:「我使得正快!」
二、「師歸丈室,將何指南?」師曰:「昨夜叁更失卻牛,天明起來失卻火。」
叁、僧辭曰:「學人到諸方,有人問:『和尚近日作麼生?』未審如何祇對?」師曰:「但向他道:近日解相撲!」曰:「作麼生?」師曰:「一拍雙泯!」
第一則:此僧問路的本意,應是去南泉山親近普願禅師,學習雲何證悟第一義谛法門(即是四聖谛中的道谛--涅槃路),但不知去南泉山的路在何處,所以請問向甚麼處去。
今普願禅師直接按其本意而教授曰:學習中觀無相般若,是爲趣證勝義之路也。「茆」即是草,「鐮」爲斬草之刀,「子」是口頭語;鐮能割草,譬喻無相中觀,如法修之,可以斷惑證真。「叁十錢買得」謂學習中觀非難事也。禅師的回答,雖然是直接痛快,但是那位法師沒有聽懂,反而認爲禅師誤會了他的問意,所以加以簡別說:「不問茆鐮子,南泉路向甚麼處去?」禅師不變原意說:我學習無相中觀已叁十多年了,覺得很好用!
第二則:「丈室」,是寺內領導人住處名稱。在此室中住,即表示此人是一寺的住持,故雲歸丈室。既任住持,有責任領導大衆修學聖道,然而諸方施設法門,各有不同,不知仁者以何爲禅的宗要教導大衆共同修學,故雲「將何指南?」普願禅師回答:一、觀心了不可得;二、能觀之智亦不可得,皆是性空寂滅相也。如是,以無相中觀爲指南。
「牛」譬喻心,牛是喜歡犯人苗稼的,吾人的心牛,常是放逸于五欲中。今習禅之人,以無相的中觀,覓心了不可得,無住爲住,住于畢竟空寂舍,無有所緣境可以放逸。所以《遺教經》說:「汝等當好製心。」不但是白日,夜間亦如是觀心,故雲「昨夜叁更失卻牛」。這位禅師同于天臺智者大師,選心爲所緣境,也可能他讀過《摩诃止觀》。
「火」譬喻中觀之智,心爲所觀,智爲能觀。觀心性空、寂滅、無相,複觀能觀之智火,亦如所觀之心,寂滅無生。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說:「般若波羅蜜,即非般若波羅蜜。」《叁十唯識頌》:「若時于所緣,智都無所得。」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》:「雲何攀緣如禅?謂妄想二無我妄想,如實處不生妄想。」上述叁文,皆是一義,是名「天明起來失卻火」。
第叁則:「解相撲」,即以無相智撲滅內心于境有得的執著。「一拍雙泯」,即是能所皆寂滅,契入無分別、無戲論的第一義谛。
這位禅師的禅修隨順聖教、以聖教爲依止,不是輕忽聖教,愚而好自用的!
之八
前言
按世間的常態說,若居住的大環境不理想,有種種的問題,我們可能會想辦法辦理移民,從這個地方搬到另一個理想一點的住處。結果可能令你滿意,也可能不滿意;但是真正的問題,並沒有解決。
第一次移民--由天上到人間
追溯人類移民的曆史,可謂源遠流長。依佛法講,人的生老病死、世界的成住壞空,雖然是一個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的業力輪轉,但就世界的初成而言,人類的出現,是由天上移居而來的。
《瑜伽師地論》中說到,有情所作能感成壞業,而壞業緣起時,有情所依止的器世間也會散壞;所以壞劫出現時,就有叁種災壞器世間。先從無間獄起大火燒壞世間,乃至到初禅天;次起水災壞第二禅天;後于第叁禅天有大風起,風幹消盡一切。從此,器世間即俱沒已。又經過二十中劫的空劫之後,複由一切有情的業力增上力,感得器世間成。最初在虛空中第叁禅天,器世間成;其余第二禅天、初禅天、欲界天,乃至四大部洲相續成就已。
此時世間成已,即開始有人居住。其中有二種情形:一種是極淨光天的有情死了,隨業流轉,生到人間來;另一種是,極淨光天的有情還沒死,但因爲他們有禅定,也有神通,就飛到此世界來看看,感覺這地方好,因爲這是有情的福力所感得的,所以地面平正,不需種植自然就生長出豐美的地味。這些由天上來的有情,自吃了此地的美食之後,身體變麤重了,從此不能飛,故回不到天上。
第一次的「移民」,從天上移居到這個世間,過的是安樂的生活,因爲有情的貪瞋癡都還沒動,所以成就的世界,是一個清淨的福地,大家彼此平等無诤的生活著,沒有地獄、餓鬼、畜生這些事。後來,逐漸地人越來越多,爲了保護自己的利益,滿足越來越多的欲望,人就起了惡心,接著又有了種種邪行出現。彼此之間也有了是非糾紛,爲了管理調解,于是就有了國王、政府的組織,也有了法律。
但惡念不斷的增上,殺、盜、淫、妄等種種惡行就無法止息;這樣,天災人禍不斷,苦惱越來越多,叁惡道的惡報,也就因此創造出來了。如是,樂土變成濁世,這地方再也不適合安居了。所以,我們應該發動第二次「移民」!
第二次移民--由凡轉聖
第二次的移民,也有二類情形。第一類可以稱之爲「優先移民」,原動力主要是釋迦牟尼佛的大慈悲,來到人間宣揚佛法;有些人因爲聽聞或者閱讀經論,相信了佛陀所說的法語,依循至教量修學聖道。一旦成功了,就從世俗谛遷移到第一義谛那裏住,也能超出無邊苦惱的叁界火宅,安居于究竟安隱的涅槃城中。
另一類的移民可謂「中間移民」,就是念阿彌陀佛,求生阿彌陀佛國;這是佛開示的方便法門。佛認爲此土危險、不宜安居,趕快念佛移居到極樂淨土,先拿到彼土的永久居留權再說。但是到了那裏以後,還要再加一道手續,就是聽聞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、修學四念處,才能從世俗谛移居到第一義谛。爲什麼要多這一道手續呢?智者大師的法語中說到:往生阿彌陀佛國的人未必都是聖人,可能凡夫居多。只要是凡夫,就會有煩惱,有煩惱,則問題還不能根本地解決。所以,到了阿彌陀佛國還要修學四念處,才能通達第一義谛,通達第一義谛,才能究竟離苦得樂。
目犍連尊者遺偈雲:「我今何用膿血身,荷負衆苦無休息;今已除盡蚖蛇毒,安隱當趣涅槃城。涅槃城中絕諸患,緣生衆苦悉皆無,佛及聖衆在中居,輪轉愚夫不能入。」諸佛、菩薩、阿羅漢等一切聖人,都是住在第一義谛,是離一切相的;而世俗谛這裏有各式各樣的煩惱盜賊,是一切災患及衆苦的根源。所以我們應該主動地自願申請移民。
怎樣辦理移民手續?
洞山禅師說:「東去、西去,萬裏無寸草處去!」至于怎麼去,並沒有說。而釋迦牟尼佛的大慈悲,告訴我們「不受一切法」,這就是辦理移民手續的方法。這方法怎麼用呢?就是當這一念心和虛妄的境界接觸時,有人罵你、毀辱你,或者贊歎你,這時候你一定要用般若的智慧「不受一切法」,來轉變這一切虛妄的境界。如果不這麼做,立刻就生憤怒或者歡喜等等分別,那就表示你還沒開始辦理移民。
當然,不要忘了修止觀是主要程序。在修奢摩他時,要數數地憶念所緣境而不忘失,令心相續明靜而住。修毗缽舍那時,可以依南傳的方式修四念處;或者按北傳的方式,依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、《維摩诘所說經》…
《午齋開示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