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而告假离开。离开以后,有的人默然,但也有人说这样的话:「他们提倡修四念处、提倡静坐是骗人的,并没有修嘛!某些同学说话像刀似的!」我们反省一下,有没有修四念处呢?
其实这也很好!我们的程度只是如此,以真实的面貌示人,不必说谎掩饰。但是我在想,学院开始以来,我们学习了《四念处》、《摄大乘论》。接着学习《瑜伽师地论》,〈声闻地〉已经结束,从第三十五卷起是〈菩萨地〉,目前已经上到了四十二卷。这不都是说明修学圣道、调伏烦恼的方法吗?我们学习佛法,天天有静坐的课程,难道没有进步吗?
若止不相应、观也不相应,那么天天静坐时是怎么过的?若从来不修学四念处、我空观、法空观,遇见逆缘时完全没有正念,说起话来没有佛法的味道,如刀似箭毫无顾忌地刺伤人,我们真能忍可自己是这样的相貌吗?没有惭愧心吗?
每天宴坐经行,内心应该如理作意;日常起居作务,也要如理作意。与人相处交谈,要如理作意;默然独处,也要如理作意。若时时熏习正法、如理作意,般若智慧将在你的内心逐渐熟悉、逐渐有力。与人接触时,不管人家违逆你、还是随顺你,正念智慧自然现前,就不会令人讥嫌:「你们提倡修四念处是骗人的!」
我的要求不是很高,希望同学们就从现前的虚妄分别开始修学起!「君子爱人以德!」应发慈悲心修学四念处调伏烦恼,对新旧同学以饶益心情彼此爱护,这样同梵行者之间能互相和合增上,在生活里、在佛法中就能同获义利。不要令无始劫来的习气,轻易地冒出来触恼人,破坏了我们自己的清净心。
我以前说过,从佛光山佛学院出来的人,就赞叹佛光山;从万佛寺佛学院出来的,就赞叹万佛寺;从福严佛学院出来的,就赞叹福严;从圆光佛学院出来的同学,就赞叹圆光。那么,从法云寺佛学院出来的同学,怎么样呢?
之五
我今天想要说一说「习惯」这二个字。
有那样的因缘出现时,自然有那样的反应,名为「习惯」。明白点说,就是随顺「我」、不违反「我」的意愿,「我」就生欢喜心;如果不随顺我」,不管合不合道理,「我」就不高兴,就是「习惯」。但是,我们离开了烦恼家,来到非家--寺庙,若继续随顺自己的习惯,这件事好吗?
有一回在台北一家素食店里,一位女子忽然跑来向我磕头,说:「我的脾气很大,有什么办法可以改?」她有意愿要改变自己的缺点,值得赞叹!当然她可能是因为发脾气伤害了自己的利益,非常后悔,但是无法改变,所以问我怎么办?
我说可以这样做:「你每天抽出一点时间,在寂静处坐下来,闭上眼睛,想象前面有人骂你、毁辱你,然后再睁开眼睛看看--没有!没有人在骂我,是我自己的虚妄分别!然后再闭上眼睛,想象前面有人骂我、毁辱我,再睁开眼看--没有!没有人骂我,是我自己的虚妄分别!每天作如是观,一天三次,连续三天,看看情形是否改善。」
我在家时,曾听一位老先生说过一件事:齐齐哈尔市有位律师,有一回打输官司,心里很不舒服,因此出家为僧,法名普照,和一个同参一起住在北京以北黄羊山中的一间庙里用功。有一天不知何故,这位普照老和尚发脾气,与他的同参吵了起来,恶言相向。事情过去以后心中后悔,就向这位同参道歉,说:「我下次若再发脾气,你就打我!」后来经过多久,他又发脾气了,但同参没有打他。事情过后,这位普照老和尚说:「我说过,我若再发脾气你就打我,你怎么不打呢?」同参说:「我们是道友,怎么好意思打你呢?」他说:「没关系!我若再发脾气,你一定要打我!」如此,再发脾气时,同参真的打他了。从此以后,他再也不发脾气了。这件事应该是卢沟桥事变(七七事变)之前发生的。各位法师都是生长在中国南部的,年纪也轻,但年纪大一点的北方老法师,应该都知道这位普照老和尚。
南岳怀让禅师初来参访六祖慧能禅师时,「祖问:『甚处来?』曰:『嵩山来。』祖曰:『甚么物,恁么来?』师无语。遂经八载,忽然有省,乃白祖曰:『说似一物即不中!』祖曰:『遂假修证也无!』师曰:『修证则不无,染污即不得!』祖曰:『只此不染污,诸佛之所护念。汝既如是,吾亦如是。』」(《祖灯大统》卷七.一八六页)
又怀师传文初:「通天丙中受戒,习毗尼藏。久乃叹曰:『出家者,为无为法,天上人间,无有胜者。』」传文中言,此时怀师已通达无为法;但其后时来见六祖,何故不能答「甚么物,恁么来」一问?读此传前后文意,无言回答是实,「出家者为无为法」一语,恐是好事者增益也。
至于「遂经八载,忽然有省」一事,如果怀师曾经学习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应不至于须时如是之久。此经云: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可以身相见如来否?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。何以故?如来所说身相,即非身相。佛告须菩提: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即见如来。」如是妙文,读之思之,法味弥深!
前文所引普照老和尚的调心方法,是请求同参实时打他,以调伏瞋心,从此不再发脾气;虽生实效,然而若能学习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、《大智度论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、《摄大乘论》等,通达了一切法无我的胜义,又能静坐实修止观,则不只调伏烦恼现行,兼能深入法性,得成圣道,不亦美乎?
各位同学中,有的人生来修养就好,有的人还要努力,也有人计划若干年后离开佛学院,就到某地住精舍,专修禅观。此计划虽美,但是人命无常,何必待若干年后?现在就开始修无我观、修法空观!殊胜的功德,是由精进波罗蜜多成就的,不是懈怠。若肯努力,假以时日止观现行决定无疑!
我们由经论中获一消息:一切佛子理应精进坐禅,断惑证真,不应安于凡位,不求胜进。吾侪心服佛化,口诵佛语,而三业不清净,为顺佛意乎?
之六
我以前常表示个人不同意「看话头」的想法,各位同学可能已经知道了。但是,现在我想进一步再谈谈这件事。
很少有人根性能像舍利弗尊者,只是听闻了四句颂:「诸法因缘生,是法说因缘,是法因缘尽,大师如是说。」当下就得初果。但这四句颂则是很明白地说了个道理,不是只问「念佛是谁?」如果完全没有学过经论的人参「念佛是谁」,我看开悟的机会非常微小,一百人中一百个不能开悟,一万人中一万个不能开悟。若是已经学习过经论者,用这句话头参,那便应是同于止观的方法。
而学习过经论者,用话头为观察思惟之所缘,即使有所觉悟,还是平常人!只是因为有了经论的启示、佛菩萨的法语的开示,这句话头能变成随顺毗钵舍那的观察思惟,须经过一个时期的训练,对于「念佛是谁」的道理,才可能更分明了点。但仅止于此而已!
虚云老和尚说到参话头的方法,一开始就是提起「念佛是谁」这个话头;等过一会儿,「念佛」两个字不提了,只提「是谁」两字;再过一会儿,「是」字也不要了,只提「谁」一字。我们汉文佛教禅宗的人,可能百分之百都认为虚云老和尚开悟了,而他认为话头就是这样参的。有人问他:「教下有所谓止观,那是怎么回事?」虚云老和尚回答:「那是古法。」换言之,古代的佛教徒是用止观的方法修行,但现代的修行人学禅就是参话头,不用止观!
虚云老和尚没有说看话头开悟了以后怎么办?也许他说了我没看见。如果有人提出这个问题问我,我的回答是:「修止观!」因为所谓开悟,一定要和修多罗的道理相合--和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、《维摩诘所说经》,或与《解深密经》、《楞伽阿跋多罗宝经》相契合都可以。
《楞伽经》说到四种禅:愚夫所行禅、观察义禅、攀缘如禅、如来禅。「愚夫所行禅」,很明显地是指小乘佛教学者的禅法,而「观察义禅、攀缘如禅、如来禅」属大乘禅法。「观察义禅、攀缘如禅」在内凡位;「观察义禅」乃观察所缘的境界是空的;「攀缘如禅」则进一步思惟能观之智也是空的。如是契入无分别境界,就得无生法忍了。「如来禅」则是佛的境界,能有不可思议的微妙大用度化众生。这是说修我空观和法空观,此经有唯识义。
若参话头开悟和经论相契合,也就是明白了我空、法空的道理。但此时还是生死凡夫,还要继续修我空观、法空观,才能转凡成圣。若未学习经论,单是看一句话头就能明白我空、法空的道理吗?我认为很不容易!《金刚经》说:「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」、「无法相、亦无非法相」、「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」。但什么是「我相」?必须要深入研究大德们的批注,而且这些批注一定要与《阿含经》、《阿毗达磨论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所说道理相合,不能以自己的虚妄分别加以解释。就算是学习经论多少年的人,要把什么是「我相」讲得明白,都不容易。
这其中有个定义:执着有我是凡夫,通达无我则是圣人。多少批注《金刚经》的书,解释「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」这句话时,能契合这个分际?《瑜伽师地论》说:假名安立的一切法是毕竟空的。这就是我空、法空,其中的道理更深。
如果有人说:参这句话头,开悟就是佛,所谓「即心是佛」。这样讲是有问题的。古代禅师语录中也说到:「开悟后要继续地修行!」但内容是什么,又没有详细地说明白。如《论语》中子路问死,孔夫子回答:「未知生,焉知死!」虽然答复了,但没有说明白。现在我们学习经论,佛菩萨也一点不含糊,明明白白地说,就是继续要修止观--修我空观、法空观,加上奢摩他。若是业障重者,必须先修「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」,然后再修「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」。无常观、无我观通深通浅,也包括中观和唯识的我、法二空观在内。若你只是学习南传佛教,那么北传的法空观就不在内了。
从这个地方看,开悟了还是生死凡夫,要继续地不违经论、随顺佛语修我空观、法空观。从外凡位进步到…
《午斋开示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