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午斋开示集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之劳形。南阳诸葛庐,西蜀子云亭。孔子云:何陋之有?

  「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」:山不在乎高不高,若有仙人居住于此,此山即是名山。「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」:水不在乎深不深,若有龙潜藏其中,此水即有灵气。此二譬喻衬托出第三句「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」:居住的房子虽然破旧简陋,但是我的品德高尚,这里就是个好处所。

  刘禹锡在这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,重点是不在乎外在环境的优劣,而在于内在品德的好坏。中国人尊为「至圣先师」的孔老夫子,是一个有智慧的人,他在《论语‧里仁》中说:「里仁为美,择不处仁,焉得知?」也是同样的见地。居住在一个地方,要先看看邻居的品德怎么样;若能与有道德的人为邻,是最美好的了。如果想要选择一个好环境,而不以人的道德为重,怎能算是有智慧呢?我想各位同学来到这里以后,亦应作如是观,心情自然快乐。

  正法、像法、末法

 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娑婆世界佛法的教主,是一个有非常大智慧、大慈悲的人。释尊所宣扬的佛法,流行于世间有三个时期:正法、像法、末法。如何分别?「正法」:佛陀所宣扬的正法,在你的内心产生断惑证真、转凡成圣的作用,令你得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,乃至得无生法忍。此即《俱舍论》所说之「入正性离生」,亦如天台宗所说之「破一分无明,见一分法性」。不管是比丘、比丘尼,优婆塞、优婆夷,学习佛法能达到这个程度,在个人来说,就是正法住世的时代。

  「像法」:佛陀所宣说的正法,在你的内心有调伏烦恼、令不活动之作用。得了禅定之后,在定中修学四念处,虽然尚未成就圣道,但遇缘对境时正念有力,能调伏烦恼令三业清净。这就是像法时代。

  「末法」:佛陀所宣扬的正法,在你的内心力量微弱。虽然出了家、受了戒,平时也静坐修止观,但止没有力量、观也没有力量;或许不至于发动麤重的烦恼,但种种烦恼还是不断生起。佛的正法在你内心虽不是完全没有作用,但力量很小,这对你来说就是末法时代。如果我们四众弟子学习佛法之后,在内心完全没有产生任何力量,烦恼仍旧活动的很厉害,那对这个人来说,佛法就是灭亡了!

  我们从北院迁移到南院来,环境是不同了。但无论在加州的北院,或在新州的南院,我们都与有出离愿的同梵行者共住,应该都是有道德的人。而大家一起继续学习戒、定、慧,依戒增上心,依心增上慧,依慧得解脱。虽然目前还没有成功,但能不断这样用功修行,佛法在我们的内心当逐渐有力,如是一切一切都是吉祥的!

  之三

  各位同学!我想讲一讲关于静坐的事情。

  先止后观

  静坐前第一个条件,当然先要持戒清净;以净戒为基,而后修学定慧。定慧就是止观!定慧是果,止观是因,由因而得果。所以静坐应该同时运用止和观二个方法,不应只是修止而不修观。但是学习静坐的人,或者不知道应该修观,或者知道但不愿修,所以多数只欢喜修止;但这是不符合圣道次第的!

  有的人静坐容易相应,修奢摩他时心能安住所缘,既不昏沈也不散乱,明静而住;半小时、一小时,乃至几个小时,感觉好像只是五分钟而已!这样的人自然欢喜静坐。但静坐不相应的人,或许不明白静坐的方法,也可能知道方法但不得力,心不能安住在所缘境,时时跑到其它杂乱的事情上,整支香一直地打妄想,想把心收摄回来,还是又跑掉了。奢摩他修得不相应,对静坐就没有兴趣,不愿意静坐了。照理说,你应该把静坐的困难报告老师,希望能解决;但有的人他不向老师说,也不想解决,宝贵的光阴就这样混过去,这是很遗憾的事情。

  先观后止

  如果止修得不相应,应该先修观!佛为初学静坐者说了五个方法(五停心观),以适应各种不同根性的众生,你可以选择其中与你相应的方法修观。先把这些文句背下来,而且要熟娴,静坐时就在心里默念这些文句,然后思惟其义。初开始若未能熟背,可以预先写在小纸片,随时拿出来看一看,再多背它几遍,然后依文思惟。这比修止容易!修止时,要使这一念心寂然不动、明静而住,它不听你招呼,叫它不要动,它偏要动!而修观就是依照文义去思惟,应该不难!

  各位同学最低都是高中以上的程度,文字上的认识与理解应该没有困难。在佛法的学习上,以《瑜伽师地论.声闻地》来说,有老师为你讲解,也有《披寻记》等参考书的注释,藉由这些助缘应该可以明白文义,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和同学互相讨论。将文义都搞通了,静坐时忆念背诵,如理思惟。试问此有何难乎?和打妄想一样嘛!不同的只是修观的内容是清净的,不同于妄想是染污的。

  别明因缘观

  可以根据十二缘起去思惟:无明缘行、行缘识、识缘名色、名色缘六入、六入缘触、触缘受、受缘爱、爱缘取、取缘有、有缘生、生缘老死忧悲苦恼。当然这十二缘起的文要背下来,义也要理解,然后静坐中即如是思惟。

  何谓「无明」?《瑜伽师地论》解释得很详细;要言之,不知不信世出世间的因果(四谛十二因缘)即是无明,乃至不明一切法无我、如幻如化,不明毕竟空寂都是「无明」。

  三界内一切众生由无明故,内心总是有所欲、有所求;因为有欲求,就会引发行动把所欢喜的事物取来,而心一动就是造业,不是福业,就是罪业,或者是不动业。从过去世到今生的因果而言,由无明而造业而有识,即是「无明缘行、行缘识」,从今生到未来世的因果而言,就是「爱缘取、取缘有、有缘生」。由此惑业苦三种杂染道理故,三世生死轮转不息。

  「行缘识」:如是了别性的识,是我们的果报主。眼识依眼根而有,若根坏,识就不能发生作用了。识的发动以六根为增上缘,六境为所缘缘,还有种子的亲因缘;但其中以「行」(业力)为主要的推动力量。若这一生的果报,得到人的眼耳鼻舌身意、人的色声香味触法,发动出来的就是人的眼识乃至意识;若此「行」的业力是在畜生世界,得到畜生的眼耳鼻舌身意、畜生的色声香味触法,发动出来的,就是畜生世界的眼识乃至意识。若无根、境,则识不能动;而根、境是由「行」来决定的,没有「行」就不会有六根、六境,也就不会有六识。「行」是很重要的,故云「行缘识」。

  「有缘生」:「生」,是识、名色、六处、触、受,亦即我们的果报体。无有即无生;有乃是行的业力,没有业力就没有果报。果报由业力而来,故果报本身是无自性的。十二因缘的道理,简单说就是「此有故彼有,此无故彼无;此生故彼生,此灭故彼灭」的理则。「此」即因缘,「彼」即因缘所生法;无因缘即无所生法,所生法无有自性,无自性即是「空」。「无明缘行、行缘识……,乃至生缘老死」,这是「此有故彼有」,是杂染生死的缘起。「无明灭则行灭,行灭则识灭……,乃至有灭则生灭,生灭则老死灭」,这是「此无故彼无」,是清净涅槃的还灭。从思惟十二缘起的事相中,通达一切法无自性之理,这是从凡入圣的一个次第。

  在静坐中如是思惟,最低限度二遍(来回各一遍),乃至四遍、六遍;打瞌睡就提起精神,心散乱了就收摄回来,继续思惟。若时时如此,能从无常的变化中,通达一切法是因缘有、是自性空的,心情欢喜。思惟完了就修奢摩他的止,将心安住在所缘境上不动,因为先修观的关系,止容易相应。

  通说余观

  愿意修其它观也可以。譬如对于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中某一品或某一段文特别感觉到欢喜,就把它背下来,而且一定要熟。静坐时默念这一段文,思惟其义,一遍、二遍、三遍、四遍,不要怕重复,然后再修止。或者《华严经》、《法华经》、《维摩诘所说经》,乃至《瑜伽师地论》,都是依这样的次第去修观。

  修观能灭罪

  止观若不相应,原因可能是生疏。另外,还可能是过去罪业的障碍。《普贤观经》云:「若欲忏悔者,端坐念实相,众罪如霜露,慧日能消除。」修观的好处之一,就是能灭罪!罪虽然不会立刻就完全灭除,但逐渐地障道因缘能减少,修行圣道就会顺利。努力背诵经文、思惟其义,即如《金刚经》所说:「若复有人得闻是经,信心清净,即生实相!」佛陀告诉我们,如是听闻、思惟、修习,最后能得无生法忍!这样用功,久了就不可思议!

  止观互增上

  修观能帮助止,修止也能帮助观,两者互为增上。止若修得好,能由欲界定进步到未到地定。欲界定最后的境界(如九心住的最极寂静、专注一趣、等持),虽然还没有轻安乐,但为时不应甚久,即应到了有轻安乐的未到地定,此时身心自然精进,应不久即得色界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。彼时有强大的堪能性,在此禅定中修四念处,修我空、法空观,能见第一义谛、得入圣道!所以,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,只要肯努力就有成就。我们应该用这样的方法,来调顺自己的道次第。

  发出离愿

  有的人初开始用功就相应,这是过去生栽培的善根;有的人修得不相应,应该依上述所说的方法调整。但其中有一个首要之处,就是要有得圣道的愿!如果没有一个坚定有力的愿,遇到困难就向后退转、放弃修行,何时能有成就?所以,每天早晨礼佛时要发出离的愿,无论供奉的是释迦牟尼佛、阿弥陀佛、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、观世音菩萨、大势至菩萨,或清净大海众菩萨,跪在佛前要至诚发愿:「我弟子某某,已经出家,在此修学圣道,愿解脱生死大苦,见第一义、得证涅槃,发大悲心弘扬佛法、广度众生!」如是念三遍。

  若每天真能以至诚心发愿,佛菩萨会护念你、加持你,慢慢地你就会成功!如果没有得圣道的愿,那佛菩萨也很难帮助你。所以每天早晨起来,自己先在佛前举行这个短短的仪式,然后开始用功学习佛法、修学止观,终究有一日会有成就,不会徒劳的!

  之四

  我们的学院成立于九六年三月,到现在有五年了。这几年当中一直有新同学陆续加入,也有人为了各式各样的因缘…

《午斋开示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