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午齋開示集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之勞形。南陽諸葛廬,西蜀子雲亭。孔子雲:何陋之有?

  「山不在高,有仙則名」:山不在乎高不高,若有仙人居住于此,此山即是名山。「水不在深,有龍則靈」:水不在乎深不深,若有龍潛藏其中,此水即有靈氣。此二譬喻襯托出第叁句「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」:居住的房子雖然破舊簡陋,但是我的品德高尚,這裏就是個好處所。

  劉禹錫在這篇文章所表達的思想,重點是不在乎外在環境的優劣,而在于內在品德的好壞。中國人尊爲「至聖先師」的孔老夫子,是一個有智慧的人,他在《論語‧裏仁》中說:「裏仁爲美,擇不處仁,焉得知?」也是同樣的見地。居住在一個地方,要先看看鄰居的品德怎麼樣;若能與有道德的人爲鄰,是最美好的了。如果想要選擇一個好環境,而不以人的道德爲重,怎能算是有智慧呢?我想各位同學來到這裏以後,亦應作如是觀,心情自然快樂。

  正法、像法、末法

  釋迦牟尼佛是我們娑婆世界佛法的教主,是一個有非常大智慧、大慈悲的人。釋尊所宣揚的佛法,流行于世間有叁個時期:正法、像法、末法。如何分別?「正法」:佛陀所宣揚的正法,在你的內心産生斷惑證真、轉凡成聖的作用,令你得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,乃至得無生法忍。此即《俱舍論》所說之「入正性離生」,亦如天臺宗所說之「破一分無明,見一分法性」。不管是比丘、比丘尼,優婆塞、優婆夷,學習佛法能達到這個程度,在個人來說,就是正法住世的時代。

  「像法」:佛陀所宣說的正法,在你的內心有調伏煩惱、令不活動之作用。得了禅定之後,在定中修學四念處,雖然尚未成就聖道,但遇緣對境時正念有力,能調伏煩惱令叁業清淨。這就是像法時代。

  「末法」:佛陀所宣揚的正法,在你的內心力量微弱。雖然出了家、受了戒,平時也靜坐修止觀,但止沒有力量、觀也沒有力量;或許不至于發動麤重的煩惱,但種種煩惱還是不斷生起。佛的正法在你內心雖不是完全沒有作用,但力量很小,這對你來說就是末法時代。如果我們四衆弟子學習佛法之後,在內心完全沒有産生任何力量,煩惱仍舊活動的很厲害,那對這個人來說,佛法就是滅亡了!

  我們從北院遷移到南院來,環境是不同了。但無論在加州的北院,或在新州的南院,我們都與有出離願的同梵行者共住,應該都是有道德的人。而大家一起繼續學習戒、定、慧,依戒增上心,依心增上慧,依慧得解脫。雖然目前還沒有成功,但能不斷這樣用功修行,佛法在我們的內心當逐漸有力,如是一切一切都是吉祥的!

  之叁

  各位同學!我想講一講關于靜坐的事情。

  先止後觀

  靜坐前第一個條件,當然先要持戒清淨;以淨戒爲基,而後修學定慧。定慧就是止觀!定慧是果,止觀是因,由因而得果。所以靜坐應該同時運用止和觀二個方法,不應只是修止而不修觀。但是學習靜坐的人,或者不知道應該修觀,或者知道但不願修,所以多數只歡喜修止;但這是不符合聖道次第的!

  有的人靜坐容易相應,修奢摩他時心能安住所緣,既不昏沈也不散亂,明靜而住;半小時、一小時,乃至幾個小時,感覺好像只是五分鍾而已!這樣的人自然歡喜靜坐。但靜坐不相應的人,或許不明白靜坐的方法,也可能知道方法但不得力,心不能安住在所緣境,時時跑到其它雜亂的事情上,整支香一直地打妄想,想把心收攝回來,還是又跑掉了。奢摩他修得不相應,對靜坐就沒有興趣,不願意靜坐了。照理說,你應該把靜坐的困難報告老師,希望能解決;但有的人他不向老師說,也不想解決,寶貴的光陰就這樣混過去,這是很遺憾的事情。

  先觀後止

  如果止修得不相應,應該先修觀!佛爲初學靜坐者說了五個方法(五停心觀),以適應各種不同根性的衆生,你可以選擇其中與你相應的方法修觀。先把這些文句背下來,而且要熟娴,靜坐時就在心裏默念這些文句,然後思惟其義。初開始若未能熟背,可以預先寫在小紙片,隨時拿出來看一看,再多背它幾遍,然後依文思惟。這比修止容易!修止時,要使這一念心寂然不動、明靜而住,它不聽你招呼,叫它不要動,它偏要動!而修觀就是依照文義去思惟,應該不難!

  各位同學最低都是高中以上的程度,文字上的認識與理解應該沒有困難。在佛法的學習上,以《瑜伽師地論.聲聞地》來說,有老師爲你講解,也有《披尋記》等參考書的注釋,藉由這些助緣應該可以明白文義,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和同學互相討論。將文義都搞通了,靜坐時憶念背誦,如理思惟。試問此有何難乎?和打妄想一樣嘛!不同的只是修觀的內容是清淨的,不同于妄想是染汙的。

  別明因緣觀

  可以根據十二緣起去思惟:無明緣行、行緣識、識緣名色、名色緣六入、六入緣觸、觸緣受、受緣愛、愛緣取、取緣有、有緣生、生緣老死憂悲苦惱。當然這十二緣起的文要背下來,義也要理解,然後靜坐中即如是思惟。

  何謂「無明」?《瑜伽師地論》解釋得很詳細;要言之,不知不信世出世間的因果(四谛十二因緣)即是無明,乃至不明一切法無我、如幻如化,不明畢竟空寂都是「無明」。

  叁界內一切衆生由無明故,內心總是有所欲、有所求;因爲有欲求,就會引發行動把所歡喜的事物取來,而心一動就是造業,不是福業,就是罪業,或者是不動業。從過去世到今生的因果而言,由無明而造業而有識,即是「無明緣行、行緣識」,從今生到未來世的因果而言,就是「愛緣取、取緣有、有緣生」。由此惑業苦叁種雜染道理故,叁世生死輪轉不息。

  「行緣識」:如是了別性的識,是我們的果報主。眼識依眼根而有,若根壞,識就不能發生作用了。識的發動以六根爲增上緣,六境爲所緣緣,還有種子的親因緣;但其中以「行」(業力)爲主要的推動力量。若這一生的果報,得到人的眼耳鼻舌身意、人的色聲香味觸法,發動出來的就是人的眼識乃至意識;若此「行」的業力是在畜生世界,得到畜生的眼耳鼻舌身意、畜生的色聲香味觸法,發動出來的,就是畜生世界的眼識乃至意識。若無根、境,則識不能動;而根、境是由「行」來決定的,沒有「行」就不會有六根、六境,也就不會有六識。「行」是很重要的,故雲「行緣識」。

  「有緣生」:「生」,是識、名色、六處、觸、受,亦即我們的果報體。無有即無生;有乃是行的業力,沒有業力就沒有果報。果報由業力而來,故果報本身是無自性的。十二因緣的道理,簡單說就是「此有故彼有,此無故彼無;此生故彼生,此滅故彼滅」的理則。「此」即因緣,「彼」即因緣所生法;無因緣即無所生法,所生法無有自性,無自性即是「空」。「無明緣行、行緣識……,乃至生緣老死」,這是「此有故彼有」,是雜染生死的緣起。「無明滅則行滅,行滅則識滅……,乃至有滅則生滅,生滅則老死滅」,這是「此無故彼無」,是清淨涅槃的還滅。從思惟十二緣起的事相中,通達一切法無自性之理,這是從凡入聖的一個次第。

  在靜坐中如是思惟,最低限度二遍(來回各一遍),乃至四遍、六遍;打瞌睡就提起精神,心散亂了就收攝回來,繼續思惟。若時時如此,能從無常的變化中,通達一切法是因緣有、是自性空的,心情歡喜。思惟完了就修奢摩他的止,將心安住在所緣境上不動,因爲先修觀的關系,止容易相應。

  通說余觀

  願意修其它觀也可以。譬如對于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中某一品或某一段文特別感覺到歡喜,就把它背下來,而且一定要熟。靜坐時默念這一段文,思惟其義,一遍、二遍、叁遍、四遍,不要怕重複,然後再修止。或者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維摩诘所說經》,乃至《瑜伽師地論》,都是依這樣的次第去修觀。

  修觀能滅罪

  止觀若不相應,原因可能是生疏。另外,還可能是過去罪業的障礙。《普賢觀經》雲:「若欲忏悔者,端坐念實相,衆罪如霜露,慧日能消除。」修觀的好處之一,就是能滅罪!罪雖然不會立刻就完全滅除,但逐漸地障道因緣能減少,修行聖道就會順利。努力背誦經文、思惟其義,即如《金剛經》所說:「若複有人得聞是經,信心清淨,即生實相!」佛陀告訴我們,如是聽聞、思惟、修習,最後能得無生法忍!這樣用功,久了就不可思議!

  止觀互增上

  修觀能幫助止,修止也能幫助觀,兩者互爲增上。止若修得好,能由欲界定進步到未到地定。欲界定最後的境界(如九心住的最極寂靜、專注一趣、等持),雖然還沒有輕安樂,但爲時不應甚久,即應到了有輕安樂的未到地定,此時身心自然精進,應不久即得色界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。彼時有強大的堪能性,在此禅定中修四念處,修我空、法空觀,能見第一義谛、得入聖道!所以,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,只要肯努力就有成就。我們應該用這樣的方法,來調順自己的道次第。

  發出離願

  有的人初開始用功就相應,這是過去生栽培的善根;有的人修得不相應,應該依上述所說的方法調整。但其中有一個首要之處,就是要有得聖道的願!如果沒有一個堅定有力的願,遇到困難就向後退轉、放棄修行,何時能有成就?所以,每天早晨禮佛時要發出離的願,無論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、阿彌陀佛、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或清淨大海衆菩薩,跪在佛前要至誠發願:「我弟子某某,已經出家,在此修學聖道,願解脫生死大苦,見第一義、得證涅槃,發大悲心弘揚佛法、廣度衆生!」如是念叁遍。

  若每天真能以至誠心發願,佛菩薩會護念你、加持你,慢慢地你就會成功!如果沒有得聖道的願,那佛菩薩也很難幫助你。所以每天早晨起來,自己先在佛前舉行這個短短的儀式,然後開始用功學習佛法、修學止觀,終究有一日會有成就,不會徒勞的!

  之四

  我們的學院成立于九六年叁月,到現在有五年了。這幾年當中一直有新同學陸續加入,也有人爲了各式各樣的因緣…

《午齋開示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