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午齋開示集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而告假離開。離開以後,有的人默然,但也有人說這樣的話:「他們提倡修四念處、提倡靜坐是騙人的,並沒有修嘛!某些同學說話像刀似的!」我們反省一下,有沒有修四念處呢?

  其實這也很好!我們的程度只是如此,以真實的面貌示人,不必說謊掩飾。但是我在想,學院開始以來,我們學習了《四念處》、《攝大乘論》。接著學習《瑜伽師地論》,〈聲聞地〉已經結束,從第叁十五卷起是〈菩薩地〉,目前已經上到了四十二卷。這不都是說明修學聖道、調伏煩惱的方法嗎?我們學習佛法,天天有靜坐的課程,難道沒有進步嗎?

  若止不相應、觀也不相應,那麼天天靜坐時是怎麼過的?若從來不修學四念處、我空觀、法空觀,遇見逆緣時完全沒有正念,說起話來沒有佛法的味道,如刀似箭毫無顧忌地刺傷人,我們真能忍可自己是這樣的相貌嗎?沒有慚愧心嗎?

  每天宴坐經行,內心應該如理作意;日常起居作務,也要如理作意。與人相處交談,要如理作意;默然獨處,也要如理作意。若時時熏習正法、如理作意,般若智慧將在你的內心逐漸熟悉、逐漸有力。與人接觸時,不管人家違逆你、還是隨順你,正念智慧自然現前,就不會令人譏嫌:「你們提倡修四念處是騙人的!」

  我的要求不是很高,希望同學們就從現前的虛妄分別開始修學起!「君子愛人以德!」應發慈悲心修學四念處調伏煩惱,對新舊同學以饒益心情彼此愛護,這樣同梵行者之間能互相和合增上,在生活裏、在佛法中就能同獲義利。不要令無始劫來的習氣,輕易地冒出來觸惱人,破壞了我們自己的清淨心。

  我以前說過,從佛光山佛學院出來的人,就贊歎佛光山;從萬佛寺佛學院出來的,就贊歎萬佛寺;從福嚴佛學院出來的,就贊歎福嚴;從圓光佛學院出來的同學,就贊歎圓光。那麼,從法雲寺佛學院出來的同學,怎麼樣呢?

  

  之五

  我今天想要說一說「習慣」這二個字。

  有那樣的因緣出現時,自然有那樣的反應,名爲「習慣」。明白點說,就是隨順「我」、不違反「我」的意願,「我」就生歡喜心;如果不隨順我」,不管合不合道理,「我」就不高興,就是「習慣」。但是,我們離開了煩惱家,來到非家--寺廟,若繼續隨順自己的習慣,這件事好嗎?

  有一回在臺北一家素食店裏,一位女子忽然跑來向我磕頭,說:「我的脾氣很大,有什麼辦法可以改?」她有意願要改變自己的缺點,值得贊歎!當然她可能是因爲發脾氣傷害了自己的利益,非常後悔,但是無法改變,所以問我怎麼辦?

  我說可以這樣做:「你每天抽出一點時間,在寂靜處坐下來,閉上眼睛,想象前面有人罵你、毀辱你,然後再睜開眼睛看看--沒有!沒有人在罵我,是我自己的虛妄分別!然後再閉上眼睛,想象前面有人罵我、毀辱我,再睜開眼看--沒有!沒有人罵我,是我自己的虛妄分別!每天作如是觀,一天叁次,連續叁天,看看情形是否改善。」

  我在家時,曾聽一位老先生說過一件事:齊齊哈爾市有位律師,有一回打輸官司,心裏很不舒服,因此出家爲僧,法名普照,和一個同參一起住在北京以北黃羊山中的一間廟裏用功。有一天不知何故,這位普照老和尚發脾氣,與他的同參吵了起來,惡言相向。事情過去以後心中後悔,就向這位同參道歉,說:「我下次若再發脾氣,你就打我!」後來經過多久,他又發脾氣了,但同參沒有打他。事情過後,這位普照老和尚說:「我說過,我若再發脾氣你就打我,你怎麼不打呢?」同參說:「我們是道友,怎麼好意思打你呢?」他說:「沒關系!我若再發脾氣,你一定要打我!」如此,再發脾氣時,同參真的打他了。從此以後,他再也不發脾氣了。這件事應該是盧溝橋事變(七七事變)之前發生的。各位法師都是生長在中國南部的,年紀也輕,但年紀大一點的北方老法師,應該都知道這位普照老和尚。

  南嶽懷讓禅師初來參訪六祖慧能禅師時,「祖問:『甚處來?』曰:『嵩山來。』祖曰:『甚麼物,恁麼來?』師無語。遂經八載,忽然有省,乃白祖曰:『說似一物即不中!』祖曰:『遂假修證也無!』師曰:『修證則不無,染汙即不得!』祖曰:『只此不染汙,諸佛之所護念。汝既如是,吾亦如是。』」(《祖燈大統》卷七.一八六頁)

  又懷師傳文初:「通天丙中受戒,習毗尼藏。久乃歎曰:『出家者,爲無爲法,天上人間,無有勝者。』」傳文中言,此時懷師已通達無爲法;但其後時來見六祖,何故不能答「甚麼物,恁麼來」一問?讀此傳前後文意,無言回答是實,「出家者爲無爲法」一語,恐是好事者增益也。

  至于「遂經八載,忽然有省」一事,如果懷師曾經學習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,應不至于須時如是之久。此經雲: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可以身相見如來否?不也,世尊!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。何以故?如來所說身相,即非身相。佛告須菩提: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。」如是妙文,讀之思之,法味彌深!

  前文所引普照老和尚的調心方法,是請求同參實時打他,以調伏瞋心,從此不再發脾氣;雖生實效,然而若能學習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、《大智度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、《攝大乘論》等,通達了一切法無我的勝義,又能靜坐實修止觀,則不只調伏煩惱現行,兼能深入法性,得成聖道,不亦美乎?

  各位同學中,有的人生來修養就好,有的人還要努力,也有人計劃若幹年後離開佛學院,就到某地住精舍,專修禅觀。此計劃雖美,但是人命無常,何必待若幹年後?現在就開始修無我觀、修法空觀!殊勝的功德,是由精進波羅蜜多成就的,不是懈怠。若肯努力,假以時日止觀現行決定無疑!

  我們由經論中獲一消息:一切佛子理應精進坐禅,斷惑證真,不應安于凡位,不求勝進。吾侪心服佛化,口誦佛語,而叁業不清淨,爲順佛意乎?

  

  之六

  我以前常表示個人不同意「看話頭」的想法,各位同學可能已經知道了。但是,現在我想進一步再談談這件事。

  很少有人根性能像舍利弗尊者,只是聽聞了四句頌:「諸法因緣生,是法說因緣,是法因緣盡,大師如是說。」當下就得初果。但這四句頌則是很明白地說了個道理,不是只問「念佛是誰?」如果完全沒有學過經論的人參「念佛是誰」,我看開悟的機會非常微小,一百人中一百個不能開悟,一萬人中一萬個不能開悟。若是已經學習過經論者,用這句話頭參,那便應是同于止觀的方法。

  而學習過經論者,用話頭爲觀察思惟之所緣,即使有所覺悟,還是平常人!只是因爲有了經論的啓示、佛菩薩的法語的開示,這句話頭能變成隨順毗缽舍那的觀察思惟,須經過一個時期的訓練,對于「念佛是誰」的道理,才可能更分明了點。但僅止于此而已!

  虛雲老和尚說到參話頭的方法,一開始就是提起「念佛是誰」這個話頭;等過一會兒,「念佛」兩個字不提了,只提「是誰」兩字;再過一會兒,「是」字也不要了,只提「誰」一字。我們漢文佛教禅宗的人,可能百分之百都認爲虛雲老和尚開悟了,而他認爲話頭就是這樣參的。有人問他:「教下有所謂止觀,那是怎麼回事?」虛雲老和尚回答:「那是古法。」換言之,古代的佛教徒是用止觀的方法修行,但現代的修行人學禅就是參話頭,不用止觀!

  虛雲老和尚沒有說看話頭開悟了以後怎麼辦?也許他說了我沒看見。如果有人提出這個問題問我,我的回答是:「修止觀!」因爲所謂開悟,一定要和修多羅的道理相合--和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、《維摩诘所說經》,或與《解深密經》、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》相契合都可以。

  《楞伽經》說到四種禅:愚夫所行禅、觀察義禅、攀緣如禅、如來禅。「愚夫所行禅」,很明顯地是指小乘佛教學者的禅法,而「觀察義禅、攀緣如禅、如來禅」屬大乘禅法。「觀察義禅、攀緣如禅」在內凡位;「觀察義禅」乃觀察所緣的境界是空的;「攀緣如禅」則進一步思惟能觀之智也是空的。如是契入無分別境界,就得無生法忍了。「如來禅」則是佛的境界,能有不可思議的微妙大用度化衆生。這是說修我空觀和法空觀,此經有唯識義。

  若參話頭開悟和經論相契合,也就是明白了我空、法空的道理。但此時還是生死凡夫,還要繼續修我空觀、法空觀,才能轉凡成聖。若未學習經論,單是看一句話頭就能明白我空、法空的道理嗎?我認爲很不容易!《金剛經》說: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」、「無法相、亦無非法相」、「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」。但什麼是「我相」?必須要深入研究大德們的批注,而且這些批注一定要與《阿含經》、《阿毗達磨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所說道理相合,不能以自己的虛妄分別加以解釋。就算是學習經論多少年的人,要把什麼是「我相」講得明白,都不容易。

  這其中有個定義:執著有我是凡夫,通達無我則是聖人。多少批注《金剛經》的書,解釋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」這句話時,能契合這個分際?《瑜伽師地論》說:假名安立的一切法是畢竟空的。這就是我空、法空,其中的道理更深。

  如果有人說:參這句話頭,開悟就是佛,所謂「即心是佛」。這樣講是有問題的。古代禅師語錄中也說到:「開悟後要繼續地修行!」但內容是什麼,又沒有詳細地說明白。如《論語》中子路問死,孔夫子回答:「未知生,焉知死!」雖然答複了,但沒有說明白。現在我們學習經論,佛菩薩也一點不含糊,明明白白地說,就是繼續要修止觀--修我空觀、法空觀,加上奢摩他。若是業障重者,必須先修「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」,然後再修「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」。無常觀、無我觀通深通淺,也包括中觀和唯識的我、法二空觀在內。若你只是學習南傳佛教,那麼北傳的法空觀就不在內了。

  從這個地方看,開悟了還是生死凡夫,要繼續地不違經論、隨順佛語修我空觀、法空觀。從外凡位進步到…

《午齋開示集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