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午斋开示集

  法云法雨--午斋开示集

  妙境长老

  之一

  静坐修止观

  从《阿含经》看出来,佛在世时的比丘,平时除了托钵乞食,或是听佛说法以外,一日之中就是宴坐、经行,修习止观,内心恒时如理作意、愿求圣道。常常静坐修止观,能改善自己的思想、调伏内心的烦恼,使令自己的贪心、忿怒、愚痴逐渐消灭。如果不静坐修止观,纵使出家一千年,贪瞋痴不变动,还是老样子,就失去出家的意义了。所以,我对于中国古德安排上早晚课的这种规定,不完全同意,我主张多静坐!

  静坐,不只是修奢摩他的止,还要修毗钵舍那的观!久远以来强大的散乱烦恼习气,我们初学者奢摩他没有力量,花了很多力气还是不能调伏;结果因为不能调伏而放弃,坐在那里不是打妄想、就是打瞌睡,乃至不愿意静坐了,这是不对的!如果修止不相应,可以用以下方法对治:第一、念大悲咒三遍乃至二十一遍,或者把《金刚经》在心中默念一遍,然后再修止。第二、一开始盘腿坐,可以先修几分钟的止,时间不要长,然后就修毗钵舍那观。

  一、无常观:思惟自己的生命体分两部份,一是生理,一是心理,从这两部份修无常观。

  二、无我观:当然先要学习无我观的内容;《瑜伽师地论》中,关于修无我观的数据非常丰富,你可以选择其中一种修习。

  三、不净观:无常观和无我观,是直截悟入第一义谛的方法!但是我们无始劫来的贪欲习气很重,未成圣道之前谁也不必耻笑谁,都还是有问题的,这就要修不净观来对治。我们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中学过不净观,把那一段文背下来,静坐时,先修三分钟的奢摩他,然后就背不净观的文。反复多背几遍,然后思惟不净观文中的义。思惟几遍都可以,然后再修奢摩他;这样奢摩他可能会好一点,妄想会减少一点。

  四、苦观:除了无常观、无我观、不净观,也可以修苦观。这等于诃斥自己的习气!自己的习气为佛陀的正法(四念住)所诃斥后,力量稍微被折伏了多少。在一坐之中,若能修三分钟,或者顶多五分钟的观,它就有多少力量;之后再修奢摩他时,就能安住一段时间,或者五分钟,或者能安住一刻钟。之后把修观的文重复背诵思惟、思惟背诵,然后再修奢摩他。这样,妄想就被折伏了,就容易寂静住。妄想折伏而能寂静住,奢摩他就容易有进步。

  常常修不净观、苦观、无常观、无我观,你的智能会增长。怎么知道呢?就在日常生活中看出。不管遇见什么事、什么人,在什么情形下,说了什么样的话,你的毗钵舍那观(正念)能现前。我们的贪瞋痴就是因为久远以来熟了,遇见什么境界自然地就这样活动;而正念不容易现前,就是因为不熟。但你现在能常常修观,早晨到大殿静坐修毗钵舍那观,中午也修,晚间继续修。久而久之纯熟了,不静坐时它也容易现前。若有人来赞叹:「你这个人有道心很用功修行!」立刻你的无常观、无我观现前,能以如理作意观察,不会生欢喜心。这样的反应,就不是一般的凡夫境界了。如果人家毁辱、轻视:「你修行是装模作样,那里有道心呢?」你还是用四念住来对治,有正忆念、有清净心现前,瞋心就不动。种种的毁辱、赞叹,反倒是修四念住的增上缘,这样不是很好吗?

  如果你不修(或不常修)四念住的毗钵舍那,而奢摩他也没修好,别人赞叹你、毁辱你,还是原来的老习气在作用着,随时欢喜、随时忿怒,甚至过了好一段时间还念念不忘。那么虽然出了家,在佛学院住多少年了,完全没有改变自己的思想。失掉了正念,随着别人的舌头转,别人教你哭你就哭,教你笑你就笑。你能知道这是错误的吗?能有惭愧心吗?若是时时修止观,奢摩他、毗钵舍那有进步了,偶然失掉正念,很快会知道不对,发惭愧心:「我怎么可以随着他人的舌头转呢?」轻视我,我不介意;赞叹我,我心亦不动。那么,这就是有一点进步了。

  我们出家人要有理智!出家是个理智的行动,不是感情上的行为。你离开了父母、兄弟姊妹等亲爱的人,是违反世间情感的事。但是为什么要离开?因为要求圣道!这就是理智压倒了感情的行动。可是出了家以后,不加强理智、不加强般若智慧,一点也不能进步,这不是太不合道理了吗?那又何必出家呢?所以,自己要反省自己,是不是贪欲心很强?或是常常发脾气,有一点事就忿怒?有缺点时,一定用智慧来消除。

  这是关于静坐的事。

  求生弥陀净土

  我们上晚殿主要是念佛(念阿弥陀佛)。这样安排的目的,就是为了求生阿弥陀佛的净土。念《阿弥陀经》时要诚恳,出声诵念比不出声好,因为心比较容易专注。不论是诵经或是持咒,往往熟了就不摄心,一面念一面打妄想,那有什么用呢?所以要自己作意摄心,念诵之时,也把心安住于此。佛学院的同学都是读书人,《阿弥陀经》的文不难懂。一边念一边随义观想,思惟阿弥陀佛国依正庄严的殊胜,阿弥陀佛国是一片和平的气象,不似这个世界的动乱,生欢喜心、求生净土。然后念「一心归命」(慈云净土文)、「三归依」。

  这虽是短短的仪轨,但却是一个完整的净土法门。念《阿弥陀经》时,等于已经到阿弥陀佛国走了一遍。而遶佛时的持念弥陀名号,即是练习一心不乱。念「一心归命」文时,就是回向愿生阿弥陀佛国。然后「三归依」,归依三宝。天天这样栽培一点净土资粮,时间久了,积少成多就有力量。若有一天离开佛学院了,自己仍可以继续学习净土法门,继续地栽培信愿行,加上静坐修止观的力量,临命终时,决定可以往生阿弥陀佛国,无有疑问!

  往生阿弥陀佛国太好了!阿弥陀佛、观世音菩萨做你的老师,为你说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:「凡所有相皆是虚妄,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。」就算不能立刻得无生法忍,但也接近了!因为你在娑婆世界时也是学习《金刚经》,常常随顺修我空观、法空观。曾经熏习栽培过,所以到阿弥陀佛国,阿弥陀佛或观世音菩萨为你说《金刚般若》,很容易得无生法忍。如果你现在不愿意参加晚课、念《阿弥陀经》,没有熏习,求生净土的力量微弱,将来能否往生就不一定了。

  所以,要学习佛法、多静坐修学止观,但也念《阿弥陀经》、持阿弥陀佛名号,不断地慢慢栽培。今生就算止观修行未能到达善根成熟的程度,但还有一个最后的净土法门,保证我们到阿弥陀佛国去,这样不是很好吗?若非如此,将来你到那里去?再来此世界吗?如果止观修得好,再来也还可以;如果止观没修好,再来这个世界时是什么样子?我看多数是苦恼境界!如何得知?「大众僧的事我若比别人多做,就吃亏了!」有这样的想法,不愿意为大众僧服务,你的福报不会很大。就算前生有福报,这也是无常法,逐渐的享受就减少了!若有这样的心理,就看出来教义的学习有限,智能栽培得不够。福报既不多,智慧也不高,再来这个世间,就注定你是个苦恼人。

  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的法门,和藏文佛教不同!藏文佛教还愿意再来这个世界。若是前生有几十年的用功,第二生再来时,有福报也有智能,能继续学习佛法、栽培善根,的确也是不错。但是,求生阿弥陀佛国更殊胜!生在依正庄严的彼土,诸上善人聚会一处,没有种种障道因缘,一定是精进不放逸的修学圣道。成就无生法忍后再来这个世界弘扬佛法、利益众生,那是完全不同境界!所以我认为,提倡这个法门是非常有意义的。

  拜大悲忏

  我们每星期安排一次大悲忏共修。为什么要拜大悲忏?如果目的是为摄化在家信徒,我也随喜。但是我们这里拜大悲忏,是为自己拜的!我感觉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业障很重的,常常要看医生,而且有时会有严重的病。为什么会这样?说是早晨衣服穿少了而着凉咳嗽,这还属平常;若是生大病,则可能是自己过去生造的罪业,现在以冷热等为增上缘而引发出来了。这时候想静坐不可能,既不能学习教义、也不能念佛,只有告假出去看医生,能不能治好也不一定。就算没那么严重,但心不安故,一样会影响到静坐及教义的学习。这个业障一定要靠忏悔来破除!

  若说:「我现在没有病,静坐、念佛、上课都没有问题。我没什么业障!」这话就说错了!一切法是「无常」的,今天虽然很好,但终究有一天可能会倒霉的。怎么办呢?要至诚恳切地拜大悲忏!若不这样的用功,就没有办法消除过去的业障。而念大悲咒能破除业障令人开智慧,对于学习教义修学止观有帮助,对身体健康也有帮助。若说:「等我有病了才去拜忏!」病一旦来了还能拜忏吗?头疼、腰疼、腿疼,磕个头都有困难!所以,应该在身体健康、没有病痛的时候用功,此时拜佛能专心,维那师父一唱「一切恭敬!」你一心地观想,功德才能成就。

  无形中消除了罪业,静坐修止、修观也减少了障碍。这是一个很强大、很微妙的增上缘,所以要拜大悲忏。这样,你在我们这个小小的佛学院,将能很顺利的毕业。有些人才华很高,但是业障一来,非得告假离开,不能继续在这里学习了!这是很遗憾的事情。

  我们佛学院安排静坐、念佛的课程,也安排拜大悲忏,希望各位同学尽可能参加。如果说不出来什么理由,就是不高兴去,你要用智慧来化解,思惟它的功德,慢慢地就会发欢喜心。不是别人强迫你去做这些事!自己思想上的障碍,应该由自己想办法慢慢化解,问题当可解决。如果不想化解,一直放纵自己种种没有智慧的想法,很难有进步。将来终究有一天后悔了,就来不及了!

  

  之二

  各位同学!我们从加州搬到这里,中间有很多的事情,大家辛苦了!在我的想法,加州的北院很好,但现在的新南院更好。各位同学的心情怎么样呢?

  陋室铭

  刚才吃饭时,我想起小时曾经读过刘禹锡的〈陋室铭〉:

  山不在高,有仙则名;水不在深,有龙则灵。斯是陋室,唯吾德馨。苔痕上阶绿,草色入帘青,谈笑有鸿儒,往来无白丁,可以调素琴,阅金经。无丝竹之乱耳,无案牍…

《午斋开示集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