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午斋开示集▪P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、《法华经》、《华严经》等大乘经典而修四念处。无论何者,都应先将经中的文义娴熟通达,然后于静坐时作正忆念,如理思惟观察。这就是非常可贵的方法。

  起初,这样的方法或者不容易做到;若是办理的过程不是那么顺利,我们可以至心地拜忏,消除宿世的障道因缘,帮助手续顺畅些。如果我们能精勤修学止观,不断向前进,恒常不忘失正念,内心逐渐能「不受一切法」;久而久之,功夫深了,就可以从世俗谛迁移到第一义谛那里去了。最后,由自己批准--移民成功!

  

  之九

  不明正法,愚生死长

  为什么我们无始劫来不断地流转生死?原因就是「无明」!「无明」,简单说就是无知;不知无我、不知一切法毕竟空,就叫作「无明」。因为无明,我们发动身口意造作种种业--福、非福、不动业;有了业力,就不能没有生死的果报。这就是「无明缘行、行缘识……、爱缘取、取缘有、有缘生、生缘老死忧悲苦恼,乃至纯大苦蕴聚。」

  佛在世时,有一天大众集合听佛说法,忽然来了只狮子,卧在旁边听法。这时,佛对狮子说四句话:「疲倦者道长,不眠者夜长,不明达正法,愚者轮回长。」(《南传法句经》)狮子是谁呢?原来在毗婆尸佛时,他是一个非常有学问的学者,教过的学生中很多是社会上有成就的人;他听说毗婆尸佛出现世间宣扬真理,感到好奇,就到毗婆尸佛那里去听法。

  但此时就出现一个问题!什么问题呢?因为此人年纪大,有学问、有道德,也有地位,不管在那里都受到尊重赞叹,可是到毗婆尸佛这里听法时,却没有人理睬他,他心里不舒服,就想:「你们这些人没有知识、不懂礼貌,对我都不知道恭敬!」瞋心一动,对大众僧骂了一句:「秃驴!」骂完了,还是愤恨不平,故毗婆尸佛说的法,他半句没听进去,一点好处也没得到就离开了。由于一时无明火的发动,造了辱骂大众僧的罪过,命终后就堕入畜生道--从毗婆尸佛一直到释迦牟尼佛,九十一劫一直地做狮子。所以,佛对他说:「不明达正法,愚者轮回长!」这个故事在《大智度论》(大正二五.三○七中)中有提到。

  这就是「我」!当然,没学问也没地位的人,不论到什么地方去、人家理睬不理睬,心里应该不大在意;而一个人若习惯处处受到恭敬赞叹,忽然间人家不恭敬他,心里不习惯就忿怒了。为何会这样?因为有「我」的执着!所以,修无我观是非常重要的!如果通达了「无我」的道理,别人恭敬、赞叹也好,轻视、毁辱也罢,内心完全不为所动,无爱也无憎。这样,逐渐地「无明灭则行灭、行灭则识灭……,爱灭则取灭、取灭则有灭、有灭则生灭……」,就到涅槃那里去了!

  趣入圣道不为难

  当然,从生死到涅槃,中间须要经过圣道的修习。什么是圣道?就是三十七道品;换言之,就是戒定慧,亦即止观!有人说:「太难了,我办不到!」实在来说,修学圣道这件事并不难!

  一天清晨,佛拿着钵,到一户贫苦人家去乞食。乞食时,佛隐藏原来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、放大光明的身相,化现成很平常的比丘模样。这户人家的一对夫妇都不信佛。此时丈夫不在家,而妻子看到比丘来乞食,就驱赶他:「你不要站在这里!赶快走开!」比丘说:「我是个出家人,也不要求很多东西,只是一餐饭而已,你布施一点也好!」女人答言:「不要!你赶快走开!你在这儿等到死,也不会给你饭吃的!」

  忽然间,这个比丘变成死人,身体种种臭秽肮脏的境界一下子都出现了。女人一见生大恐怖,扬声大叫:「不得了!」但忽然间,这个比丘和这个境界又都不见了。她心里还是很害怕,惊慌失措地就跑去找她的丈夫。她丈夫说:「发生什么事吗?」她如此如此一说,丈夫就火大了,回家拿了刀、弓箭等,急急地追着那个比丘去了。

  追到一个地方,看见比丘坐在一个琉璃城里。他心想:「哎呀!这个比丘有琉璃保护着,我打不到他,怎么办呢?」于是就大喊:「开门!开门!」比丘说:「你把弓箭、刀都丢掉了,我就开门!」他一想:「也可以!没有刀箭,我用拳头打也一样。」就把刀箭丢了。但见比丘还是没开门,就说:「你怎么还没开门呢?」比丘又说:「我的意思是要你把心里的刀箭丢掉,不只是手里的刀箭。」他一听,心想:「哎唷!这个比丘有神通,知道我心里想什么。这可不是平常人啊!」心里一畏惧,就跪下来说:「您是真人!我们对您没有礼貌,请神人原谅!我去找我太太来向你赔罪!」

  于是两夫妇就跪在琉璃城外,向比丘磕头忏悔,比丘即为他们宣说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的道理,二人当下便得须陀洹果。此时,佛即现出原来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、放大光明的殊妙境界,两夫妇见佛相好,生大欢喜,向佛大力磕头礼拜,声响不绝。这个故事见于《法句譬喻经》(大正四.五七八中)。

  我们看佛世时那些人,好像很容易便成就圣道了;当然,这是有善根的关系,而佛也是观察到这两夫妇善根已经成熟,故特意用此方便度化。现在我们如何能成就圣道呢?首先,必须学习经论,掌握圣道次第后,再修止观,深入地观察我不可得、一切法亦不可得。如此,得初果(或无生法忍)应该不是很难的事情!

  我曾经说过:就像造桌子似的,把零件一个个都先做好,最后拼装起来就成功了。得圣果即类似如此!先从经论里通达我不可得、一切法不可得的道理,这点搞通之后,其它的因缘就不是难事了。

  如修奢摩他,对一般人来说起初可能难了些,但若能对世间上的事情放下一点,再有诸法空的智慧来调伏,奢摩他也应该容易成就,然后于奢摩他中再修毗钵舍那观,成功了就是圣人了!

  破除修行的障碍

  卢山慧远大师于其所写的〈禅经序〉里说了一句话:「禅无智无以深其寂,智无禅无以穷其照。」修行一定要有止(禅),但也要有观(智)才行。有些人静坐就只欢喜修奢摩他寂静住,不欢喜修观思惟法义。这样有什么问题呢?修行人若只修奢摩他而不修毗钵舍那,一旦心里有点相应,就会有高慢心:「你们都不如我!」但事实上,就算得了四禅八定,还是生死凡夫啊!

  有位仙人住在山里,旁边常伴着一只狐狸听他读书、说法;经过很长一段时间,忽然有一天,狐狸对仙人说:「我可以做兽中之王了!」(这话的意思,就是牠开悟了!)说完后,就离开了仙人到别的地方去,遇见一只有病的狐狸(他不先找健康的),威胁牠说:「你若不听我的话,我就杀你!」病狐狸心里害怕,就听牠的话,随着牠走。后来,又遇见了几只有病的狐狸,都这样如法泡制;病狐狸没有抵抗能力,受到恐吓,只好低声下气地服从。这样,这个狐狸就有了多少随从者。之后,即使遇见了健康的狐狸,牠也这样恐吓;健康的狐狸本来很强壮,不必怕牠,但对方人多势众,只得畏惧三分。这样,牠就有了一大帮的随从者,是狐狸中的王了。

  作了狐狸王后,牠又开始降服大象。大象体型大,本来不怕狐狸,但狐狸数目太多了,牠也有点恐惧,只好听从狐狸王。此后,狐狸王就骑在大象身上,降伏了更多的大象,再接着降伏其它野兽,最后降伏老虎、狮子,终于作了兽中之王。

  和人一样,成功后就冲昏了脑袋!牠作了兽中之王后,忽然间打了个主意:「我是兽中之王,不应以同兽的狐狸作伴侣,应该娶人间国王的公主做太太!」所以就率领着众兽,把一个大城巿包围起来。国王派遣使者去谈判,狐狸王对使者说:「我要娶国王的女儿!若不照办,我就要破坏你们的国家。」国王听了心里很不舒服,召集臣下开紧急会议商讨对策。有大臣说:「牠们有老虎、狮子,还有大象等很多的野兽,势力很可怕,王何必爱惜一个女子而大动干戈呢?牠要就给牠嘛!」但另外又有人说:「从没听过将人间国王的女儿,献给禽兽作伴侣的事情。我们不能就这样投降,应该和牠们斗一斗。」

  这位大臣提出一个办法,就是作战那一天,先让城里所有的人以棉花塞住耳朵,再派使臣向狐狸王说:「作战时我们先开战,然后你再让狮子吼。」狐狸口头同意了,但心里想:「他们提出先战后吼的条件,一定是害怕狮子的吼叫声。那么,我要下令让狮子先吼叫。」到了开战时,狮子就先吼;这一吼就不得了了,狐狸王自己吓得心脏破碎,当场从大象背上掉下来死了。狐狸王一死,所有野兽四处散走,国王即战胜了这一仗。这个故事出于《五分律》(大正二二.一八下),《法苑珠林》(大正五三.六九一上)里亦收录。

  从这个故事看出,做什么事成功时不要高慢,高慢心一生,就一定会失败,中国历史上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!人一有了些许优点或成就,就容易仗势而生高慢,但「我慢山高,法水不入」,修行人若有了高慢心,就障碍你不能得圣道。

  修奢摩他而不修毗钵舍那的人,或许也能觉悟自己有高慢心,但是无法破除!若修奢摩他的止,同时也修毗钵舍那的观,就能反省并察觉到自己的问题,也能进一步用我空观、法空观来破除高慢心。此时,你容易有进步,不会自己作障碍,就能得圣道!

  万里无寸草处去

  《维摩诘所说经》云:「不断淫怒痴,亦不与俱!」这是大菩萨的境界,不是平常人!若是凡夫菩萨,虽然发了无上菩提心,还是要先全心注意断除淫、怒、痴、慢等种种爱见烦恼这件事,逮得无生法忍后,有了圣道的大智慧光明,那时才可以说到达「不断淫怒痴,亦不与俱」的程度。但怎么断淫怒痴呢?

  唐朝有一位洞山禅师,是禅宗很有名的一位大德。一年,结夏安居圆满,洞山禅师对大众说:「秋初夏末,兄弟或东或西,直须向万里无寸草处去!」三月安居结束了,大家就要离开这里,到别处去参学,或者东边去、西边去,无论到何处,你不要到有草的地方去!过了一会儿,洞山禅师又说:「只如万里无寸草处,作么生去?」万里无寸草处怎么去呢?提出来这么一个问题。当时,大众上下并皆默然,无人能答。

  后来,其中一位禅者到石霜禅师那里。石霜禅师问:「和尚有何言句示徒?」洞山禅师都是怎么对大众开示的?这位禅者就如是如是地说了。石霜禅师又问:「有人下语否?」有没有人回答这一句话呢?说:「没有人!」石霜禅师就说:「何不道出门便是草!」出了这个门外就是草!这个禅者后来又回到洞山禅师这里,就转述石霜禅师的回答。洞山禅师听后就赞叹说:「大唐国内能有几人?」大唐国里,能有几个石霜禅师呢?这等于赞叹石霜禅师的回答是对的!但当我们读这段记载时,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?

  这句话可以引《维摩诘所说经‧观众生品》中的「毕竟空寂舍」来解释。维摩诘居士在什么地方住?在毕竟空寂那里住!毕竟空寂就是他的房子,故云「毕竟空舍」。我想洞山禅师是读过《维摩诘经》的,「万里无寸草处去」应该就是从这一句话来!「毕竟空寂舍」是广大无边的,但这个房子里没有草!「没有草」是什么意思?「草」就是虚妄分别!若常常在毕竟空寂这里学习止观,就能灭除我们内心的虚妄分别。虚妄分别灭除后就没有草了,也就是证悟了毕竟空寂--诸法如的意思。所以,东去、西去、南去、北去……,不管到什么地方参学,总而言之,应该学习向第一义谛那里去!若老是停留在虚妄分别的境界,就是空过光阴了。

  何处是「万里无寸草处」呢?即是第一义谛,亦即诸法如或涅槃。这个地方怎么去?洞山禅师没有讲,而石霜禅师的回答是:「出门便是草!」若离开了第一义谛,就是落入虚妄分别。而心里一虚妄分别,烦恼就现起,并不是发大瞋心、大贪心才叫作烦恼。心念一起,才动眉毛就犯了祖师规矩;不与第一义谛相应,就是烦恼境界、就是生死流转。我认为古代的禅师是阅读经论、如理作意的。石霜禅师应该也是学习经论且修止观的,所以他能回答这句话。

  《金刚经》云:「不住色生心,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。」凡夫总是在一切法上虚妄分别,所以是「住一切法生心」。现在学习佛法,常常思惟「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受想行识亦复如是……」,举心动念与法相合,行住坐卧、语默动静,一切时、一切处观一切法皆是如,就是趣向第一义谛!有人骂你、毁辱你,向道上会,观「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;赞叹你、恭敬你,也观「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。能这样,就是万里无寸草处去而没有出门。安住在那里修止观,不生烦恼就是没有草,亦即是「无所住而生其心」之意。

  在没得无生法忍之前,能念念在道作如是观,久了就得无生法忍。明白点说,我们佛教徒应该做这件事--一定要修我空观、修法空观;常常这样修习,才能渐渐由凡而圣,断淫怒痴等爱见烦恼之草,到「万里无寸草处去」!

  

  

《午斋开示集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