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持名念佛與念佛叁昧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之。具足二意,是名「發廣大心」。

  

  「常念觀察叁解脫門」:《瑜伽師地論》卷二八中,解釋叁解脫門:

  

  複有叁解脫門:一、空解脫門,二、無願解脫門,叁、無相解脫門。雲何建立叁解脫門?謂所知境略有二種:有及非有。有,有二種:一者有爲,二者無爲。于有爲中,且說叁界所系五蘊;于無爲中,且說涅槃。如是二種有爲、無爲,合說名有。若說于我,或說有情、命者、生者等,是名非有。于有爲中見過失故,見過患故,無所祈願;無祈願故,依此建立無願解脫門。于有爲中無祈願故,便于涅槃深生祈願,見極寂靜,見甚微妙,見永出離;由于中見永出離故,依此建立無相解脫門。于其非有無所有中,非有祈願,非無祈願,如其非有,還則如是知爲非有、見爲非有,依此建立空解脫門。是名建立叁解脫門。』(大正叁○‧四叁六中)

  

  前文但說我空觀,此中又兼說修諸法寂滅相--法空觀。

  

  「常念先生叁種正智」:言叁種正智者,應是聞所成慧、思所成慧、修所成慧。此中前二種智,應在修習止觀之前學習成就,故雲「先生」。而止成就時,修毗缽舍那,即名修慧。或行者初學習時,作如是念:「由聞思修得念佛叁昧!」故雲「先生」。「常念斷滅叁不善根」:此是修念佛叁昧者時應覺察,不可輕忽之事。

  

  「常念成就諸叁昧聚」:上文奢摩他與觀同說,而觀之內容已見之于前文。此中說常念成就諸叁昧聚,其意應是已成就未至定,而意猶不足,還想進修四禅、四無量心等,故雲「常念」。而「常念」句,亦含有誓在進修之意。

  

  修習念佛叁昧者,爲何要常念成就諸叁昧聚?釋尊初在菩提樹下成道時,是在色界第四靜慮中,思惟緣起而得無上菩提,今行者亦應在叁昧中,得念佛叁昧。《大智度論》卷二○雲:

  

  叁十七品是趣涅槃道,行是道已,得到涅槃城。涅槃城有叁門,所謂空、無相、無作。已說道次,應說到處門,四禅等是助開門法。複次,叁十七品是上妙法,欲界心散亂,行者依何地、何方便得?當依色界、無色界諸禅定。(大正二五‧二○六上)。

  

  今行者欲得念佛叁昧,亦應如是學,故雲:「常念成就諸叁昧聚」。又叁昧聚者,叁昧(四禅等)是功德叢林,諸菩薩摩诃薩依此一一叁昧出生無量叁昧,聲聞、緣覺不達其名,故名叁昧聚。又行者欲成就念佛叁昧,同時亦願成就其余叁昧,如百八叁昧等,故雲:「常念成就諸叁昧聚」。

  

  「常念成就一切衆生,常念等爲衆生說法」:此是行者大慈悲心,常念衆生愚癡無知,常念依平等心以法光明而啓示之。

  

  「當觀四念處,所謂身念處、受念處、心念處、法念處」:前文行者雖是不忘衆生苦,而自身道業猶未成就,故還須勤修念佛叁昧,亦即是四念處,義無差別。以下經文甚多,恐繁不引。

  

  丙二、結釋

  

  上來所引經文,修習念佛叁昧的方法,原是信、戒、叁慧,遠離邊見爲先,精進修習止觀,于叁昧中斷滅叁不善根(我法二執),進而證入叁解脫門、諸法寂滅相,定慧力莊嚴,是名念佛叁昧。其義蓋爲:「如來者,諸法如義」、「若見諸相非相,即見如來」,是名念佛叁昧。

  

  上來念佛叁昧義如是。再對讀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所說,執持名號一心不亂,臨命終時蒙佛加佑,令心不亂、不顛倒之文,會感覺到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未施設法性寂滅之止觀行法,與《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叁昧分》之念佛叁昧文義懸殊,極爲明顯。

  

  乙二、以佛菩提爲所緣二

  丙一、引經釋二

  丁一、地前加行位

  

  前來所引念佛叁昧之文,是此經〈正觀品〉中所說。又此經中〈思惟叁昧品〉複略有不同的修行方便。其文雲:

  

  爾時不空見菩薩摩诃薩白佛言:「世尊!若諸菩薩摩诃薩念欲成就諸佛所說念佛叁昧者,雲何思惟而得安住?」佛告不空見菩薩言:「不空見!若諸菩薩摩诃薩,必欲成就是叁昧者,先當正念……,彼如是心念一切叁世十方世界中,是等一切諸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、明行足、善逝、世間解、無上士調禦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、世尊,天降成就、入胎成就、住胎成就、出胎成就、出家成就、諸功德成就、諸根成就、諸相成就、諸好成就、莊嚴成就、戒品成就、叁昧成就、智慧成就、解脫成就、解脫知見成就、四無畏慈悲成就、喜舍成就、慚愧成就、威儀成就、諸行成就、奢摩他成就、毗缽舍那成就、明解脫成就、解脫門成就、四念處成就……無礙利益成就、爲他利益無礙成就、一切善法成就、清淨色成就、清淨心成就、清淨智成就、諸入成就、金色百福成就。」(大正一叁‧八五八中)

  

  (以下未作注之經文爲同一出處)

  

  此說修習念佛叁昧者,先學習作觀,文爲二:初觀後止。觀,是觀想佛陀所成就的自利利他無量功德。

  

  時彼菩薩念諸如來如是相已,複應常念彼諸如來、應供、等正覺,心無動亂,亦當安住無所著心。心無著已,彼複應作如是思惟:「是中何等名曰如來?……菩提如是,亦無有心,無有觸對,不可見聞,不可知證。此心如是,雲何能得成就菩提!」

  

  此中初句結束前文。次「複應常念」以下,贊佛心無動亂而常念;「亦當安住無所著心」句是向佛學習心無動亂。無著即是無亂,即是修止,故雲「安住」。

  

  其次是學習空觀,文中「心無著已」句,謂行者之心已安住于止中,爲時或長或短以後,又于止中起觀,故雲「如是思惟」。此中文有二節:初節觀如來不可得,後節觀菩提不可得;前文觀佛無量功德,如幻而有,此則般若將入畢竟空,入不二法門。

  

  丁二、地上聖位及如來位

  

  佛言:「不空見!然彼菩薩常應如是觀察思惟,若能如是觀諸法時,即得安住于正法中,心無遷變,不可移動。當知爾時,具足菩薩摩诃薩法,自然遠離不善思惟,速疾成就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正覺平等真實法界。」

  

  觀前二段文是地前加行位,此文即證聖之十地菩薩及如來圓滿位。文爲二:初佛陀勉勵加行位菩薩無間斷修,故雲「常應如是觀察思惟」。「若能如是」以下,先說初地至七地的斷證。初句牒前世第一菩薩止觀「正法」,即是真如;「安住」即是根本無分別智,不緣一切法,圓證真如之相。「心無遷變,不可移動」即是斷除惑染,證不退轉位。

  

  「當知爾時」以下,是由八地至佛地的無功用道,故雲「自然」。「遠離不善思惟」約隨眠說,是斷惑。「正覺平等真實法界」即是證真。如是由初地,繼續修習妙止妙觀寂滅法性,廣度衆生,入不二法門,進趣無上菩提,是名念佛叁昧。

  

  此文以佛功德、無上菩提爲念佛叁昧之所緣境,前文以五陰爲所緣境,後文亦有令修不淨觀文,境雖有異,無非證入寂滅真如念佛叁昧之旨。

  

  丙二、引余證

  

  《大智度論》卷一雲:

  

  複有菩薩修念佛叁昧,佛爲彼等欲令于此叁昧得增益故,說般若波羅蜜經。如般若波羅蜜經初品中說:「佛現神足,放金色光明遍照十方恒河沙等世界,示現大身清淨光明,種種妙色滿虛空中。佛在衆中端正殊妙,無能及者,譬如須彌山王,處于大海。」諸菩薩見佛神變,于念佛叁昧倍複增益,以是事故說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。(大正二五‧五八上)

  

  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卷第二叁〈叁次品〉雲:

  

  菩薩摩诃薩從初以來,以一切種智相應心,信解諸法無所有性,修六念,所謂: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、念戒、念舍、念天。須菩提!雲何菩薩摩诃薩修念佛?菩薩摩诃薩念佛,不以色念,不以受想行識念。何以故?是色自性無,受想行識自性無,若法自性無,是爲無所有。何以故?無憶故,是爲念佛。複次,須菩提!菩薩摩诃薩念佛,不以叁十二相念,亦不念金色身、不念丈光、不念八十隨形好。何以故?是佛身自性無故,若法無性,是爲無所有。何以故?無憶故,是爲念佛。(大正八‧叁八五中)

  

  以上二文所說的念佛叁昧,一是如幻緣起,一是法性寂滅;觀緣起法即是寂滅,雖是寂滅而緣起宛然。與前文所引《大方等大集經.菩薩念佛叁昧分》文義無異。

  

  《大般若波羅蜜多經》卷四六六,第二分〈漸次品〉雲:

  

  雲何菩薩摩诃薩修學佛隨念?謂菩薩摩诃薩修學佛隨念時,不應以色思惟如來應正等覺,不應以受想行識思惟如來應正等覺,何以故?色乃至識皆無自性,若法無自性,則不可念,不可思惟。所以者何?若無念、無思惟,是爲佛隨念(大正七‧叁五六上)。

  

  此是奘譯,與前文什譯可以對讀,當有助于理解其所诠之義。

  

  甲叁、別明念佛「叁昧」義

  

  叁昧即叁摩地。《阿毗達磨俱舍論.分別根品》雲:「叁摩地,謂心一境性。」(大正二九‧一九上)。《阿毗達磨順正理論》卷四:「令心無亂,取所緣境,不流散因,名叁摩地。」(大正二九‧叁八四中)。由等持的力量,能令其心于一所緣境上相續不散亂,明靜而轉,是名叁摩地。若無等持之力,心性掉動,不能安住一境,不名叁昧。

  

  龍樹菩薩《大智度論》卷二○又有不同的解釋,茲引其文如下:

  

  問曰:「是叁種以智慧觀空、觀無相、觀無作,是智慧,何以故名叁昧?」答曰:「是叁種智慧若不住定中,則是狂慧,多墮邪疑,無所能作;若住定中,則能破諸煩惱,得諸法實相。複次,是道異一切世間,與世間相違,諸聖人在定中得實相說,非是狂心語。複次,諸禅定中無此叁法,不名爲叁昧。何以故?還退失墮生死故,……以是故叁解脫門佛說名爲叁昧。」問曰:「今何以故名解脫門?」答曰:「行是法時,得解脫到無余涅槃,以是故名解脫門。無余涅槃是真解脫。」(大正二五‧二○六上)

  

  此解叁種智慧與定相依之義,甚爲明顯。若但有叁慧而無定力的攝受,則是狂慧,多墮邪疑,無所能作;所以叁慧須要禅定的增上。若但有禅定,無淨慧的觀察,禅定會失壞,還流轉于生死中。若定慧相依于一心中,則能斷惑證真,滅除生死大苦,入無余涅槃,得真解脫。龍樹菩薩如此解釋叁昧,即應唯是聖無漏禅,才可以名爲叁昧;凡夫所得禅,未能斷惑,不得名爲叁昧。

  

  今念佛叁昧所以名爲念佛「叁昧」者何?上文所引《大方等大集經菩薩念佛叁昧分》之念佛叁昧文義,與龍樹所解之叁昧義會而觀之,若以念佛叁昧爲有漏禅,是大不敬!是大錯誤!今讀《佛說阿彌陀經》所說:「執持名號,一心不亂」,是否可以稱之爲念佛叁昧?思之當知!

  

  甲四、持名念佛法門的重要

  

  佛陀大慈大悲教化衆生的本願,乃爲解脫有情生死大苦也。吾人本應修習念佛叁昧,直悟無生法忍,以滿如來本願,然而佛法流行諸方國土,展轉傳至今日,能修念佛叁昧者極爲鮮少。大約六種人不能修習念佛叁昧:

  

  (一)未學習教義者,不知如何修習念佛叁昧。

  

  (二)學習佛法而中辍者。

  

  上述二種人在我們漢文佛教中,爲數幾何?

  

  (叁)願修習其它法門,無意願于此法門者。

  

  (四)障深重者。

  

  (五)無轉凡成聖之志趣者。

  

  (六)懈怠之人。

  

  上列六種人中,除了後四種以外,前二種佛教徒應如何完成其解脫生死,成就聖道之大願?唯有持名念佛法門最爲適宜。其理由有:

  

  (一)法門容易學習,讀淨土叁經一論,能通達大義即可。

  

  (二)開始修習之時,若能具足信、願、行叁種資糧就行。

  

  (叁)不求決定斷惑證真,只要平時一心不亂念佛,臨命終時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彼佛國土。

  

  (四)若能往生阿彌陀佛國,見佛聞法以起行,或遲或速,終必見寂滅性而得果。

  

  能修念佛叁昧之人是利根,吾人不能修念佛叁昧是鈍根;然而若能真誠念佛名號、求生彼國,成功之時,見佛聞法,得無生忍,與彼利根亦無差別,所以也不必自卑自棄。

  

  今日佛教徒,能修念佛叁昧之人是極少數否?奉行持佛名號法門者是極多數否?極多數人由此法門得度生死大患,所以此法門是太重要了,應努力弘揚贊歎!

  

  

《持名念佛與念佛叁昧》全文閱讀結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午齋開示集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