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恼!唯有降伏欲心才能获致内心的平静,故佛开示我们要修不净观来破除欲。修不净观要将不净观的文背下来,譬如《法句经》偈:「观此粉饰身,疮伤一堆骨,疾病多思惟,决非常存者。」或《大智度论》中说到三十七道品,其中提到四念住,可以一方面背这些文句,一方面思惟文里面的义,久而久之成为自己的思想,就能遇境心不动。佛在世时比丘们多数是这样修习,所以能得圣道;现代的人也应该这样学习,先不要说「业障重」!
不净观虽然不能断烦恼,但是能降伏欲。破除了欲的障道力量,然后修无我观,就能得圣道。以小乘佛法来说,即是得初果,大乘就是无生法忍。
己二、观如梦悟空
或者可以思惟《金刚经》的法语: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。」修如梦观可以分两个次第:先观梦,然后观如梦。用这样的智慧观察自己的身体,乃至观察一切苦恼的境界,皆如梦幻,虚妄不实。作梦时似乎真有这么一件事,但梦醒之后,梦里的人事物根本不存在,是假的、是空的。能常常在静坐和日常生活中如是思惟观察,一旦奢摩他有成就时,就能在一切如幻、如化、如梦中境、如水中月的正忆念时,与空相应,与散乱思惟是不同的。
我们修观不要直接观空,要先观假,然后从假入空。这不是智者大师的法语吗?譬如梦中的事是有,而醒了之后纔知道那是假的、是空的。依这个次第作观,由假入空。当你作如是观时,心就住在空,而不住在有上了。圣人观察一切因缘生法是假有,而假有即是自性空,这个过程就是由假入空。
己三、观无我证圣
另外还要修无我观。我们学习《瑜伽师地论》、《中观论》,了解到只观一切法空而不修无我观,还不能得圣道,由此可见修无我观的重要。
《瑜伽师地论》的〈声闻地〉和〈菩萨地〉都说到三三昧。〈菩萨地〉的三三昧是大乘佛法,〈声闻地〉的三三昧通于大小乘。三三昧中,第一是空三昧,第二是无愿三昧,第三是无相三昧。空三昧就是在禅定里,观察色受想行识中,我不可得、我所也不可得。什么叫作「我」?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话、沟通思想,常常用到「我」这个字,但是并没有特别注意「我」的定义。在中国哲学里,虽然孔夫子在「子绝四」中也提到「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」,但究竟这个「我」是怎么回事也没说清楚。
而在印度的其它宗教中,认为在这个生灭变化的生命体里,有一个东西是坚密、永久的存在,这就是「我」。所以外道主张有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、我。执着识是常恒住、不变易的,是我的本体。执着我的住处是色、我的感觉是受、我的知识是想、我的行为是行。在死亡时,只是色受想行坏了,但「我」的体性还是常在的--或者到天上、或者到人间、或者到地狱;在六道中轮回的「我」,是常恒住、不变易的,永久也不死的,这是外道的有我论。然而,佛教中的修行人也可能有我的执着,以为一切因缘生法是空的,而我的灵明之心是真常不坏的,这便入于邪知邪见的外道中了(请读《楞伽经》)。
佛教是无我论,佛说这个生命体就是色受想行识等因缘和合而有的,另外没有我,这就是无我义!《金刚经》说:「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,如来说名真是菩萨。」全经从前至后都是说明无我的深义。我们学习《大智度论》、《中观论》、《瑜伽师地论》,也通通是无我论。我们中国传统佛教虽然欢喜读《金刚经》,一方面却仍然是有我论,彷佛看不见其间的思想冲突。
若从事实看有我论、无我论的利弊:有我论的短处是自私,因为有「我」就有「我所」,我权力所及的地方别人不可以侵犯。你不侵损到我,我尚可容许你的存在;你若损害到我,那就非得要消灭你不可。假设执着有我,则不妨牺牲你以保护我;如果要牺牲我来保护你的利益,不可以!不能改进有我论的弊端,正是中国佛教衰微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无我论者,观察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识不可得。没有我、也就没有我所,任何行动都碰不到我。因为没有我可得,这才能发起大悲心牺牲自己,普度众生。可见无我论才是圆满的,人与人之间才能和谐无诤,没有个人利益,只有团体的利益,无我论能做到这个程度。所以,从事实来看,修无我观是大悲心的基础,是真实能发起大悲心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。如果你表面上说修菩萨行,而实际上还是执着有我,你的私心终究不能放下。
圣人绝对是无我的。如《大般若经》说:「色不可得,彼我无我亦不可得;受想行识皆不可得,彼我无我亦不可得。所以者何?此中尚无色等可得,何况有彼我与无我!汝若能修如是般若,是修般若波罗蜜多。」这样观察纯熟,逐渐达到「不住色生心,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」时,就是圣人的境界了。如《法华经》说:「以不受一切法故,而于诸漏心得解脱。」「受」者,执着也。如果有我可得,就会有受,有受就有执着。但初开始若不能修无我观,可以先修如梦观,观察这个身体是假的,然后再修无我观,就容易契入。
乙三、修习圣道的功德二
丙一、令身心清净自在安乐
修习圣道的功德是太多了!《金刚经》上说:「须菩提!于意云何?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,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?须菩提言:甚多,世尊!何以故?是福德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来说福德多。若复有人于此经中,受持乃至四句偈等,为他人说,其福胜彼。何以故?须菩提!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,皆从此经出。」凡夫总感觉世上的荣华富贵是可爱的,值得努力去追求;佛说,你做再多的功德,得再多的荣华富贵,还不如受持此经四句偈!
「圣道」是没有苦恼的大安乐境界;荣华富贵有欺诳性,是令人苦恼的!历史上历代的皇帝虽然拥有很大的权力、很多的财富,但是心情都不快乐,还不如一般老百姓活得安乐。不要说做皇帝,就是一般有大财富的人,亦多是苦恼人。我在报纸上看到某个拥有很多楼房的有钱人,他天天吃胃药仍然消化不良,还不如一个光着膀子、在路边摊上呼噜呼噜吃碗大鲁面的穷汉子快活。可见世间的荣华富贵都是虚有其表,你羡慕富贵的人,富贵的人还要羡慕你啊!
简单地说,修学圣道有了成就,一切时、一切处内心都是自在安乐的。世间上这些虚妄的事不能动摇他,他自己有独立的世界,他是清净自在的,这是真实的财富!
丙二、依悲智交融弘法利生
现在虽然是末法时代,但是,佛所说的文字的正法还在,如果好好学习还是来得及,还是能有所成就!如果肯依佛菩萨的教导做好前方便,从闻思得到佛法的正见,并且修习奢摩他,修毗钵舍那--不净观、如梦观、无我观等。今天也修、明天也修,恒常不放逸地修,今生一定会有好消息的。
在《阿毘达磨法蕴足论》上说到四证净,其中的「随念正法」叫作「现见」,意思就是只要肯努力,现在作如是观,不待来生,现在就能成就!就像木匠制作椅子,把所有的零件都准备好了,之后一组合起来就完成了。佛法的学习亦复如是!把所有该学习的一样一样地都学清楚了,然后坐下来就这么去思惟观察,有止、有观就能够成就,其实并不难!
得了圣道就有苦、空、无常、无我、一切法毕竟空的智慧,此时发大悲心弘扬佛法、广度众生,你的一举一动就有佛法的精神在里面,十方佛菩萨都会嘉许赞叹说:「这是我的好徒弟!」如果你没有修四念住,内心的贪、瞋、痴烦恼都在,只凭着自己的福德因缘而多少有点善行的活动,佛菩萨认为这个弟子是不及格的!
因此,各位应发菩提心,学习止观、修学圣道。烦恼伏断了,有了清净的智慧,这时候依大悲心去弘扬佛法、教化众生,自利利他,这纔是庄严的境界。
《修习圣道的功德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