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惱!唯有降伏欲心才能獲致內心的平靜,故佛開示我們要修不淨觀來破除欲。修不淨觀要將不淨觀的文背下來,譬如《法句經》偈:「觀此粉飾身,瘡傷一堆骨,疾病多思惟,決非常存者。」或《大智度論》中說到叁十七道品,其中提到四念住,可以一方面背這些文句,一方面思惟文裏面的義,久而久之成爲自己的思想,就能遇境心不動。佛在世時比丘們多數是這樣修習,所以能得聖道;現代的人也應該這樣學習,先不要說「業障重」!
不淨觀雖然不能斷煩惱,但是能降伏欲。破除了欲的障道力量,然後修無我觀,就能得聖道。以小乘佛法來說,即是得初果,大乘就是無生法忍。
己二、觀如夢悟空
或者可以思惟《金剛經》的法語: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。」修如夢觀可以分兩個次第:先觀夢,然後觀如夢。用這樣的智慧觀察自己的身體,乃至觀察一切苦惱的境界,皆如夢幻,虛妄不實。作夢時似乎真有這麼一件事,但夢醒之後,夢裏的人事物根本不存在,是假的、是空的。能常常在靜坐和日常生活中如是思惟觀察,一旦奢摩他有成就時,就能在一切如幻、如化、如夢中境、如水中月的正憶念時,與空相應,與散亂思惟是不同的。
我們修觀不要直接觀空,要先觀假,然後從假入空。這不是智者大師的法語嗎?譬如夢中的事是有,而醒了之後纔知道那是假的、是空的。依這個次第作觀,由假入空。當你作如是觀時,心就住在空,而不住在有上了。聖人觀察一切因緣生法是假有,而假有即是自性空,這個過程就是由假入空。
己叁、觀無我證聖
另外還要修無我觀。我們學習《瑜伽師地論》、《中觀論》,了解到只觀一切法空而不修無我觀,還不能得聖道,由此可見修無我觀的重要。
《瑜伽師地論》的〈聲聞地〉和〈菩薩地〉都說到叁叁昧。〈菩薩地〉的叁叁昧是大乘佛法,〈聲聞地〉的叁叁昧通于大小乘。叁叁昧中,第一是空叁昧,第二是無願叁昧,第叁是無相叁昧。空叁昧就是在禅定裏,觀察色受想行識中,我不可得、我所也不可得。什麼叫作「我」?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說話、溝通思想,常常用到「我」這個字,但是並沒有特別注意「我」的定義。在中國哲學裏,雖然孔夫子在「子絕四」中也提到「毋意、毋必、毋固、毋我」,但究竟這個「我」是怎麼回事也沒說清楚。
而在印度的其它宗教中,認爲在這個生滅變化的生命體裏,有一個東西是堅密、永久的存在,這就是「我」。所以外道主張有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、我。執著識是常恒住、不變易的,是我的本體。執著我的住處是色、我的感覺是受、我的知識是想、我的行爲是行。在死亡時,只是色受想行壞了,但「我」的體性還是常在的--或者到天上、或者到人間、或者到地獄;在六道中輪回的「我」,是常恒住、不變易的,永久也不死的,這是外道的有我論。然而,佛教中的修行人也可能有我的執著,以爲一切因緣生法是空的,而我的靈明之心是真常不壞的,這便入于邪知邪見的外道中了(請讀《楞伽經》)。
佛教是無我論,佛說這個生命體就是色受想行識等因緣和合而有的,另外沒有我,這就是無我義!《金剛經》說:「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,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」全經從前至後都是說明無我的深義。我們學習《大智度論》、《中觀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,也通通是無我論。我們中國傳統佛教雖然歡喜讀《金剛經》,一方面卻仍然是有我論,彷佛看不見其間的思想沖突。
若從事實看有我論、無我論的利弊:有我論的短處是自私,因爲有「我」就有「我所」,我權力所及的地方別人不可以侵犯。你不侵損到我,我尚可容許你的存在;你若損害到我,那就非得要消滅你不可。假設執著有我,則不妨犧牲你以保護我;如果要犧牲我來保護你的利益,不可以!不能改進有我論的弊端,正是中國佛教衰微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無我論者,觀察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識不可得。沒有我、也就沒有我所,任何行動都碰不到我。因爲沒有我可得,這才能發起大悲心犧牲自己,普度衆生。可見無我論才是圓滿的,人與人之間才能和諧無诤,沒有個人利益,只有團體的利益,無我論能做到這個程度。所以,從事實來看,修無我觀是大悲心的基礎,是真實能發起大悲心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。如果你表面上說修菩薩行,而實際上還是執著有我,你的私心終究不能放下。
聖人絕對是無我的。如《大般若經》說:「色不可得,彼我無我亦不可得;受想行識皆不可得,彼我無我亦不可得。所以者何?此中尚無色等可得,何況有彼我與無我!汝若能修如是般若,是修般若波羅蜜多。」這樣觀察純熟,逐漸達到「不住色生心,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時,就是聖人的境界了。如《法華經》說:「以不受一切法故,而于諸漏心得解脫。」「受」者,執著也。如果有我可得,就會有受,有受就有執著。但初開始若不能修無我觀,可以先修如夢觀,觀察這個身體是假的,然後再修無我觀,就容易契入。
乙叁、修習聖道的功德二
丙一、令身心清淨自在安樂
修習聖道的功德是太多了!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須菩提!于意雲何?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,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?須菩提言:甚多,世尊!何以故?是福德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。若複有人于此經中,受持乃至四句偈等,爲他人說,其福勝彼。何以故?須菩提!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,皆從此經出。」凡夫總感覺世上的榮華富貴是可愛的,值得努力去追求;佛說,你做再多的功德,得再多的榮華富貴,還不如受持此經四句偈!
「聖道」是沒有苦惱的大安樂境界;榮華富貴有欺诳性,是令人苦惱的!曆史上曆代的皇帝雖然擁有很大的權力、很多的財富,但是心情都不快樂,還不如一般老百姓活得安樂。不要說做皇帝,就是一般有大財富的人,亦多是苦惱人。我在報紙上看到某個擁有很多樓房的有錢人,他天天吃胃藥仍然消化不良,還不如一個光著膀子、在路邊攤上呼噜呼噜吃碗大魯面的窮漢子快活。可見世間的榮華富貴都是虛有其表,你羨慕富貴的人,富貴的人還要羨慕你啊!
簡單地說,修學聖道有了成就,一切時、一切處內心都是自在安樂的。世間上這些虛妄的事不能動搖他,他自己有獨立的世界,他是清淨自在的,這是真實的財富!
丙二、依悲智交融弘法利生
現在雖然是末法時代,但是,佛所說的文字的正法還在,如果好好學習還是來得及,還是能有所成就!如果肯依佛菩薩的教導做好前方便,從聞思得到佛法的正見,並且修習奢摩他,修毗缽舍那--不淨觀、如夢觀、無我觀等。今天也修、明天也修,恒常不放逸地修,今生一定會有好消息的。
在《阿毘達磨法蘊足論》上說到四證淨,其中的「隨念正法」叫作「現見」,意思就是只要肯努力,現在作如是觀,不待來生,現在就能成就!就像木匠製作椅子,把所有的零件都准備好了,之後一組合起來就完成了。佛法的學習亦複如是!把所有該學習的一樣一樣地都學清楚了,然後坐下來就這麼去思惟觀察,有止、有觀就能夠成就,其實並不難!
得了聖道就有苦、空、無常、無我、一切法畢竟空的智慧,此時發大悲心弘揚佛法、廣度衆生,你的一舉一動就有佛法的精神在裏面,十方佛菩薩都會嘉許贊歎說:「這是我的好徒弟!」如果你沒有修四念住,內心的貪、瞋、癡煩惱都在,只憑著自己的福德因緣而多少有點善行的活動,佛菩薩認爲這個弟子是不及格的!
因此,各位應發菩提心,學習止觀、修學聖道。煩惱伏斷了,有了清淨的智慧,這時候依大悲心去弘揚佛法、教化衆生,自利利他,這纔是莊嚴的境界。
《修習聖道的功德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