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聖道的功德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、無有執著

  凡聖的關鍵在于執不執著。什麼是不執著?心與無我慧相應,叫作不執著。凡夫在一切如夢的境界上,不知道是虛妄的,執著是真實的、有我的,所以就有痛苦。釋迦牟尼佛在《金剛經》中自述過去生行菩薩道爲忍辱仙人時的事迹:「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,我于爾時,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衆生相、無壽者相。何以故?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,若有我相、人相、衆生相、壽者相,應生瞋恨!」爲什麼忍辱仙人能不動瞋心?因爲不執著有我,凡聖的差別就在這裏。

  我們的生命體是生理、心理的組合。有神經組織周遍全身,就是我們的心普遍到全身都有感覺。得了聖道的聖人也一樣有心識,亦周遍全身皆有感覺,但因爲修無我觀、法空觀成功了,同時還有初禅以上的定力,幫助他的無我智慧發生作用,正念提起時照見五蘊皆空,不執著這個臭皮囊,就不苦了。

  我們修學聖道希望離苦得樂,就必須學習不執著。「不執著」不是一句口頭禅,必須經過長時期修習止觀,成就定慧,才能達到這個境界。凡夫有煩惱、業障、有種種的苦惱,完全是惑業苦的境界;聖人則安住在無漏戒定慧的大解脫境界。這凡聖的不同,其中的一個要點就在于執不執著,也就是在現前的這一念心中,于一轉念間就有了差別!

  可知,凡夫除了惑業苦,另外什麼也沒有,是很苦惱的境界;而聖人則有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有叁明六通,叁昧辯才等無量無邊的殊勝功德,是非常值得欣樂的。如《維摩诘所說經‧方便品》所說:「此可厭患,當樂佛身。」

  

  乙二、如何修習聖道叁

  如何修習聖道?佛菩薩說得非常合乎人情,我們能辦得到!不必說得太高太廣,就從我們現前這一念具足貪瞋癡的虛妄分別心,開始向前進!

  丙一、發菩提心

  首先,要殷重懇切地建立修學聖道的意願,就是「發菩提心」。菩提心有聲聞菩提心、緣覺菩提心、佛菩提心叁種不同;這裏指的是發佛菩提心。必須先從內心至誠地發起希望成就佛菩提的願,然後才能修六波羅蜜,回向無上菩提。

  《顯揚聖教論》有發菩提心的儀軌。行者要在一位善知識面前,向他頂禮、長跪,然後說:「長老憶念!我如是名,從今日始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,爲欲饒益諸有情故。從今以往,凡我所修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正勤、靜慮及慧,一切皆爲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。我今與諸菩薩摩诃薩和合出家,願尊證知,我是菩薩。」說叁遍,然後再頂禮一拜。

  雲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?「心」者,願也;就是在現前這一念心裏誠懇地發出得無上菩提的願。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,但以智慧爲最第一。所以,簡單說,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希望成就佛的智慧。從此以後,不管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靜慮以及智慧,都是爲了要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。

  做同樣的善事,動機不同就有霄壤之別。以布施爲例:冬天看見乞丐受饑寒之苦,我布施他衣食,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這就是菩薩行。若發動一點慈悲心救護貧苦,是爲了將來能生天享福,這就只是人天善法而已。

  所以,動機非常重要,若想修學聖道,就要發無上菩提心。究竟地說,如果真實信仰佛法,懇切地歸依叁寶,在歸依時就是發無上菩提心了。因此,「歸依」的意義是很深的。現今歸依叁寶的人很多,但真實發無上菩提心的有幾人?

  丙二、具前方便五

  修學聖道要有准備階段,叫作「前方便」。天臺宗說修學聖道之前要修二十五方便,《瑜伽師地論》則歸結爲五種:

  丁一、持戒清淨

  此中要義是什麼呢?就是相信因果--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。深信做了惡事將來會有後患,就不敢做惡。當你相信善惡有果報,對于做惡事有了恐怖心時,就可以受戒、持戒了。

  持戒,主要是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淫(在家居士是不邪淫)、不妄語等。受了戒,能不放逸、持戒清淨,並且做種種利益人的事,靜坐就容易得定,也容易開智慧,對于修學聖道有大幫助。如果你放逸或傷害他人,則障礙聖道的修學。

  修學聖道,前方便一定要做好。有人嫌麻煩,不願意受戒,這就會妨礙靜坐。什麼道理?依世間一般生活情形來說,你以前的行爲記錄會影響你的現在和未來。例如:有人買了很多房子出租,有房客來住,業主要調查新房客的品性和在別的地方住的情況,如果紀錄不良就不接受。修學聖道也是如此,過去的思想、行爲會影響現在的修學,所以一定要持戒清淨。

  丁二、修根律儀

  什麼叫作「根」?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,于識取境有增上力,故名爲根。修習正念,防護六根,遠離一切惡不善法,令心清淨,故名根律儀。

  丁叁、悎寤瑜伽

  悎寤瑜伽就是適當的睡眠。在印度,關于時間有兩種劃分方法。一、將一天分成晝叁時、夜叁時。這六時用二十四小時計算,一時是四個鍾頭。夜叁時中間的這一時--中夜,就是晚上十點到二點,是合法的睡眠時間。二、依《瑜伽師地論》的說法,是白天四時、夜間四時,共八時,每一時是叁個鍾頭。初夜、後夜二時不要睡眠,中間的二時有六個鍾頭(晚間九點到淩晨叁點)可以休息,其余則盡量爭取時間精勤用功,不要睡太多,多睡會使令頭腦遲鈍。

  世親菩薩的《遺教經論》上說,由于叁個原因須要睡眠:一是放逸。二是習慣,每天在同一個時間睡覺,到時候不睡不行。叁是飲食,吃飯後,血液集中在胃部消化食物,頭部的血液減少就會想睡覺。修行人也須要吃飯,所以由飲食而來的合理睡眠時間,是四到六個鍾頭,其它由習慣和放逸而來的睡眠,則必須用方法來對治。

  得到四禅八定的人可以不睡眠,但還是要常常入定,否則只要一吃飯就會有睡意。若是沒得定的阿羅漢,照樣非睡不可。而《瑜伽師地論》中還有個開緣,就是你特別用功修行有點疲倦的時候,可以小小打個盹兒,叫作「解勞睡」。

  丁四、飲食知量

  修學聖道的人飲食應知量,不要吃太多、也不要太少。吃多了不容易消化,而且病從口入,食品中有微毒,累積多了排泄不出去,就容易生病。因此取量適中,容易消化,不會昏沈,精神也會好。

  丁五、正知而住

  這就是八正道中的正業。「正業」是指這個修行人從早晨起來到晚間休息,不管在什麼地方--佛殿、藏經樓、或者到城市裏去,行住坐臥、飲食、睡眠等,不論做什麼事,一切時、一切處都正念分明、內心清淨。

  

  

  丙叁、得無生忍叁

  丁一、聞所成慧

  佛說此世界上的人,修學聖道的次第是從聞思修得無生法忍。爲何要聽聞佛法?佛大慈悲、大智能,用種種語言文字來表達所證悟的真理,我們也就從文字上去學習這個真理。

  學習有兩條道路:一是依止善知識,一是自己閱讀經論。初開始聽善知識講解比較容易;久了,程度進步,就可以自己獨立學習。依循語言文字而得智能,通達第一義,即聞所成慧。

  丁二、思所成慧

  經過聽聞、學習,明白什麼是佛法第一義谛後,就要閑居靜處、專精思惟。孔夫子也主張「慎思之!明辨之!」「學而不思則罔,思而不學則殆。」世學尚且如此,更何況佛法的修習?佛陀開示我們,聽聞佛法之後要專精思惟,同時還要閱讀經論,閱讀經論之後再專精思惟。這樣不斷地增長,就超越了聞所成慧,對佛法第一義谛有更深入的理解,即思所成慧。

  丁叁、修所成慧二

  第叁個階段修所成慧,就是靜坐修止觀。修奢摩他成功後,在禅定裏思惟觀察所理解的第一義谛,就能證悟第一義谛了。

  戊一、修止

  學習坐禅,動機要端正。在佛陀慈悲的開示中,靜坐是爲了得聖道,不是爲了身體健康。病痛,多數是因爲內心有煩惱而引起,如果每天靜坐,保持內心清淨,自然也會減少病痛。

  學習止是爲了得禅定,但是一提到禅定,可能會有二種誤解:一、誤認禅定就是聖道。二、願意有神通,因此而産生很多問題。得到禅定以後,必須在禅定裏修神通才會有神通,如果不修,多數是沒有神通的。有些人前生有一點特別的功德,帶來的果報就有一點異能。一般人容易誤會這是神通,實在不是。這種異能有時候靈,有時候不准,不是決定的。就算是大阿羅漢,其神通多數是准,但少數也有失靈的時候,更何況不是阿羅漢?當然,佛教徒有神通,弘揚佛法會有很多方便。但是神通不能真正解決問題,因此佛說:「幽暗之所蔽,何不求光明!」光明就是智慧,也就是般若波羅蜜。有般若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,所以智慧非常重要。但是智慧也要依靠禅定,所以佛教徒應該修禅定,同時也要學習般若波羅蜜。

  天臺智者大師說的《釋禅波羅蜜》講到如何修止,依他所提示的方法去學習,容易成功。《瑜伽師地論》則說得更詳細。我主張這兩本書都要讀,對于修奢摩他有很大的幫助。

  修奢摩他成功了,叫作「止成就」,但也有深淺的不同。未到地定是淺,色界四禅到無色界四空定是深,這都須有前述的「前方便」作基礎才容易成就。年紀越輕越易成功,若年紀大,心力體力都衰退了,靜坐就坐不來,但如果身體健康還有希望。另外,修行還未成功的人,對于修行的環境也要有所揀擇。禅修的處所必須寂靜,空氣新鮮、光線好等等。

  初學靜坐,最難調伏的就是妄想。對治的方法可以修數息、隨息而達于止。依六妙門的次第說,數息與隨息略有程度上的不同;初開始先借著數入出息來對治雜亂的妄想,當寂靜的力量有點進步時,就可以修隨息,否則還是容易有妄想。另外,在修止尚未成功前,也可以藉修觀來對治妄想。

  戊二、修觀叁

  己一、觀不淨除障

  譬如坐一個鍾頭,先修數息十五分鍾,讓心寂靜住,之後就可以修觀了。首先,男女欲的問題是修學聖道的障礙,若不先排除這個障礙,聖道修不來!《瑜伽師地論》詳細說明凡夫辛苦劬勞追求欲,因此引生災難、病痛。頗多的顧慮,根本不能修學聖道。

  生在欲界就有欲的煩…

《修習聖道的功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