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修習聖道的功德

  修習聖道的功德

  妙境法師

  甲一、引頌略說

  佛在世時,有四位年紀很大的人來出家。出了家以後,四個人在一間寮房裏住,時常散散亂亂地說閑話,談到得意處就哈哈大笑。佛陀天耳遙聞,就前來說了四句偈:

  常在燃燒中,何喜何可笑?幽暗之所蔽,何不求光明!

  呵斥他們後,就離開了。

  「常在燃燒中,何喜何可笑」:我們凡夫在日常生活中,如在猛火裏燃燒那樣苦惱,如何不急求離苦得樂,還在喜笑?有甚麼事情值得喜笑呢?

  「幽暗之所蔽,何不求光明」:如何離苦得樂,追求光明?如人生活在黑暗中,爲幽暗所蒙蔽,不曉得一失足就會墮大苦坑中,思惟之,真是身毛皆豎。何謂「幽暗」?即是愚癡也。何謂「光明」?般若智慧也!譬如有了太陽的光明,能看見這是平坦的道路、那是危險的歧途,我們可以選擇安全的道路往前走,心情安樂自在。

  誰能覺悟世間生死流轉的衆苦,出世聖道的安樂?唯有般若堪能通達如是勝義,解脫如是大苦,成就如是功德,故雲「何不求光明」!

  

  

  甲二、詳釋其義叁

  乙一、爲何修習聖道叁

  丙一、應知人生苦二

  爲什麼要修學聖道?簡單地說,就是爲了離苦得樂。有的人福報好一點,生活自在、衣食無缺,一切都感覺滿意,好像不須要離苦得樂。但是佛以智慧觀察,一切世間上的事情無非是苦,就算有種種令你滿意的境界,也都是無常的,隨時會變化,一轉眼就不滿意了,到頭來還是苦。

  「苦」,經論常說叁苦、八苦或無量苦,《阿毘達磨雜集論》說有世俗谛苦、勝義谛苦的分別。什麼是世俗谛苦?一般人不須要學習佛法也能夠覺知是苦,這包括叁苦中的苦苦和壞苦,或八苦中的前七苦。另外五取蘊苦或行苦的境界微細,一般凡夫不能覺知,唯有聖人才能認識,故名「勝義谛苦」。

  丁一、世俗谛苦

  病苦:我們都知道,社會上的醫生很忙,因爲病人特別多。病人多,就表示我們的健康靠不住,隨時會失掉,就算醫生把病治好了,轉眼間又有病了。我們在病苦裏生活,如同在猛火的燃燒中一樣!

  老苦:誰喜歡老呢?但是,沒有人能不老!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機能衰退、眼睛花了、耳朵聽不清楚了,種種行動都不那麼輕便時,就是老苦到來了!

  死苦:生離,還有可能聚會;死別,不但與親愛的人不能相聚,同時與辛苦經營的財富、權位亦分離了,心裏苦不苦?

  愛別離苦:失掉種種親愛的境界,那也是很苦的。

  怨憎會苦:和有怨恨的人在一起而不能分離,爲苦不苦?

  匮乏苦:《瑜伽師地論》中還說到「匮乏苦」,即是求不得苦。匮乏,就是有所不足;有所不足就會努力去追求,但求到了仍然感覺不足。這有所求及有所不足都是苦。

  生苦:此是衆苦之本。如果不生,也就沒有老、病、死、怨憎會、愛別離這麼多的苦。以上是八苦中的前七苦。

  苦苦:當不如意的境界最初出現時,我們就感覺到苦;而苦繼續下去不中斷,我們也就繼續地感覺苦。所以,兩個苦字連續起來,名之爲苦苦。

  壞苦:如意的事不可能永久存在,但它不壞時,感覺是樂而不覺是苦,等到忽然間這個境界被破壞,痛苦就來了。凡夫總是努力追求自己所歡喜的五欲境界,認爲是快樂的。但是,佛以大智慧觀察告訴我們,其實那只是在追求壞苦!以上是叁苦中的前二苦。

  應再進一步去認識,苦究竟從何而來?佛問比丘:「樹林裏的樹葉被人偷走了,你心裏有什麼感覺?」比丘說:「沒有什麼感覺。」佛又問:「你所穿的衣服、吃飯用的缽被人偷走了,你心裏有什麼感覺?」比丘答:「我依賴它生存,被偷走了,我心裏不舒服。」佛就問:「爲什麼樹葉被偷,你心裏沒什麼感覺;而你的衣缽被人偷走了,心裏就感到不舒服呢?」比丘不知道怎麼回答。于是佛說:「因爲你對那棵樹、那些樹葉沒有愛,所以別人把它偷走了,你無動于衷。但你賴以生存的衣缽被偷走了,你心裏痛苦,是因爲你對它有愛的緣故。」

  佛陀的話非常真實!觀察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苦,的確是如此。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有病了,我心裏感覺痛;若是無關系的人病了,乃至死了,我心裏沒有特別深刻的感受,這就看出來苦的因由是愛。但是世間上的人不能不愛,這就非苦不可了!

  如果不學習佛法,苦來時雖然也想離苦,有時可能辦得到,但大多數的時候是不能,只有承受這個苦,無可奈何!

  丁二、勝義谛苦

  行苦:「行」是向前進的意思。從時間上說,心剎那剎那地向前進,終究要遭遇到苦--不是苦苦就是壞苦,所以行是苦。這是第一個解釋。

  第二個解釋:行苦比苦苦、壞苦更深細。不論壞苦或苦苦,它的體性都儲藏在行苦裏面,一旦遇到因緣就會發動出來。就像汽車有了毛病,雖然還能在路上跑動,但是毛病一旦發動出來,就不可收拾!

  我們這一念心中儲藏了很多苦惱的因,還沒遇到觸發的助緣時,我們不知道裏面有問題,一旦因緣具足,發作起來就苦惱了。不但人間的人如此,天人亦複如是。欲界天人不老也不病,但有死亡的問題;而色界、無色界天人有禅定的叁昧樂,神通比欲界天人廣大,壽命也特別長,但這個果報終究還是有結束的一天。佛在世時,有許多外道認爲得到色界、無色界定就是得涅槃了,但是佛說那還是行苦的境界,不是不生不滅的寂靜涅槃。

  

  

  丙二、尋求真安樂

  一般人如果對生活感覺到滿意,就不可能發心修學聖道,必須對離苦得樂有認識,才會願意遠離一切苦惱。

  《佛本行集經》記載:佛十九歲結婚,二十九歲出家,享受了十年的欲樂。他發心出家時,老病死都還沒有到來,同時他的父親用很多殊勝的欲樂境界來系縛他;但他在這個時候就已經體認到人生是苦,縱使做了國王也不能解決苦的問題。于是,他就在這個特別富貴而沒有苦惱的生活中,放棄了將要得到的尊貴王位及種種勝妙五欲的享受,爲了追求真理、解脫一切苦而出家爲沙門。

  我們平常人可以說都是很鈍的,苦惱來了還不希求解脫,或者想解脫也不知道出離的方法。但是現在想要修學聖道,就一定要有這樣的認識--人生是苦!追求榮華富貴的時候很苦,得到了之後更苦;因爲得到了還想繼續求發展,同時還得費心保護它令不失壞,如果失掉了就痛苦得不得了。而越有成就的人苦惱越多、疑惑心也越大。有錢的人出門要有保镖隨身保護;大畫家用手畫畫,就要爲手買保險……。所以,佛陀說「常在燃燒中」是真實不虛的!所有的人都是在苦惱中生活,卻常是身在苦中而不知苦。

  若是靜坐有一點相應,縱然尚未成就聖道,或者也還沒得到輕安樂,但是多少已經能從自己的身心上,體驗到修行帶來的自在安樂。不靜坐的人不太明白什麼是身麤重。如果靜坐一個鍾頭能有半小時明靜而住,沒有雜亂的妄想,身體就會感到輕松自在。下了座,走路時腿子很輕,身體也不感覺重。一旦懈怠不靜坐就不對勁了,身體又會恢複到原先麤重的感覺。這就是苦!

  若能靜下心來認真思惟觀察這些問題,就會同意佛陀的話--世間是苦!我們應該去尋求沒有生老病死苦的安樂境界,得到常、樂、我、淨的涅槃。「我」就是自在--永久的安樂、永久的自在、永久的清淨。小乘佛教是指初果以上到阿羅漢的聖人,大乘佛教則是從初歡喜地乃至八地以上的菩薩。當然,到佛的境界是最圓滿的了。

  丙叁、超凡入聖德二

  丁一、得大自在

  聖人是大自在的境界,凡夫是不自由的。一般人多認爲大權在握的人很自由,可是他有許多問題擺不平,也有許多敵人在窺伺他,找機會叫他垮臺。這是苦惱,不是自由!

  佛教講因果。在造作因的時候,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,有選擇的自由;但是得果報時,無論多苦都沒有選擇的余地,就是非受不可!前文說苦是由愛來的,你若不愛就沒有苦。凡夫因爲有愛,所以都是不自由的;聖人愛見煩惱皆斷,故是大自在的境界。當學習佛法有點進步時,漸漸地人情就淡了,有些不信佛的人因而厭惡佛教,認爲佛教不合人情。事實上佛教也講人情,但是不用情、不用愛,而是慈悲。慈悲也是愛,但又有差別。慈悲是清淨的,是廣大無邊的愛。我愛我的父親,也愛你的父親,乃至一切衆生我都愛,平等無差別,這就是慈悲。廣大而深刻的慈悲,有深意在裏面!

  譬如兒女要出家,你反對。你感覺出家有什麼好呢?在社會上的學校讀書,然後做事、組織家庭,這是很快樂的、是正常的。然而,這樣的生活真實是好嗎?說起來就是老病死、怨憎會、愛別離、求不得苦;不論成功或失敗,都是苦惱境界!你愛你的兒女,卻要他們去受這種苦,這個愛對不對?

  如果出家修學聖道,就能夠解脫一切苦惱,到大光明、大自在的清淨世界去,一切時、一切處心情都是自在安樂的,不會在人天及叁惡道受苦。但若是發了無上菩提心,有大悲心,還會回到人間來度化衆生。他累劫的父母、兄弟、姊妹,好朋友都在人間,所以他要回來救護他們。而他內心沒有執著,在塵不染塵,苦惱不能威脅他,心裏時時是清淨自在的。

  在出家剃度的儀式上有四句話:「善哉大丈夫,能了世無常,舍俗趣泥洹,希有難思議!」「善哉大丈夫」:這是贊歎發心出家的人,不論是男是女,能放下世間五欲的享受而出家,就是大丈夫。「能了世無常」:所以要出家,是因爲覺悟世間上的一切是無常的,就算有能力拿到榮華富貴,同時也是拿到很多苦,並且總有一天會失掉,又增加了很多苦,所以願意放下。放下之後要做什麼呢?「舍俗趣泥洹」:將塵勞的事情通通棄舍,想要到最極安隱、衆苦永寂的涅槃那裏去。「希有難思議」:這件事情是特別希有的!世界上的衆生這麼多,有幾個人願意出家呢?其功德是不可思議的。

  佛贊歎出家的前途是光明的、是決定能成功的,不會白辛苦。雖然現在還是凡夫,但只要肯不斷努力,所栽培的善根終會發生作用,就成功了!

  丁二…

《修習聖道的功德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直接转到: 第2页 第3页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