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五受陰是因緣所生法、是畢竟空,一念不生,契入第一義谛,五受陰就寂滅了,「生滅滅已,寂滅爲樂」。
「于六觸入處當觀集滅」:也像五受陰一樣,觀它是因緣所生法,是名爲「集」;觀緣起無自性的寂滅相,是名爲「滅」。
「于四念處當善系心」:身、受、心、法名「四念處」,亦即是五蘊--身即是色,受還是受,心即是識,法即是想、行。應該善巧地以此四念處爲所緣境,修無我義的止觀。
「住七覺分」:「住」即是修,「七覺分」就是叁十七道品中的七覺支。茲以叁義釋之:
一、釋名:久處生死大夢,于今創覺聖谛義,故名爲覺。覺非一法,多分助成,故名覺支。支是分義,支有其七,名七覺支。
二、七覺支所緣境者:謂四聖谛的勝義。
叁、覺支自體者:謂念、擇法、精進、喜、輕安、定、舍,如是七法,是覺支自體。「念」者,諸聖弟子修禅之時,由系念故,其心于四聖谛義明了現前,思惟其義,不忘不失。「擇法」者,依止于念,于四聖谛揀擇伺察,即毘缽舍那觀也。「精進」者,由此勢力,于聖谛的思惟、觀察,其心勇猛,勵志不息,出離障垢,能到所到真實義故。「喜」者,初獲聖道,發極歡喜,此是小乘初果須陀洹位,如大乘見道入極喜地。「輕安」者,由得喜故,遠離粗重,身心輕安。「定」者,于真谛中,心住一境。「舍」者,于真谛中,心平等性,心正直性,心無警覺寂靜住性。
「修七覺分已,于其欲漏,心不緣著」:心得解脫,修此七種覺分,就是修四念處,也還是修無我觀。「于其欲漏」:欲界有叁惡道、人、天,雖然有這麼多的差別,都是有欲的,都在欲界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上生起欲心,生貪瞋癡的分別心,有輕重的,如理與不如理的差異,是名「欲漏」。「心不緣著」:常常修七覺分,欲心被消滅了,不以欲心緣彼塵境,不以欲心執著彼境,它就不再系縛你了。「心得解脫」:常常修無我觀、四念處,心不爲煩惱所系縛,從煩惱中解脫出來,得大自在。
「于其有漏,心不緣著」:指色界、無色界天的煩惱而言。他們所愛著的禅定境界還是有漏、還是有煩惱。繼續修習七覺支、八聖道分,則能斷除有漏,故言「心得解脫」。
「于無明漏,心不緣著」:無明漏是一切漏的根本。一切法是因緣所生、畢竟空寂的,但是我們不覺悟它是因緣所生,不知道它是畢竟空,這叫作「無明漏」。執著一切法是真實有的,名爲「無明」。執著真實,然後才有愛、恨等煩惱,所以無明漏是一切煩惱的根本。「心不緣著」:不要繼續地執著是真實,觀察一切法是因緣所生、無有自性,就能破除無明漏,「心得解脫」。
「諸姊妹!當如是學」:應該這樣學習、觀察。
乙四、示教照喜已去
爾時,尊者難陀爲諸比丘尼說法,示教照喜;示教照喜已,從座起去。
爾時,尊者難陀爲諸比丘尼說法圓滿,就離開了王園。
乙五、佛勘驗加持記叁
丙一、十四月未圓喻尼等未解脫究竟
時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與五百比丘尼,眷屬圍遶,往詣佛所,稽首禮足,退住一面,乃至爲佛作禮而去。
比丘尼們聽難陀尊者說完法後,又到佛那裏。「稽首禮足,退住一面,乃至爲佛作禮而去」:「乃至」中間,應該還有禮佛等事。退住一面後,佛爲說法,說法完後,「作禮而去」。
爾時,世尊知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去已,告諸比丘:「譬如明月十四日夜,多衆觀月,爲是滿耶、爲未滿耶?當知彼月未究竟滿。如是善男子難陀,爲五百比丘尼正教授、正說法,于其解脫猶未究竟。然此等比丘尼命終之時,不見一結不斷,能使彼還生于此世。」
在此處得知佛世時諸比丘尼學習佛法的情況。佛說:譬如光明的月亮,在十四日的夜間,很多人望月,圓滿了嗎?當然知道月亮還不是十分地圓滿。
「如是善男子難陀,爲五百比丘尼正教授、正說法」:「正教授」其義,「正說法」指文句而言;有能诠顯的文句,有所诠顯的義。這所教授的五百比丘尼還沒有完全解脫。
「然此等比丘尼命終之時,不見一結不斷,能使彼還生于此世」:但這些比丘尼在命終之時,不看見有一點煩惱沒有斷,而使令彼死了以後,再生到這個苦惱的世界來。
此文之意,諸比丘尼聞法之後,經過精進的修習止觀,雖現在未能所作已辦,但已到了十四日夜那樣的月圓之美了。
丙二、差難陀二度爲尼等示教照喜
爾時,世尊複告難陀:「更爲諸比丘尼說法。」爾時,尊者難陀默然奉教。夜過晨朝,持缽,入城乞食。食已,乃至往詣王園,就座而坐。爲諸比丘尼說法,示教照喜;示教照喜已,從座起去。
此一次說法和上一次說法應是一樣的,故無記錄。
我們今日的佛教徒,聽聞佛法的情況何如?多數是聞法已後,不再思惟觀察,聽過之後就丟在一邊了,如此則不能調伏煩惱,增上聖道;若不憶念思惟,也不容易記憶,如此聞法能獲得多少利益呢?如此學習佛法的意願,能有幾尺高呢?今日的佛教徒,信仰佛教雖然很多年了,還是凡夫一個,煩惱習氣能轉變多少?
丙叁、十五月圓明喻授尼等第一果記
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,複于異時,與五百比丘尼,前後圍遶,往詣佛所,稽首禮足,乃至作禮而去。
「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,複于異時」:不是當天,應該是經過多少天,諸比丘尼又來禮佛、聞法而去。
爾時,世尊知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去已,告諸比丘:「譬如明月十五日夜,無有人疑月滿不滿者,然其彼月究竟圓滿。如是善男子難陀,爲諸比丘尼說如是正教授,究竟解脫。若命終時,無有說彼道路所趣,此當知即是苦邊。」是爲世尊爲五百比丘尼授第一果記。
佛告諸比丘:「譬如明月十五日夜,無有人疑月滿不滿者」:沒有這麼疑惑的。
「然其彼月究竟圓滿。如是善男子難陀,爲諸比丘尼說如是正教授,究竟解脫」:諸比丘尼第二次再聽難陀尊者說法,經一段時期如理作意修習止觀,獲得究竟解脫。愛煩惱、見煩惱完全消除,無我的智慧圓滿了,就像是十五日夜月光圓滿。
「若命終時,無有說彼道路所趣」:沒有人會說他們從一條道路到另外一個地方去--不會再來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裏受生死苦了。他們一念不生契入第一義谛,惑、業及苦悉皆寂滅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蘊不生。「此當知即是苦邊」:應該知道,他們在生死苦惱中已到達最後邊際,再也沒有生死苦了。「是爲世尊爲五百比丘尼授第一果記」:他們得阿羅漢了。
甲叁、流通分
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。
本來是孫陀羅難陀說法,但是這件事完全是在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、大慈悲加持之下才完成的,還是等于佛所說,所以「佛說此經已,諸比丘聞佛所說,歡喜奉行」。
《《雜阿含經‧尊者難陀爲五百比丘尼說法》講記》全文閱讀結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