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杂阿含经‧尊者难陀为五百比丘尼说法》讲记▪P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五受阴是因缘所生法、是毕竟空,一念不生,契入第一义谛,五受阴就寂灭了,「生灭灭已,寂灭为乐」。

  

  「于六触入处当观集灭」:也像五受阴一样,观它是因缘所生法,是名为「集」;观缘起无自性的寂灭相,是名为「灭」。

  

  「于四念处当善系心」:身、受、心、法名「四念处」,亦即是五蕴--身即是色,受还是受,心即是识,法即是想、行。应该善巧地以此四念处为所缘境,修无我义的止观。

  

  「住七觉分」:「住」即是修,「七觉分」就是三十七道品中的七觉支。兹以三义释之:

  

  一、释名:久处生死大梦,于今创觉圣谛义,故名为觉。觉非一法,多分助成,故名觉支。支是分义,支有其七,名七觉支。

  

  二、七觉支所缘境者:谓四圣谛的胜义。

  

  三、觉支自体者:谓念、择法、精进、喜、轻安、定、舍,如是七法,是觉支自体。「念」者,诸圣弟子修禅之时,由系念故,其心于四圣谛义明了现前,思惟其义,不忘不失。「择法」者,依止于念,于四圣谛拣择伺察,即毘钵舍那观也。「精进」者,由此势力,于圣谛的思惟、观察,其心勇猛,励志不息,出离障垢,能到所到真实义故。「喜」者,初获圣道,发极欢喜,此是小乘初果须陀洹位,如大乘见道入极喜地。「轻安」者,由得喜故,远离粗重,身心轻安。「定」者,于真谛中,心住一境。「舍」者,于真谛中,心平等性,心正直性,心无警觉寂静住性。

  

  「修七觉分已,于其欲漏,心不缘着」:心得解脱,修此七种觉分,就是修四念处,也还是修无我观。「于其欲漏」:欲界有三恶道、人、天,虽然有这么多的差别,都是有欲的,都在欲界的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上生起欲心,生贪瞋痴的分别心,有轻重的,如理与不如理的差异,是名「欲漏」。「心不缘着」:常常修七觉分,欲心被消灭了,不以欲心缘彼尘境,不以欲心执着彼境,它就不再系缚你了。「心得解脱」:常常修无我观、四念处,心不为烦恼所系缚,从烦恼中解脱出来,得大自在。

  

  「于其有漏,心不缘着」:指色界、无色界天的烦恼而言。他们所爱着的禅定境界还是有漏、还是有烦恼。继续修习七觉支、八圣道分,则能断除有漏,故言「心得解脱」。

  

  「于无明漏,心不缘着」:无明漏是一切漏的根本。一切法是因缘所生、毕竟空寂的,但是我们不觉悟它是因缘所生,不知道它是毕竟空,这叫作「无明漏」。执着一切法是真实有的,名为「无明」。执着真实,然后才有爱、恨等烦恼,所以无明漏是一切烦恼的根本。「心不缘着」:不要继续地执着是真实,观察一切法是因缘所生、无有自性,就能破除无明漏,「心得解脱」。

  

  「诸姊妹!当如是学」:应该这样学习、观察。

  

  乙四、示教照喜已去

  

  尔时,尊者难陀为诸比丘尼说法,示教照喜;示教照喜已,从座起去。

  

  尔时,尊者难陀为诸比丘尼说法圆满,就离开了王园。

  

  乙五、佛勘验加持记三

  丙一、十四月未圆喻尼等未解脱究竟

  

  时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与五百比丘尼,眷属围遶,往诣佛所,稽首礼足,退住一面,乃至为佛作礼而去。

  

  比丘尼们听难陀尊者说完法后,又到佛那里。「稽首礼足,退住一面,乃至为佛作礼而去」:「乃至」中间,应该还有礼佛等事。退住一面后,佛为说法,说法完后,「作礼而去」。

  

  尔时,世尊知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去已,告诸比丘:「譬如明月十四日夜,多众观月,为是满耶、为未满耶?当知彼月未究竟满。如是善男子难陀,为五百比丘尼正教授、正说法,于其解脱犹未究竟。然此等比丘尼命终之时,不见一结不断,能使彼还生于此世。」

  

  在此处得知佛世时诸比丘尼学习佛法的情况。佛说:譬如光明的月亮,在十四日的夜间,很多人望月,圆满了吗?当然知道月亮还不是十分地圆满。

  

  「如是善男子难陀,为五百比丘尼正教授、正说法」:「正教授」其义,「正说法」指文句而言;有能诠显的文句,有所诠显的义。这所教授的五百比丘尼还没有完全解脱。

  

  「然此等比丘尼命终之时,不见一结不断,能使彼还生于此世」:但这些比丘尼在命终之时,不看见有一点烦恼没有断,而使令彼死了以后,再生到这个苦恼的世界来。

  

  此文之意,诸比丘尼闻法之后,经过精进的修习止观,虽现在未能所作已办,但已到了十四日夜那样的月圆之美了。

  

  丙二、差难陀二度为尼等示教照喜

  

  尔时,世尊复告难陀:「更为诸比丘尼说法。」尔时,尊者难陀默然奉教。夜过晨朝,持钵,入城乞食。食已,乃至往诣王园,就座而坐。为诸比丘尼说法,示教照喜;示教照喜已,从座起去。

  

  此一次说法和上一次说法应是一样的,故无记录。

  

  我们今日的佛教徒,听闻佛法的情况何如?多数是闻法已后,不再思惟观察,听过之后就丢在一边了,如此则不能调伏烦恼,增上圣道;若不忆念思惟,也不容易记忆,如此闻法能获得多少利益呢?如此学习佛法的意愿,能有几尺高呢?今日的佛教徒,信仰佛教虽然很多年了,还是凡夫一个,烦恼习气能转变多少?

  

  丙三、十五月圆明喻授尼等第一果记

  

 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,复于异时,与五百比丘尼,前后围遶,往诣佛所,稽首礼足,乃至作礼而去。

  

  「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,复于异时」:不是当天,应该是经过多少天,诸比丘尼又来礼佛、闻法而去。

  

  尔时,世尊知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去已,告诸比丘:「譬如明月十五日夜,无有人疑月满不满者,然其彼月究竟圆满。如是善男子难陀,为诸比丘尼说如是正教授,究竟解脱。若命终时,无有说彼道路所趣,此当知即是苦边。」是为世尊为五百比丘尼授第一果记。

  

  佛告诸比丘:「譬如明月十五日夜,无有人疑月满不满者」:没有这么疑惑的。

  

  「然其彼月究竟圆满。如是善男子难陀,为诸比丘尼说如是正教授,究竟解脱」:诸比丘尼第二次再听难陀尊者说法,经一段时期如理作意修习止观,获得究竟解脱。爱烦恼、见烦恼完全消除,无我的智慧圆满了,就像是十五日夜月光圆满。

  

  「若命终时,无有说彼道路所趣」:没有人会说他们从一条道路到另外一个地方去--不会再来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里受生死苦了。他们一念不生契入第一义谛,惑、业及苦悉皆寂灭,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蕴不生。「此当知即是苦边」:应该知道,他们在生死苦恼中已到达最后边际,再也没有生死苦了。「是为世尊为五百比丘尼授第一果记」:他们得阿罗汉了。

  

  甲三、流通分

  

  佛说此经已,诸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
  

  本来是孙陀罗难陀说法,但是这件事完全是在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、大慈悲加持之下才完成的,还是等于佛所说,所以「佛说此经已,诸比丘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」。

  

  

《《杂阿含经‧尊者难陀为五百比丘尼说法》讲记》全文阅读结束。

✿ 继续阅读 ▪ 增上生与决定胜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