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杂阿含经‧尊者难陀为五百比丘尼说法》讲记▪P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而受教

  

  尔时,难陀默然受教。

  

  佛在大众里这样说明后,难陀尊者「默然受教」:没有说话,可是心里接受了佛的命令。

  

  乙二、如法发起(发起序)

  丙一、教者三学相资

  

  时,难陀夜过晨朝,着衣持钵,入舍卫城乞食。食已,还精舍,举衣钵,洗足已,入室坐禅。从禅觉,着僧伽梨,将一比丘,往诣王园。

  

  这时,到了第二天早晨,难陀尊者依律制早上着大衣、拿着钵,入舍卫城去乞食。吃完饭后就回到只园,将衣和钵安放在一处。乞食时是赤足的,所以回来后要洗足。之后,回自己寮房坐禅。这应该是入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游观胜义;从禅定出来后,才于外境有所觉知,故名「从禅觉」。然后又着「僧伽梨」:就是大衣。「将一比丘,往诣王园」:带一位比丘到王园去。

  

  丙二、学者恭敬人法

  

  诸比丘尼遥见尊者难陀来,疾敷床座,请令就座。尊者难陀坐已,诸比丘尼稽首敬礼,退坐一面。

  

  诸比丘尼遥远地看见尊者难陀来了,就疾疾地布置一个大床座,请尊者就座。尊者就座后,诸比丘尼稽首敬礼,退坐一面。

  

  我在经上看见一件事,就是周利盘陀伽比丘(译为中国话叫路边生),他很笨,修习佛法很久了,总是学到后头忘了前头,回到前头又忘掉后头,很久也不能明白什么。但后来他也得阿罗汉道了,故大众僧亦将他排入教授比丘尼的次第中。轮到他时,他便到比丘尼那里去教授,比丘尼也为他敷座,可是床座敷的很高,这岂不明显有戏弄之意?可见比丘尼里有对比丘恭敬的、也有不恭敬的。座位敷得很高,那怎么坐呢?周利盘陀伽比丘走到座位后,也没说什么,用手一按,这个座就低了,然后才坐上去。那时,敷座的比丘尼有何感想?

  

  这位难陀比丘是佛的弟弟,也是阿罗汉,比丘尼对他是恭敬的,不见得有那样的戏弄。幸而周利盘陀伽比丘得了圣道,用神通以手一按,座位就低了,可以坐上去,如果没有神通那可怎么办呢?不是很难堪吗?所以,若是不修学圣道,没有神通,想要弘扬佛法,很难!

  

  甲二、正宗分五

  乙一、应求解善受持二

  丙一、难陀说法前关注

  

  尊者难陀语诸比丘尼:「诸姊妹!汝等当问,我今当为汝等说法。汝等解者,当说言解;若不解者,当说不解。于我所说义,若当解者,当善受持;若不解者,汝当更问,当为汝说。」

  

  以下难陀尊者为诸比丘尼开始说法。「姊妹」:是尊者对诸比丘尼的称呼。你们对于修学圣道的法门若有所不知,应该问我。我现在奉佛及大众僧之令,为汝等宣说圣道。你们若明了、听懂我说话的内容,应该说「解」,「若不解者,当说不解」。

  

  「于我所说义,若当解者,当善受持」:前面说「法」,这里说「义」。能诠释义理的文句名「法」,以下是文句所诠显的「义」。有能、所之别,但能、所不能分离。尊者对比丘尼说:「我说的法义,你们心里若能通达了,应当善巧的如理作意、修学止观,不是听过就算了。假设不能明白,应当提出请问,我当为你们解说其义。」此段是难陀尊者说法之前,对诸比丘尼应求解及善受持的关注。

  

  丙二、尼等欢喜并领纳

  

  诸比丘尼白尊者难陀言:「我等今日闻尊者教,令我等问,告我等言:『汝等若未解者,今悉当问;已解者当言解,未解者当言不解。于我所 说义,已解者当奉持;未解者,当复更问。』我等闻此,心大欢喜。未解义者,今日当问。」

  

  诸比丘尼答言:「尊者今天来教导我们,告诉我们,若有不明白的,应该请问,已经了解就说了解,不了解的就说不了解。对于所说的义理若已明白,就应该依教修行、修止观;若未明白,应该再请问。」「持」:简而言之就是执持其心,合于法义。学习法义,摄持身口意,破除贪瞋痴及我、我所的执着,开大智慧,是名「持」。前面是重述尊者难陀的教导,以下是诸比丘尼内心的欢喜。我等闻此关注之语,心里生大欢喜;若不明白您所说的法义,会提出来请问。

  

  乙二、抉择无我法要二

  丙一、抉择说八

  丁一、六内入处无我

  

  尔时,尊者难陀告诸比丘尼:「云何姊妹?于眼内入处观察,是我,异我,相在不?」答言:「不也,尊者难陀!」

  

  以下尊者正式说法。这一段是观察六内入处无我的法门。

  

  「云何」:就是问要怎样用功修行。初开始时,于我们的内六根--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作观察。首先是眼根,相对于外边境界的色,眼是「内入处」。我们用眼去观察外面的境界,内心就会得到种种消息,故名「入」。现在是以眼内入处为所缘境,无我观的智慧在此所缘境上观察、思惟。

  

  「于眼内入处观察」,有两种情形:一、未成就奢摩他--没能成就色界四禅,也没能得欲界定、未到地定(也叫未至定或近分定),只是散乱心的境界。二、成就了奢摩他--未至定,甚至色界四禅以上。这两种情形的思惟、观察是不一样的。《俱舍论》说:要在奢摩他里修四念处,《瑜伽师地论》更明显地说要在奢摩他中修无常观、无我观才能成就圣道。所以,一方面要修奢摩他的止,一方面也要有如理作意的观察、思惟才行。

  

  「于眼内入处观察」:依眼内入处为所缘境观察无我。怎么样观察呢?「是我,异我,相在不?」这是观察、思惟的内容。即此眼根就「是我」?还是「异我」:离开了眼根,另外有一个我?「相在不」:另外有一个「我」在眼根里,或这个眼根在「我」的体性里?共三个问题。

  

  大乘佛法中,《金刚经》阐扬修无我观,《楞伽经》也说无我观,而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虽然也说无我观,但法空观说得多。可见小乘的《阿含经》及大乘修多罗的教义,一致地告诉我们要修无我观。所以,若问我们应该怎么修行呢?此无我观正是一个必要的修行方法!

  

  我们平时说话,习惯上也常会说到「我」,而遇见问题时,内心的思惟亦总以「我」的损益为优先考虑,来决定事情怎么做。虽然普遍有「我」的执着,但对于什么是「我」?相貌如何?我们似乎不太清楚,也无法予以清晰的说明或解释。而印度的思想家对于「我」,就有明显具体的说明。略述如下:

  

  「我」有两种:一、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就是我。二、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不是我,另外有一个我。如果离开了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另外有一个我,是怎么情形呢?譬如我们这个身体,活五百岁、活一千岁,不论寿命多长,终究还是得老、病、死,无法自主;而这个「我」却是常恒住、不变易,有主宰作用,这就是「我」的相貌。

  

  若说「我」在身体里面,则我小身大;或者身体在「我」的体内,则我大身小。这个有生灭变化、老病死的身体里,有一个不生灭变化、不老病死的「我」,或是这个老病死的身体在「我」的体性里面,这就叫作「相在」。

  

  现在释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告诉我们:「没有这个我!」佛教徒三学是具足的,其次第先修学戒,以后或学习定而慧,或学习慧而定。定是奢摩他的止,慧是专精思惟无我义。如果先学定,则是在定中修无我观。初学时,定、慧有先后之异,成功之后是同时的。

  

  为什么要这样呢?因为这个「我」是一切烦恼的根本!我们平常人做任何事情,都是站在「我」的立场决定。要保护「我」,用种种办法使「我」得到利益;而对我无利益、有损害时,乃至伤害别人也没有关系。所以,贪心从这里开始,瞋心也从这里开始,这就是愚痴境界。如果把「我」的执着取消了,因「我」而生起的贪瞋痴种种烦恼也就不存在了,所以应该修无我观。怎么修?就是:「于眼内入处观察,是我,异我,相在不?」这样思惟!

  

  我们凡夫众生谁也不用耻笑谁!若说:「你没有修行,我有修行!」这实在就是我执,很明白地表示:「我是最第一的!你们都不如我!」嫉妒障碍其实也就是我执,如果没有我执,还有嫉妒吗?所以,很多的烦恼皆因我执而起。现在本师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要修无我观,若有多少相应,这个令人苦恼的嫉妒障碍就减轻了,慈悲心也容易建立起来,就能做一些利益他人的事情。如果不修无我观,我执生起时,你说你有大悲心,那是欺骗人的话。连一般小小事情都是我、我所的境界,都是在贪瞋痴上活动,更不必说做大事了。所以,我们想在佛法里成就真实的义利,非修无我观不可!无我观若成就,眼前所有的问题就通通解决了。

  

  「是我,异我,相在不」怎么修呢?初开始或先修奢摩他,寂静住三十分钟或者几个钟头都好,然后在内心里把这段文念几遍,再思惟其义,这就是修毗钵舍那(观)了。

  

  「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内入处观察,是我,异我,相在不?」

  

  在奢摩他中先以眼为所缘境修无我观,之后再以「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为所缘境。前五根都是地水火风清净的四大组成的,意根则是微细的明了性。由耳内入处乃至意内入处,同样作如是观察:「是我,异我,相在不」?

  

  答言:「不也,尊者难陀!所以者何?尊者难陀!我等已曾于此法如实知见,于六内入处观察无我,我等已曾作如是意解,六内入处无我。」

  

  诸比丘尼答言:您认为我们没有在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内入处修无我观吗?不是的!我们是这样修行!昔日我们亦曾于内入处「如实知见」(从此语看出,他们对佛的法语有信心,所以说「如实」,后代的佛教徒似乎不曾注意及此)。「于六内入处观察无我」:我们静坐时,以六内入处为所缘境作观察--即六内入处不是我,离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也没有我,「即我」和「异我」都没有。于奢摩他中如是「知」,于毘钵舍那中如是「见」--六内入处无我。

  

  我们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很明显的都有生灭变化。年轻人的…

《《杂阿含经‧尊者难陀为五百比丘尼说法》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增上生与决定胜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