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雜阿含經‧尊者難陀爲五百比丘尼說法》講記▪P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而受教

  

  爾時,難陀默然受教。

  

  佛在大衆裏這樣說明後,難陀尊者「默然受教」:沒有說話,可是心裏接受了佛的命令。

  

  乙二、如法發起(發起序)

  丙一、教者叁學相資

  

  時,難陀夜過晨朝,著衣持缽,入舍衛城乞食。食已,還精舍,舉衣缽,洗足已,入室坐禅。從禅覺,著僧伽梨,將一比丘,往詣王園。

  

  這時,到了第二天早晨,難陀尊者依律製早上著大衣、拿著缽,入舍衛城去乞食。吃完飯後就回到只園,將衣和缽安放在一處。乞食時是赤足的,所以回來後要洗足。之後,回自己寮房坐禅。這應該是入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遊觀勝義;從禅定出來後,才于外境有所覺知,故名「從禅覺」。然後又著「僧伽梨」:就是大衣。「將一比丘,往詣王園」:帶一位比丘到王園去。

  

  丙二、學者恭敬人法

  

  諸比丘尼遙見尊者難陀來,疾敷床座,請令就座。尊者難陀坐已,諸比丘尼稽首敬禮,退坐一面。

  

  諸比丘尼遙遠地看見尊者難陀來了,就疾疾地布置一個大床座,請尊者就座。尊者就座後,諸比丘尼稽首敬禮,退坐一面。

  

  我在經上看見一件事,就是周利盤陀伽比丘(譯爲中國話叫路邊生),他很笨,修習佛法很久了,總是學到後頭忘了前頭,回到前頭又忘掉後頭,很久也不能明白什麼。但後來他也得阿羅漢道了,故大衆僧亦將他排入教授比丘尼的次第中。輪到他時,他便到比丘尼那裏去教授,比丘尼也爲他敷座,可是床座敷的很高,這豈不明顯有戲弄之意?可見比丘尼裏有對比丘恭敬的、也有不恭敬的。座位敷得很高,那怎麼坐呢?周利盤陀伽比丘走到座位後,也沒說什麼,用手一按,這個座就低了,然後才坐上去。那時,敷座的比丘尼有何感想?

  

  這位難陀比丘是佛的弟弟,也是阿羅漢,比丘尼對他是恭敬的,不見得有那樣的戲弄。幸而周利盤陀伽比丘得了聖道,用神通以手一按,座位就低了,可以坐上去,如果沒有神通那可怎麼辦呢?不是很難堪嗎?所以,若是不修學聖道,沒有神通,想要弘揚佛法,很難!

  

  甲二、正宗分五

  乙一、應求解善受持二

  丙一、難陀說法前關注

  

  尊者難陀語諸比丘尼:「諸姊妹!汝等當問,我今當爲汝等說法。汝等解者,當說言解;若不解者,當說不解。于我所說義,若當解者,當善受持;若不解者,汝當更問,當爲汝說。」

  

  以下難陀尊者爲諸比丘尼開始說法。「姊妹」:是尊者對諸比丘尼的稱呼。你們對于修學聖道的法門若有所不知,應該問我。我現在奉佛及大衆僧之令,爲汝等宣說聖道。你們若明了、聽懂我說話的內容,應該說「解」,「若不解者,當說不解」。

  

  「于我所說義,若當解者,當善受持」:前面說「法」,這裏說「義」。能诠釋義理的文句名「法」,以下是文句所诠顯的「義」。有能、所之別,但能、所不能分離。尊者對比丘尼說:「我說的法義,你們心裏若能通達了,應當善巧的如理作意、修學止觀,不是聽過就算了。假設不能明白,應當提出請問,我當爲你們解說其義。」此段是難陀尊者說法之前,對諸比丘尼應求解及善受持的關注。

  

  丙二、尼等歡喜並領納

  

  諸比丘尼白尊者難陀言:「我等今日聞尊者教,令我等問,告我等言:『汝等若未解者,今悉當問;已解者當言解,未解者當言不解。于我所 說義,已解者當奉持;未解者,當複更問。』我等聞此,心大歡喜。未解義者,今日當問。」

  

  諸比丘尼答言:「尊者今天來教導我們,告訴我們,若有不明白的,應該請問,已經了解就說了解,不了解的就說不了解。對于所說的義理若已明白,就應該依教修行、修止觀;若未明白,應該再請問。」「持」:簡而言之就是執持其心,合于法義。學習法義,攝持身口意,破除貪瞋癡及我、我所的執著,開大智慧,是名「持」。前面是重述尊者難陀的教導,以下是諸比丘尼內心的歡喜。我等聞此關注之語,心裏生大歡喜;若不明白您所說的法義,會提出來請問。

  

  乙二、抉擇無我法要二

  丙一、抉擇說八

  丁一、六內入處無我

  

  爾時,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:「雲何姊妹?于眼內入處觀察,是我,異我,相在不?」答言:「不也,尊者難陀!」

  

  以下尊者正式說法。這一段是觀察六內入處無我的法門。

  

  「雲何」:就是問要怎樣用功修行。初開始時,于我們的內六根--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作觀察。首先是眼根,相對于外邊境界的色,眼是「內入處」。我們用眼去觀察外面的境界,內心就會得到種種消息,故名「入」。現在是以眼內入處爲所緣境,無我觀的智慧在此所緣境上觀察、思惟。

  

  「于眼內入處觀察」,有兩種情形:一、未成就奢摩他--沒能成就色界四禅,也沒能得欲界定、未到地定(也叫未至定或近分定),只是散亂心的境界。二、成就了奢摩他--未至定,甚至色界四禅以上。這兩種情形的思惟、觀察是不一樣的。《俱舍論》說:要在奢摩他裏修四念處,《瑜伽師地論》更明顯地說要在奢摩他中修無常觀、無我觀才能成就聖道。所以,一方面要修奢摩他的止,一方面也要有如理作意的觀察、思惟才行。

  

  「于眼內入處觀察」:依眼內入處爲所緣境觀察無我。怎麼樣觀察呢?「是我,異我,相在不?」這是觀察、思惟的內容。即此眼根就「是我」?還是「異我」:離開了眼根,另外有一個我?「相在不」:另外有一個「我」在眼根裏,或這個眼根在「我」的體性裏?共叁個問題。

  

  大乘佛法中,《金剛經》闡揚修無我觀,《楞伽經》也說無我觀,而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雖然也說無我觀,但法空觀說得多。可見小乘的《阿含經》及大乘修多羅的教義,一致地告訴我們要修無我觀。所以,若問我們應該怎麼修行呢?此無我觀正是一個必要的修行方法!

  

  我們平時說話,習慣上也常會說到「我」,而遇見問題時,內心的思惟亦總以「我」的損益爲優先考慮,來決定事情怎麼做。雖然普遍有「我」的執著,但對于什麼是「我」?相貌如何?我們似乎不太清楚,也無法予以清晰的說明或解釋。而印度的思想家對于「我」,就有明顯具體的說明。略述如下:

  

  「我」有兩種:一、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就是我。二、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不是我,另外有一個我。如果離開了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另外有一個我,是怎麼情形呢?譬如我們這個身體,活五百歲、活一千歲,不論壽命多長,終究還是得老、病、死,無法自主;而這個「我」卻是常恒住、不變易,有主宰作用,這就是「我」的相貌。

  

  若說「我」在身體裏面,則我小身大;或者身體在「我」的體內,則我大身小。這個有生滅變化、老病死的身體裏,有一個不生滅變化、不老病死的「我」,或是這個老病死的身體在「我」的體性裏面,這就叫作「相在」。

  

  現在釋迦牟尼佛的大智慧告訴我們:「沒有這個我!」佛教徒叁學是具足的,其次第先修學戒,以後或學習定而慧,或學習慧而定。定是奢摩他的止,慧是專精思惟無我義。如果先學定,則是在定中修無我觀。初學時,定、慧有先後之異,成功之後是同時的。

  

  爲什麼要這樣呢?因爲這個「我」是一切煩惱的根本!我們平常人做任何事情,都是站在「我」的立場決定。要保護「我」,用種種辦法使「我」得到利益;而對我無利益、有損害時,乃至傷害別人也沒有關系。所以,貪心從這裏開始,瞋心也從這裏開始,這就是愚癡境界。如果把「我」的執著取消了,因「我」而生起的貪瞋癡種種煩惱也就不存在了,所以應該修無我觀。怎麼修?就是:「于眼內入處觀察,是我,異我,相在不?」這樣思惟!

  

  我們凡夫衆生誰也不用恥笑誰!若說:「你沒有修行,我有修行!」這實在就是我執,很明白地表示:「我是最第一的!你們都不如我!」嫉妒障礙其實也就是我執,如果沒有我執,還有嫉妒嗎?所以,很多的煩惱皆因我執而起。現在本師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要修無我觀,若有多少相應,這個令人苦惱的嫉妒障礙就減輕了,慈悲心也容易建立起來,就能做一些利益他人的事情。如果不修無我觀,我執生起時,你說你有大悲心,那是欺騙人的話。連一般小小事情都是我、我所的境界,都是在貪瞋癡上活動,更不必說做大事了。所以,我們想在佛法裏成就真實的義利,非修無我觀不可!無我觀若成就,眼前所有的問題就通通解決了。

  

  「是我,異我,相在不」怎麼修呢?初開始或先修奢摩他,寂靜住叁十分鍾或者幾個鍾頭都好,然後在內心裏把這段文念幾遍,再思惟其義,這就是修毗缽舍那(觀)了。

  

  「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內入處觀察,是我,異我,相在不?」

  

  在奢摩他中先以眼爲所緣境修無我觀,之後再以「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」爲所緣境。前五根都是地水火風清淨的四大組成的,意根則是微細的明了性。由耳內入處乃至意內入處,同樣作如是觀察:「是我,異我,相在不」?

  

  答言:「不也,尊者難陀!所以者何?尊者難陀!我等已曾于此法如實知見,于六內入處觀察無我,我等已曾作如是意解,六內入處無我。」

  

  諸比丘尼答言:您認爲我們沒有在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內入處修無我觀嗎?不是的!我們是這樣修行!昔日我們亦曾于內入處「如實知見」(從此語看出,他們對佛的法語有信心,所以說「如實」,後代的佛教徒似乎不曾注意及此)。「于六內入處觀察無我」:我們靜坐時,以六內入處爲所緣境作觀察--即六內入處不是我,離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也沒有我,「即我」和「異我」都沒有。于奢摩他中如是「知」,于毘缽舍那中如是「見」--六內入處無我。

  

  我們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很明顯的都有生滅變化。年輕人的…

《《雜阿含經‧尊者難陀爲五百比丘尼說法》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✿ 继续阅读 ▪ 增上生與決定勝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