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眼睛和老年人的眼睛會一樣嗎?大約年過四十,眼睛就開始花了,需要戴眼鏡。它是無常的,所以有變化!六內入處皆是剎那生滅的,是業感的果報,是因緣生、無常、無我的,最後就是老病死了。它不是常恒住、不變易的,所以不是我!
我們肯定佛所說是對的!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不是我,離開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也沒有我,並非像外道所說,有常住不變、主宰性的我。「我等已曾作如是意解」:不只現在,過去我們就已曾如是如理作意觀察「六內入處無我」。
從此文可以得知:佛在世時,出家人每日都做什麼?他們早晨去乞食,之後回到寺院做什麼?就是在修無我觀!當然,這是佛陀所開示的方法,而這些比丘、比丘尼們能依教奉行,這樣去觀察、思惟,結果他們得阿羅漢道了。而我們今日的出家人,誰得聖道了?誰得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了?又有誰得無生法忍了?若不奉持得聖道的法門,如何成就聖道?
中國南北朝時代的人,有可能得聖道!何以故?因爲他們學習《楞伽經》、《摩诃般若波羅蜜經》、《金剛經》等經論,他們能如是修止修觀,有可能會得聖道。如佛世時的比丘、比丘尼,能夠聽信佛的教導,如是止、如是觀,所以能得聖道。
我在臺灣主持禅七小參時,一位比丘尼說:「法師提倡修止觀,我也修止、也修觀。」我問:「你如何修止修觀?」他說他靜坐時沒有雜念,心裏寂靜住。我說:「這樣只是止,你修觀了嗎?」他說:「我心裏常是明明了了的!伸手去挾菜,心裏明明了了;把菜放在嘴裏,心裏也沒有其它雜念,這不就是觀嗎?」我說:「這不是觀,還是止!」寂靜住時也有明了性,心不散亂、不昏沈,明靜而住即是止義。譬如睡眠時不做夢、沒有妄想,心裏雖是寂靜住,但沒有明了性,什麼也不知道,所以不算是止;而不睡眠時有明了性,但有妄想,也不能說是止。一定要心裏寂靜住、沒有雜念,同時還有明了性,這樣才是止,不要以爲心裏明了就是觀!
怎麼樣才是觀呢?不論修無常觀、苦觀、無我觀、空觀,或者修大乘的唯識觀、自性空觀,都是有一套理論的,和止不同。如是觀和妄想有何不同?妄想是雜染的,如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、我、我所的妄想;而現在所說的觀是清淨的智慧,和妄想不同,是名爲觀。
禅宗初祖達摩禅師主張學習《楞伽經》、修無我觀、修法空觀。原來達摩禅師是唯識學者,因爲《楞伽經》的法空觀有唯識義。後代禅宗大德如何忘掉了祖師禅法?「佛在世時,爲何那麼多人成就聖道?而今天誰得聖道呢?」這個問題,在此應能得到解答了!
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:「善哉!善哉!姊妹!應如是解,六內入處觀察無我。」
這是尊者難陀贊歎諸比丘尼曾經如是意解,觀察六內入處無我,曾經學習和修行無我的止觀。「善哉」:你們這樣意解觀察太好了!「姊妹!應如是解」:出了家,在佛法裏應該有這樣的思想,應該學習這樣的止觀。什麼止觀呢?就是「六內入處觀察無我」,應該這樣學習。
若能把這段文句完全背下來,靜坐時用以修觀最好;不然,能將大意記住後如是修無我觀,再加上修奢摩他也很好。先如理作意思惟觀察,之後再修奢摩他寂靜住:可以修數息觀,或是觀臍輪,注意腹部的起、落,這樣心就會漸漸寂靜住。一定要有所緣境,若沒有所緣境,心就散亂了,止修不來、觀也修不來。或者先修觀、後修止,心裏安住在所緣境不動,這樣修止一會兒,再修觀:思惟六內入處沒有我,沒有我也就沒有我所。久了,就能自知煩惱輕了多少,不論別人罵你、還是贊歎你,無我觀能在心裏現起:「你贊歎我,沒有我嘛!贊歎誰呢?」「你毀辱、輕視我,心裏也不在乎,因爲沒有我嘛!你毀辱誰呢?」煩惱逐漸輕微,也不嫉妒障礙了,這時你會感到歡喜:「我沒有白辛苦,我現在修無我觀有成效、有成績了!」
現今很多的大德都提倡念阿彌陀佛,而我提倡修止觀。有人可能會疑惑:「我應該念佛好呢?還是修無我觀好呢?」我同意念阿彌陀佛很好,往生阿彌陀佛國更好!但這樣說,是不是表示不需要修無我觀,也不必學習經論,只念阿彌陀佛就好了?「念佛很容易嘛,也不費眼力;學習經論不但費眼力還勞心力,自己看不懂還要聽人講,多麻煩!一句阿彌陀佛,衆事皆辦,多好!」
我的想法是:我贊成念佛。但修無我觀有不同的作用,能逐漸地減少煩惱,減少嫉妒障礙,心情平靜,大衆和合,佛法也容易興盛。若不修無我觀,貪瞋癡的煩惱能調伏否?煩惱若不能調伏,臨命終時心能不顛倒嗎?若生存時就常修奢摩他令心不散亂,在奢摩他中修無我觀令心不顛倒,時時如是訓練,若此生尚不能成就聖道,至少臨命終時也應是心不散亂、不顛倒。如是複能信願念阿彌陀佛,則往生阿彌陀佛國應有百分之百的把握。這是兩全其美的最好辦法!
丁二、六外入處無我
「諸比丘尼!色外入處,是我,異我,相在不?」答言:「不也,尊者難陀!」
這是第二段,觀察、思惟六外入處也是沒有我的。「色外入處」:就是相對于內入處,說外邊的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是外入處;外面的境界通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入到六識,故名「外入處」。「是我,異我,相在不?」六外入處,第一就是「色」:青、黃、赤、白的色,它是不是我?它是異我?是相在不?諸比丘尼回答:不是!它不是我,也不是異我,也不是相在。
「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外入處,是我,異我,相在不?」答言:「不也,尊者難陀!所以者何?尊者難陀!我已曾于六外入處如實觀察無我;我常作此意解,六外入處如實無我。」
再觀察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:「是我,異我,相在不?」答言:不是的!它不是我,也不是異我,也不是相在。怎麼知道它是無我的呢?諸比丘尼說,自己曾于六個不同的外入處,如實地觀察無我的相貌,也就是在奢摩他裏,很認真地思惟六外入處是沒有我的。這不只是靜坐時作如是觀,就是不盤腿坐,也是作這樣的觀察:六外入處如實是沒有我相的。
尊者難陀贊諸比丘尼:「善哉!善哉!汝于此義應如是觀,六外入處無我。」
尊者難陀贊諸比丘尼說:善哉!善哉!你們對于六外入處的無我,不只是聽一聽就算了,應該在心裏這樣思惟、觀察!
丁叁、六識身無我
「若緣眼、色,生眼識,彼眼識是我,異我,相在不?」答言:「不也,尊者難陀!」
第叁段,觀察六識身也是無我。修無我觀的次第,應先觀察六內入處,然後觀察六外入處,現在再觀察六識身也是無我的。執著識是我的人,應該是多一點。所以觀內入、外入之後,應該再觀察六識。先從眼識開始觀察。「若緣眼、色,生眼識」:能緣的是眼,所緣的是色;眼緣色時「生眼識」,眼識的了別性就現起來。眼識的生起,先要有作意,然後眼識才現起。
「彼眼識是我,異我,相在不」:眼識發生作用的時間很短,只是一剎那而已;眼識剎那間滅去,意識開始分別,就是第二剎那了。所以眼識的作用很明顯是無常的、不是常恒住,不應該執著它是我。
「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、法緣,生意識,彼意識是我,異我,相在不?」
其次觀察耳識、鼻識、舌識、身識,當然也是一剎那的境界。若是第六意識的分別需要繼續地緣現前的五塵,則前五識就不只是一剎那,可能會經過二剎那、叁剎那、多剎那還繼續活動;但第六意識如果專注地思惟法塵時,則前五識在一剎那間滅後,就不再現起了。
現在觀察第六意識,乃意根以法爲所緣,然後生起的。「法」的範圍非常廣,包括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過去、未來、現在等一切法。雖然第六意識在日常生活裏的作用非常大,但它不是常恒住不變異。例如睡眠無夢時,它也跟著休息不活動,所以它也是無常的,不應執著此中有「我」。
答言:「不也,尊者難陀!所以者何?我已曾于此六識身如實觀察無我;我亦常作是意解,六識身如實無我。」
諸比丘尼回答:不是的!它不是我,也不是異我或相在的。理由是什麼?因爲不是今天尊者問,我們才知道這樣思惟、觀察,很久以來我們就已經相信佛的法語,作如是的思惟、觀察。我們以前曾經這樣的學習止觀,亦常作這樣的思惟、觀察,行、住、坐、臥都曾經如是思惟:「六識身如實無我」,此中無有我的體性。
尊者難陀告諸比丘尼:「善哉!善哉!姊妹!汝于此義應如是觀察,六識身如實無我。」
從前後文看,不是聽佛說法一下子就得阿羅漢,需要長時期的聽佛說法、聽諸比丘說法,再經過長時期作如是觀,而後才能逐漸逐漸地轉凡成聖。看到這裏,我們應該感覺到歡喜!因爲我們是鈍根人,不可能一下子就轉凡成聖,也應該須要長時期的學習、觀察,長時期的修止觀後,逐漸逐漸地開發智慧,而後才能深入第一義谛,不是一下子就成功的。這樣子的學習方式適合我們的根性。
現今的漢傳佛教徒很少有人學習《阿含經》,修無我觀者更少。出家人應該學習《阿含經》修無我觀,有人這樣提倡嗎?只有近代的印順長老是贊歎學習《阿含經》的!若不認爲「我執」是有過失的,對難陀尊者反複贊歎修無我觀這件事,我們有什麼想法?若不學習經論,就無法真實地同意修無我觀的重要!只有深入地學習經論,才能認識到我執是生死的根本,我執在日常生活的舉心動念中,時時作障礙。能達到這樣的認識,你自然會忍可這件事:「應該修無我觀!」
歡喜學習《大智度論》、《中觀論》、《瑜伽師地論》、《攝大乘論》的人,才有可能契合如是思想:「喔!修無我觀是對的!」但是也未必真實修無我觀。在中國的…
《《雜阿含經‧尊者難陀爲五百比丘尼說法》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