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依教生,非证智故。
第一是「有依」。佛教化众生所说之法,皆假借语言文字表示,这些语言文字的佛法就叫作「教」。智慧是依教而生的。学习佛法者,必先根据佛陀的语言去理解什么是佛法,理解后逐渐生起智慧,故云「智依教生」。无论小乘、大乘,所有的众生初学佛法都是这样开始,离开语言文字的佛法,就不能明白佛法了。
「非证智故」:依教而生的智慧是闻慧。由闻慧、而思慧、而修慧,再进一步就是「证智」。依《解深密经》或《辩中边论》的解释:一、「闻慧」是听人讲解佛法后,心里有了多少的理解,是最初始、最浅薄的一种智慧。二、「思慧」是听闻后还要常常思惟,常思惟故,闻慧慢慢进步、深刻,才有了思慧。三、「修慧」是在未到地定或七依定(色界四禅,乃至无色界定中除非非想定外之余三定)中修观,此时所得的智慧名为「修慧」。此慧通于凡圣;未入圣位前,此定中之思惟只是入道的前方便,还不算是「证智」,若继续精进努力,成就无漏的无分别智时,方名为「证智」,即是如实觉知真理之智慧。
譬如听人说糖是甜的,若没吃过糖,也只是这样记住,但甜究竟是什么,还是不知道。直到真实吃到了糖,才知道:「喔!甜原来是这样!」而我们看到经典上,佛说:「色受想行识无常、无我、如幻如化、毕竟空寂!」或许也能随顺信受,但未入圣道前,这样的认识及思惟观察,皆非真实智慧,不能说是「证智」。
「证智」离文字相,不能假藉语言文字去分别,须经过一番修行,真实见到诸法无我的真理后才叫「证智」,不同于依教而生的智慧。所以,智慧分两类--依教而生的智慧、依证而生的智慧;依教而生的智慧还是凡夫(包括内凡的贤人),证智则是圣人的智慧。
「忖度人」如前已说,是未入圣道的凡夫,这里则专指小乘佛教学者;换言之,他的智慧是依教而生,非真证智,还是有虚妄分别。这种人的智慧太小了,怎能明白大乘深义呢?但若是初果以上的圣人,就是有证智的「正见成就人」,他一定能相信大乘佛法的。
不定者,有时更有异智生故。
第二、「不定」。譬如,我们若对于某个情况不太明白,可能只要再多加观察就明白了;但过后再重新思惟时,或许觉得刚才所想的不对,又有所更正。智慧不够的人总是忽然间想这样,一转眼间又是另一个样,这就叫作「不定」,即智慧不决定之意。但大智慧人则不会如此!他一下子就能明白事情是怎么回事,认识得正确无误,不会隔一会儿又推翻自己以前的想法。
小乘凡夫也是这样!今天诽谤佛法,隔几天后可能就相信佛法了,都是不决定的。我们看古德中如蕅益大师、印光大师等,在信佛前都诽谤过佛教,但后来相信佛法,成了弘扬佛法的龙象。总之,「不定」表示凡夫智慧是不圆满的意思。
缘俗者,忖度世谛,不及第一义谛故。
第三、「缘俗」。忖度人的眼耳鼻舌身意,无论如何地聪明,仍不能超越世俗谛,还是在色声香味触法这些虚妄境界上分别打转,无法达到离一切相的第一义谛。这表示凡夫的智慧小,无法理解大乘深义,故不能生起信心。
不普者,虽缘世谛但得少解,不解一切故。
第四、「不普」。不普遍之意。譬如,学习佛法多少年后,可能就可以从文字上去解释何谓五蕴、十二入、十八界、十二因缘、三十七道品等。但这也只是少少的一点理解,不能普遍的通达一切佛法,所以说智慧小而不普。
退屈者,诤论辩穷即默然故。
第五、「退屈」。大家互相辩论时,辩才穷尽了,只好默然、无话可说。被人家折伏了叫作「屈」,不能再进一步的伸张自己的真理,所以叫「退」。智慧不足的相貌如是。
大乘者,即无所依,乃至终不退屈。
小乘凡夫由于上述五个原因,所以不能契入大乘境界。而大乘的诸佛菩萨,当然皆已得无生法忍,证智成就、见第一义谛、离一切相,所以是「无所依」。他虽然也缘世俗谛,但智慧决定、恒与第一义谛相应,故不同于凡夫。佛菩萨有如理智(根本智)、也有如量智(后得智),所缘的境界普及一切、广大无边、通达无碍,又成就四无碍辩故,不会有退屈的情形。
不退屈者,无量经中有百千偈说大乘法,由得此法辩才无尽,是故大乘非忖度人境。
怎么样叫作「不退屈」呢?大乘佛法里有无量无边的修多罗,是中有百千万偈。大乘中佛菩萨诸圣者,见第一义谛、通达一切法、成就无穷尽的辩才故,能说无量无边的修多罗。小乘佛法中的忖度人无法到达这个境界,所以他们不能理解,也无法相信。
丙四、出无上乘体
若汝说:「声闻乘非佛菩提方便。若尔,何者是耶?」
若小乘忖度人又提出:「你说声闻乘不是得无上菩提的方法。若是这样的话,什么才是呢?」
偈曰:广大及甚深,成熟无分别,说此二方便,即是无上乘。释曰:广大者,谓诸神通,由极勤方便令他信解故。
以下是论主的回答。「广大」:指佛菩萨的神通--天眼通乃至漏尽通等六通。「由极勤方便令他信解故」:佛菩萨有大慈悲心广度一切众生,令一切众生信受佛法,但这不是容易的事,所以须要「极勤方便」。譬如,佛久远来,在因地中不只是一、二次,而是无量劫来一次又一次地示现种种神通方便,示现人身、天身,比丘、比丘尼身,居士身、宰官身,乃至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。如是无量方便令众生相信、理解佛法,令众生栽培善根,最后才示现佛身,令得大解脱,这就是「极勤方便」!当然,这广大神通的境界,是由大慈悲心所推动的。
甚深者,谓无分别智,由难行故。
「甚深」:指佛菩萨无漏无分别、见诸法实相的智慧。若有分别就是有相,有相即不能见真理。真理离一切相,故能见的智慧亦无分别;所见真理甚深,故能见智慧亦甚深。这个智慧不是那么容易能成就的,由初地始得,经二地、三地……十地,最后成就无上菩提时,才能圆满这无分别的智慧,所以叫作「甚深」。
如其次第,一、为成熟众生,二、为成熟佛法。
如上文所说的次第,前面的「广大」,是为了成熟众生故;后面的「甚深」,是为了成熟佛法故。
何谓「成熟众生」?佛菩萨以此不可思议的广大神通为方便,令众生栽培善根、成熟善根,乃至究竟解脱。又,佛菩萨有甚深的无分别智,能令众生成熟佛法。什么是佛法?明白点说就是无上菩提--十力、四无所畏、十八不共等皆是佛法;换言之,令众生究竟成佛是名「成熟佛法」。但《般若经》也说,令众生得三乘圣道,就可以叫作「成熟佛法」了。
即说此二为无上菩提方便。
上述广大神通及甚深无分别智等二,此即是无上菩提的方便。约自行说,佛菩萨自己成就了广大神通及甚深的无分别智;约利他说,佛菩萨由现神通令众生栽培善根而得成熟,然后再说法教化之,令成就无分别智、见第一义谛。如果没有这两个方便,不能得无上菩提,也很难度化众生。
此二方便,即是无上乘体。
「体」,就是大乘佛法的内容。神通度化众生是大悲,无分别智是大智;有悲有智,这是大乘佛法的内容。
丙五、出怖畏过失因手缘二
丁一、出过失
问:「若尔,有人于中怖畏,过失云何?」
有人问:「若是这样的话,大乘佛法也很有道理。可是小乘佛教学者,对大乘佛法所说的道理有恐怖心,而他心里一害怕,可能就会破坏大乘佛法。这样有什么过失呢?」
如《大智度论》上说:五百部闻说般若毕竟空,如刀伤心。听闻了大乘佛法中一切法无自性、毕竟空的道理,就像用刀割伤他的心似地那样难过、那样痛苦。小乘佛教学者与大乘的不和,由这一句话亦能看出。从南传佛教史知道,锡兰本来是有大乘佛教的,但后来灭亡了,原因可能在此。
偈曰:不应怖而怖,由怖被烧然,怖引非福故,长时过患起。释曰:若人非怖畏处妄生怖畏,是人即堕极热恶道而被烧然。何以故?由此怖畏引大非福聚生。由此罪故能令是人经无量劫受大热恼。
大乘佛法实为安乐处而非怖畏处,但若有人错误地对于大乘佛法生恐怖心,可能就会破坏安乐而堕落到极热地狱,为猛火所烧、受极大苦。
为什么?「由此怖畏引大非福聚生」:对大乘佛法有恐怖心,实在就是有讨厌、不高兴的情绪在其中,由此可能会引发很大的「非福聚」--破坏大乘佛法,宣扬大乘非佛说,让很多人对大乘佛法不生信心,已生信者心动摇,无法在大乘佛法中栽培善根、得成无上菩提。这样的过失是非常大的!
「由此罪故,能令是人经无量劫受大热恼」:《大般若经》说:由于毁谤大乘的罪,致使堕入地狱受苦;此方世界地狱坏后,即转至他方世界地狱,无量无边劫数受大热恼之苦。
丁二、明四因
问:「彼人复有何因生此怖畏?」
问:「此人对大乘佛法生起这种恐怖心,是什么原因呢?」
偈曰:非性非法朋,少慧少因力,怖此深妙法,退失大菩提。释曰:若人生怖由四因缘。一、非种性,离菩萨性故。二、非法朋,离善知识故。三、少慧力,未解大乘法空故。四、少因力,先世不种诸波罗蜜自性善根故。由此因缘,于甚深妙法横生怖想。由此想故,于大菩提福智二聚应得不得,是名为退。汝今应知,此退过患最极深重。
有四个原因:第一「非种性,离菩萨性故」。就是他没有菩萨种性,也就是没有大乘善根种子的关系。《瑜伽师地论》说:有大乘善根--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六波罗蜜善根的人,今生若遇大乘佛法,自然就能生欢喜心,乃至很容易便能发无上菩提心,承担广度一…
《《大乘庄严经论‧成宗品》讲记--大乘是佛说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