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大乘莊嚴經論‧成宗品》講記--大乘是佛說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依教生,非證智故。

  

  第一是「有依」。佛教化衆生所說之法,皆假借語言文字表示,這些語言文字的佛法就叫作「教」。智慧是依教而生的。學習佛法者,必先根據佛陀的語言去理解什麼是佛法,理解後逐漸生起智慧,故雲「智依教生」。無論小乘、大乘,所有的衆生初學佛法都是這樣開始,離開語言文字的佛法,就不能明白佛法了。

  

  「非證智故」:依教而生的智慧是聞慧。由聞慧、而思慧、而修慧,再進一步就是「證智」。依《解深密經》或《辯中邊論》的解釋:一、「聞慧」是聽人講解佛法後,心裏有了多少的理解,是最初始、最淺薄的一種智慧。二、「思慧」是聽聞後還要常常思惟,常思惟故,聞慧慢慢進步、深刻,才有了思慧。叁、「修慧」是在未到地定或七依定(色界四禅,乃至無色界定中除非非想定外之余叁定)中修觀,此時所得的智慧名爲「修慧」。此慧通于凡聖;未入聖位前,此定中之思惟只是入道的前方便,還不算是「證智」,若繼續精進努力,成就無漏的無分別智時,方名爲「證智」,即是如實覺知真理之智慧。

  

  譬如聽人說糖是甜的,若沒吃過糖,也只是這樣記住,但甜究竟是什麼,還是不知道。直到真實吃到了糖,才知道:「喔!甜原來是這樣!」而我們看到經典上,佛說:「色受想行識無常、無我、如幻如化、畢竟空寂!」或許也能隨順信受,但未入聖道前,這樣的認識及思惟觀察,皆非真實智慧,不能說是「證智」。

  

  「證智」離文字相,不能假藉語言文字去分別,須經過一番修行,真實見到諸法無我的真理後才叫「證智」,不同于依教而生的智慧。所以,智慧分兩類--依教而生的智慧、依證而生的智慧;依教而生的智慧還是凡夫(包括內凡的賢人),證智則是聖人的智慧。

  

  「忖度人」如前已說,是未入聖道的凡夫,這裏則專指小乘佛教學者;換言之,他的智慧是依教而生,非真證智,還是有虛妄分別。這種人的智慧太小了,怎能明白大乘深義呢?但若是初果以上的聖人,就是有證智的「正見成就人」,他一定能相信大乘佛法的。

  

  不定者,有時更有異智生故。

  

  第二、「不定」。譬如,我們若對于某個情況不太明白,可能只要再多加觀察就明白了;但過後再重新思惟時,或許覺得剛才所想的不對,又有所更正。智慧不夠的人總是忽然間想這樣,一轉眼間又是另一個樣,這就叫作「不定」,即智慧不決定之意。但大智慧人則不會如此!他一下子就能明白事情是怎麼回事,認識得正確無誤,不會隔一會兒又推翻自己以前的想法。

  

  小乘凡夫也是這樣!今天誹謗佛法,隔幾天後可能就相信佛法了,都是不決定的。我們看古德中如蕅益大師、印光大師等,在信佛前都誹謗過佛教,但後來相信佛法,成了弘揚佛法的龍象。總之,「不定」表示凡夫智慧是不圓滿的意思。

  

  緣俗者,忖度世谛,不及第一義谛故。

  

  第叁、「緣俗」。忖度人的眼耳鼻舌身意,無論如何地聰明,仍不能超越世俗谛,還是在色聲香味觸法這些虛妄境界上分別打轉,無法達到離一切相的第一義谛。這表示凡夫的智慧小,無法理解大乘深義,故不能生起信心。

  

  不普者,雖緣世谛但得少解,不解一切故。

  

  第四、「不普」。不普遍之意。譬如,學習佛法多少年後,可能就可以從文字上去解釋何謂五蘊、十二入、十八界、十二因緣、叁十七道品等。但這也只是少少的一點理解,不能普遍的通達一切佛法,所以說智慧小而不普。

  

  退屈者,诤論辯窮即默然故。

  

  第五、「退屈」。大家互相辯論時,辯才窮盡了,只好默然、無話可說。被人家折伏了叫作「屈」,不能再進一步的伸張自己的真理,所以叫「退」。智慧不足的相貌如是。

  

  大乘者,即無所依,乃至終不退屈。

  

  小乘凡夫由于上述五個原因,所以不能契入大乘境界。而大乘的諸佛菩薩,當然皆已得無生法忍,證智成就、見第一義谛、離一切相,所以是「無所依」。他雖然也緣世俗谛,但智慧決定、恒與第一義谛相應,故不同于凡夫。佛菩薩有如理智(根本智)、也有如量智(後得智),所緣的境界普及一切、廣大無邊、通達無礙,又成就四無礙辯故,不會有退屈的情形。

  

  不退屈者,無量經中有百千偈說大乘法,由得此法辯才無盡,是故大乘非忖度人境。

  

  怎麼樣叫作「不退屈」呢?大乘佛法裏有無量無邊的修多羅,是中有百千萬偈。大乘中佛菩薩諸聖者,見第一義谛、通達一切法、成就無窮盡的辯才故,能說無量無邊的修多羅。小乘佛法中的忖度人無法到達這個境界,所以他們不能理解,也無法相信。

  

  丙四、出無上乘體

  

  若汝說:「聲聞乘非佛菩提方便。若爾,何者是耶?」

  

  若小乘忖度人又提出:「你說聲聞乘不是得無上菩提的方法。若是這樣的話,什麼才是呢?」

  

  偈曰:廣大及甚深,成熟無分別,說此二方便,即是無上乘。釋曰:廣大者,謂諸神通,由極勤方便令他信解故。

  

  以下是論主的回答。「廣大」:指佛菩薩的神通--天眼通乃至漏盡通等六通。「由極勤方便令他信解故」:佛菩薩有大慈悲心廣度一切衆生,令一切衆生信受佛法,但這不是容易的事,所以須要「極勤方便」。譬如,佛久遠來,在因地中不只是一、二次,而是無量劫來一次又一次地示現種種神通方便,示現人身、天身,比丘、比丘尼身,居士身、宰官身,乃至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。如是無量方便令衆生相信、理解佛法,令衆生栽培善根,最後才示現佛身,令得大解脫,這就是「極勤方便」!當然,這廣大神通的境界,是由大慈悲心所推動的。

  

  甚深者,謂無分別智,由難行故。

  

  「甚深」:指佛菩薩無漏無分別、見諸法實相的智慧。若有分別就是有相,有相即不能見真理。真理離一切相,故能見的智慧亦無分別;所見真理甚深,故能見智慧亦甚深。這個智慧不是那麼容易能成就的,由初地始得,經二地、叁地……十地,最後成就無上菩提時,才能圓滿這無分別的智慧,所以叫作「甚深」。

  

  如其次第,一、爲成熟衆生,二、爲成熟佛法。

  

  如上文所說的次第,前面的「廣大」,是爲了成熟衆生故;後面的「甚深」,是爲了成熟佛法故。

  

  何謂「成熟衆生」?佛菩薩以此不可思議的廣大神通爲方便,令衆生栽培善根、成熟善根,乃至究竟解脫。又,佛菩薩有甚深的無分別智,能令衆生成熟佛法。什麼是佛法?明白點說就是無上菩提--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十八不共等皆是佛法;換言之,令衆生究竟成佛是名「成熟佛法」。但《般若經》也說,令衆生得叁乘聖道,就可以叫作「成熟佛法」了。

  

  即說此二爲無上菩提方便。

  

  上述廣大神通及甚深無分別智等二,此即是無上菩提的方便。約自行說,佛菩薩自己成就了廣大神通及甚深的無分別智;約利他說,佛菩薩由現神通令衆生栽培善根而得成熟,然後再說法教化之,令成就無分別智、見第一義谛。如果沒有這兩個方便,不能得無上菩提,也很難度化衆生。

  

  此二方便,即是無上乘體。

  

  「體」,就是大乘佛法的內容。神通度化衆生是大悲,無分別智是大智;有悲有智,這是大乘佛法的內容。

  

  丙五、出怖畏過失因手緣二

  丁一、出過失

  

  問:「若爾,有人于中怖畏,過失雲何?」

  

  有人問:「若是這樣的話,大乘佛法也很有道理。可是小乘佛教學者,對大乘佛法所說的道理有恐怖心,而他心裏一害怕,可能就會破壞大乘佛法。這樣有什麼過失呢?」

  

  如《大智度論》上說:五百部聞說般若畢竟空,如刀傷心。聽聞了大乘佛法中一切法無自性、畢竟空的道理,就像用刀割傷他的心似地那樣難過、那樣痛苦。小乘佛教學者與大乘的不和,由這一句話亦能看出。從南傳佛教史知道,錫蘭本來是有大乘佛教的,但後來滅亡了,原因可能在此。

  

  偈曰:不應怖而怖,由怖被燒然,怖引非福故,長時過患起。釋曰:若人非怖畏處妄生怖畏,是人即墮極熱惡道而被燒然。何以故?由此怖畏引大非福聚生。由此罪故能令是人經無量劫受大熱惱。

  

  大乘佛法實爲安樂處而非怖畏處,但若有人錯誤地對于大乘佛法生恐怖心,可能就會破壞安樂而墮落到極熱地獄,爲猛火所燒、受極大苦。

  

  爲什麼?「由此怖畏引大非福聚生」:對大乘佛法有恐怖心,實在就是有討厭、不高興的情緒在其中,由此可能會引發很大的「非福聚」--破壞大乘佛法,宣揚大乘非佛說,讓很多人對大乘佛法不生信心,已生信者心動搖,無法在大乘佛法中栽培善根、得成無上菩提。這樣的過失是非常大的!

  

  「由此罪故,能令是人經無量劫受大熱惱」:《大般若經》說:由于毀謗大乘的罪,致使墮入地獄受苦;此方世界地獄壞後,即轉至他方世界地獄,無量無邊劫數受大熱惱之苦。

  

  丁二、明四因

  

  問:「彼人複有何因生此怖畏?」

  

  問:「此人對大乘佛法生起這種恐怖心,是什麼原因呢?」

  

  偈曰:非性非法朋,少慧少因力,怖此深妙法,退失大菩提。釋曰:若人生怖由四因緣。一、非種性,離菩薩性故。二、非法朋,離善知識故。叁、少慧力,未解大乘法空故。四、少因力,先世不種諸波羅蜜自性善根故。由此因緣,于甚深妙法橫生怖想。由此想故,于大菩提福智二聚應得不得,是名爲退。汝今應知,此退過患最極深重。

  

  有四個原因:第一「非種性,離菩薩性故」。就是他沒有菩薩種性,也就是沒有大乘善根種子的關系。《瑜伽師地論》說:有大乘善根--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、智慧六波羅蜜善根的人,今生若遇大乘佛法,自然就能生歡喜心,乃至很容易便能發無上菩提心,承擔廣度一…

《《大乘莊嚴經論‧成宗品》講記--大乘是佛說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